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大华夏!这所大学,名副其“师”!

 冬不拉拉 2022-09-03 发布于安徽

70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长得像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短得却来不及眨眼就看到了她挺直脊梁,矗立东方;长得像一段苍白困惑的时光,短得却一转身就看到她依然是青春灿烂的模样。

她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立足于师范,却又不囿于师范。

时光已走过了70余载,闵行校区的东门也换了新颜,新建成的东门名为“大夏门”,名字携带着学校独有精神文脉。从最初的建立,到最终的成就,从遥遥过往,到迢迢未来,华东师范大学不忘赤子之心,唯望光大华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华东师范大学的声音。


图片
  

薪火相传,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位于上海市,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比肩齐声,是教育部直属的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的全国唯二的师范院校。

图片

图源:新民周刊

华东师大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1925年的光华大学。

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由同盟会元老、教育家王伯群主要资助,创办“大夏大学”,意为“光大华夏”。郭沫若、田汉、姚雪垠等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学校培养出了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刘思职、周扬,著名学者王元化、陈旭麓等。

图片

1930年,群贤堂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1925年,光华大学由有“东方哈佛”之称的圣约翰大学的中国籍师生创办的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寓意“光我中华”,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吕思勉等著名学者曾执教于此,培养出了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张青莲、邓拓,知名学者周有光,作家叶圣陶、田间、穆时英等。

华东师大以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为源头,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不负众望,这一时期培养出的学子,不乏卓越之人。其中,大夏大学首批学生之一吴亮平,自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归来后,翻译出版了恩格斯著作《反杜林论》,首次把这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介绍给中国人民。《反杜林论》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毛泽东曾说,吴亮平把马克思带到中国,是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者,赞其为“其功不在禹下”。

从首任校长孟宪承提出“高师应当从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出发,向综合大学看齐”,到如今学校发布促进“卓越学术”与“卓越育人”互为驱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院校,华东师大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为民族复兴广聚英才,为科教兴国上下求索。

1996年,华东师大成为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2006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全面开启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图片
  

立足师范,教育学位列全国第2

以“师范”为名,华东师大不辱使命。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学校A类学科12个,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A档及以上学科7个,位列全国高校第12位。其中,教育学、世界史学科评估为A+,而学科评估为A的还有文科类的中国语言文学。

图片

华东师大以教师教育、教育研究为优势和特色,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华东师大教育学排名为全国第2,是国家教材重点建设研究基地、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除了学科建设上的成就,华东师大处处体现着“师范”的传承。2021年9月10日,华东师大“孟宪承·刘佛年教育成就陈列室”正式揭牌。在陈列室的主展区中,摆放着数十件珍贵的“宝藏”展品,这些极具历史意义的“老物件”无声地诠释着历史的脉络和流淌的时光。陈列室里的“无价之宝”再次让两位老校长的人生故事和治校治学思想跃然眼前,承载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范”精神。

对于治学,两位先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以孟宪承为例,他认为从事中国教育史的科学研究,必须经受在文献资料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与方法的学习、外国语文的训练等多方面的、严格的基本训练,同时应在课外广泛接触原著,以提高自己的独立自学与研究能力。

他教学与治学相结合,精心备课上课的优良作风深为后人赞颂。在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影响下,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中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人才。

图片

孟宪承著作《教育概论》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除王牌学科外,华东师大还有20个专业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专业数量实现新突破。截至目前,学校共有5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80%的招生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学部、院系全覆盖。


图片
  

“多栖”发展,向综合大学看齐

秉承着老校长孟宪承“向综合大学看齐”的思想,华东师大在完美继承了优势学科的同时,在其他学科的建设上也丝毫没有松懈,成为了一所“多栖”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大学。

1952年,浙江大学地理系整建制调整至华东师大,时任系主任的李春芬先生延聘严重敏、胡焕庸、程潞等知名教授,创建了华东师大人文地理学科。历经近70年,该学科大师云集、人才济济,成长为华东师大的明珠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人文地理学科已经形成由10家省部级研究基地为支撑的学术平台体系,综合研究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学科始终恪守“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家国情怀,服务社会”的初心,为国家发展、为人类福祉,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砥砺前行。

夯实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发展的成绩也不容小觑。根据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名单中,华东师大首批获资助一共179项,连续三年实现立项和经费双增长,可见学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博士研究生邓书金在强关联超冷费米气体动力学研究成果发表在 Science上,获王大珩“高校学生光学奖”。博士研究生刘凯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10篇顶级(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论文,其聚焦于海洋塑料垃圾源汇过程,揭示了陆海微塑料大气输运和跨水层沉降模式,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秉持教育初心,抢占技术前沿。2020年,华东师大整合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数学等学科力量,牵头成立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研究院组织编写了24册的《人工智能与教育》丛书,研发“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举办了全国首个智能教育博士班,联合微软亚洲研究院、科大讯飞、商汤科技等头部AI企业和研究机构,产学研联动助推“教育+人工智能”研究走向深入。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图片
  

小河岸边,共度春秋冬夏

笃行好学、书香弥漫之外,华东师大也有蝶舞花圃、温馨相伴,这里既是学习的海洋,也是观赏美景的乐园。樱桃河与丽娃河是华东师大校园内的两条小河,你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她们,但她们的清雅秀丽,可以让你的身心获得浮生半日闲。

图片

图源: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春日渐暖 生机勃勃,挡不住的春华绿意与华东师大校园撞个满怀。每当南风吹来,明媚起一春的柔软,樱桃河畔的樱花尽灿。三月春风又起,与樱花树的浪漫相遇,已在途中。

冬日的初雪过后,天地间皓然一色,广袤的闵行校区冰雪覆盖,一望无垠;普陀校区格外晶莹剔透,整座校园宛若魔幻城堡。大雪初晴,空气甘冽清澈,丽娃河畔的校园风物横空出世、顶天立地,一切宛如初见。

岁月被人带来,又带走,校园也历经了春秋冬夏的轮回,千万个学生进来,就有千万条河被记忆。坐在河岸边静心,打坐,赏景,真是学习之余的一件幸事。


图片
  

精神如炬,信念如磐。70余年,华东师范大学以教育之名,书写澄澈挚爱,以心中红星,光大盛世华夏!我们期待着华东师范大学站在更高的起点,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卓越育人的力量!

参考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报、新民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