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一:通解《道德经》人到中年始学道

 12345csdms 2022-09-01 发布于湖南

作者:听雨先生

主讲:听雨先生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三十几岁的时候,工作上难顺心隧意,左冲右突,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特别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人要“立”起来真是难呢。到了四十岁以后,步入中年,慢慢好了,顺畅起来了,突然明白许多事了,“不惑”了,懂得天地自然规律不仅不可抗拒,而且要遵从的道理。到了五十岁,“知天命”了,工作上按部就班,生活上中规中矩,思想上逐步成熟,评上先进淡然一笑,没有评上还是淡然一笑,名利财物看得淡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大凡中国人,从出生起耳濡目染的便是“儒学”。即使一个文盲,目不识丁,也可能来上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话,也许他不知道怎么写这几个字,但他能说,并且知道是啥意思。这就是中国的儒学影响之深之广。儒的核心思想是“仁”,是教我们如何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那人和人之间要怎么相处呢?孔子说,要“仁爱”“慈爱”,要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去做,或者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道理都是一样的。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就是这个“仁”起作用了。我们常常在一个小村子里看到,不仅有寺庙、道观,还有教堂、土地、城隍,本地的神祀、祖宗牌位,世世代代融洽相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这是非常强大的力量,中华文明绵延不息,从未中断,其关键要害就在这里。五胡乱华、蒙族、满族统治中国几百年,他们的文化进来全被汉文化吸收,并且同化了。他们的人,不仅仅是汉化,而是都变成汉人了。

孔子创办学堂,收弟子三千,开学校教育之先河。我们现在从小学到大学所受的教育,其实不过是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当代的延续。儒家学说的精髓,始终贯穿于学历教育之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日三省吾身,都是自身修养和学习的方法。那修身有没有一个什么标准呢?有的,这个标准就是“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那“修身”之后呢?你的修养好了,就要“齐家”;把家管好,家“齐”了,方可“治国”;国“治”好了,才能“平天下”。

我们读经典,很多时候不能拿现在的文字语言意思来套古代的文字语言意思。孔子说的“国”,是指诸侯邦国,“天下”是指周天子治下的包括诸侯邦国,西周时有800多诸侯国呢,以及周边朝贡的蛮夷戎狄诸部落。那怎么才能走上“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呢?也是有的,这便是“学而优则仕”。在中国存在1300多年、直到1905年才废除的“科举制”,就是朝廷向读书人敞开的“入仕”渠道。“十年寒窗”都是为了顶上“乌纱”,谁说现在又不是呢?只学数理化,走向社会不会说话;一门文科好,将来恐怕吃不饱;文、理、儒都学会,将来一定做权贵!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几千年的社会都是这样的。我们慢慢明白,又越来越不明白,许多时候还挺“困惑”。往往在百思不得其解后,在心中自问很多为什么?种瓜不得瓜,一样的努力,不一样的结果,我们一生的奋斗目标,不过是人家的起步;无论怎样努力,也拿不到诺亚方舟的船票;“先赚五个亿”的洋洋得意与傲慢……一个人吃了一只蝙蝠,70亿人受难……时代的解释已不能自圆其说。

中年人有些糊涂了,当然不是真糊涂,是“难得糊涂”。

中年人开始安静了,不再猛打猛冲,不争强好胜了。世上之学,都是教人如何做大做强,推崇的是强者,大者,鄙视弱者。只有老子反其道而行之,教人“以水为师”,向“水”学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用心揣摩、体悟,就会明白,水与万物不是无争,而是以“不争”为之“争”。没有“争”,又何来“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读得多了,眼前又慢慢的亮起光来。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道德经》这本书,只有五千多字,却博大精深,妙不可言。正如南怀瑾先生说的:“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每一个字都值得你领悟,每一句话都需要反复静思。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读十遍会有十遍的感悟,读一百遍就站上一百遍的境界。不断的看就不断的升华,不断的提高。你读了多少遍,就能看到多少层的内涵。这就是“道”的魅力。

然后,你让时光倒流,转身回看自己走过的前面二十年、三十年的旧光阴,成功的,失败的,欢笑的,哭过的,其实都是蛮有意思的,都是你生命中应该出现的。你失去这个,也许会得到那个;你输了,后面发现还好输了,其实是赢了……这样的人生体验,到了中年特别深。

人到中年要悟“道”。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功,使秦国富强,新法深入人心,且收复河西,天下独尊。孝公病危,商鞅自知“孝公之后难存活”,便求教寒泉子存身之道,寒泉子说,你已封君,位极人臣,先贤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但商鞅还是放不下他的事业——新法,放不下他的“君”号——名利,舍不得“退”,背“天之道”而行,最后只有赢得“车裂”之刑。被司马迁称为功“与周、召列”的李斯,舍不得他的爵位与财富,沙丘之变又贪心不足蛇吞象,私心过甚,荣华富贵中“撤不下来,退不了”,最后怎么样呢?在监狱门口遇到儿子讲了一句震古烁今的话:“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自己被腰斩,还“夷三族”,何其哀哉!更可悲的是,后人又有几个记得这句血淋淋的话?

曾国藩剿灭叛乱,还天下太平后,迅速解散湘军,从事业的巅峰全面撤退,自请赴京任闲职,并常写书法“花未全开月未圆”以赠人。得一生富贵,安稳幸福,后世评价亦甚高,称之为“大儒”。其实,“花未全开月未圆”这句话就是“道”啊,只有得“道”之人才能明白悟透其深意。曾国藩实在是一位“外儒内道”的贤者。而他的学生李鸿章就不是这样了,聪明,能干,冲锋陷阵,建奇功立大业,但是功也要,名也要,利也要,官位更要,从不知“退”为何物。不仅保留淮军,而且在组建北洋水师时,还把淮军老班底全搬到海军去。洋务运动,本来多好的事,却与大商人朱其昂、唐廷枢、盛宣怀个个扯不清。近代不平等条约,几乎都有李鸿章的身影。七十多岁了,还在东京受辱,一颗子弹的惊吓,没有要“老命”,也是半条命矣,还赢得身后骂名。这都是不知“道”,不肯“退”的缘故啊。

道,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象,空虚幽深,却又能因应万物,山有山道,水有水道,万物皆有其“道”。

有道之人,

谦下,包容,能取舍;

洒脱,纯朴,通融和;

旷达,浑厚,有气场。

微而不显,含而不露。

静则持心,心定更新。

静极而动,动极而静。

一静一动,皆合于“道”。

人到中年,一切尽在不言中。记住:该放下的放下,该放弃的放弃,背在身上太重,走不远。生命的美好,还在后面。

尊道而贵德,让自己轻松、愉悦、健康的生活,多好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