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病机十九条

 乔治58 2022-08-31 发布于新加坡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1)?歧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5)。诸热瞀瘈,皆属于火(6)。诸痛痒疮,皆属于心(7)。诸厥固泄,皆属于下(8)。诸痿喘呕,皆属于上(9)。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10)。诸痉项强,皆属于湿(11)。诸逆冲上,皆属于火(12)。诸胀腹大,皆属于热(13)。诸躁狂越,皆属于火(14)诸暴强直,皆属于风(15)。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16)。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17)。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1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20)。

​《素问·至真要大论》

〔讲解〕

本文论述五脏六气的病变规律。

(1)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审察和掌握疾病的内在机理,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主要要求,因此《内经》反复强调“审察病机”“谨守病机”的重要性。

《内经》根据六气与五脏的所属关系及临床主要表现,提出病机十九条作为“审证求因”的范例,反映了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病机十九条所列举的证状,是按五脏和六气归类的,它与病因、病位、病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是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掌握病机十九条,在临床上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2)“诸”,众也,泛指多数(下同)。“掉”,摇也,指肢体动摇的病证,包括肌肉震颤在内。“眩”,运也,指头目眩晕,视物旋转的病证。“皆”,此处作“大都”解(下同)。全句指多种风证,如肢体动摇不定,头目眩晕等,大都属于肝病。这是因为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藏血主筋,其经脉上连目系,与督脉会于巅顶。故肝风为病,无论是精血不足,肝阳化风,或外风入中,伤及本脏,皆能导致筋脉痉挛,引起肢体筋肉震颤、动摇;风阳上冒,则引起头目眩晕,昏冒、猝倒等证。

(3)“收”,收缩。“引”,拘急。“收引”,即指身体踡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证,多种因寒所致的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症,大都属于肾病。这是因为肾为寒水之脏,赖阳气以温煦全身,如果肾阳虚不能温养脏腑形体,或阳气不足以卫外,招致寒邪的侵袭,均可引起血行凝滞,筋脉收缩,形体拘挛。故寒邪所致的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之症,多与肾有关。

(4)“膹(fèn愤)”,指胀满喘急。“郁”,指痞闷不舒。肺主气,气郁胸中,常有呼吸喘促,胸部闷塞的见证,故多属于肺病。由于肺主气,可呼吸,肺气郁闭,宣降失常,故见胸部满闷,呼吸迫促等症。凡内伤外感,均可导致上述症状的产生。由于“病机十九条”是结合六气论述五脏的病变,所以有注家认为本条是燥气致病。如《医学纲目》说:“燥金甚则肺太过而病化膹郁,如岁金太过,甚则咳喘之类。”又如张介宾说:“肺属金,其化燥,燥金盛则清邪在肺,而肺病有余,肺主气,故诸气膹郁者,其虚其实,皆属于肺。”

(5)“肿满”,肿是浮肿,指水液潴留肌肤,四肢。满是指脘腹痞满,或腹部胀满。多种因湿所致的浮肿、胀满症,多属于脾病。因脾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则水湿停聚而为肿,气机阻滞而为胀。但水肿的形成,又大多与肺肾功能失调有关,正如李士材所说:“脾土主运行,肺主化气,肾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悉属于脾。”

(6)“瞀”(mào茂),昏闷也。“瘈”(chì翅),抽掣也,《素问·玉机真脏论》:“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瞀瘈”,即神识昏蒙,筋肉抽掣证,多属于火邪为病。外感六淫之火为病,大多与心肝两脏有关(一为君火所主,一为相火所寄藏)。火邪扰心,则神志失主而昏蒙;火邪伤血,则筋脉失养而抽搐。

(7)“疮”,为痈、疽、疡、疖的通称。“痛痒”,此指由于疮疡等所引起的疼痛、搔痒感。张介宾注:“热甚则疮痛,火微则疮痒,心属火,其化热,故疮疡皆属于心也。”所以本条言疮疡痛痒之症,多与心营火邪有关,此其一。再者因疮毒多源于火之有余,火毒聚于营血,发于肌肤,形成疮肿,亦多与心火、营血有关。所以治疗疮疡常以清营活血,泄火解毒为主。

