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被逐,是经过一个过程的。从王夫人把她叫去训斥,到抄检大观园,接下来凤姐生病制度中秋宴,中秋宴后过实施逐晴。有读者奇怪,在这数日之间,晴雯为何不向贾母求救? 原因到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主观上讲,晴雯是个处处“托大”、不守女奴本分的女孩子,骄傲到眼中只有宝玉一人,连宝玉未来的妻子(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林黛玉,她都看不在眼里。对贾母呢,不能说看不起,但受到王夫人的折辱之后,她视为大耻,不肯向人透露,更不要说卑微地求救于人了。 也许有人会说,晴雯本来是个女奴,不守女奴本分,是她取死之道。这话丝毫没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晴雯至死都追求尊严,“岂因利害趋避之”,难道不是非常伟大吗?至于说得大一点,现代人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有人身从属关系,也是由晴雯等人的牺牲而换来的。 从客观上来说,即使晴雯求救到贾母,是否能成功,也不是有十足把握的。因为随着贾母的年事渐高,荣国府的权力已在不知不觉间,移交到下一代人、主要是王夫人的手里。 举一个例子: 第八回宝玉喝醉了酒,嫌奶妈李嬷嬷喝了他特意留下的枫露茶,就要把李嬷嬷撵走:“说着立刻便要去回贾母,撵他乳母”。这时候人事决定权,是在贾母手中的。要撵李嬷嬷,必须得到贾母的首肯。 到了第三十一回,宝玉和晴雯拌嘴,要撵晴雯出去:“一定是你要出去了。不如回太太,打发你去吧。”在下面的对话中,又两次提到“回太太”,并且预测“太太必不犯疑”。要知道晴雯是贾母派给宝玉的丫鬟,要撵晴雯怎么不回老太太,而是回太太呢?并且是众中一词,大家都认定撵不撵晴雯,宝玉自己做了不主,一定要王夫人做主。 也许有人会说,晴雯是贾母看中的人,所以宝玉要撵她,不敢向贾母要求,绕个弯子去求王夫人。这说法也有道理。但是同时,宝玉、袭人都知道,王夫人有权力处置贾母派来的丫头,不正是表明贾母向王夫人的权力转移吗? 三十一回是一个标志,表明荣国府的实际内务权力,已经从贾母转向王夫人。所以袭人被晴雯讽刺“连个姑娘都没挣上”,想到的不是向贾母、而是向王夫人进谗献媚;而王夫人一边说“我回了老太太再撵你”,一边又先斩后奏地撵走了晴雯。 贾母曾向刘姥姥谦虚地说:“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这话大半是真的。自三十一回之后,贾母除了给王熙凤过生日、游园、赏月、宴饮、听戏,只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替鸳鸯拒绝了贾赦的逼婚,二是大发雷霆查赌。这两件事,都是闹到她面前,不管实在看不下去。她自己,是不肯主动管事,只坐着享福了。 这是一件睿智的老太太得体的退出,是对下一代管理者的放权和尊重。可惜的是,下一代、下两代中,都没有能够合理行使权力的人才,邢夫人的苛吝,李纨的松懈,王熙凤的严厉,王夫人的平时放纵与偶然不知分寸的严酷打击,都让荣国府这艘大船渐行渐缓,渐渐下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