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碎碎念之一

 若歌sweet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碎碎念之一

2018年已经过去快半年了,时间过得很快,还依稀记得2018.1.1我写了一篇关于未来一年的展望。有跑步,有书法,有读书。现在看来,落实的不够好。以后再也不敢立什么flag了,否则总是打脸。

去了一趟上海和苏州。去了上海,总算感受到一个一直以来向往的城市的繁华,被这灯红酒绿迷乱了双眼,我以为去一趟上海就能解决我生活中所有的困惑,我所有的难受和委屈。而实际并不是,后来才明白,能开解你的永远不是外界的东西,只能是你自己的心。

我去太湖,见了旅人,这个十多年的老朋友和我想象的没有区别。一个很博学的人,和蔼可亲,为人谦逊,我没有觉得他的地位高而感到压迫感,相处起来十分舒服。我聊我的困惑,他聊他的经历,家庭,还有姐姐,还有社会,国家。当现实生活中这个你面前活生生的人经历了很多依然保持内心的纯粹,善良和担当,你会从中汲取到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你没有办法用需要去描述。

其实,我的骨子里一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尽管在大家看来我常开心的不像样子,如果能够给一些人带去快乐,那也是极好的。有时我常怀疑生活的意义,我也常为现实所困无法迈开步伐,所以我喜欢看剧也喜欢看琐碎的文章麻痹自己。可是,自从从太湖回来,我觉得自己不一样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开始有着更加宽阔的胸怀了。

所以,最近的生活其实平平淡淡,却也十分享受。看会英语,看看书,有特别打动自己的就会抄下来,累了我就看个综艺,刷个微博,看一下张艺兴最近有何动态,再看看知乎热榜那些有意思的问题和段子。尤其喜欢上JAY的课,因为我们组总是聊的很嗨,蹩脚的口语,JAY一走到我们旁边来,我们就会更加激动,然后JAY会把我们的卡片收上去给我们加分,连续好多次了,真是屡试不爽。没有那么多的焦虑和不安,也没有那么多的不自信和自卑,生活不紧不慢的,常常一个人走在路上,却也开始享受起来这样的自由。想妈妈了就打个电话,没什么要紧的事情也不会联系朋友和同学。

每天早晨早点起床,吃完早饭听着BBC去图书馆,听不懂也在培养感觉,事实证明杨童鞋这个办法还是不错的。再听BEC听力觉得它挺慢的。还有20几天考试,而这个月还有几篇论文要写,还需要考虑一下调研的东西,还有几本书得看完,还有课要上,学院动不动就会有各种会要开。事情很多,若是以前我一定着急的不知道在做什么了,现在一件一件的来弄,成长这个东西真的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所以,有的时候真的不必那么焦虑。

前几天烟大公交纪念卡朋友圈刷屏了,我也跟风评论了,那一刻大学的种种都在心头回忆起来,忽然觉得,大学我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啊。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的人配不上自己的经历,因为我从不善于从经历中总结,像个二傻子一样天真浪漫。现在,再仔细回忆一件件事情,就能总结出七七八八了。

我看社会学,看剧,看电影,最近一直有个想法: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不同,但每个人的人生结果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死亡。所以有时候我们执着于去研究家庭文化资本,去研究教育公平、公正,又有何意义呢。当然,我也会马上说服自己,不必悲观,人生短暂,依然要努力一些,如艺兴说,他要更加努力努力再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实我这么想也不过是我太害怕死亡,害怕有一天离开尘世间,失去我现在拥有的一切罢了。

如果不喜欢一个人的某点,我一定会有所表现,也许会是语言,也许会是肢体动作。可最近有一件事又一次加深我的印象。有个朋友找到我,她很难受。她跟我讲她过去的事情,她的成长环境,她的家庭。我听着自己的心都难受。我又一次告诉自己,不要局限在你的思维中去评判别人甚至不喜欢别人,因为你确实不了解她的全部。我们常说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但是真正能做到感同身受太难了。我们只能不断提醒自己,要有这么一种宽容留在心底。就像那天我们讨论死亡,人不在了就是不在了。其实,我们的人生每一刻都在告别,如果你知道你的愤怒会对他造成伤害,而你又知道你终将和他告别,你还会如此愤怒吗?如果我们在生命中,对待每一个人都能像终有一天会告别的姿态去对待他,也许生命会更美丽一些,社会也不会有那么多意外的事件了。

我觉得人有时一定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不足。盲目乐观不是好现象。有时确实还有那么一点努力的态度,但其实,对于读书时做到深入的思考,仔细推敲论证,这样的事情我基本都会放弃。这是一种思考的懒惰,老师,前辈,同学的经验都是别人的,即便那几经验你能够读懂字面含义,但真正实施起来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内化。网络碎片化的阅读真的吸引人,宁愿看100个观点,也不愿意静下来看一个论证,人真有意思。总得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就像和室友聊天说,这些论文都是中国字,它背后究竟有什么逻辑。背后的逻辑别人不可能教会你去看,只有自己去琢磨和挖掘,才是自己的东西。

《后来的我们》那个电影,我没打算看的,一看就是炒情怀的嘛。但作为这么多年追偶像剧的达人,还是没忍住。尽管我没有故事,但还是为这种有缘无份的爱情所遗憾。无论他人对电影评价如何,它确实打动了我。同样的,这样的事情其实在生活中也在上演着。好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她的爱情要败给现实了,房子作为一个安全感的东西将横亘在他们之间成为必须要面对却解决不了的问题。她说,如果真的解决不了,也只能有缘无份了。她哭,我也哭。她说,对她而言没有房子无所谓,可是父母总是在家感叹着她毕业了找什么工作,结婚生孩子的事情,她不想父母一生只为她操劳,她也不想让父母一直担心。他也不上进。当爱情遇到现实,它注定是奢侈品,又能够享受的起的人,但一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我想,未来的我,也不会例外。

看《生育制度》,我告诉自己,无论你是否会遇到那个你真的特别喜欢的人,如果遇不到,如果他爱你,你就在该结婚的年龄结婚吧,在该生孩子的年龄生孩子吧。因为,孩子是你生命的延续,而他需要同你一起创造那个生命。我知道费老是功能主义论者,他的出发点是社会秩序的维护,可我究竟是个传统的人,也是那片土地养育的人。我依然愿意遵从他说的。

当然,在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看到什么就会相信什么,没有自己的一套判断体系。别人论证的好,我就觉得对。当看到有人因此而否定了,就觉得这个批判的人是对的。我总是在不断的被说服,20多岁了,想来知识有限思考有限阅历有限呢,有点可悲,但如果能不断的增长见识,我想慢慢的会长进的。

常希望自己能要求高一些,落实实处却也是要求低了。看来,主动是有限的,无法激发最大的能量,主动有时需要转化为被动,好比跑步,跑步机控制心率要比自己在田径场跑步效果好,跑马拉松比赛会比自己平时要好。还是过得太轻松了,整日的生活随意支配,变通之处太多。

我打小就喜欢写这样不通顺、无关痛痒的文字。厚厚的日记本,空间的日志,博客,习惯了这样的碎碎念。如果没有定时的碎碎念,就会不知身处何处,也不会适应。我大概就是会一直这样子的吧~

守着心里的那点东西,不断地和外界发生各种关系,然后你最终属于自己。艺兴说,想告诉所有喜欢张艺兴的人,你们没有选择错,没有让你们失望。他不断的努力,求的是别人对他的认可。有些人一生追逐,或求名,或求利,抑或是为家国奉献。追求什么都是一种选择,但求自处时的内心宁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