(8)“厥”,这里有三种含义:①气上逆,指气从少腹向上冲动;②昏厥,指突然晕倒,不省人事;③四肢冷或热,指手足从末端向上逆冷或发热。但三者在病理、病证方面又多有一定的联系,如因气血逆乱而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引起四肢逆冷或突然昏仆等证,故在《内经》中均有论述。“固”,指二便癃秘不通。“泄”,指二便泻利不禁。本条指厥证,或固泄之证,多病在下焦。厥证的发生,大多与位于下焦的肝肾有关。由于肝肾之气逆乱,出现四肢冷或卒然倒仆,昏不知人的证候,是较为多见的。肾开窍于二阴,肾气不固则二便失禁,肾气不化则二便不通;肝主疏泄,疏泄太过或不及,也可影响二便的正常泄秘,所以说诸厥固泄,均属于下。

(9)“痿”,证名。见手足痿废不用。《素问痿论》:“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故痿证多与肺有关。“喘”,指呼吸气急,为肺气上逆的表现。“呕”,吐而有物有声为呕,此病在胃口。胃口、肺、皆属上焦,故曰痿躄、喘呕诸证多属于上。《内经》虽有五痿之分,但以热伤肺津为主,津伤肺燥,宗筋失养,不能束骨而利机关,故痿多属于上。喘出于肺,呕出胃口,多为肺胃气逆的表现。亦可从肺燥理解,肺燥则气失肃降而咳逆,因咳逆而作呕,临床也颇多见,如《温病条辨》上焦篇58条说:“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10)“禁”,同噤,指牙关噤闭。“鼓”,扣击,指上下牙齿扣击。“栗”,战栗,指身体抖动。“禁鼓栗”,形容寒战发作时的状态。“神守”,指精神正常。“如丧神守”,谓精神不定,烦躁不安。凡出现上述症状,多属于火病。口噤、鼓颔、战栗,皆属阳明筋急的表现,乃火邪内攻,邪正交争,卫阳不得宣达所致。火邪内扰,心神不定,心中烦躁,甚至惶惶不安。此证常见于疫毒重症的初期,正如代天章所说:“若瘟疫初起,便使人神情异常而不知所苦……即间有神清,能自主者,亦多梦寐不安。”

(11)“痉”,指身体强直而手足不时抽搐。“项强”,颈项强直不能转侧。六气虽然皆可致痉,但单纯由湿邪引起的痉病,临床确为少见,所以吴鞠通对本条经文表示怀疑,曾著有《痉因质疑》和《湿痉痉或问》(见《温病条辨》),认为湿字是风字之误。但是湿邪兼挟风邪或热邪而致痉的,临床比较常见,如薛生白说:“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强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之中,宜地龙、秦艽、灵仙,滑石、酒炒黄连等味。”(《湿热条辨》)

(12)“逆”,指气逆。“冲上”,即表现为上冲的病证。如呕吐、喘咳、吐血、呃逆等,这类病证多属于火病。凡气不顺为逆,因病变而导致气逆,特别表现为突然气逆上冲的,多属火邪为病,这因为火的性质具有急而上炎的特点。尽管不少其它原因也可引起气逆而出现喘咳、呃逆、吐血、衄血等证,但不如火邪的病势急速,这在诊断上应该注意鉴别。如张介宾说:“火性炎上,故逆诸上冲者,皆属于火,然诸脏诸经,皆有逆气,则其阴阳虚实有不同矣。”

(13)“诸胀”,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胀满。 腹胀有虚实寒热之分,本条所论的腹胀,多由六淫之邪入里化热,热结肠道,腑气不通,以致气机阻滞,传化失常所引起。治宜通腑导滞,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说:“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若因湿热郁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常而致脘腹胀满者,又当法东垣,主以中满分消丸,清利湿热以消胀。

(14)“躁”,指躁动不安。“狂”,指神志狂乱。“越”,指举动失常。若见躁扰不安,神志狂乱,举动失常的狂躁证,多为火病。如刘河间说:“热盛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盛于内,则神志躁动。”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火邪内扰神明,则神志狂乱,阳热实于四肢,则逾垣上屋,举动失常。此证多见于阳明热结,故高士宗说:“诸躁扰不宁,狂烦越度,乃足阳明胃经之病,阳明者,燥热之气也,故皆属于火。”

