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读书的料”吗?

 若歌sweet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今日推荐一本书:程猛《“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在读之前,你可以回忆一下你曾经的过往,是否有被人夸过“你真是个读书的料啊!”……但不知道你是否想过,你是怎么成为“读书的料的”?这本书给予了我们答案。

这本书采用自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当代获得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一群体获得高学业成就的动因和过程。(当然,也有中产阶级子弟的对比,但较少)读完之后,有一种被救赎和被合群的感觉。那大概就是一种,你所有的焦虑、痛苦和人际交往中的不舒适,都会在此书中找到共鸣,并且读完之后,就像回顾了自己过往的二十多年,竟也忍不住写一篇自己的传记。

通过以下几个标题可帮助你了解此书的具体内容。

研究问题:

程猛关注“寒门何以出贵子”这一个命题,从布迪厄到威利斯的“文化创造”,目光始终在“寒门中的那群成功或即将成功的人”。他起初的研究问题是“循规者的文化生产——农民子弟在城市重点高中”,最后将循规者改为了新的本土概念“读书的料”。由于田野收集资料的困难,最后采用了自传社会学的方法。他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即农家子弟获得高学业成就的秘诀,在于积极参与文化生产,而不再是国内学者移植西方学者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这当然也让我反思,我一直想要研究的底层群体,究竟是哪一类人,还有可能有所突破吗?】

问题的提出:

国内的研究大多承袭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即底层子弟通过生产群体亚文化,主动放弃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最终陷入了阶层复制的自我诅咒。国内研究者进入田野之后,大多都在关注“小子们”,也就是我们中国情境下那些在第一次教育分流中的“学业失败者群体”。因此,循规者(当然就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好学生”)被遗忘了。他们真的是书呆子?循规者背后是怎样的文化生产?

研究结论:

1存在一种遵循“物或损之而益”的逻辑通向了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先赋性动力、道德性思维和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强有力地支撑了他们的生活。【程猛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底层子弟获得学业成就的道德世界。首先贫寒子弟生出了底层身份独有的自然动力,这种一心向学的意志促使他们努力;而父母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带给他们一种“负担的爱”,学习不再是个人的义务,而转化为一种道德化思维;而农家子弟与学校所要求具备的一些品质有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学业中获得自信和单向度优越。由此,农家子弟实现了高学业成就,也重建了阶层突破中的意义再生产。】

2“读书的料”的文化生产凸显了中国底层特有的底层文化资本。他们不是弥补自身文化资本缺陷,而是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文化资本。【程猛说,他有点在和布迪厄赌气,他不认为底层子弟都要承袭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子承父业的命运,他也不认为只有中上阶级才有自己的文化资本,他认为底层子弟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也有自己独特的底层文化资本。——emm,也许,那些把书读透,把经典啃透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和书籍对话,和过去的学者对话吧。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底层文化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先赋性动力伴随后坐力,道德性思维潜伏巨大的心理压力,学校化的心性品质依赖制度情境和学校的公共教育体系。

4隐匿的暗面:在跨越学业阶梯过程中,生出复杂的、以农村出身为中心的家庭共同体,生出了爱怨交织的关系结构,缺乏文化归属感。【这部分的内容读来最有感触,也最容易读懂。全都是和我们有共同经历的人的访谈!取得高学历成就的循规者在回到家乡和再一次远赴城市,那种心理的落差,那种对于自身既不能融入城市又不能融入乡村的那种“边缘感”。足以使我们这些“异乡人”或者“阶层旅行者”生出对于自己的父母的一种爱怨交织的复杂的情感,但又难以真正融入在城市生活中】

5“读书的料”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另一个代价是个人苦修的片面发展,引发了成功焦虑,承受了贤能主义的风险,陷入异化和自我疏离的困扰。【我始终觉得,在最后这一部分,作者在表达我们可以通过独特的底层文化资本实现阶级流动的同时,也依然有一种前面还有更多的高山大海的阻碍的悲凉底色。付出巨大努力获得的“地位和身份”,终究在未来漫长的生涯中生出一种“道德世界”随时会有崩塌的危险。这也许是所有底层子弟的命运吧。】

作者是如何完成这篇博士论文的?

开题不顺,田野失败,在凌乱的写作中,我时常找不到感觉,那些我厌恶的虚妄、空洞、陌生、矫情灌满了每一个字。更让我焦虑的是,我只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种种,是那些字样又困扰着我的灵魂的复杂情绪以及种种对“我之为我”的困惑拯救了我,使我逐渐找回了写作的自信。

动用自己的生命历程与理论对话,用自己的方式去倾听、洞察和领悟“读书的料”,是一件看似偷懒却又十分沉重的事情。【记录下这里,主要是想让自己有一种对于研究的渴望和对于经验的相信】

虽然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但是如果你略过前面的文献述评。你会发现这本书通俗易懂。读完之后,我的心情和情绪渐好,又重新仔细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学业,不断告诉自己,建立一种有秩序和规律的生活,慢慢读书,慢慢思考,然后慢慢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也希望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我觉得读书只自己记一些凌乱的笔记真的是不行的,往往是觉得没有效率,也很难构建自己的学术逻辑体系,我觉得与笔记相辅相成的。应该还是有一些这样的感悟和记录。所以,更新阅读笔记和思考,还是可以在博一这段时间进行的。

书的链接在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