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流程

 王方超医生 2022-08-31 发布于重庆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治疗流程

秦莹 1 孙筱璐 1 王东 1 许连军 1 张沫 1 王丽梅 1 吴桂鑫 1 王继征 2 蒋文 1 王红月 3 宋雷 1,2 康连鸣 1*

图片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断;治疗;桥粒蛋白;猝死;阜外分型

图片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 ACM)是指不能用缺血性、高血压性或瓣膜性心脏病解释的一类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肌疾病,以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右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室壁瘤为病理特征,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是年轻人和运动员猝死的重要原因。由于主要累及右心室,既往被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近年来发现 56% 的患者可累及双侧心室,部分患者表现为左心室受累为主,并导致左心室 / 双心室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因此 2011 年 美 国 心 律 学 会(Heart Rhythm Society, HRS) 和 欧 洲 心 脏 节 律 协 会(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 EHRA)制定的《离子通道病和心肌病基因检测共识》中增加了 ACM 这一名称,并很快被广泛接受。

目前对 ACM 的诊断仍依据 2010 年国际特别组(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ITF) 发布的针对 ARVC 的诊断标准,从心脏结构影像学、组织学、心电图、心律失常特点、基因等方面进行评价。队列研究表明,ACM 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 1/5000~1/2000, 临床症状常于 30~40 岁开始出现,心律失常常出现于心脏结构改变之前。

致病机制中,ACM 主要由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大多数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超过半数以上的患者能够检测到携带一个或多个桥粒基因突变,但表型不完全外显,其外显率因基因变异的不同而有差异。这些基因包括 PKP2 、DSP 、DSG2 、DSC2 和 JUP ,其中成人中 PKP2 为主要突变基因,占总突变的 25%~40%。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以 DSP 突变为主。近年来发现,黏着连接相关基因(如CDH2 和CTNNA3 )及非细胞连接相关基因(如细胞骨架、钠钙离子调控及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突变也可导致 ACM。

1
诊断流程

1.1 病史及查体

询问患者症状,心律失常症状包括心悸、黑矇、晕厥、心肺复苏史,出现心力衰竭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等。查体需注意肺部啰音、肢体水肿、腹水等体征。须详细询问家族史,尤其是猝死家族史、家族基因突变检出情况,列出家系图。

1.2 辅助检查

根据 2010 年ITF 发布的 ARVC 诊断标准(表 1),

图片

 可完善 12 导联心电图(图 1)、

图片

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图2)、

图片

右心室造影和基因检测等检查,若仍不明确,可考虑行心内膜心肌活检(endocardiomyocardial biopsy, EMB,图 3)。

图片

在表 1 的 6 个不同项目中满足 2 个主要标准,或 1 个主要标准和 2 个次要标准,或 4 个次要标准者为确诊;满足 1 个主要标准和 1 个次要标准,或 3 个次要标准为临界诊断;满足 1 个主要标准或 2 个次要标准为可疑诊断。

虽然 EMB 作为 ITF 2010 诊断标准之一,在鉴别ACM 与全身性或炎症性疾病(如结节病、心肌炎) 方面特别有价值,但很少作为初始检查,因其是侵入性的,同时可能由于病灶散在分布、取材等原因而出现假阴性,且存在心肌穿孔风险,在右心室游离壁活检则更易穿孔,但在室间隔右心室面活检通常帮助不大,因为室间隔是受累最少的区域。

由于早期CMR 对ARVC 的诊断经验有限、特异度低,CMR 的组织学特征如纤维化、脂肪浸润和纤维脂肪瘢痕未纳入 ITF 2010 诊断标准。然而,随着CMR 技术的进步和对组织特征图像解释的改进, CMR 可以对双心室心肌纤维化和心肌内脂肪组织进行图像采集和评估。目前建议使用对比增强 CMR 进行明确诊断和更好地表征疾病表型,减少 ACM 的漏诊。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是疑似 ACM 患者初始评估的一部分,并可用于 ACM 确诊患者的随访复查。

