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来西亚华人不像泰国被同化的真相

 a_123 2022-09-01 发布于河北

很多外国朋友初到马来西亚时,都会感到好奇!

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中文能够说得这么好?

事实上,马来西亚的中文教育是亚洲首屈一指的,除了大中华地区以外,马来西亚是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中文教育体制的国家。

而马来西亚之所以还能保留这么完善的华文教育,背后是聚集了世世代代致力于维护华文教育的华社的每一份子。

从1819年第一座华文书院的成立到今天的中文教育体系,大马中文教育存在不仅只是教育本身,而是记录了大马华人过去的历史点滴。

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是国家第二大族群,而绝大部分的华人都会说中文、马来文和英文三语,在华校求学,依循中华风俗习惯生活。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垂手可得,而是无数华裔透过百年努力、付出血汗奋斗而得。

我们今天主要和大家谈谈,马来西亚华人独特的身份!

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并没有像泰国 印尼华人被同化?

文章图片1

(1)一无所有的下南洋“猪仔”

华人到南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唐、明朝时期!

但绝大部分马来西亚华人是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下南洋(到东南亚谋求生活)的中国人后裔。那时到南洋谋生的人,来自中国南部的潮州、福建、广东一代,因为家乡战乱、生活困苦,被迫离乡背井到未知的、由英国人统治的热带殖民地,谋求一线生路。

因此下南洋也俗称“卖猪仔“。华工和南洋东家签下契约,通常是在住宿条件很差的锡矿厂和种植园做”苦力“,即劳工,长年累月一分一毫攒钱,期望有朝一日衣锦还乡。

华工在马来亚日子久了,不少就此落地生根,繁衍后代;有的凭着努力和机会,脱离苦力生涯,做起了各种生意。

英殖民殖民时期的第三任甲必丹(华侨首领)叶亚来,就是“猪仔”出身的华工。原籍广东惠州的他,年少南来打工,后经商致富,1873年正式被雪兰莪州苏丹册封为甲必丹。

在他任职期间,致力开设新矿场、修建道路,开办私塾教育华人子弟,被誉为吉隆坡开埠,至今吉隆坡还保有一条以他命名的街道。

文章图片2

(2)泰国华人因融合而同化

早期华人到东南亚各地打工,主因是为了求生存。可是,到了不同的国度生活,后续演变,不尽相同。以泰国来说,当地华人多达千万人,大部分来自潮汕。但是基本上你很难分辨出谁是华裔,谁是正宗泰国人。

华裔和泰人通婚的现象很普遍,混血后代多同化为泰人,以泰语为母语。

第二代之后的泰国华人,统一以泰语交谈和书写,拥有泰文姓名,潮州话是一些华商圈子常用的方言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自 17 世纪以来,泰国皇族让能干的华裔商人晋升为贵族。后来的泰国政府多次落实了华文教育限制政策,例如1918年,泰国政府颁布《暹罗民立学校法》以管理华校。

1938到1944年,政府主张“唯泰主义”,禁止华文教育。华人文化因此逐渐减弱,华人全盘融入泰国文化和习俗。

这样一来,泰国无分本土泰人或华人,一样可成为政治领导人,多数前总理和议会成员都有华裔血统。

至今唐人街仍然使用中泰双语标志,华人有自由维持中华习俗和过传统节日,但是他们已经和泰国文化同在。

文章图片3

印尼华人因政策被迫同化

比起泰国华人的“温和”同化,印尼华人却经历漫长的排华之痛,被同化是因为政策迫使。印尼华人超过千万人,但是在印尼前总统苏哈托统治下,60年代到90年代实施了长期30年多的的排华政策。

印尼华人历年所遭遇的歧视和暴力可说是最多的。

早在荷兰殖民时期,印尼土著因为殖民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对华人心存偏见,因此直到60年代,土著感觉华人对他们的经济地位形成威胁,展开暴动式的排华行动。

法令禁止华人新年和祭祀等庆祝活动,关闭了大约数百所华文学校,公共场合也禁止书写华文。当地的华人虽然还是可以自由工作、生活和经商致富,但是不得不放弃华文姓名,改成印尼姓名,以印尼文交流。