(15)“暴”,指卒然发作,病势迅猛。“强直”,此指颈项、躯干强硬挺直,即项强、角弓反张之症。若发病急骤,出现项强、角弓反张等症的病,多属于风邪所引起。引起发病的原因较多,除六淫致病外,还可见于误汗、误下、亡血伤津等症。但病证的发作,大都与风有关,正如张景岳所说:“肝主筋,其化风,风气有余,如木郁之发,善暴僵仆之类,肝邪实也;风气不足,如委和之纪,其动緛戾拘缓之类,肝气虚也。此皆肝木本气之化,故曰属风。”

(16)“有声”,指腹中鸣响。“鼓之如鼓”,前“鼓”为动词,指叩诊,后“鼓”为形容词,指如鼓之空响。多种腹中鸣响,叩诊腹部,如鼓之响的病证,多属热病。邪热壅遏中焦,传化失常,气机升降受阻,热邪与气搏击肠间,故腹胀而兼有肠鸣,叩之如鼓之空响。此证多见于热壅气滞之症,与前文“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的有形热结有所不同,前者治宜攻下结热,后者治宜清热行气,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病腹满发热十日,脉细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此因表邪未解而里已化热,气滞不行,故以行气的厚朴为君,采用表里两解之法。

(17)“胕”,足也。“胕肿”,即足肿。“惊骇”,即惊恐不安。伴随足部肿胀出现疼痛酸楚,惊恐不安等症,多见于“丹毒”,“流火”之类的疾患。火邪壅滞经络,聚于营血,可引起局部皮肤肌肉红肿热痛,而好发于下肢的腿足等部位,甚则因灼热疼痛,致心神受扰不安,故见如惊如骇之状。

(18)“转”,左右扭转。“反”,角弓反张。“戾',曲也。“转反戾”,指筋脉拘挛所致的身转侧,背反张,体屈曲的病证。“水液”,这里指人体代谢排出之液体,如尿、汗、痰、涕、涎、白带等。若病转筋拘挛,或机体排出液体的浑浊,多属热病。由于热盛津伤,筋脉失于濡养,加之肝气亢奋,引动肝风,此即所谓“热极动风”之症,多见于急性热病极期,如阳明热盛,气营两燔,心营热盛等证,均能燔灼筋脉,引动肝风,出现上述身体扭曲,角弓反张等症,津液为热邪煎灼,故小便黄赤浑浊。

(19)“澄沏”,透明清稀。是说机体代谢排出的各种液体,呈现淡薄透明而清冷的,多为寒病。从体内排出水液的色质来辨别寒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一般清稀而寒冷的属寒,混浊而灼热的属热,这是因为人体水液代谢与阳气的盛衰有关。水液淡薄透明清冷,说明阴盛阳虚,气化不及,故涕、泪、唾、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沏清冷,反之,内热煎熬,故水液浑浊而灼热。

(20)“暴注”,指突然发作水泻,如水之下注。“下迫”,即里急后重。若证见呕吐冒酸,或突发水泻,伴里急后重感,多为热病。呕吐酸腐,暴注下迫,可以同时并见,也可个别出现。呕吐酸腐,应有寒热之分,或因胃失和降,或肝气犯胃,以致气逆于上而发生是证。暴注下迫,则多由于热邪伤及肠胃,或兼挟湿秽,阻遏中焦,以致传化失常,突然发生泄泻,甚至吐泻并作。但也有因感受寒湿之邪而引起卒然泻下的,应注意鉴别。

〔临证意义〕

《内经》根据六气与五脏所属关系及临床主要表现,提出病机十九条,为中医辨证开创了“审证求因”的范例,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病机十九条所列举的证状,是按五脏和六气归类的,其中属于六气病机的十二条(包括属火者五条,属热者四条,属风、寒、湿者三条),属于脏腑病机的七条(五脏病机各一条,上下病机二条),共有病证三十。几乎所有的病证都与六气病因有联系,而六气病因又与五脏的病理直接相关,它深刻揭示了病因、病位、病理、病证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所以掌握病机十九条,在临床上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临床上如何掌握病机?主要如下:

