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的速度越来越快了吗?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9-0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文 | 王纪宴

8月10日,“哲学之路”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题为《清华教授: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的文章,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宁向东,他由回京时同机一位因飞机停在远机位摆渡车姗姗来迟而对空乘人员发飙的乘客写起,反思当代的生活节奏,“我读过一本德国人写的书《速度病毒》,翻译成中文后,名字改成了《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最近50年来,全世界都加快了速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首演时长是60分钟;1987年,同样的曲子用43分钟就演奏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作家把这个时代称为感染了'速度病毒’的时代。”

宁教授这篇文字是作曲家崔炳元推荐给我的,引起他兴趣的并不是“慢生活理念”的老生常谈,而是与他的作曲同行、前辈大师贝多芬杰作相关的演奏时间,即首演时的60分钟在此后182年间由于演奏速度逐渐加快,到1987年“缩水”17分钟,仅剩43分钟。“准确吗?”崔先生问,他想必是以作曲家的直觉意识到这一说法中可能有问题,为严谨起见,希望听到我这样一位习惯和喜欢以历史文献说话的研究者的看法。

巧合的是,我不久前刚重读了《留声机》杂志2016年颁奖号(Awards 2016)“留声机收藏”专栏刊载的由理查德·奥斯本撰写的关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录音版本的长文。

图片
图片

《留声机》杂志2016年获奖号封面与理查德·奥斯本《贝多芬的〈英雄〉》一文首页


在包含插图整整5页的篇幅内,奥斯本提到从1926年亨利·伍德指挥的历史录音到2015年西蒙·拉特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视频蓝光DVD共33个版本。宁教授提到的1987年的演奏有两个录音,都是以速度快著称的古乐团演奏。其中罗杰·诺林顿指挥他的“伦敦古典演奏家”演奏四个乐章的时长为43分28秒,不算乐章间的间歇,几乎就是在印证“同样的曲子用43分钟就演奏完了”。然而,同样1987年的演奏,布吕根在11月指挥“18世纪乐团”在荷兰乌特勒支弗莱登堡音乐中心演奏《英雄交响曲》的现场录音,四个乐章49分12秒,如果算上乐章间的间歇,就有50分钟了。

图片

彼得·博夏德在他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的书中并未以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演奏时间为例,甚至未提及贝多芬。宁教授在文中援引这部交响曲演奏时长的变化数据时没有说明出处,或许是来自英国作家、诗人詹姆斯·汉密尔顿-帕特森的《贝多芬与〈英雄交响曲〉:浪漫主义交响乐的开端》(中译本2020年出版)。

图片

在该书第七章“《英雄交响曲》的反响”中,我们会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这位评论家(前文曾提及1805年2月13日《大众音乐日报》发表第一篇关于《英雄交响曲》评论的作者)对4月份的另一场演出更是充满鄙视。这次他批评交响曲长度过长,建议贝多芬将其缩短,说它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这意味着它确实比今天的节奏慢得多。”(第132页)“整整一小时”——这难道不是当年演出的见证者写下的确凿史料?

然而,确凿的史料也来自贝多芬本人。虽然在《英雄交响曲》首演时,梅尔策尔的节拍器还未发明,但在1814年有了这种能够将演奏速度量化而且日后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械(如今是电子)装置后,贝多芬为他的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的乐章标注了节拍器速度,包括《英雄交响曲》在内的很多早期作品。在演奏和研究领域,关于贝多芬的节拍器标记有着不同的观点,最早指挥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的权威指挥家之一菲利克斯·魏因加特纳的看法代表了“不盲从”一派的共识:梅尔策尔的这项发明是在贝多芬听力已经出现严重障碍时问世的,所以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因为作曲家“几乎不可能用听觉来加以验证”。而贝多芬的计算能力不佳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侄子卡尔还在教他初等算术。但柏辽兹的观点也值得注意,他认为节拍器应该作为一种防止在演奏速度上出现重大偏差的工具。毕竟,综合考察贝多芬写下的所有节拍器速度标记,其中那些非常具有启示指导性的标记,对于推测确定贝多芬所要求的演奏速度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而贝多芬写下的速度标记,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无法印证“演奏速度越来越快”的说法,而且恰恰相反,常常是快得让演奏者无所适从,让听者不能接受。《英雄交响曲》也不例外。

