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0年前练出一支现代军队,会打出什么离谱战绩?

 逍遥_书斋 2022-09-02 发布于河南

明朝时,有一次,有个将军被自己老婆欺负了,就跑到了军营诉苦。部下们都很爱戴他,听了以后,就给他出主意,让亲兵接老婆到军营里来,他们穿着盔甲拿着钢刀,杀气腾腾地列着队吓唬她,治一治这个泼妇。

这个将军同意了,不一会儿,老婆来到了营帐里。

可他这个老婆也是将门后代,完全不怕这个阵仗,看着明晃晃的刀剑居然毫无惧色,反而对着将军大喝一声:“叫我何事?”

将军被老婆一吼,胆战心惊,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说:“特请夫人阅兵。”

这个打仗贼猛,但就是怕老婆的将军,叫戚继光。

以往,一提到戚继光这个名将,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啊,他带着戚家军荡平倭寇,是民族英雄。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戚继光是个超越时代的六边形将军,他剿灭倭寇时发明的阵法,经常能打出一比数千的夸张战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拿着现代武器打原始人;

他还是军队里的发明家,改良了不少火器、兵器,建造了各类战船,创造了明朝的“坦克”、“地雷”,研究出了那个时代的“步坦协同”战术,在北方打得蒙古人十多年不敢进他的防区;

在南方,他是百战百胜的民族英雄,到了北方,他也是所向无敌。他的戚家军,数百年后依然威名赫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当时的明朝给戚继光机会,他完全可能成为超越霍去病的一代战神。

今天,南瓜就跟大家讲讲这个满脸都写着无敌的传奇将军——戚继光。

文章图片1

1

公元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出生在山东济宁一个叫鲁桥的小镇上。

戚继光的祖上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戚祥,后来戚祥牺牲在了征战云南的路上,朱元璋就让他的子孙世袭武将。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官多年,正直无私,家里一直十分清贫。

戚继光出生的那天,天气很好,一片光明,父亲就给儿子取名叫“继光”,希望孩子以后继承祖业,光宗耀祖。

文章图片2

但戚景通太过廉洁,以至于都没钱给儿子报辅导班。

幸运的是,村子里有个叫梁玠的先生,他听说戚继光没钱上学,就每天跑来戚继光家给他上私教,不仅分文不取,而且到点就走,连饭都不吃,主动被白嫖。

有次戚继光摆了一桌酒菜,想好好答谢老师,结果梁玠当场就把戚继光骂了一顿,我给你补课是图这些酒菜的吗?你别给我整这些虚的,你学了本事以后好好为国奉献,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是对得起我了。

梁玠不仅懂四书五经,还自学过不少兵书战策。

戚继光天赋很高,学什么都很快,在街坊邻居的小孩里,他是年纪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但每次大家一起玩打仗游戏,他都被公推出来负责指挥。

戚继光也很有正义感,当地有恶霸的小孩欺负大伙儿,戚继光就替大伙儿出头去和小恶霸打架,从来没输过。

戚景通很欣慰,文化课让先生来,武艺课他就自己给儿子上。老父亲每天让戚继光跑十几里练耐力,举沉重的石锁练臂力,操练各种兵器练武艺。

而且,戚景通对儿子要求很严,从来不许戚继光有任何物质上的享受,戚继光穿的衣服鞋子稍微好一点,就会被父亲痛骂一顿,让他换下来。

在多年的魔鬼训练下,戚继光刚到十五六岁,一身武艺在当地就没什么对手了,而且箭法通神,能在飞驰的马背上射中目标。

文章图片3

南溪的王将军看上了少年戚继光,觉得他以后一定有出息,就把自己彪悍的女儿嫁给了戚继光。

戚继光17岁那年,戚景通病重了,他觉得自己时日无多,就让儿子去办袭职手续。果然,就在戚继光办手续的路上,父亲就撒手人寰。

戚继光都没来得及见父亲最后一面,就早早地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文章图片4

刚到军营里,那些老兵油子就给戚继光上了一课。

明代的军事制度是这样的,明朝的户籍分为“军户”和“民户”,朝廷把一部分人划为“军户”,凡是军户出身的人,到了年纪就得来部队报到,平时种地,偶尔操练,出事了就去打仗。

