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请假探家,母亲和哥哥安慰她,说明年一定赎她回来。袭人的回答是“至死也不回去的”、“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 首先说,袭人是不是真的宁死都不回家?当然不是的,这不过是句话,加强语气而已。事实上八十回以后,袭人别嫁蒋玉菡,肯定不是由贾府把她转卖,只能是先回家再出嫁。但如果在母亲和哥哥说要赎身的时候,袭人的表现不那么坚定:“不用赎了,我在贾府里挺好的”,会不会让花自芳以为妹妹是客气,而继续安排赎身事宜了? 不至于“宁死”不回家,但袭人是真的不想回家。不回家的理由,绝不是像母兄以为的,“但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定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不能那样尊重的”。 事实上,这个想法也根本是花家母子开始时的想法。“次后忽然宝玉去了,他二人又是那般景况,他母子二人心下更明白了,越发石头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无赎念了”,是见了宝玉,才真正放下心来。 看电视剧《大宅门》,白景琦去香秀家的一场戏,每次都让我联想到宝玉探袭人。不知道是冥冥之中自有巧合呢,还是《大宅门》的作者参考了《红楼梦》,总之,这贵人的突然光临,肯定不会是闲着没事逛街串门。这其中的意味,袭人懂,花自芳和母亲也不会不懂。 所以,他们才会“心下更明白了,越发石头落了地”。 其实,“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不能那样尊重的”的待遇虽好,但还留不住袭人,因为这不可能是长期生活:“便是朝廷宫里,也有个定例,或几年一选,几年一入,也没有个长远留下人的理,别说你了”。后来第七十回也写了,小厮们到二十五岁,就会“等里面有该放的丫头们好求指配”。除了琥珀有病,暂时不能,其他丫鬟都难免要“出去”的。鸳鸯以死抗争,也不过是晚几年。等贾母死了,她还能留下来吗? 袭人是个“没嘴的葫芦”,口才不行,心机全藏在肚子里。娘家已经“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回去也不会“没饭吃”。就算生活不如贾府里那样享受,可是亲人团聚相守,也还是合算的。 而在贾府里呢,正常情况下,享受了这几年,“三年二年,不过配上一个小子,还是奴才”。当然配了小子,也未必没有机会熬到林之孝家的、甚至赖大家的这样的女总管地位,但是几率太小了。万一要配给了来旺的儿子,那不是毁了一辈子? 只有得到宝玉的青睐,才有机会晋升为屋里人、姨太太,成为“半个主子”,甚至生儿育女,“争荣夸耀”,前途无限。 当然,只有宝玉的青睐,还不足以成为屋里人,因为宝玉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另一方面,就是贾母、贾政或者王夫人,也不会把宝玉讨厌的丫鬟硬塞给他做妾,像慈禧对同治或光绪那样吧? 说到底,宝玉的喜爱,是丫鬟得以晋升的必要条件。袭人正是有了这个凭恃,有了晋升的把握,有了做贵媵(贵媵即指富贵人家的小妾,见《海上花列传》)的大好前程,才会“宁死”也不回家来的。 那么,必然的推论是:如果贾家败落,跟着宝玉却得不到贵媵的地位、却要做穷人家的小妾,袭人就一定会不满足,一定会回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