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

 神明的食粮圣地 2022-09-02 发布于海南

寒从中生

1.定义:又名“内寒”,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邪弥漫的病理变化。

2.病因:内寒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内寒多责之于心,脾、肾,且与脾肾关系密切。

3.病机:气主煦之,阳虚则阴盛,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失于温煦机体的作用,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性机能减退。以冷(畏寒、肢冷)、白(面、舌色白)、稀(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大便稀薄),润(舌润,口不渴)、静(精神状态安静、喜卧)为其临床特点,其中以“冷”为最基本的特征。

4.阳气虚衰,寒从中生的病理表现:

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呈现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阳热不足之象。二是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

5.“内寒”的临床特点

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是以寒邪为主,多为实寒。 

~~~~~~~~~~~~~

 寒从中生:

凡属内寒、属于阳气虚衰、脏腑功能不足所产生的阴寒证侯均为“寒从中生”。“中”字在这里是泛指脏腑。

主要表现:

由于阳气虚、寒邪盛所致的寒痹,常见症状为肢节痹痛、筋脉挛急、面色苍白、恶寒肢冷等,其发病和肾阳不足有较密切的关系。

由于阳气不足,影响代谢机能而出现病理性产物的留滞,如:发生积液、胀满、水肿、痰饮等。这些证侯常和脾肾阳衰有较密切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