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临夏 / 付少云 【随笔】/《 伤痛​ ——写在5·12汶川大地震12周年》

 九州作家 2022-09-01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苦甘,名付少云,甘肃临夏人,六零后,从事卫生行业,热爱文字摄影,在《中国中医药报》、《临洮诗词》、《民族日报》纸媒,《作家联盟》、《河州文苑》、《洮州诗词》、《胭脂湖文艺》微刊,发表过作品。

伤痛

——写在5·12汶川大地震12周年

文/苦甘

又是一年5·12!灰蒙的天气同心情一样沉重。

十二年前的那场大地震,至今想来,仍然惊心动魄,心有余悸……

去年路过汶川,特意进县城看了一下。崭新的楼房,平整的街道,忙碌的人们,让人难以置信这里曾发生过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

但,寻摸着走近原阿坝师专美术系的那幢钟楼,时间被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04秒!钟楼巨大的裂缝如虎口般张着,两幢楼扭曲地挤在一处,震落了玻璃的窗子,如一双双惊恐的眼睛在怵望。不远处,摆摊的一个小商贩在兜售土特产,除了我们,只有路过的两位新疆人来参观,显得冷冷清清。

冷清也是正常的。天天守着亡灵,即便哭干眼泪,老天不会怜悯,生活也不会怜悯。日子,唯有在不断的知难而进中好起来。

但今天,我想不会冷清,人、鲜花和眼泪一样多!毕竟,压在心底的伤痛,需要一个释放和抚慰的日子。今天,你尽管把郁积在心底的眼泪洒向亡灵,诉说你的爱痛和酸甜苦辣。

我不想再细说地震的伤亡,这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

当我自驾从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驶进川西山谷时,心境也变得局促起来。公路和车辆被两侧高峻的连绵大山挤压着,弄得人身心都被压抑着难受。山脚时有被巨石压坍的废弃的民房,也有垮塌的桥梁,如横尸般斜躺在岷江边,裸露的山坡像一条条难以愈合的旧伤口,滑落的泥石仿佛大山流淌的眼泪,似干未干。突然,路标上赫然出现“映秀镇”的字样,心猛地抽搐了一下。走进汶川县城,群山好像自动让开了一大块平地,好使县城的躯体有地方摆放。入口处,矗立着大禹巨像,威武地守护在家乡大门口。但众所周知,大禹是治水的英雄,面对家乡那么大的地震,他老人家也无能为力。

造物主有时也不讲道理,为何造那么多险峻的大山?令山民生存那么的艰难!艰难忍一忍也就算了,还要神不知鬼不觉的在地下造孽,让地动山摇,来苦害生灵!

曾经在本地的寺庙里,听到一个信徒讲:“四川人不信佛,所以有那么大的地震收人!”我惊愕且忿然了好一阵,理智约束我不值得与之辩论,可怜的她或许连峨眉山和乐山大佛都不知道。

不论怎样,我相信佛是慈善博爱的,绝不会让地震去收人,何况她也做不到!

比地震更残酷的恰恰是人类自己。殷鉴不远,为贪婪资源,争夺控制权,一战二战相隔仅仅21年,却使近亿人丧生,相对于大量的鲜活的生命血流成河,横尸遍野,一切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都值得反思!南京大屠杀,三十万无辜百姓如虫蚁般踩在脚下。百年来的中国,无数次各种名义的战争,付出了几千万人的生命代价,才磕磕绊绊地走出今天这样一片新天地,何其悲壮哉!

在灾难面前,我们的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艰克难,表现出人性最慈善的底色。但这还远远不够,灾难后的反思,不应该局限在地震本身。

人类实在应该时时扪心自问:

面对天灾,我们真的敬畏大自然了吗?

面对人祸,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阻止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