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树吉 | 岭上独特一花秀 北斗靓丽霁虹霞——民间社火奇葩岭北背棍

 天下孝义人 2022-09-02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孝中校办工厂的起落

·  孝义邓小平驻地纪念馆参观记

作者:任树吉
我的家乡坐落在巍峨峻峭的韩信岭以北,蜿蜒曲折的莲花河穿村而过,秀丽的自然风光蕴育了家乡的一草一木,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家乡儿女。传统文化,春节社火——背棍,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枝独秀,代代相传。

背棍,是一种春节社火活动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与高跷、秧歌、舞狮、舞龙、旱船等流传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它承载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蕴涵了北方民族的丰富思想文化。
我的家乡——岭北,地处吕梁东南,孝义南部,与晋中介休的万安村隔河相望,因为地处孝介两地的交通要道,民间将其称为北官道,万安则称南官道,因此乡俗文化,生活习惯也一脉相承。背棍就是延展了盛传于介休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我的家乡,历史上,也曾归属介休管辖。解放后的三县介休、孝义、灵石合一,就是最好的佐证。吕梁地区是在七十年代才成立的,之前,孝义就是归晋中地区管辖,现在的榆次青年晋剧团的前身就是孝义县晋剧团,俗称头班子,现在的碗碗腔称二班子。著名演员张鸣琴、侯玉兰都是孝义人。所以,作为紧邻介休的家乡能有介休这一特色的玩意儿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介休人看似很平常的背棍在孝义却成了稀罕玩意儿,成了每年元宵节街头文艺展演中必不可少的社火节目,很多孝义西部山区的人们在正月十五赶来孝义城,就是为了一睹岭北背棍的风采。

背棍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社火表演节目。它其实有两部分组成,由成年壮汉把用铁锻制成的背架(俗称坎肩),套卡在肩背部,把另一部分上面绑有彩衣阔袖,化妆稚嫩的幼童,用一根插在壮汉背上的脊梁骨用榫卯结构连在一起,使小孩牢固的立在壮汉头顶上,再通过大人的碎步扭动,使上面的小孩拂袖抖动,达到上下踩着鼓点表演的艺术效果。它既借鉴了孝义皮影木偶的艺术形式,又柔和了杂技的成份,被绝妙地称为空中舞蹈。岭北背棍非常讲究规模效应,队仗越庞大,效果越好。通过下面队形的变换,或走八字形,或走之字形,变幻莫测而井然有序。它不但有古老秧歌的味道,还有现代广场舞的魅力。由于小孩年龄较小,在表演过程中,有的打瞌睡,有的耍鬼脸,有的甚至尿裤子,让人啼笑皆非。由于它不但需要表演者的艺术细胞,同时还是个体力活儿,所以,每年正月里开始,几乎是全员出动,有时候,还要调外村的人,有些文艺爱好者,只要听到风声,便赶来凑个热闹,有好几年,连介休北村、罗王庄的人都来参加。家乡的人们,从棍上尿裤子的幼童到背棍的壮汉,从文革时的工农兵狠批林彪孔老二,到打倒四人帮直至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从古城中阳楼下到新城广场,年年如此,岁岁不衰。不但春节元宵节参加表演,而且只要是重大庆祝事件,都会被邀请参加。当年,孝午路通车剪彩,梧桐新区落成典礼,时任省委书记的胡富国,市委书记的张旭光也有幸观赏了这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在家乡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家乡的文化名片。我作为岭北村的一员,无不为之自豪和感动。
由于这一文化活动的传承,家乡人大都具有这一表演技能,几十年来,有相当一批又一批的家乡人至今活跃在婚丧仪式上,抬轿,扭铭旌表演,其足迹遍布孝义、介休、灵石、交口、汾阳,这也有意无意地传承了这一文化艺术。
我衷心地祝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继续传承,历久弥新,发扬光大,为孝义传统社火艺术的传承而努力奋斗!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