这样,就保证了明朝一直有一定规模的常备军队可用,财政负担还不重。

但问题是和平的日子久了,各级军官贪腐成风,他们把军田和士兵当成自己的私产,有了收入自己抢大头,再拿一部分完成朝廷的KPI,留给士兵的就没几口,更有甚者把土地直接拿去卖了。

那对于士兵来说,等于是我只要是“军户”,就得强制服兵役,但不仅没多少钱,社会地位还不如“民户”。

工资不给够,那谁愿意去当这个冤大头?所以在畸形的制度下,鱼肉乡里,欺负百姓,阵前只求自保,已经刻进了这些人的DNA。

一到了打仗的时候,他们就只会一招:

泥给路打油!

文章图片5

戚继光到的登州卫所也是一样,这里本该有一万驻军,实际上只有四五千人,好点的兵器和军服早就卖掉换吃的了,士兵个个缺乏训练,衣衫褴褛。

年轻气盛的戚继光写了万字长文,从惩治贪腐谈到狠抓训练,想整顿部队。

可那些兵油子瞧不起这个世袭的毛头小子,卫所从上到下联合起来跟戚继光对着干。在这期间,一小伙倭寇登陆山东,在戚继光的眼皮底下烧杀劫掠,扬长而去。

整个卫所,居然无一人出战。

戚继光悲愤不已,他觉得自己愧对百姓,愧对父亲和老师。

年轻的戚继光不甘心卫所碌碌无为的生活,有一天,他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写了一首诗:

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文章图片6

改变不了别人,戚继光只能改变自己。

1547年,戚继光考上了武举人,第二年进京会试,想靠成绩换个地方当兵。

1555年,戚继光被授予宁绍台参将的职务,赶往浙江上任。

文章图片7

在这里,戚继光碰上了倭寇。

最早的倭寇主要是日本内战中战败来中国劫掠的武士,到后来,日本各地军阀眼馋明朝富有,干脆自己组织人来,官方抢劫。

这些人久经战阵、武艺娴熟,而且甲胄齐全,还有快船辅助,上了岸后分成小股各抢各的,遇到官兵大部队包围,就仗着武艺拼杀突围。

和倭寇一比,明朝的官兵武艺不行,也完全不想打,只要倭寇离开自己防区就不再追杀。

文章图片8

戚继光刚到任一个月,800个倭寇袭击龙山所,戚继光马上带着自己的4000人去参战了,再加上友军的部队,参战的明军总数超过了一万。

一万多人打800个倭寇,优势在我!

很快,这伙倭寇被包围了,眼看来个两轮冲锋就要没了。十几个人打一个,怎么可能输呢?

文章图片9

这股倭寇并不强,交战时只会大吼一声,来个跳步加下劈,别说布阵,连战术都谈不上。

可就连这种三流倭寇,居然都把龙山卫的官兵打得连连倒退,前面的人稍微遇到点挫折,后面的人就集体逃跑,把后背露给敌人。

800多个矮小的倭寇,居然分成三队,追着几倍于自己的明军打,这场面要多丢脸有多丢脸。

卫兵一看要输了,准备架着戚继光逃跑。

戚继光一把推开卫兵,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操作了!

他拿出自己的弓箭,对着其中一队倭寇头领就是一箭,对方连疼都来不及喊,就死在当场。

还没等倭寇们反应过来,戚继光又是嗖嗖两箭,把另外两个队的倭寇首领又射死了。倭寇当场就吓尿了,有道是自古弓兵多挂壁,对面开了锁头挂,还不快跑?