除了老一辈人,如今大多数印尼华人不具备华文会话和书写能力。

虽进入21世纪后不再激烈排华,官方也不在禁止华文教育,但文化断层早已形成。现在的印尼华人已适应印尼文化,排华年代久远,他们已经对过去的种族同化运动几乎无感。

文章图片4

(3) 马来西亚华人 – 独特的存在

尽管马来西亚只有六百万华人,占总人口不到 25%,却坚持而严谨地延续中华文化。

马来西亚华人几乎都会保有中文姓名(尽管身份证上是以英文字母拼音),大部分华人都说得出本身的籍贯何处,不少还会说本家方言。

华人建华校、办中文报、起庙宇、开义山,有宗教信仰和学习的自由。小部分华人与回教徒通婚后改信回教并改用回教名字,然而他们还是会保留中文姓氏和过华人的节日。一套完整的中华文化习俗,顽强地被保留至今。

华人的独特不是必然的,而是前人费劲时间和精神努力保护的成果。

早年来马的华人,为了凝聚族人而组织社团,以互相协助,逐渐形成各个籍贯公会、商会和工会等组织。他们为社群谋求福利、赈灾、办校,并负责和政府官员交涉。团体的力量,让华社在过去几个重大事件中获得很大的成果。

文章图片5

(4)华人公民地位危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民间的华人积极协助抗日,从筹款到投身战场,做出很大的牺牲。

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马来亚社会百废待兴,英国提出“马来亚联盟计划”,要给马來人与非马來人发出公民权,但是引起了马来人的恐慌,因为华人已经在当地有经济、教育、文化等的优势,而马来人只有政治上的特权。

英国当局于1946年又提出了“马来亚联合邦”,特色是强调马来人的特殊地位,而且,对于非马来人申请公民权设置严格的规定,引起华人社会和团体群起抗议。

文章图片6

陈祯禄出手争取平等

二战发生时,陈祯禄曾避难于印度,并在1945年日军投降前,创立了“海外华人协会”(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担任主席!

虽然人在海外,他也写信给当时的殖民地大臣,说明从印度回马后将成立一个华人协会,以“争取马来亚华人的权益”。

陈祯禄在战后返回马来亚,通过马来亚各大华人商会,乡团联会,召集全马代表大会,讨论马来亚华人前途的问题,第一次会议是在1947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召开。

8个月之后,陈祯禄便从商会领袖的角色转化成创办了“马来亚华人公会”,并且出任第一任总会长。

陈祯禄极力反对英殖民政府驱赶50万华人出境的鲁莽无礼举动,并说服英政府撤消该决定及主动协助在紧急法令下受苦的华人。

随后,他更带领马华公会与友族共同争取独立!

并在马来亚独立那一年内,成功帮助华人争取成为马来亚公民,所以现在才有了'马来西亚华人'这个特殊族群的存在!

除了马华公会,当年在确定马来亚即将独立后。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的林连玉,也配合陈祯禄积极发动“全马华人注册社团争取公民权代表大会”。

在各个华社代表的大力推动下,马华在独立那一年内,争取让超过百万名华人成为马来亚公民,也因此奠定了马华公会作为最大华基政党的地位。

终于,在独立后,依据《马来西亚宪法》,马来西亚华人被认定为非土著身份,而马来族及沙巴、砂拉越等原住民族则属于土著。但是,拥有马来亚公民权的华人,同样拥有学习母语的权利、12年的免费教育、医疗福利、选民投票和参选为国家议员等平等权利。

文章图片7

(5)华社四大支柱

马来西亚华人与其他同样地缘区域的国家能够不一样,除了际遇以外,更合适的说法是马来西亚华社有着四大支柱的支撑,才能让中华文化与教育得以完善保存和传承下来。

这四大支柱分别是华人社团、中文教育、华人政党和中文媒体!

华团和华教在维护中华文化与教育的角色上 起了关键性作用,

华团代表着华人基层、华商!

而华教则是教总与董总,他们都是支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基石。

华基政党则是在朝的力量,无论民间抗争如何,如果在国家政治上没有话语权,下情是无法上达!

中文媒体就是以中文为媒介的主流媒体,透过媒体的第三方力量,为华族发声和形成舆论,这些都是在野的力量!

所以可以这样说,从马来西亚周边国家的华人文化与教育的保留程度,

就不难发现支撑马来西亚华社的四大支柱是多么的重要!

也就是这四大支柱,我们才可以看到马来西亚华人今天的存在!

不忘前人血泪与牺牲

幸福不是必然的,马来西亚华人如今享有的一切优势,曾都是先人的痛苦之处,他们不畏艰难,极力争取,锲而不舍的追求,最终谋得成功,福延后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