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目管理之小步快跑,小而美的敏捷

 conscience6487 2022-09-02 发布于新疆

很多人认为,每天开站会,有固定时长的迭代,有自己的“Scrum Master”,就是在开展敏捷实践了,其实不然

具备敏捷之形的团队有很多,但是,真正掌握敏捷精髓的,却并不多见。这是因为,敏捷方法属于 simple but not easy(简单但并不好做)。与其说敏捷是一场研发方式的变革,不如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

 

为什么引入敏捷?

敏捷的特点,就是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这个小而美,体现在人、事、时间三个方面:

人:拆分成小规模(5~7 人)、跨职能的小团队;

事:拆分成一系列小而具体的交付物,按优先级排序,增量交付;

时间:拆分成固定大小的短迭代(1~4 周),在每个迭代结束后,对可工作的产出进行演示

总体来说,就是用小团队在小块时间,做出小块的东西来,并且周期性地集成组装

引入敏捷,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要发布周期更短

痛点一:发布时间不可控(快速的增量交付)

每个月可以跟内部客户一起做 Sprint 计划及 Review 演示。这种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改进呢?

  • 提早集成与测试。这让问题得以及时暴露,带来了更快的反馈及应对;
  • 及时规避风险。意外仍然会有,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在 Sprint 内部消化掉,避免更大的影响;
  • 快速响应变化。在 Sprint 1 演示会后,如果收到了新客户提的紧急需求,可以立即做了相应的调整。如果按照之前的模式,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事情我们都只做了一半,想调头没那么容易。短周期让我们可以灵活调整方向,每个 Sprint 都是潜在可交付的产品

另外,可以在 Sprint 3 之后,临时安排了一个小的 Sprint,用来快速地将“潜在可交付”变为“真正可交付”

痛点二:摆脱“接力综合征”(从对抗走向协作)

经过仔细地观察和总结,团队各个角色之间的协作方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叫作“接力综合征”。虽然交付周期变成了每月一次,但大家却仍然在按照过去的方式工作。具体表现有以下两点:

1. 宁愿选择等待

每个人都等着上一环节的人把东西弄好送到自己面前来,才能开始工作。比如,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需求文档还没理清楚,急啥?”“接口设计文档还没确认,怎么做啊?”这种情况,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些空耗的时间,并不能给产品带来直接的价值

2. 角色间泾渭分明

每个人都觉得,只要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完就行了。比如,开发把工作做完了,也不管做得效果咋样,心想:“反正要丢给测试,我先撤了,测出问题再说。”测试测出来 Bug,心想:“等开发全部修完,我再接着测,反正我都测完了。”

在这种情况下,各角色之间是有一定的对抗的。项目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造成冲突。最终大家都耗在那儿,每个人更在意的是“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却没有把焦点放在达成整体目标上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要厘清各方责任,界定权利与义务,疏通对抗情绪,并解决随之而来的突发问题。但在敏捷的情境中,更加快速的交付压力,使得这种等待和界限变得越来越不可接受,不得不改变思路

敏捷的打法,就好比是打橄榄球,所有队员都时刻关注着场上的比分。虽然彼此之间有分工,但作为一个 team,进球才是最关键的。敏捷也是一样。从敏捷思想中得到启发,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进

首先,开发和测试把位置搬到了一起,并且设定了共同的 Sprint 目标和完成标准

其次,从“你完成 - 我开始”,到我们一起完成

在敏捷团队中,开发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测试也没闲着,测试代码与开发代码几乎是同时在写的。往往代码刚“出炉”就测上了,而且只有在测试结束并确认没有 Bug 的时候,开发的工作才算结束

这些措施打破了角色之间相互切分和推诿的局面,共同的目标让我们变成了一个价值共同体。毕竟,只有协作,才能达成目标

痛点三:需求理解不一致 (面对面澄清及估算)

至此,团队的力量得到了很好的凝聚。在复盘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讨论了下一个待改进项,那就是是需求理解。这应该是技术类项目的一个共性问题

如果团队没有专职的策划,开发人员在理解需求时,经常会感到非常困难。可以打开敏捷宝箱,找到了一条重要的价值观“个体与交互 > 过程与工具”。相比于更多、更长的需求文档,我们决定采用更多的面对面交流来解决这个问题!