本来后撤的明军看到形势反转了,也装模作样地转身冲了回来,但也不敢追杀,眼睁睁地看着倭寇撤退了。

这一仗虽然勉强赢了,但戚继光对这帮兵痞失望透顶,他深深地明白,靠这些兵,是永远不可能实现自己抱负的。

文章图片10

于是,戚继光去找浙江巡抚胡宗宪,让他给自己拨一批新兵,从头练出一支精兵。

我就跟你讲这号练废了,唯一的希望就是新建一个号重练。

胡宗宪一听,当场就开地图炮:浙江兵要是能练出来,我早就上手了,还用你来吗?!

当时的人有刻板印象,觉得南方人不擅长打仗,尤其是江浙一带的人,生活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太柔弱了,他能当兵吗?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可戚继光也很执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

一番软磨硬泡后,胡宗宪给了戚继光3000绍兴新兵让他练。

戚继光自己武艺很高,他就根据倭寇进攻时的刀法、阵法研究,让刀盾兵和长枪配合,克制倭寇的双刀。

这批人一经操练,战斗力算是有了,他们从宁波一路杀到温岭、台州,和倭寇打了几次,立了不少战功,

文章图片11

但是,这支军队依然没有完全摆脱明朝军队的问题,只要一给他们机会,他们马上就开始摸鱼,甚至杀害十几岁的孩子冒功,拿自己战友的人头领功,光是戚继光自己处理的类似恶劣事件就有好几起。

戚继光很清楚,他要的,是一支从根子上就截然不同的军队。于是,他在浙江四处观察,找寻机会。

2

1558年,戚继光路过浙江义乌时,当地发生了一件事。

义乌城南有一座八宝山,山里面有不少矿产,永康县的盐商们发现了,就在山上安营扎寨,招了上千人挖矿。

义乌人一见就不乐意了,当地一个叫陈大成的族长就带着族人,上山理论。

理论没成,陈大成当场就火了,你偷我瓜,不是,你偷我矿是吧。他回去就召集族人拿着铲子锄头上山,一场村民械斗,把盐商们赶跑了,打死了三十多个人,武力收复八宝山。

结果永康县的人一听说自己的人被打死了,也不乐意了,他们发动起三千多个人,呼呼啦啦重新占了八宝山。

打到这份上,两边的人都上头了,大家早就把矿产的事丢到爪哇国了,团战的规模从几千人迅速发展到上万人,打了好几个月,两边都死伤惨重,还有不少在赶团战的过程中冻死、饿死、被自己人挤落水淹死的。

文章图片12

事实上,义乌人的悍勇在当地有些传统,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这里家家练武、人人打架,在浙江有句话,“绍兴的嘴头,义乌的拳头”。

第一本中文《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就是义乌人,就连他这样的读书人,到了五十多岁还能打得等闲两三人近不得身。

文章图片13

义乌这场万人团战远近闻名,戚继光也知道了,之前考武举进京的时候,他碰到过鞑靼人入侵,啥杀人放火的大场面都见过,但在目睹义乌人械斗之后,戚继光却在自己的书里感慨说:

我生平见过来去如风、彪悍迅猛的鞑靼铁骑,也见过凶狠暴戾、刀法娴熟的倭寇,这些天下一等一的强横之人,我都没放在眼里。

可义乌人的善战无畏,实为我前所未见,即使我当他们的军官,都感到心惊胆战,可怕!

翻译一下就是:

文章图片14

戚继光赶紧让自己手下那些兵痞都毕业,给社会输送一点人才,自己跑到义乌县来招兵。

戚继光目标很明确,他要从源头上就保证兵源的素质,要招老实本分的农民和勤劳的矿工,油嘴滑舌的小市民不要,在军队里沾染了坏风气的不要,脸太白、皮肤太嫩的不要,富家子弟不要。

总之,想着来部队里混资历的纨绔子弟和流氓无产者都不要,工农阶级才是最有力量的!

