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杀死武大的凶手?(上)

 栖鸿看红楼 2022-08-31 发布于山西

武大,名植,本是阳谷县人氏。因为生得矮小,为人懦弱,人称“三寸丁谷树皮”。不管从相貌、从才能、从性格哪个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不出众的人物。如果他出现在时下流行的宫斗戏中,一定活不到第三集——事实上,在《水浒传》中,从第二十四章武松口中提到一句“哥哥”,到第二十五章正式出场,到第二十六章被“药鸠”而死,他的出场只有三回。以后武松人生的重大转折,很大程度上受“报仇”的影响,也屡屡提到“哥哥”,但都与他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了。

武大的人生卑微,但他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只是单位的一个小小螺丝钉,缺了谁也不会影响地球的正常运行;但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世界里的主角,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生活的权利。

可是武大的生存权利被剥夺了。虽然新近和打虎武松兄弟相认,却没能阻止他命丧黄泉,甚至有可能,是武松的出现,加速了他的死亡。伴随着这个卑微生命的消逝,几个人的并不卑微的生命也随之消逝,几个人的正常的生活被打乱,几个人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

这一连串的事件,始作俑者究竟是谁?或者再直接一点,究竟谁才是杀死武大的真正凶手?

答案似乎很明确。潘金莲、西门庆、王婆。

武大的妻子潘金莲。是潘金莲的一碗毒药,断送武大的性命。一句“大郎,该吃药了”,至今仍流传在网络,成为谋杀亲夫的经典桥段。

王婆。那碗毒药,是王婆提供的。甚至毒死武大的主意也是王婆出的。教唆之罪,王婆难辞其咎。甚至严重点说,潘金莲只是执行者,王婆才是主谋。

西门庆。他踢向武大心窝的一脚,导致了武大重伤。在此之前,西门庆与潘金莲只是通奸,还谈不上“霸占”。本夫捉奸,却被武力伤害。而“西门庆去不多时,包了一包砒霜来”,毒死武大的砒霜,也是由他提供的。

他们三个的联手,断送了武大那条懦弱的性命。但是,潘金莲和武大本来不配,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合情合理的,只是不该残忍害死人命;西门庆在“王婆贪贿说风情 ”时分析自己“潘驴邓小闲”,与潘金莲堪称郎才女貌,他们的结合也是合情合理;王婆说风情做马泊六,是贪贿谋财,与武大无仇,更犯不上取他性命。虽然武大卑微到地,命若芥草,他背后却有打虎武松。武松无权无势,但连西门庆也忌惮他“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他是清河县第一个好汉”。何必结仇?

至少在事情开始的时候,西门庆、潘金莲、王婆三个人,都没有想过取武大那条草芥般的小命。他们明欺武大懦弱,想从他这里占点便宜,妻子要追求幸福,奸夫想满足色欲,邻居想乘势得利。他们知道懦弱的武大不足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于是你也夺一点,他也占几分。正如武大所说:“你若肯可怜我,早早伏侍我好了,他(武松)归来时,我都不提”,他只想着息事宁人。换句话说,潘金莲的出轨,在武大这里,虽然不能愉快,但也可以接受。偷情的男女,遇到了这样忍让的本夫,还有什么必要杀人灭口、赶尽杀绝?究竟是谁让事情背离了它不合情理的妥协之路,转而走上痛快却血腥的另一条路?

事情要从头说起。武大和潘金莲本来是一对极不相称的夫妻。他们的结合,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关于潘金莲的故事,有《水浒传》和《金瓶梅》两个版本。两个版本的最大区别,在于武松杀潘金莲的早晚不同。而关于潘金莲嫁给武大的缘由,两个版本有小小的区别,很容易被忽视。

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

——《水浒传》

主家婆颇知其事,与大户嚷骂了数日,将金莲百般苦打。大户知道不容,却赌气倒赔了房奁,要寻嫁得一个相应的人家。大户家下人都说武大忠厚,见无妻小,又住着宅内房儿,堪可与他。这大户早晚还要看觑此女,因此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为妻。这武大自从娶了金莲,大户甚是看顾他。若武大没本钱做炊饼,大户私与他银两。武大若挑担儿出去,大户候无人,便踅入房中与金莲厮会。武大虽一时撞见,原是他的行货,不敢声言。朝来暮往,也有多时。