迭代计划分成了两个部分:

  • 产品负责人向团队和用户代表,面对面地讲解收集来的各方需求,最终明确需求的优先级及验证条件,也就是说,在迭代结束的 Demo 演示会上,我们要给用户呈现什么
  • 团队估算。我们采用敏捷估算扑克的形式,由团队成员共同给出估算结果,最后综合得出这个迭代要交付哪些内容

团队估算的过程,其实是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可以帮助团队和产品负责人共同加深对条目的理解。同时,产品负责人也会根据大家的反馈,及时修改条目,完善条目

具体估算时,为了避免干扰估算结果,当所有成员选择好代表自己估算值的纸牌后,大家同时亮牌。同时亮牌的好处是,不会有人跟风出牌,每个人的估算都是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这也是扑克估算的精华所在

如果估算值差距明显,代表大家对该条目的工作量没有获得共识,团队需要对该条目的评估结果进行讨论,由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牌主,分别说明自己的估算理由,并重新讨论,确定最终的评估结果

面对面的需求沟通及评估,至少带来了以下三方面的好处:

1. 需求探索更深入

在计划会上,团队会直面一线用户,需求可以得到面对面的交流和澄清。另外,团队估算其实也是一个团队共同探索需求的过程。因为只有到真正考虑要花多少成本去做的时候,才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暴露出来。这个方法对于在早期进一步挖掘需求细节,特别有帮助

2. 估算结果更加全面、细致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也做估算。比如,WBS 分配好了任务,然后每个人估算自己的。因为每个人都只对自己的那部分任务比较熟悉,估算时往往会有欠考虑,而团队估算,就很好地补足了这一点

每一个故事都会由全员出牌,各方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可以互相补充。比如,在估算时,测试的成本也会被考虑进去。对于测试成本高的功能点,开发会主动想办法加强单元测试等白盒测试手段,这样一来,估算结果自然更细致、全面

3. 找到了更优的整体解决方案

由于各方共同参与估算,前端、中间层、后端、测试的思路可以在一起交流碰撞,这样就非常利于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团队的这一系列敏捷尝试,始终都是围绕着项目中切实的痛点展开的。从最开始缩短发布周期、经常交付可工作的软件,到应对“接力综合征”,提升团队的整体目标感和协作效率,再到探索更加有效的需求理解及团队估算方式,在增进团队交流的同时,又保障了需求质量

敏捷实践的应用,带来了诸多好处:

1. 提升客户体验

  • 更低的延误率
  • 阶段性可见的产出
  • 更快的反馈、适应与调整

2. 提升管理者体验

  • 团队自主运行,管理更轻松
  • 变“赶”为“引”,为共同目标奋斗

3. 提升团队体验

  • 更高的生产力
  • 更强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

对于敏捷方法,并不是拿来即用的。所采用的这些方法,大多是以敏捷思想为指导,以敏捷方法为基础,在实际场景中不断演化,一点点改进出来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工具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场景中思考

真正决定一个团队是否敏捷的,不在于是否应用了那些实践,而在于实践背后是否体现了敏捷精神。通过的长期实践和观察理解,从中提炼出了实战中三项最重要的敏捷精神,那就是:快速可靠交付,用户价值驱动,持续自发改进

希望你能坚持敏捷精神,而不是僵化地套用特定的做法。在团队中实践应用敏捷时,也应该遵循小而美的原则,每次一小步,挑一个痛点去集中解决,小步快跑,不断尝试和优化。只要你做到了以上三点敏捷精神,那么,你的团队就是一个敏捷的团队,你的组织就是一个敏捷的组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