一开始,当地族人领袖陈大成和矿工首领王如龙,以为这个参将和其他朝廷的军官一样,就带头抵制。

结果戚继光亲自找上门,秀了一下自己的武艺,阐明利害,两个人心服口服,带着人加入了戚继光的部队。几天时间就招到了三千人,戚继光大喜过望。

有了扎实的兵源,戚继光就放开手脚,把自己之前设想的全部实践了。

首先,和其他将领不同,戚继光觉得军队首先要解决的,不是武艺问题,而是思想问题,要明白为何而战。

以前明军不能打,就是因为军户出来的兵,就没把百姓的利益看成自己的。

对招来的兵,戚继光首先会告诉他,“你们的军饷,都是老百姓交上来的,你们在家里也是种地的农民,你想想你自己种田交银子有多辛苦,你不努力杀贼保护百姓,那养你何用?!”

其次,你们努力杀贼就有重赏,杀一个倭寇,一队人就分30两银子,要知道,一般的明军一个月就0.7两银子,你只要努力杀贼,早晚有房有车奔小康。

最重要的是,倭寇作战经验丰富,双刀舞起来威力很强。戚继光就独创了一门阵法,也就是著名的“鸳鸯阵”

鸳鸯阵十二人一队,队长最前,后面的两个人一个人拿藤牌,一个人拿长牌,负责挡倭寇的重箭和长枪,是坦克,同时配有腰刀和标枪。

然后是两个狼筅手。

狼筅是竹子做的,枝节坚硬,装有利刃,类似于现代的防暴钢叉,可以有效阻止倭寇近身,保护盾牌手,是控制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然后是四个长枪手,负责在倭寇被控住时迅速刺杀,还有两个用短兵器的和长枪互相照应,长枪没刺中就短兵器贴身补输出,是团队ADC

最后一个是火兵,拿着火器,是Aoe输出

十二个人一个整体,两两相对,从腰刀到狼筅各种长度的武器都有,有输出有控制有坦克,再加上训练有素,步调统一,一旦有人伤亡,队伍还可以拆分和另外一队互相补充,灵活机动,打起团来无往不利。

文章图片17

除了思想阵法,戚继光还有很多细节上的改进。

比如训练时,戚继光把演习纳入了考核范围,当实战来,有末位惩罚制。他的训练体系称为“场操”,和五百多年后军队里的练习方法很相似。

比如以往计算战功是看“斩首数量”,官兵为了抢功收集敌人脑袋,那阵型就会乱掉。

戚继光就改革了办法,鸳鸯阵里的人只管继续前进,后面专门有人负责割头算KPI。

如果把戚继光练兵的法子和后世的工农红军做对比,你就会意识到,优秀的灵魂都是相似的。

在这样一整套体系下训练出来的戚家军,组织度完全是近现代军队的水平,打同时期的封建军队就是降维打击。

“鸳鸯阵”自打出世以来,横行一百多年,无人能破。

而且,因为阵法克制性太强,每次和倭寇作战,戚家军总是能打出让人匪夷所思的战损比:

台州花街之战,戚家军初出茅庐,小试牛刀,空腹奔袭70里,打完倭寇刚好吃午饭,斩杀倭寇308人,生擒敌酋两人,落水淹死人数不详,己方仅牺牲3人。

白水洋之战,戚家军全歼倭寇2000人,生擒首领5人,己方仅牺牲3人。

横屿岛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人,己方无人伤亡。

牛田之战,击溃倭寇上万人,斩首688人,己方无人伤亡。

平海卫之战,斩首倭寇2622人,救出百姓2380名,己方牺牲16人。

仙游之战,戚家军六千,击溃倭寇一万五,斩首498人,己方牺牲24人。

王仓坪之战,击溃倭寇近万人,斩首177人,己方无人伤亡。

蔡丕岭之战,击溃倭寇七千人,斩首160人,己方牺牲31人。

自打军队练成以后,戚家军纵横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各省,和倭寇战斗十多年,大小八十余战,战必胜、攻必取,荡平倭寇,未尝一败,威震天下。

总之,戚家军满脸就写着两个字——无敌!

