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洪侠 | 旧时宝安的香港视野

 胡洪侠 2022-09-02 发布于广东


近读《民国时期深圳历史资料选》,发现旧时宝安县的有识之士,其实早就开始关注香港了。1917年春天,当时的粤海道尹王典章巡查各县,其中一站是宝安。1990年代的《广东文史资料》曾分三期连载《粤海道尹王典章巡行日记》,我读了之后大为慨叹:不愧是百年前广东地区真实细致的民情记录。

据这份日记载,1917年的宝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已经附设英文专修学校了。这是不是深圳地区最早开设英文教育的记录?想那时宝安和香港来往密切,新式学堂教授英语或与此有关。当年香港发展牵动宝安民情,于此可见一斑。不独教育受香港影响,那时宝安县的物产就已经主要供应香港市场了。王道尹说,县属墟市因地近香港,“营业者竞趋于彼,境内物产,滨海渔业莫不以香港为市场,地方实业不兴,物价腾踊,小民生计殊感困难,当以振兴农工为要”。

此次巡行,王道尹没能去香港,因下榻在深圳墟商会,估计他从工商人士那里很是听了不少香港新闻,香港的报纸之类想必也读到几份,所以他在日记里感叹说,同属香港、九龙之土地,前清每年田赋所入不过千馀金。到了英国人手里,“平治其通道,经理其疆土,轮轨交通,市厘辐辏,……等量土地,今昔悬殊,若此虽曰气运,岂非人事哉?”他想到的“补救之道”,是“修其内政,观摩仿效,使人民知识日增,学术日进,从事于商务,以期竞争于将来而已”。这真是不同凡响的见识。要到六、七十年之后,他巡行的宝安县变身而成深圳经济特区,他的“竞争于将来”的愿望才算是一步步实现了。

《民国时期深圳历史资料汇编》中还收入了几篇时人谈论教育的文字。 1924年,一位蔡昭基先生在《宝安学会杂志》上发表《对于我县教育的观察和感想》。他在文章中提出学校教育中“科学内容的缺乏”,“吾县学校教授多偏重国文历史,其他科学,略不注意,高小学校,或有不设英文者。”最让我惊叹者,是蔡老师心中也装了一个”香港“,他深知这个“强邻新潮横流”,更清楚“世界文化大有一日千里之势”,痛感“吾邑人独醉梦如故”。他已经认识到,教育不良,就不能养成社会独立之精神,因此也就没有社会自治之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