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9年,台湾一个连长冒死游回大陆,后成中央重要智囊,至今还被台湾通缉

 冬不拉拉 2022-09-02 发布于安徽

1979年5月16日晚,金门全岛所有国民党驻军紧急出动,在陆地和水面展开密集的搜索。他们这样大张旗鼓是为了寻找一名失踪的连长。

找了半天,所有人都无功而返。

而他们要找的那个名叫林毅夫的连长,早已趁着夜色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大陆。

1952年10月15日,中国台湾省宜兰县一家人迎来了一个新生儿。婴儿的父亲林火树给这个小男孩起名林正义,无非是希望孩子成人之后能够做一个正直的人。这个孩子后来将名字改为林毅夫,取自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本文为阅读便利,统一称为林毅夫)

宜兰地处台湾东北部,上世纪50年代算是一个落后的小县城。而这个名叫林毅夫的小男孩,却注定要给这个小城带来不一样的震动。

图片

林毅夫从小就勤奋好学,学校功课优秀,也很爱中国传统文化。他经常想尽办法借来各种历史书籍——蒋介石统治下的台湾还是强调一个中国的。因此那个年代台湾各类历史书还是把中国近代史介绍得较为详细。

读了这些书,幼年林毅夫心中被一代又一代先贤上下求索救国之路而深深感动,他默默许愿,自己今后也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做出贡献。

那时台湾的学生都要学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其他人有没有学进去不知道,但是林毅夫是肯定学进去了。他始终记得“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而这也为他日后重返大陆埋下了种子。

林毅夫一路学业优秀,初中高中都是保送生。19岁那年考入台湾大学,一时成了宜兰县城的名人,成了左邻右舍口中那个天之骄子。

在台大读了一年之后,林毅夫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申请转入军校学习。在当时的台湾,“好男不当兵”是民间主流风潮。林毅夫一个台大的“天之骄子”主动投笔从戎,要去当兵。这个消息一时轰动了台湾的大街小巷。

图片

至于林毅夫这么做的原因有可能是林毅夫对于军旅生涯的向往,而其兄长林松旺曾说“为了减轻家中负担,他考上台湾大学一年后,才转读不用交学费并有津贴的陆军军官学校。”

因为当时台湾年轻人想的都是去美国留学,一个台大高材生主动要当兵,这让台湾当局欣喜若狂,马上把林毅夫树为典型。不仅把林毅夫评为“十杰青年”,蒋经国还亲自接见了他,盛赞林毅夫的行为。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从军校毕业,第二年又考上了公费的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得了政大企管硕士。

硕士毕业后,林毅夫重返军中,被派到了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上尉连长。林毅夫所在的这个马山,是金门距离大陆最近的点。海水退潮时距离大陆直线距离只有2300米。

图片

驻守马山之时,林毅夫的心态悄悄地开始产生了变化。

表面上他依旧是那个被周围人艳羡“军中明星”,是被蒋经国都关注的有为青年。只要他自己不犯错,他在台军的仕途必将是一帆风顺。

在别人眼中,林毅夫小日子过得是顺风顺水,只等高升了。

每当眺望大陆之时,林毅夫总有一股惆怅。从小熟读中国文化,林毅夫深知两岸都是中国人,而中国崛起和复兴的希望必然是在海峡对岸的大陆。加上他始终铭记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一个人如果有能为十亿人谋福祉的能力,就应该毅然投身到这样的事业中去。”

此时林毅夫胸中豪气激荡,他坚信自己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虽然当下台湾经济比大陆好,但是大陆广大的人口,庞大的市场和深厚的发展潜力,让他坚信好男儿应该去大陆,去那里为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出一份力。

林毅夫自己有个收音机,他时常趁人不注意偷听大陆的电台广播,关注着大陆的信息。

1978年,大陆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经济建设和发展将是国家的重点。这一个信息让林毅夫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家国情怀,“去大陆”的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无法压制。