这些练兵的法子,也被戚继光写成了《纪效新书》

除了搞阵法科研,戚继光还喜欢搞军工科研,他根据实战经验,把雁翎刀和日本刀的优点结合起来,改良成了“戚式腰刀”,还配了一套实战刀法。

文章图片18

倭寇陆战打不过就会退到海上,戚继光就以沿海地区的福船为基础,改良出了“大福船”,机动性高,同时安装了佛朗机炮,红夷大炮等大型火器,配合火铳,火力也很强,在荡平倭寇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十多年下来,沿海各省安定了,戚继光也被升为都指挥使,进入了明军高级将领的队列。

但当时的大明王朝,除了南方有倭寇问题,北方还有鞑靼人不时入侵。

朝廷知道了戚继光的战功以后,本着好用就往死里用的原则,把戚继光调到北方抗击蒙古骑兵。还调了三千戚家军一起过去作为练兵样板。

3

1567年,三十九岁的戚继光来到了蓟门,一开始,他也是很有雄心壮志的。

因为临走前,戚继光的好友俞大猷勉励他说:

“大丈夫在世,欲与一代豪杰争品色,宜安于东南,欲与千古豪杰争品色,宜在于西北。”

戚继光深以为然,因为自古以来,中国武将的巅峰荣誉,就是彻底击败北方的侵略者,封狼居胥。

不过,当时大明北方的军队,和南边也没啥两样,贪腐成风,武器落后,军官们各自为战,不顾大局。

所以,一到蓟州,戚继光就给他们来了一个下马威。

三千调任的戚家军到蓟州的那天,正赶上大雨耽误了传令,没有接到进城和解散命令的戚家军,就排着整齐的队伍,在滂沱大雨中一动不动地在城外站了几个小时。

这件事当天就传遍了蓟州城。

当时北边的军队环境,就好像大家的办公室政治一样,如果大家都在摆烂,唯独是你勤勤恳恳卖力,那你就等着被孤立吧。

戚继光一来就表现出色,北方的将领们很快就集体开始找这个新总兵的麻烦。

如果是一般的武将,在这种环境下十有八九啥事儿都干不成。

文章图片19

但是戚继光上面有人。

之前老战友俞大猷曾被弹劾下狱时,全靠送礼托关系,最后才被奸臣严嵩保了下来。

从那时候起,戚继光就意识到,明朝的官场太黑暗了,文官权力比武官大,如果你没有靠山,哪怕你有战功,也随时有可能被人下黑手。要想做成事,你就得灵活一点。

那时,朝中都急着向严嵩巴结行贿,戚继光却专门找到了当时的国子监(jian四声)司业,跟他搞好关系。

这个司业的名字,叫张居正。

文章图片20

戚继光给张居正送过金银、字画。张居正回乡探亲,戚继光也派出自己的部队沿途护送。

就连张居正纳妾,戚继光也别出心裁地送上了波斯美女,还顺带配上海狗丸。

这种操作搞多了,关于戚继光的流言蜚语也传开了。

但其实,戚继光虽然给张居正塞了不少好东西,但他自己却是“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说白了,这些手段不过是他对明朝官场的妥协,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了。

除了张居正,戚继光还有一个好友谭纶,谭纶虽然是文官,但很懂兵法,在打倭寇的时候和戚继光一见如故,他在朝中官位也高,戚继光去北方当总兵,就是谭纶举荐的。

有了这两个人的帮忙,哪怕戚继光的做法得罪了一大批北方武将,但他的种种计划还是有惊无险地执行下来了。

蒙古骑兵和倭寇不一样,动不动就是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大部队过来。而且他们的骑兵技艺精湛,单打独斗明朝的骑兵不是对手。

