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黑龙江大庆 / 李芙 《南行漫记系列三 曼听傣语 优雅千年》

 九州作家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李芙,男,黑龙江省大庆人,大学文化。一个行走在太极之路上的文化行者,深谙文武之道。当代散文名家,《作家前线》签约作家,中国互联网文学联盟特约作家,媒体自由撰稿人。


南行漫记系列三

曼听傣语 优雅千年

李 芙

曼听,是一处公园的名字,傣语称“春欢”,曼——傣语为村寨,听——傣语为种花植树,是一处有着1300余年历史的傣王御花园。传说傣王妃来此地游园赏玩时,被这里的美丽景色吸引去了灵魂,因而得名,意为“灵魂之园”。曼听公园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内,处于澜沧江与流沙河汇合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400余亩,保存有完好的古铁刀木500余株。园内既有山丘与河道,又有民族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是一个天然的村寨式公园。

漫步于林荫甬道,随处可见傣王室文化、佛教文化和傣民俗文化的特色建筑和人文景观,彰显着傣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傣族先民的记载。傣族起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史称哀牢人,是云贵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建立达光王国。公元前109年,汉王朝吞并滇国,征服“勐达光”,设立益州郡,成为汉武帝时期的一个附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傣族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一个重要的民族,现境内有傣族人口115.9万,仅景洪市就有33.3万之多;还有分布在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傣族后裔,人数无以复计。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史诗《巴塔麻嘠捧尚罗》和英雄史诗《厘俸》是傣族文学经典;傣戏是傣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傣族人视孔雀和大象为吉祥物,孔雀舞、大象舞是傣族的民族舞蹈,在西双版纳随处可见孔雀或大象饰纹图案;葫芦丝是傣族的特色乐器,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已经家喻户晓,风靡海内外。

傣族人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小乘佛教。崇拜“龙神”、“龙树”,主张男子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才能除苦积善。因此,过去西双版纳未成年的傣族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所以西双版纳各村基本都有寺庙,曼听公园就有一处级别最高的总佛寺,傣语称“洼坝吉”。相传是从缅甸来弘法的两位南传佛教僧人于公元七世纪中期发起兴建的,占地3000平方米,迄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是西双版纳建立最早的南传佛教寺院之一,像揭塔林里孤独园一样美丽而幽静的森林道场,历史悠久,法缘深厚。大约700年前,总佛寺被西双版纳宣慰确立为地位等级最高的佛寺,是发布全境性佛事活动,昭示批准高级僧职晋升,举行新任宣慰使及各勐土司宣誓仪式的地方,也是西双版纳宣慰及属下各勐土司头人拜佛,各地佛寺主持朝拜的圣地,在整个东南亚上座部佛教信徒中享有盛誉。总佛寺内设佛学院,是培养弘扬佛教文化传播者之圣地。

几经沧桑,损毁殆尽。如今的总佛寺重建于2012年12月12日,由大殿、戒堂、舍利塔、鼓楼、钟楼、长老寮、僧寮、迎宾楼、斋堂及高约7.9米的立佛组成,建筑工艺不仅继承了傣族的传统文化,而且汲取了东亚国家佛寺的建筑精华,整座建筑气宇轩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与之相辉映的是曼飞龙白塔,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家建筑,塔身洁白。远望宛如春笋破土而出,八座小塔拱围着一座主塔,塔上饰有龙凤、孔雀陶塑,绘有动物、花草、卷云纹饰画。塔刹杆饰有宝瓶、银铃、风铃。曼飞龙白塔是佛教建筑中的珍品,饱含着佛教徒对佛祖的敬仰。

奇树异花美曼听,傣王园林千古情。茂密的古老铁刀林前有一座精致的傣式章哈亭,是一处露天剧场,正上演着优美的傣族音乐舞剧——春欢的故事,傣王和王妃随着剧情进行着说唱表演,几名身着艳丽服饰的傣家女子翩翩起舞。虽然听不懂剧情的内容,但从她们的肢体语言读得出是在演绎傣王与王妃的爱情故事。

曼听公园不仅景色宜人,而且文化诱人。园区内“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晚会如期上演,晚会汇聚了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六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向人们展示少数民族的风情。晚会的经典剧目《贝叶之光》、《澜沧江之歌》震撼人心,曾经被中央电视台选用,参加魅力景洪“欢乐中国行”演出。晚会集民族风情和异国风情于一体,展现了傣族历史文化底蕴和一个充满多元文化魅力的西双版纳。

晚会结束后,人们手捧一盏水灯,穿过一片树林,把水灯慢慢放入放生湖中,据说总佛寺主持曾率三百众僧为湖开光,由此放生湖成为人们的祈福湖,湖水被水灯温暖的灯光照亮,微波荡漾伴随着人们默默许愿的喃呢,心愿随着水灯红彤彤的身影漂向远方。天上星辰,湖面水灯,心中祈愿,身处佛城,内心格外宁静。

曼听公园,以其山之名,水之秀,树之异,花之美,佛之灵,优雅地述说着千年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