针对左心室优势型 ACM,Corrado 等提出了以下诊断标准,包括:①心电图改变:肢体导联 QRS 波幅电压低(<0.5 mV),下侧壁导联 T 波倒置;②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动过速;③结构与功能学特征符合左心室运动功能减退、纤维化,但无扩张。若同时观察到致心律失常性左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lef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LVC)和 ARVC 表型,则怀疑为双心室型 ACM, 若仅观察到 ALVC 表型,需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患者是否携带 ACM 相关致病基因,以便进一步与扩张型心肌病等鉴别,明确 ALVC 诊断。

2
分子遗传学检测的意义    

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帮助确诊和鉴别诊断。检出致病基因突变是 ARVC 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对满足临床诊断或疑似诊断标准的患者,均需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先证者若发现致病基因突变,推荐家系直系亲属通过 Sanger 测序进行同一基因突变检测(Ⅰ类推荐)。临床诊断仅满足 1 个次要标准的患者不推荐进行基因检测。此外,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帮助进行遗传危险分层,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携带基因突变患者比未携带者预后差, 携带多重突变的比单一突变的患者更容易表现出临床症状。突变数量≥ 2 个,包括单一基因的复合突变,致死性心律失常事件风险增加 271%,更易发生严重右心室功能障碍并累及左心室。3%~6%的患者携带 2 个及以上基因突变,更早发病(< 20 岁比 35 岁),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 心室颤动,且左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比例较高。PKP2 基因突变患者首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 心室颤动较早,发生左心室功能障碍比例较低。DSP突变更易累及左心室。携带 TMEM43 基因 p.S358L 突变的成年男性和 30 岁以上女性作为一级预防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 能够提高生存率。FLNC 基因突变导致左心室受累为主的 ACM,且携带 FLNC 基因突变患者SCD 比例较高,应尽早植入 ICD 进行预防。

建议采集 3 代家族史,一级亲属 10~12 岁起,每 1~3 年进行临床评估,包括 12 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影像学检查,也可进行运动激发试验诱发心律失常。对于不携带家族致病基因、无症状、检查无异常的家庭成员可停止筛查,有症状时应再次就诊。

3
ACM的阜外分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于2019 年提出了 ACM 的精准分型,该研究基于 60 例因终末期 ACM 行心脏移植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类型、CMR 及病理特征,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将 ACM 分为 4 型,受到国际认可,被命名为“阜外分型”。

1型患者为右心室心外膜下弥漫性纤维脂肪替代,可累及左心室后壁,临床特征为早年发病,常见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性右心室扩大、心前区碎裂电位,心血管事件多发,并在早期接受 ICD 或心脏移植;该型大多携带桥粒突变如 PKP2 、DSG2 和DSC2 ,可称为“桥粒性心肌病”。

2型患者右心室局限性纤维脂肪浸润,左心室脂肪少、间质纤维化程度有限,但纤维化可扩展至左心室全层,致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 1 型患者,可为中重度左心室功能障碍、常见室性心律失常,心前区碎裂电位和低电压;该型患者大多携带非桥粒突变如LMNA 、PLN 、TMEM43 、DES 和 CTNNA3 。

3型患者表现为双心室受累,左心室的纤维脂肪替代较 2 型患者更为严重,临床表现为严重左心室功能障碍、舒张末径增大,常进展至终末期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常见;该型患者可携带桥粒突变如DSP 或非桥粒突变如PLN 、CTNNA3 。

4型患者为典型的左心室为主型 ACM,很少或无右心室受累,室性心律失常常见,常进展至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无已知的基因突变。

4

鉴别诊断    

4.1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RVOT-VT)

RVOT-VT 患者的 12 导联心电图正常,影像学检查正常,程序化心室刺激不能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形态通常单一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LBBB)、电轴向下, 与 ACM 不同。且心内膜电压标测呈低电压区提示ACM。