防守上,戚继光实地考察以后,把城墙都翻修了一遍,不够高的加高,还独创了一种空心敌台,里面可以住值夜的士兵,屯大量兵器粮草,这样万一有敌情,敌台除了通风报信,还可守可攻。

戚继光主持修建的长城,也是有史以来最坚固的长城,哪怕过了数百年,绝大多数依然保存完好,现在的游客们还可以参观游览。

文章图片21

除了防守,还得有进攻。

戚继光就结合以往的经验,专门增加了一种兵种——战车

戚继光的战车和春秋时期的战车不一样,叫偏厢车,车上有八片可以折叠的屏风样的木板,一到了打仗的时候就立在车两边的车轮后,和其他车连在一起,类似于战车版的铁索连环。

同时,步兵拿着火器,躲在车厢板的后面,通过板子上的孔对外面瞄准开火。

戚继光没有留下偏厢车的具体样子,但当代人看到描述,肯定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坦克。

文章图片22

因为战车本身相对笨重,戚继光就让步兵训练鸳鸯阵,到了出击的时候步兵就在战车旁边同进同退,步坦协同。

同时,骑兵采用一定的鸳鸯阵阵型,不求单兵作战能力超过蒙古骑兵,但配合起来碾压对手。

1573年,朵颜卫首领董狐狸带着部队,以“索要封赏”的名义来戚继光的防区抢劫,试探性进攻。

结果数万蒙古骑兵来到这里后,才发现这个新来的总兵把他们都研究透了。

文章图片23

以往的长城防线太长,明军兵力非常分散。蒙古骑兵根本不用打你的主力,专挑一段猛打,把守城官兵吓跑后拆毁城墙入关,抢完就走。

可戚继光的新式城墙,每一段都有空心敌台,有驻守部队,有足够的粮草,不需要打赢你,只要拖住对手,友军很快就能过来增援。

董狐狸占不到便宜,就想用骑兵正面打。

但他们碰上的是练了鸳鸯阵的骑兵加步坦协同,蒙古骑兵冲不散对方的阵型,反而被火炮不断打伤。

董狐狸发现对方火力太猛,就让骑兵掉头走,想要等对方追击的时候阵型乱了再杀个回马枪。

但是戚继光马上指挥明军的骑兵上去缠斗,拖住对手,等待战车和步兵接上,再重复原来的打法。

董狐狸很快就惊恐地发现,蒙古人赖以自豪的骑术和刀法完全派不上用场,他的骑兵是跑也跑不掉,回头打也打不过。

这一仗,戚继光大获全胜,董狐狸换了衣服才金蝉脱壳。

文章图片24

几次和戚继光打下来,董狐狸被打出了心理阴影,有战斗力的部队消亡殆尽。

最终,董狐狸向戚继光投降,朵颜部重新给明朝上贡。

从此之后,戚继光的防区就没有入侵者敢来了,因为凡是不信邪的,都已经在孟婆那里排队了。

其他蒙古部落绕着戚继光的防区打,戚继光就带着部队主动去帮队友,验证自己的打法。

1579年,图门汗带4万多骑兵侵略辽东,戚继光带着兵救援,顺便用上了自己新研制的类似地雷的“自犯钢轮火”,把对方的骑兵炸了个人仰马翻。

1580年,图门汗再次以十万人进攻锦州,戚继光又带兵出关,暴打图门汗。

凭着战功,戚继光一路升到太子少保、左都督。这已经是明朝武将能拿到的最高荣誉了。

但可惜的是,从此之后,戚继光就再也没什么战功了。

因为他太强了,无敌是多么寂寞。蒙古人不敢进犯,也就没有什么仗可打了。

按照戚继光的想法,敌人只是暂时被我们打怕了,一旦有机会还是会来的。所以最好是组织一次十多万人的大兵团行动,进攻漠北,打到蒙古人的老巢,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但是,他效忠的那个朝廷却没有这样的进取心,他们只想和谈,保住现在的状况就行了。即使是当初大力支持他的张居正,也不同意戚继光的主张。

