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上》第三章中记载了舜和兄弟象的故事。象是舜的异母弟弟,与父母一起多次谋害舜。但舜并不记恨他,在做了天下的首领之后,还把象分封到有庳这个地方。有人认为不是分封,而是流放。但根据孟子的解释,让象去有庳,是为了他的富贵。 分封之后,“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源源”是什么意思? A.像河水一样滔滔不绝 B.舜的使者常常到象的封地,络绎不绝 C.象一个人多次来往 D.舜和象常常互相来往 答案:C 在孟子的叙述中,舜对于这个屡次谋害自己的弟弟,旧情不舍,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到庳地去。在这里,象是一方诸侯,享有富贵,这是符合儒家的思想的:兄长是天子,不能让弟弟做平民。 但象不能在自己的封地完全自行其事,舜派了官吏来管理他的封地,缴纳赋税。在外人看来,所谓的“封”,不过是流放的委婉表达。而官吏在管理封地、缴纳赋税的同时,也一定负有监视的责任。 孟子为了美化舜的仁义孝悌,说他还是常常想见到弟弟象,所以象“源源而来”,不断地来和舜相见。“源源”是指象一个人多次来往。 这个故事很符合儒家道义,但不知怎的,总让人觉得牵强。象在多次谋害兄长、夺占其财产、甚至图谋其妻子之后,如何能毫不愧疚地面对舜?舜即使更宽容大度,不杀弟弟、让他安享富贵也就够了,何必“源源”相见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