分享

当铺及奢侈品市场

 昵称37581541 2022-08-3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公众号ID:hlmyj001

编辑微信:dongzhu1968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本文有部分删改。

图片

作者

张麒

有限的固有资本难以支撑贾府的日常开销。但在王熙凤等管理团队的运作之下,虽不时有高高低低的坎,但最终总能过了“火焰山”,其秘诀就在于典当和奢侈品市场。

清代的典当业如日中天,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要想富,开当铺”的谣谚,典当经营成为人们致富的热点,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清代当铺有皇当、官当、民当三类,呈三足鼎立之势。且无论从资本额、当铺数量、规模和发展态势来看都大大超过了前朝。

据福建学者罗炳锦统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当铺有7695家,雍正二年(1724年)有9904家,至乾隆九年(1744年)仅北京城就达600-700家。

从《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五十七回、五十八回、七十二回、七十三回等都直接描写当铺的文字来看,贾府和薛姨妈家都经营有当铺。但属于官当还是民当,并未点明。从贾府的官职身份和贾琏及其子侄的大胆,熙凤及其女性经营班子的精明练达,还有贾府社会经济交往状况来考量,其当铺的资本金一定不少,规模数量一定有多处存在。

图片

书中第三十七回,宝钗眼看着湘云在为开海棠诗会犯愁,便脱口而出:

“我们当铺有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好肥螃蟹。……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

可见这间当铺规模还不小,不止一两个伙计。

当者,当物,非独穷人,富人也有典当的时候,只不过当物用途不同,所当之物迥异。富人所当的一般为大件的值钱的东西,因为急于提现,数额自然较大,穷人家一般多为银簪粉黛、铜壶银盏甚至衣被之类的当物,兑的是小钱,解的是燃眉之急。

贾府的当铺一定是“典”进穷人的东西,放出的钱两要么按惯例收利息钱。要么还会比市面上的利率要高些。至于当票上书写的文字,当然也是只有他们自己才认得的特殊字体了,譬如当物虽为新衣必写成“旧衣”或“破烂”,器皿则一律冠上“废”字,金银照例写作“铜铅”,一如薛姨妈不经意出口的那句话——“天下乌鸦一般黑”。

“黑”到什么程度呢?贾府收穷人家的“当物”,大抵以所谓“轻出重入”或“折扣出满钱入”等手法,盘剥当户,赚取不义之财。如果不通过这样的盘剥手段,就很难理解像贾琏这样月例银不满十两的公子哥,何以能在外交朋结友,呼朋引类,甚至滥赌嫖宿,花天酒地。为了过上淫逸生活,竟偷娶尤二姐,在外添置房舍,添金送银……

顺便说清楚,第五十八回所叙述的薛家未过门的媳妇岫烟,偶尔应急去当铺当棉衣,未曾想所送的“恒舒典当铺”,原来正是薛家自己所开的。薛家也只是京城众多当铺主的一位哩!

当然,贾府里一干人(主要是贾琏、熙凤夫妇或受他俩支派的几个能主事的男女心腹)也是要拿东西去当的,他们当然不进自家的当铺,干岫烟当棉衣这样的“乌龙球”傻事,京城里皇当、官当的那么多,即便找个有头有脸又有身家的民当店铺,也是极其容易的。

以贾府的身家信誉,当物的品质,想必许多当铺都求之不得巴不得与之交易;此外,贾府毕竟只是流动资金一时的短缺,失灵,不至于出现“死当”“复当”等问题,赎当往往很快;也不至于因收进当物而付出高利息、长期利息的问题;加之自己是大客户,老客户,优质客户,铺主与当户之间已结成了长期共赢的利益关系,交易必然简洁,快捷,稳当。

虽然《红楼梦》中没有详细描述这种交易,几个章回每每大略只几十个字、百把十个字一闪带过,语焉不详,但我们还是能够洞悉这种交易,而且能大致还原其典当真相。

图片

第七十二回,贾琏因府内一时用度多,开销大,加上有几处房租地税一时收不上来。就想着拿老太太(贾母)“查不出”的金银家伙去当“千数两银子”。但贾母房里的东西岂是随便说能拿就能拿的?于是便和贾母的“特别助理”鸳鸯商计,这件事后来当然很顺利地办成了,解决了贾琏这个内务总管的一时资金短缺之急。

从这一情节中,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分析:

其一,贾府只有急用钱的时候,并不是缺钱少钱的府邸。如果不是修大观园,加上又存有体恤皇上的面子和虚荣心,贾府决不会去用一直存放在江南甄府的五万两银子来,所以要说贾府有难处,那也是“大有大的难处”而已。

“破船还有三箩钉”,这是书上现成的一句话。只要有三箩钉子在,这在典当、抵押兴盛的清代中期,像贾府这样的人家很容易度过危机的,即便偶有伏蛰,也会很快东山再起,那些散落、遗存的“钉子”,很容易复活成银根,变成支撑富裕生活的白花花的银两。

那么,这些“银根钉子”是什么呢?就是贾府的不胜枚举、蔚为大观的奢侈品和闻所未闻的宝物。此其二。

且不说元妃省亲时,皇帝的赏赐清单,那其中赏给贾母的哪一样,送到当铺里不能立马换来千两、万两银子?有的诸如那一串伽楠念珠,那可是千两万两银子也不卖的啊!

单说贾母过生日那次,贾母花厅里摆了十来桌酒席,酒席与外面用屏风隔开,你猜这屏风有多排场,竟是“十六扇璎珞屏风”(时称慧绣)。此屏风一色皆是紫檀透雕,嵌着大红纱透绣花卉并草字诗词的璎珞。书中说:

当时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凡所有之家,纵有一两件,皆珍藏不用……若有一件真慧纹之物,价则无限。

就是这种价值连城的慧绣,贾府竟然有三件,只留下这一个十六扇璎珞屏风,另两件送给了皇上。你想想,这件与皇上所用物品难分伯仲的东西能值多少钱?简直不能说价,无法用金银的世价来衡量。

图片

贾府的洋货也不在少数:

睛雯伤风头疼鼻塞,宝玉马上命麝月去拿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扁盒,盒里有西洋珐琅的黄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你说这是不是当时难得一件奇物?

妖冶而又热心肠的宝玉丫鬟睛雯,有一回给宝玉补的那件孔雀丝大麾,竟是俄罗斯的货。这比岫烟送去当的那件棉衣,不知要贵上百倍、千倍、万倍哩!

就是贾府姑娘小姐们日常用的冷香丸、茯苓霜,日用茶具,餐具及房中小摆件,哪一件不是堆金积玉的货色。

所以说,贾府有的是东西好当,花不完的金钱和银两。那么,有人不禁要问,这些奢侈品好当吗?

答案是肯定的。清代中期,特别是康熙一朝,国弱而臣富,钱财多藏于民间(当然是指官绅阶层)。一方面是国库空虚(康熙末年,国库只有八百万两纹银),一方面王公大臣、地方大员和一些富商却富可敌国。这些人斗鸡遛狗,清玩藏珍,囤奇居宝,送礼馈赠往往非金即银,更有上等奢侈物件频频易手换主。这些东西流转于上流阶层,陈载于典当柜库之内,成为财富的象征和融资承兑的硬通货,有着广阔的市场。正因为如此,催发了典当业,也润滑舒展了经济链条,引领着世风和时尚。

贾府的典当和赎当只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但却忠实地记录下清代中期扑朔迷离的经济运行轨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