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城记忆 作者:何敏【散文】

 众星之星 2022-09-01 发布于山西

诗海琴声

小城记忆

一座四四方方的小城,城墙宽厚,城楼高耸,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如乖巧的婴儿,安静地卧在护城河宽阔的怀抱里。护城河外围,是一圈斑驳可见的土城墙。土城墙外围,则是一望无际的辽阔平原。苍穹之下,它精致得如一粒纽扣,一枚玉坠,无言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深沉、千年沧桑。

一片土地上能有一座这样的小城,无疑是幸运的。能够生活在它温暖恬静的怀抱里,无疑又是幸福的。

从西门到东门是一公里,从南门到北门也是一公里。初到这座小城时,我刻意丈量了一下它的宽度。让我惊异的是,南北一样,分毫不差。以十字街为分界线,四道街分工各异,互不重复。西街为日杂百货,南街为服装鞋帽,东街为教育行政,北街为饮食小吃,颇有点楚河汉界的味道。商铺和行政区域之外,是一格一格的居民区。横六竖六,十二小街横平竖直,状如棋盘,一家一户,就是这盘中的棋子了。

沿着石板街,或南北或东西,信步而行,两旁的宋明建筑古朴典雅,飞檐走壁,梁柱榫卯,使人恍惚有隔世之感。民房一律坐北朝南,青砖黛瓦,色如水墨。庭院或深或浅,或阔或仄,均置一门楼,门旁置一对青色石狮,或金刚怒目,或昂首挺胸,或大或小,不一而足。

文脉流传,千年不断。古城虽小,不乏古迹。拱辰门城楼、衣带桥、文庙、应天书院、壮悔堂等等,如珠玉点缀,熠熠生辉。因为文人相惜的缘故,我比较喜欢壮悔堂,曾不止一次拜谒。这座精致的四合小院一明三暗,上下两层,木架青砖,兽脊垄瓦,不仅尽显明清建筑之风貌,而且还埋藏了一段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侯方域与李香君情定于此,又魂断于此。每及于此,都不免令人神思良久,唏嘘感叹。

小城之内,居民不过三万余。相对狭窄的空间、相对固定的居所,使得小城如一个胖一点的村庄,大家彼此熟悉,和睦相处。早上起来遛弯,看见西街杂货铺正开门的范大哥,北街买包子的关大嫂,南街的牙医林医生,都会热热乎乎地打声招呼,问个好,有的还会站住,拉两句家常,开两句玩笑。关系久了,亲热劲就来了,东街的王大妈也会到西街的李大妈家去串门。上街买东西忘带钱了,不要紧,下午路过这捎过来就得。我就经历过几次。邮局门口卖书报的孙大妈,慈眉善目,温和得像个菩萨,见面多了,大家就熟悉了。好几次,我买报没带钱,一脸歉意。孙大妈笑呵呵,没事,下次捎来就得。一句话,说得我这个外来户心里热乎乎的。

这些都是小城的风景,一点一滴,一丝一毫,尽显温良。但要说突出的风景,那得首推北街炸油条的赵大叔。赵大叔五十多岁,长得黑黑的,很敦实,一副好嗓子,一手好手艺。他的油条,不老不嫩,个个金黄,根根笔直,大小匀称,闻一下喷香,嚼一口酥脆,可称得上是小城一绝。他每天只炸五十斤面,早上十点左右买完收摊。天刚放亮,我们才开始跑操,赵大叔的好嗓子就已经吆喝上了,每天如此,不早不晚,不紧不慢,声如洪钟,堪比公鸡打鸣。“麻——花——类——焦类!”北门吆喝,南门清晰可闻。从北门吆喝到南门,再拐回来,箩底见空。有人想学他的吆喝,开嗓露怯,只好作吧。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吃一根他的油条。

相比赵大叔的油条,另一个人的好手艺同样精彩,而且我很有幸品尝过两三次,她就是北门口买油茶的吴大娘。确切地说是吴奶奶,因为那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吴奶奶每天凌晨起床,然后开始烧锅做茶。先用牛油炒面,面炒熟后兑水熬,熬成糊糊状,然后加入事先已炒熟的黑芝麻、白芝麻、花生仁、杏仁、核桃仁等。与众不同的是,吴奶奶用的果仁全都是擀碎了的。这就是她的过人之处,既增加了香味,又有嚼头,还不垫牙。吴奶奶的油茶,我一共喝过三次。油茶入口软糯咸香,回味悠长,再加上半张肉盒子,一顿早餐,堪比一顿山珍海味,吃得人志得意满,满面生光,回到家,至少会炫耀半个月。

时光流长,两位老人早已作古,不知道他们的手艺是否流传;也不知道那些熟悉的面孔,是否还都健在。

岁月能带走曾经的人和事,但却带不走记忆。它如一坛老酒,一段馨香,一部老电影,那样绵软悠长,历久弥新,让人魂牵梦绕,回味无穷。

是的,这是我的家乡,商丘古城,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这样的小城,你的家乡,有吗。

作者简介

何敏,昵称:远方,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诗海琴声2020年驻站作家。

· 诗海琴声 ·

版面主编:Arc.

版面编辑:史以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