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香的七种境界——沉、幽、韵_香气

 12345csdms 2022-09-02 发布于湖南

2019-11-25 21:07

-本文接续上一篇“茶香”的探讨-

《茶香的七种境界 ——躁、飘、浓、清》

无论是对于刚开始爱上喝茶的新客,还是多年沉浸其中的老粉,香气都是品茶极有魅力的部分。然而,对于新客与老粉,茶香所吸引他们的却可能是不同层次的表现。看罢《茶香的七种境界·上篇》所述的前四境“躁、飘、浓、清”,尚有“沉、幽、韵”三境,此番试做分享。

图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7期 摄影 | 张雷

大部分的茶,能够到达“清”的境界,已经十分难得了。然而,“清”虽美好,却稍欠了点厚重感,且少了些烟火气。可能喝偶尔一下惊为天人,却未必适合反复品饮、反复回味,或者至少要有所调剂。而“沉”则不同。

沉,谓之香气厚重、沉稳、饱满,能让人浮躁的状态安定下来。若是说“清”带给人的安定是以清洗或暂时忘却的方式,而“沉”则能给人以真正的安稳和内心的宁静。《老子》曰,“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沉大概类似这种清。

香气沉稳、沉静的茶,茶香必须融于茶汤之中,水香浓厚鲜明,而盖香却未必抓人。有时候,单看一个人的闻香方式,便可以窥知他对茶香的理解:那种盖碗开缝、生怕香气跑掉的,往往是闻惯了飘香;那种茶汤决不能没过盖碗盖、闻不带汤的盖香的,即使欣赏的不是飘香,也不会是什么高层次的香;只有任凭茶汤没过碗盖,甚至会特地沾湿碗盖才来闻香的,才是真正能够欣赏沉稳、内敛的高级香气的行家。

过于沉稳的茶,有时反让人产生“这茶不知道要喝什么”的错觉,容易浅尝即止。殊不知这类茶的魅力在于其绵密的劲道与回味的后劲。习惯了它,再喝其它单以香气见长的茶,大概会觉得总有些轻飘了。沉稳的香气代表以老树、老茶见长。好的大树茶、存放得当的高品质老茶(不拘茶类),其香藏于茶汤之中,更准确地说是回味带来的香,气息虽沉,对口腔鼻腔的空白地带确乎有着相当的渗透能力。

“沉”一定要在香气“清”的基础之上来谈,且不能有粗糙、沉闷或是呆板之感,否则不过是浊、笨、钝而已。“沉”更需要以丰厚的内质为基础,那些砍头重生、过度采摘,或是已经行将就木的树,底子不好、存放不当,或是过了耐存放年限的茶,无论多大、多老,也与“沉”无涉。

“沉”有时候像郭靖,虽然浑厚,却不擅表达,需要耐下心细品;或有细腻度、深远度不够的问题,让人觉得少了点意境与文化内涵。而有一类香气,在“沉”的基础之上,又自然而然地散发出细腻、绵柔、婉转、悠长,乃至深远的气息。她虽不像飘香、浓香那样抓人,但只要静下心来品饮,便觉香气如曲径通幽,引得人如痴如醉,久久不能放下。那便是“幽”香。

幽香是茶香极高的境界,需要天、地、人的完美结合,好的天气、好的原料、好的制茶技艺,缺一不可。如果说“飘香”是茶叶的皮香,“浓香”、“清香”是肉香,“沉香”是骨香,而“幽香”所要求的,则是除了茶叶骨子里的香气完美表现之外,还要求其香气幽深而悠远——其原料得来自极其美好的自然环境:人迹罕至、生态链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

人们常常用“兰花香”形容幽雅、内敛、耐回味的美好茶香。就我个人的经验,许多上等原料的茶在良好的工艺配合下,经常都带有兰花香。这里的“兰花香”决不是指乌龙茶茶青没做透的臭青味,也和当代各种杂交的盆栽兰花有所区隔。“芝兰生于幽谷,非无人而不以芳”,中国茶的兰花香,既指山间幽兰的美好香气,更注重其气质、意境。原始林的大树生普、好山场的红茶、绿茶、水仙、铁观音,以及一些不知名产区的山间野茶等,往往会带有类似调性的幽香。