图片


魏因加特纳在《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一书中指出,除了第三乐章谐谑曲之外,贝多芬为第一、二、四这三个乐章写的速度标记都太快,尤其是第二章葬礼进行曲:“原来(贝多芬写在总谱上的)节拍器标记♪=80的速度快得惊人,这可能是不正确的。我把正常速度定为♪=66,偶尔可加速到♪=72。”即使不完全准确,但贝多芬的数字标记多少能反映他心目中的大致速度概念:这个乐章应该并不是滞缓、感伤的音乐,而是始终不失进行曲节奏律动的音乐。

而汉密尔顿-帕特森的书中所援引的1805年那位评论家关于《英雄交响曲》的演奏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的说法,在这部交响曲首演的相关记录中并不存在。在这部作品问世之初,对它超长时长的抱怨来自多方面,而贝多芬并不打算对音乐进行删节,而只是考虑将快板乐章呈示部的重复取消。1829年,在贝多芬辞世两年后,当《英雄交响曲》在伦敦演出时,乐评仍在谈论这部复杂交响曲如何冗长,但却不是说它持续一个小时,而是“漫长的三刻钟”——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演奏这部交响曲的常规时长。对“整整一小时”之说,音乐学家南希·诺文伯在其《〈英雄〉交响曲剑桥指南》一书的一篇集中探讨这部交响曲演奏史的论文中提出,1805年为《大众音乐日报》撰文的那位莱比锡驻维也纳记者(并非职业乐评)置身于《英雄交响曲》演出现场时,想必是和他周围很多听众一样,深受贝多芬这部格外“烧脑”的交响曲新作折磨,在如坐针毡中夸大了演奏时长,所以他所写的“整整一小时”应该是心理时长,而不是实际演奏时长。

图片

《〈英雄〉交响曲剑桥指南》 

南希·诺文伯编

而与“1987年,同样的曲子用43分钟就演奏完了”严重不符的《英雄交响曲》在当代的重要演出是这一年的4月慕尼黑爱乐乐团在慕尼黑嘉斯台(Gasteig)文化中心音乐厅的两晚音乐会,以敢于采取极致慢速著称的指挥大师切利比达凯将四个乐章演奏成16分35秒+19分13秒+6分52秒+14分27秒(之后还有41秒的热烈掌声),这就意味着,1987年有两场《英雄交响曲》的壮丽宽广演出,纯音乐时长为57分07秒,如果计入乐章间必要的停顿,居然真的是“整整一小时”!所以,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首演时长未必多于43分钟;1987年,同样的曲子,有的乐团演了43分钟,而切利比达凯指挥慕尼黑爱乐乐团,用了近60分钟。

图片

切利比达凯指挥《英雄交响曲》唱片封面

眼下很多人热衷于描绘出一个舒缓、从容、闲适、美好的过去,叹息越来越快的节奏破坏了这一切。清华教授“信手拈来”的关于《英雄交响曲》演奏时长的变迁,也是为了印证这种观点。可惜事实未必如此。贝多芬时代的演奏速度很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迅疾。莫扎特也是如此,在1782年8月7日写给父亲的信中,他加了几行简短附言,关于《第35交响曲“哈夫纳”》最后乐章的速度,他希望“能多快就多快”。瓦格纳所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观将古典时期的音乐浪漫化,演奏时长增加;而到了20世纪,包括本真演奏运动倡导者在内的音乐家和音乐学家孜孜以求的是恢复古典音乐作品的原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奏速度的“去浪漫化”——恢复当初的快。在这方面,演奏速度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快——慢——快”的历史进程,而并非可以印证那种“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的简单思维。像切利比达凯和朱利尼(1978年指挥洛杉矶爱乐乐团,DG录音,时长为57分30秒)这样的当代指挥家则完全无视“本真”潮流,将异乎寻常的宽广气息赋予《英雄交响曲》。照巴伦博伊姆的看法,“他(切利比达凯)需要缓慢的速度来表达他在音乐中领会的所有细节。”而同时,太多的音乐因快而光彩四射,曲尽其妙。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一交响曲“古典”》第一和第四乐章不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那种迅疾洒脱速度,而是“慢下来”,结果将不堪设想。而这样的经历,我确实有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