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饭捂子

 廻峰山樵夫 2022-08-31 发布于江苏

      家里有一个饭捂子,一般五十岁以下的人可能都没有见识过,是用稻草编制而成。

      以前我住在学校,还没有煤气,煤气只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不过也要票。电饭锅也是后来的事,我们只能烧煤炉,煤开始的时候也是凭票购买,后来才稍微放开一些。

      那时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架煤炉,烟大,要在风头上,有时还要用扇子扇,半天才把煤炉点着。等到把煤搞着,已经很晚了。把一个双耳铝质的锅放在煤炉上烧,人还不能离开,不小心饭就烧糊了。要把锅拎着,不停地把锅在煤炉上转着烧,不然中间就会烧糊烧焦。所以你看到的那时的锅中间都是黑的,就是这个原因。等到炒菜时,煤已经烧完,又要换煤球,等半天,火才上来,有时恨不能把煤炉扔了。

      烧饭时,听到铝锅里面有点炸裂的声音,就把锅放进饭捂子。因为铝制锅容易冷,饭一会就凉了,会成为夹生饭。都说铝制品容易使人老年痴呆,我现在的痴呆可能就是用铝制品锅用多了的缘故吧。饭捂在饭捂子里面可以保温,过一会再端出来在煤炉上再炕一会,把锅底在煤炉上转着炕一会,再放进饭捂子里保暖。

      饭捂子,是用稻草编制的,把稻草梳理整齐,然后扎成一把一把的,大约有小臂粗细,沿着一个圆形一圈一圈的扎,先编制一个底,再往上编制一个圆形的帮子。这样一个像锅一样的饭捂子就成功了,比锅大一圈,锅放在里面宽松一些。

      好的饭捂子扎得紧实、密致、保暖、漂亮,用线麻扎,这样牢靠,不会松。稻草梳理光净,草杆闪着黄色的亮光,上面还有一个编制精致的盖,现在看来就像一个非常精致的工艺品。在一些收藏人看来,也许值得收藏呢。

      记得我家烧饭经常烧不熟,那天在岳母家说到这件事,一位只有一只眼,大约七十多岁的本家大爹闻说,私下就找来稻草,精心编制了一个饭捂子。有一次我又去岳母家,那位独眼的大爹送来了那只精心编制的饭捂子。那只饭捂子精致、漂亮、美观、细密。每次在煤炉上烧好的饭放在里面,拿出来时热腾腾的,就像大爹的那一番心意,想想真的感动,大爹这样有心。

      其实,从古籍记载,先秦时已有专用器物“温鼎”,后来又出现了“温炉”“染杯”“温碗”等一系列加热、保温器具……我国年代最早的一只温鼎是出土于高淳的“四足双层方陶鼎”,鼎的下层可放置燃料,给食物加热、保温。

     据查在饭捂子、食盒之外,古人又从夹层保温原理上得到启发,设计出了夹层碗、杯、壶,将热水注入夹层中,并适时换水,以达到食物、饮料保温的目的,这种夹层碗古称“温碗”,又叫“暖碗”。

      人真的聪明,时代也变幻莫测,直到后来有了电饭锅,我们才没有使用那只饭捂子。我看到市场上还有用泡沫做内胆,塑料做外壳的饭捂子,也很实用美观,但终究少了点什么。感情、乡味,还是记忆,也许都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