此时林毅夫在台湾已经有了妻儿,但是“大中华思想”让林毅夫不得不忍痛暂时放下妻儿父母,奔赴大陆。

怎么去大陆?林毅夫左思右想,只能游过去。林毅夫本人身体健壮,又是游泳健将,马山和大陆最短不过2300米,对于林毅夫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1979年5月16日晚,林毅夫利用职务之便假传命令,不准官兵在晚点名后立刻营房;还命令哨兵如果有人下海游泳不能开枪,也不要去理会。

安顿后这一切之后,林毅夫便趁着夜色下海游向那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那天晚上,海面风浪不大,林毅夫顺利抵达大陆。

多年后,有人问起林毅夫为什么这么做

他说:

并不是说我在台湾有什么不满,你在台湾其实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老师,还是自己的长官,其实对我都很好的。那么我回到大陆来呢,这是我自己对历史,以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认为对这个历史应该做出什么样的一个贡献所做的选择。

图片

林毅夫回到大陆之后,便进入北大学习。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到北大讲学,林毅夫幸运地成为舒尔茨的翻译。而这次翻译,也让林毅夫得到了舒尔茨的青睐。舒尔茨回美国不久,便推荐林毅夫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亲自做他的导师。

1982年,林毅夫从北大毕业,远渡重洋抵达美国,跟着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林毅夫一去不回,让台湾当局很是尴尬,很长一段时间只好对外宣称林毅夫是失踪。而林家人以为林毅夫已经不在人世,在家里给他立了牌位。但是他的妻子陈云英却始终相信林毅夫还活着,她时常以泪洗面,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数年后,陈云英终于辗转获悉了林毅夫在美国读书的消息,知道丈夫还活着她非常高兴,但是又不能声张,只能把那份喜悦和激动暗藏心中。

1983年,陈云英也远赴美国留学,一家人终于在阔别4年后在美国重逢。

陈云英在美国不仅要照顾林毅夫和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云英顽强地在美国拿到了教育学博士学位。日后,她也成为“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和林毅夫一样,为祖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7年,林毅夫回国,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回国之后,林毅夫没有选择去更有优渥的部门工作,而是选择了农村和农业问题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向。因为他要帮助数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他上山下海,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再穷再苦的农村他也去过,再累再难的环境他也呆过。

这种“苦行僧”式的工作 ,让林毅夫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成为了中央领导人的重要经济智囊。林毅夫也是也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

从2008年起到2012年,林毅夫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本人也成为了世界上颇有声望的经济学者。

图片

林毅夫在祖国大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而台湾当局则把他视为“叛徒”,不仅禁止他进入台湾,还公开通缉他,而这个通缉令至今还没有取消

1996年,林毅夫母亲去世;2002年,林毅夫父亲去世。母亲和父亲的离世,林毅夫都因为台湾当局的阻挠无法回乡奔丧。

父亲去世时,家人一直把父亲的灵柩停放20多天就是希望林毅夫能回来和父亲见上最后一面。但是台湾当局始终不松口,最后林毅夫只能让妻子带着自己亲笔写的悼父文回台湾奔丧。陈云英参加林毅夫父亲葬礼时,不仅自己身穿麻衣,身上还背着林毅夫的麻衣

图片

而身在北京的林毅夫只能通过互联网参加葬礼,当他在网上听到人说“今天宜兰下雨可能是因为儿子没回来”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跪倒在地痛苦失声。

在祖国大陆还处于落后阶段时,林毅夫能放弃自己在台湾的仕途,毅然回到大陆,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这样的家国情怀不得不让人佩服。

林毅夫在家书中这样说:

做为一个台湾人,我深爱这块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愿为它的繁荣、幸福奉献一生的精力;但是做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台湾除了是台湾人的台湾之外,台湾还应该能对中国的历史发挥更大的贡献。

我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值得骄傲,是可以抬头挺胸昂立于世界之上的。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