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佐证——胡绳的襄阳情缘

 笛韵兰馨 2022-09-0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胡绳

1995年4月12日,已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胡绳,莅临湖北襄阳视察工作,这次故地重游令胡绳感慨万千。尤其当他在下榻的南湖宾馆看到市档案馆送来当年由他主编的《鄂北日报》时,显得十分激动。

原来1938年10月那时的胡绳才20几岁,在武汉沦陷前夕,他仓促间没有乘上预订的汽车,竟然徒步350多公里第一次来到襄阳,参与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那时的襄阳处于矛盾复杂交错的危险局势下,地下工作者更是生死难测。他在襄阳城西万山脚下老龙堤(老龙堤是自万山脚下至襄阳城阊门的一段汉江堤)附近的一座破屋中,仅凭两张桌椅、四张床,办起了抗日报纸《鄂北日报》。当时他和同志们吃饭、睡觉、编报都居于一室,条件十分艰苦。越是艰苦岁月往往越让人难以忘怀,襄阳是胡绳革命生涯初期的重要一站,虽然岁月变迁,胡绳一生走过千山万水,但对襄阳却十分眷恋和关注,对襄阳的汉江堤尤其情有独钟,多次在诗中提到。在他第一次来襄阳写的仅存的三首诗中就有“燕子窝前长寂寞,襄阳堤上独彷徨”的诗句。1982年6月,胡绳出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来湖北视察,二次来襄阳,他在《重来》一诗中又写道:“芳草长堤无限绿,江声不听怕勾魂。”他给诗作注:“抗日战争初期,余办《鄂北日报》,报社设在襄阳大堤的老龙庙附近。”

1995年4月,这次是他第三次到襄阳。他又一次在汉江边老龙堤上漫步,回想当年艰难的办报生涯,怀念当年牺牲在这里的革命战友,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无意中看到相隔不远的檀溪路上的一处建筑工地,便向随行人员打听,得知那里正在建襄阳市图书馆新馆。胡绳一生酷爱读书和收藏图书,也是一位卓有成效的藏书家。当胡绳察看了图书馆工作人员拿出的新馆设计蓝图后若有所思:襄阳图书馆新馆背靠汉江堤,当年的战友把热血都洒在这里,我何不把自己的藏书就捐赠到这里。

于是,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珍藏的图书,分批捐赠给襄阳市图书馆收藏:“我现在年纪大,有许多书用不上了,想把它捐赠出去,提供给人们去学习和研究,让它发挥更大作用,创造出更大价值。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能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给我的藏书找个安身之地,我也就放心了。”

后来胡绳回到北京在与其他同志谈到襄阳时也曾说,“在抗日时期艰苦的条件下,我在这里办过报纸,对这个地方感情很深,就把藏书送给当地人民了”。

图片

胡绳(后排左五)在襄阳图书馆

1996年4月,胡绳专程从北京护送部分书刊资料来到襄阳,视察了市政府拨专款设立的胡绳藏书馆。胡绳在长期的藏书过程中广罗博收,自成体系。对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特别是早期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进步文献、党史著述、理论刊物及图书收集得较为系统和完备,是一般的党史研究部门及藏书家难以聚集到的。胡绳所藏文献在整体上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研究性,注重历史、古籍资料的收集是其另一特色。这些文献汇诸家之著述,大多是刻本、写本、稿本、拓本,有800多种,3300多册,系难得之珍品。在襄阳图书馆开馆仪式上,胡绳幽默地说:“我把藏书送给图书馆,是希望发挥较多的作用。我选择襄阳图书馆,除了因为个人的经历对于襄阳有特殊的感情以外,还因为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城市,可能是安置我藏书的最适当的地方。我感到我在襄阳为我的藏书找到一个很好的归宿,好比是为我的女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婆家。”

1997年10月,胡绳第五次来到襄阳,来看望他出嫁的“女儿”,并又送来了一批藏书。在离开襄阳之前,他最后一次来到图书馆与这些和他颠沛辗转,须臾不可分离的“女儿”话别。临走时,胡绳对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动情地说:“我把一批书送给你们,现在来看看,有点像来看自己出嫁女儿的感觉。我年岁已高,以后是不是有机会再来襄阳,很难说,所以就把我的'女儿’拜托给各位了,托你们照顾。'托你们照顾’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是保存,不要散失,但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让她发挥作用。”

胡绳这一去,竟再也没有回来,2000年11月5日,胡绳因病在上海去世。弥留之际提出的两个心愿之一,就是捐赠所有藏书给襄阳,叮嘱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再送一批珍贵书籍。2001年7月,遵胡绳遗愿,最后一批赠书运抵襄阳胡绳藏书馆。胡绳同志前后送给襄阳的2.1万册图书,是他半个多世纪不断学习和著书立说的宝库,也凝结了他一生藏书、读书的心血。这批难得的文献资料倾注了他对襄阳的深情,寄托了他对襄阳文化建设的厚望,为襄阳的人文环境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抹上了重重的一笔。

(本文参考相关文史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