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写寒山寺钟声的诗歌导入。 欣赏诗歌《涛声依旧》: 请同学读,齐读。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谁能给无眠找一个近义词?你们有睡不着觉的时候吗?这说明你们开始长大了。我们带着睡不着觉的感受再来读诗歌。谁在敲打我的无眠?(钟声)这是哪里传来的钟声呢? 300多年前清代的诗人就写到了这样的钟声。 请同学读。教读。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诗句)你还从哪里看出是寒山寺里传来的钟声?(题目)这钟声让大诗人,等了盼了十年,钟声有如此大的魅力,我们接着看。 500年前,诗人也写到了这样的钟声。 请同学读。全班读。寒山寺的钟声居然和一个人联系在了一起,是谁?(张继) 800多年前陆游也写到过钟声。 (图片。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请学生读。谁知道枫桥寺又叫什么寺?齐读。也就说七年前陆游到了哪里?我改一下“十年不到枫桥寺”谁来接一下?我大胆地改“百年不到枫桥寺”谁来接一下?“千年不到枫桥寺”谁来接一下? 引导串读以上诗句。 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枫桥的钟声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千年之后依然还在敲?是谁在敲打枫桥的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在写寒山寺的钟声?)我想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和一个人、一首诗有关:《枫桥夜泊》张继。 二、学习《枫桥夜泊》 1.自读三遍:读通、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读。(几个学生读,教师评语: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3.师生合作读。(反复合作读,读出味道、节奏) 4.用一个词来概括读这首诗的感受(愁、凄凉、悲、思乡、孤独) 5.同样的诗歌,每人的感受都不一样,真是奇怪。你们读李白诗歌“两岸猿声啼不住”,你有悲伤的感受吗?你读过杜甫的《绝句》,你会感受到孤独吗?读白居易的《忆江南》,你感受到思乡吗?而读张继的诗歌,你却有这么多感受?请你打开书,把能给你这样感受的地方画下来。大家都知道写《枫桥夜泊》的时候作者很累了,按照常理他应该睡了,这天晚上他睡了没有?诗里哪个细节直接告诉你他没有睡?(愁眠)请圈出来,因为发愁而睡不着觉。读“愁眠”(反复读)。为“愁眠”找一个近义词(无眠、失眠、不眠)。再读“愁眠”。 6.张继睡不着觉,他看到了什么?(月落)当月亮完全落下后,张继又看到了什么?(江枫)(老师描述如画的美景,学生想象)你看到秋风中叶子在干什么,飘向了哪里,可能落在了哪里?江风瑟瑟,他还看到了什么?(渔火)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看到的渔火。(摇曳、小小的、闪闪烁烁、星星点点,老师把学生回答的美化成合理的词语) 7.愁啊,睡不着啊,张继不但看到这些,还听到了什么?(乌啼)谁曾经听到过乌鸦啼叫的声音?在哪里听到过?有什么感觉?我们听到的乌鸦的啼叫让人很烦,除了乌鸦啼叫的声音,还听到了什么?(钟声) 8.因为睡不着,他听到了乌鸦凄厉的啼叫声,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还是因为睡不着,张继还有一种独特的感觉?(霜漫天)有没有人见过霜,你看到的霜在哪里?有没有人看到过满天的霜?其实霜不可能漫天,只能在地上、在叶子上,只有一种可能张继写错了,你怎么看?张继之所以会这样想象,是因为什么?原来凄惨、凄凉的感觉让他有了这样的想象。 9.因为愁眠他看到,听见了,他仿佛感觉到了。(老师问,学生答)于是我们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愁眠)。”对“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字典里的四个意思里选一个吗?(老师统计学生的选择)请学生说出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意思。 10.对是朝着,朝向,配合,这个晚上,张继辗转反侧,于是他发现这些都陪伴着他。教师朗读。师生合作读(入情入境地反复)。(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勾勒诗歌的意境) 11.(在教师反复的勾勒中,擦掉板书,只留下”愁眠“和“钟声”)此时传来的只有悠悠的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什么?请你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下钟声对张继说的话。汇报(教师用优美的导语,给学生创设一个汇报的独特情景)。 12.我们相信,跟着寒山寺的钟声消失的时候,愁眠也消失了(擦掉所有的板书)。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愁眠。那他们是怎么写的呢?引读,相关的诗句。(图片) 这些大诗人在写自己的愁眠的时候都会写到(月亮)。那么要是没有月亮的时候,或者月亮落下之后,又写什么呢?从张继之后,又多了一种写愁眠的事物寒山寺的(钟声),齐读诗句。张继之后一代又一代的人写到钟声,钟声悠悠传来,(引读相关诗句)但是没有一个钟声能够超越张继笔下的钟声。 这就叫经典,这就是文化! 板书 月落 乌啼霜满天, 江枫 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经典,文化! 听课记录:刘欣 校对:袁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