——《金瓶梅》

潘金莲本是大家使女。在《水浒传》中,她力抗主人逼奸,被怀恨在心,故意嫁给武大,作为对这个烈女的报复;而在《金瓶梅》中,她嫁给武大,只是换个地方做大户的外室。

我们先放下对潘金莲的性格分析,从情节来看,无论哪个版本,潘金莲嫁给武大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受到不可抗拒的外力胁迫。武大娶潘金莲固然有意外之喜,但也不是冷静的选择,同样是受到不可抗拒的外力胁迫。

武大是个懦弱依本分的人,被这一班人不时间在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因此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

——《水浒传》

“忽一日大户得患阴寒病症,呜呼死了。主家婆察知其事,怒令家僮将金莲、武大即时赶出。武大故此遂寻了紫石街西王皇亲房子,赁内外两间居住,依旧卖炊饼”

——《金瓶梅》

搬家之后,胁迫的力量消失了,随波逐流的夫妻需要自己规划人生、选择道路。武大的安分守己,潘金莲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办法。在《金瓶梅》中,甚至是她典当了自己的首饰凑足赁房的费用。他们的生活继续下去,直到武松的到来,打破了平静。潘金莲第一次见到武松,有一句心里描写:“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了”。这句话在两个版本里都有,是接下来“雪夜戏叔”的基础。而对于潘金莲的热情,武松的反应是:“武松是个直性的汉子,只把做亲嫂嫂相待”。

这句话在两个版本中都是一样的,但是很令人费解:武大明明是武松的亲哥哥,他的妻子当然就是武松的亲嫂嫂,为什么“把做亲嫂嫂相待”?

这里有一个认识的错位:武松是把潘金莲当成武大的妻子看待,而潘金莲并不自视为武大之妻。她知道自己是如何被迫来到武大身边,也知道他们的结合有多少尴尬,于是在她心里,武大只是她暂时落脚的避难所,而不是安身立命的归宿。武大也只是可以利用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同甘共苦的人生伴侣。

由于认识的错位,武松理所当然地认定潘金莲必须安分守己,无论这对夫妇多少不般配;而潘金莲则认为自己应该追求幸福,追求般配的爱情和姻缘,那是天经地义的权利。所以潘金莲见到武松,并不是想“偷情”或者“乱伦”,而是想到“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了”,武松则认为潘金莲的半杯残酒是赤裸裸的“不识羞耻”,是“败坏风俗”“没人伦”。

武松自认“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子汉”,他只会用拳头说话,不擅长语言沟通。而嫂嫂的丑事,也不便对哥哥说明。所以在远行之时,他安排武大晚出早归,看守妻子,并且叮嘱“若是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一定程度上,是这句话连累了武大:有武松的“理论”作为威胁,才促使西门庆潘金莲下定决心斩草除根杀人灭口。

武松可不可以算是杀害武大的第四个凶手呢?即使不是凶手,他也负有一定责任。

但是,即使如此,武大仍然不必死。“你若肯可怜我,早早伏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他想活着,哪怕是屈辱地、卑微地活着。老婆的服侍是“可怜”,武大承认夫妻的不对等。在“夫为妻纲”的守法社会,武大并没有把潘金莲当作自己的财产或是附属品。实在过不下去了,离婚也是可以的吧?

在《水浒传》中,潘巧云是守寡再嫁,阎婆惜要挟宋江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任从我改嫁”。在《金瓶梅》中,不仅守寡再嫁屡见不鲜,如意儿丈夫尚在就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宋蕙莲要嫁西门庆也提出给原夫“另娶一个”。甚至在《红楼梦》中,贾珠死后两个妾也改嫁走了。封建社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从一而终”。武大夫妻的离婚,其实对双方而言,都是最好的解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