1572年,戚继光曾组织了一次十万大军的军事演习,详细展示了如何对抗蒙古骑兵,除了正面战斗,车步骑协同,还有夜战、近战、攻城、守城。

在他的指挥下,蒙古部队完全没有获胜的希望,只能在明军的配合中一点点被吃掉。

可惜的是,戚继光这个宏大的演习,从来没有变成在漠北变成现实。

那时的戚继光40出头,正是当打之年,经验也非常丰富,如果朝廷让他放手去做,他一定可以建立霍去病一样的不世战功。

然而,大明王朝却让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将军在边疆度过了无所事事的15年。

后来有文官说,戚继光在北边没什么战功,大概是因为他只适应南方吧。

《明史》给戚继光的评价里,有一句也说“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

就连后世的人评价他时,往往也只知道他平定倭寇的功劳,而不知道他在北方也是无敌的。

如果戚继光自己能看到这些评价,大概也只能无奈地苦笑吧。

在这些壮志难酬的岁月里,戚继光变得越来越忧郁。

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你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你明明有能力,那个理想也近在咫尺,你却从来没有哪怕一次尝试的机会。

无事可做的戚继光常常亲自下场指导士兵们的武艺,或者带着几个随从就跑到很远的敌台里去巡视。

有一次,他甚至孤身一人纵马越过长城,奔行了数十里,写下了一首惆怅的出塞诗:

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为惊钩闻鼓动,鸟因避帜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乾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

尾声

50岁以后,戚继光得了肺病,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的老朋友俞大猷、谭纶,还有他的老部下,王如龙,陈大成,也一个一个先他而去。

不仅理想难以实现,就连能理解自己的人都快没了。

1582年,张居正去世,朝廷上马上掀起了弹劾张居正同党的风潮。1583年,55岁的戚继光被人弹劾,贬去广东。

戚继光看着铜镜里的白头发,默默地写了一首极为哀伤的诗:

风尘已老塞门臣,

欲向君王乞此身。

一夜寒霜侵短鬓,

明朝不是镜中人。

戚继光明白,自己这辈子都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了。

戚继光南下的当天,当地百姓自发过来夹道相送,依依不舍。

朝廷说戚继光在北边没多少战功,但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十几年他们没有遭受战乱,就是戚继光最大的战功。

戚继光回到南方后没两年,就告老还乡。

公元1588年1月17日晚上,戚继光的病情突然加重,不省人事。黎明时分,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60岁。

他去世时,朝廷寂静无声,完全不是一品高官,太子少保下葬应有的待遇。

他选拔士兵的方法,本是对明朝军事制度的一个大改革,但可惜的是,这个方法从来没有推行过,这也就导致戚继光过世之后,明朝再也练不出戚家军这样的部队了。

戚继光24岁时,曾有方士劝他修道讨好皇帝,这些人围着他大谈养生之术,希望戚继光拜自己为师,好骗他的钱。

那时,年少气盛的戚继光突然说,我也有长生之术,可以给你们分享分享。

这伙人马上安静了下来。只听戚继光用洪亮的声音告诉他们:“鞠躬尽瘁,夕死无憾,此即长生之术!”

也许,不管经历了什么挫折和磨难,在戚继光心里,他一直是那个倔强的少年。

戚继光去世后,明军的李如松靠着他的策略,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击败了丰臣秀吉,他创立的阵法在百年之后,还是无人可破。

许多年以后,在中华民族再度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刻,依然有很多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继光,让他们上阵杀敌,拯救国家。戚继光的军事思想,也被新时代的将领们继承了下来,发扬光大。

戚继光有限的生命中虽然在遗憾中消亡了,可他的精神和思想却影响了一代代的人,百余年后,依然熠熠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