以六气为纲,结合时令季节,气候变化,分析病因、病机、证候。即本篇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说明掌握六气运动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探求病机的一个重要环节。经文明确指出:“夫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金匮要略》也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都非常强调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巨大影响,这是临床辨证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如高士宗说:“一岁六气,各有所宜,变化为病,各有其机,故当'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例如名老中医蒲辅周在介绍治疗麻疹经验中说:“1945年暑天,成都大雨连绵,街巷皆积水,老弱小孩,日夜坐在床上,数十天不敢下地,将近立秋,小孩发烧,麻疹皮下隐伏不透,宣透无功,诸同道为之苦闷,我亦苦闷,昼夜深思,如何解此疾苦,默思二、三日夜,恍然有悟,暑季多雨,热从湿化,按湿温法通阳利湿,俾湿开热越,疹毒豁然而出,热退神清而愈,我用之获效,急告知诸同道,试用皆称满意。”(《蒲辅周医疗经验》)。治疗麻疹必须使疹毒外透,才能使病情逐步缓解,并避免其它危重并发症的产生,这是治疗上的一个关键问题。蒲老结合时气季节和实际气候变化,撇开常法,直接用治湿温病的通阳利湿法透疹,使当地麻疹患儿得救。这说明“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的重要性。

以五脏为纲,辨别各种症状的所属关系及其虚实机转。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与四时阴阳升降,气候变化具有相应的节律性。因此,无论外感、内伤发病都与之有关。除六淫病邪较易侵犯与之相关的脏器外,而因脏气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病理损害,所谓内风、内火、内湿、内寒、内燥等,同样是以五脏为病变中心的。因此,以五脏为纲进行辨证论治,也是掌握病机的重要环节,正如本篇所说:“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五胜”,即五脏之气偏胜。必先五胜,即首先分析五脏中某一脏之气偏胜,从而确定病转部位,然后再辨明疾病的虚实机转,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是说要注意掌握病机和各种症状的所属关系,根据病因、病证进行归类,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此即“各司其属”的意思。“有者”,此指实证。“无者”,此指虚证。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临床表现无论属实属虚,都要探求它所发生的原因,如张介宾说:“有者言其实,无者言其虚。求之者,求有无之本也,譬如寻物一般,必得其所,取之则易”。“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即是对于实证或虚证都要进一步加以追究。所以对病机十九条证候的分析,要着眼于虚、实两个方面,不能只从外感,或内伤某一方面去理解。

注意临床症状的鉴别。在病变过程中,有些不同的病证,可以出现相似的症状,也有相同的病因,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十九条”中“诸转反戾”、“诸暴强直”、“诸痉项强”皆有痉挛强直症状,但其病因各有不同。相反,属火的五条,其病因相同,而临床症状又不一样。这就要求医者在辨证时必须注意四诊合参,对病情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辨别疑似病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又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床上,肢体动摇和头目眩晕并非肝病所独有,《内经》有“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骨空论》),“脾病者,善瘈,脚下痛”(《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素问·气厥论》),“肾病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等。说明其它脏腑经脉也可引起肢体痉挛。即以肝风而论,也有虚实之分,内风、外风之别,致病原因和病理机转不同,治法也不一样。例如因肝血虚不能荣筋而生风者,宜养血息风;由肝阴虚、肝阳偏旺而生风者,宜养阴镇肝;由脾肾阳虚,肝风内动而见惊风者,宜温补脾肾。有因肝经风火搏于经络而生风者,宜平肝祛风清热;有因气营热盛而引动肝风者,宜清热熄风。眩晕也如此,“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能眩晕”,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虑。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元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清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后世将眩晕的病因概括为风虚痰火,病位则涉及脾胃肝肾诸脏,凡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以及停痰、伏饮。气郁、血瘀等均可引起,临床又以肝病为多见。其它各条均应作如是观。


电子版注:

1、原书有“热退神情而愈”字样,“情”应为“清”,电子版已经改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