茶香到了“幽”的境界,能否识得就看是不是知音了。知音与茶龄无关,端看品位。爱茶之人往往惜茶,品味好茶定要择侣。试想,若是与人共赏一款超然的好茶,却换来“子贡贤于仲尼”式的评价,甚或是“孔子胜似于丹”的赞美,着实让人喷一口老血,大哭一场。

能够称得上“香中带韵”的茶,几乎到了绝无仅有的地步了。所谓“香之韵”,要求茶香之清、沉、幽三者皆具,以有骨鲠的茶汤、饱满的茶气为载体,散发出具有立体感和穿透力、富于有韵律的变化的美好气味。且这种气味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具有辨识度的风姿佳韵,令人思之难忘,回味无穷。

飘、浓是善于表达却境界不够;沉是境界够却不善表达;躁是还没表达就自然让人生厌;幽是还没表达就自然让人生爱。幽香好比“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泡茶在天、地、人的完美结合之下出现的杰出的艺术品。但是,那样的茶,就其整体而言,往往会让人的关注点着落于香之上。

一泡真正意义上的绝顶好茶,一定是茶香、茶汤、茶气皆美,进而从整体上自然散发出某种风韵。美好的茶香不是孤立而在的,更不是简单几个芳香物质的组合和变化即可,而是要借助于茶汤、茶气的载体来表现自己幽雅的气质,并通过这种幽雅来组成一泡茶整体的韵味,进而从这种韵味中来感知其幽雅。

能够称得上“香中带韵”的茶,上好的原料、天气、工艺自然不在话下,关键还在制茶的人。 制茶人自身的修养、对茶的理解,以及对文化的感悟、审美的感知等,都影响到一泡茶的韵味呈现这已然超出只谈技艺的老师傅、老匠人所能触及的范围了。有些茶喝着四平八稳、优点也突出,从工艺来看无懈可击,但总觉得气质有些土土的,抑或灵气稍嫌不足,也许就是制茶人的涵养问题了。

天公作美、器具齐全,加上人的技艺与涵养,才能制作出一泡无愧于天地精华,且香、水、气、韵皆备的好茶。品饮这般好茶,不但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精华、天地之灵气,还能感受到制茶人深厚的内涵与独特的气质。二者完美地融合于茶汤之中,可以说,那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在茶中的体现了。

那样的茶,一泡,不枉此生是爱茶人。

茶的世界多采多姿,不同的原料对应上不同的气候环境,加诸工艺产生的影响,所能产生的香气自然十分多元,如果按照风味轮的方式来总结,或将没完没了甚至陷入另一个令人纠结的回圈。这七种茶香的境界除了不入流的“躁”与天人之际的“韵”之外,其余五种风格或各领风骚,或相辅相成,可以既浓且清,也可以既幽且沉,视茶而论。

后记

其实,我是不爱写这种文章的,总觉得透过文字来理解一泡茶,必然产生文字阅读与理解上的障碍。而受限于每个人过去喝茶经验的差异,你我之间所接触到的茶也未必调性相近,难免流于鸡同鸭讲。又或是因于不同基础、不同立场上的论述,也容易产生误解。总之,文字看得到,但缺乏以茶为本的交流互动,反而容易走火入魔。迷时师度,还是以茶为师吧!

作者简介

陈重穆,北京大学博士,三联生活爱茶产品经理。深入茶山访茶、制茶12年,从事茶学教学4年,对时下流行的茶艺、评茶系统有所反思。冀望以茶为本,将“茶”更接近本真的面貌介绍给读者们。

2016年,《三联生活周刊》内部孵化了一个小项目:三联爱茶。在现代茶文化与新生活理念相结合当下,我们将以健康好茶为标准为读者提供好喝的中国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