4.2 Brugada 综合征

Brugada 综合征主要由 SCN5A 基因突变引起,以晕厥、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而无心力衰竭,心电图呈 ST 段特征样抬高、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电轴左偏,抗心律失常药物调节等方面均与 ARVC 有显著差异。

4.3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可继发容量超负荷导致心脏重构,包括整体右心室扩张和功能障碍,如房间隔缺损、埃布斯坦综合征(Ebstein syndrome)、冠状动脉瘘(至冠状窦 / 右心房 / 右心室)、心室动脉瘤 / 憩室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4.4 左心室受累的 ACM

左心室受累的 ACM 需与扩张型心肌病、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中的心脏受累、心肌炎、结节病、南美锥虫病等进行鉴别。病史、家族史、CMR 钆延迟增强分布特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分子遗传学检测或 EMB 可以帮助鉴别。

5
治疗    

ACM 主要的治疗目标包括:①降低死亡率,包括心律失常性 SCD 或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②减缓心力衰竭的进展;③减少心悸、室性心动过速再发、ICD 放电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植入 ICD和心脏移植。

5.1 植入 ICD

ACM人群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SCD的风险较高,一旦患者确诊为 ACM,均需根据患者可能发生 SCD 的危险程度来决定是否植入 ICD。目前指南推荐的 ICD 植入指征包括:①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患者应植入(Ⅰ类推荐);②无论有无心律失常,有右心室、左心室或双心室严重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植入(Ⅰ类推荐);③血流动力学稳定、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考虑植入 (Ⅱ a 类推荐);④合并 3 项主要危险因素,或 2 项主要和 2 项次要危险因素,或 1 项主要和 4 项次要危险因素,可考虑植入(Ⅱ a 类推荐);⑤合并 2 项主要危险因素,或 1 项主要和 2 项次要危险因素,或 4 项次要危险因素(Ⅱ b 类推荐)。上述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左心室射血分数≤ 49%,次要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室性期前收缩> 1000 次 /24 h、右心室功能不全、先证者、携带≥ 2 种 ACM 相关突变基因。然而,另一方面,需警惕 ICD 在 ARVC 患者中,由于右心室薄而出现导线穿孔,以及纤维脂肪替代进展而导致的感知不良。

5.2 限制运动

建议 ACM 患者不参加竞技性或高强度耐力运动,因其可能加速 ACM 疾病进展,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5.3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①抗心力衰竭治疗: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ARB)、β 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可考虑使用硝酸酯类药物降低右心前负荷;②抗心律失常治疗:β 受体阻滞剂、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可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减少 ICD 的不适当放电。若仍有症状,且右心室、左心室功能保留,可考虑氟卡尼联合 β 受体阻滞剂;

5.4 导管消融

对反复发生的有症状的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若胺碘酮无效或不耐受,行导管射频消融可减少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及减少 ICD 放电,可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术。目前研究表明,由有经验的医师开展心内膜和心外膜联合消融,进行广泛心内膜、心外膜基质修饰,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药物难治性、血流动力学稳定、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且未植入ICD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5.5 心脏移植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难治性 ACM 患者的最后出路,是目前对于难治性心力衰竭或经 ICD 和导管消融治疗仍发作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最终解决办法,但心脏供体供不应求,使得心脏移植在临床的广泛开展受到限制。

6 小结

ACM 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总结见图 4。总之,在临床诊疗中需及时考虑到 ACM 的可能性,作出正确诊断;合理进行基因检测,以对 ACM 进行诊断及危险分层,并对 ACM 患者亲属进行筛查;强调限制运动的重要性;同时合理调整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等治疗手段缓解患者症状;根据发生 SCD 的危险分层来评价 ICD 植入指征以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图片

图片

基金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基金(2020-I2M-C&T-A-006)

北京协和医学院“双一流”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子项目(2019-XK04-02)

作者单位:100037 北京市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 1. 心肌病病区;2.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3. 病理科

* 通信作者:康连鸣 Email:lianmingkang@126.com DOI:10.16563/j.cnki.1671-6272.2022.04.0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