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要砸了他的墓碑?是伺机报复,还是另有隐情?

 鬼谷道 2022-09-03 发布于江苏

作者鬼谷信
研究鬼谷子的民间手艺人

相信大家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会遇到这么一类人,他们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拖泥带水。他们爱憎分明,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很有个性。

这样的人你喜欢吗?或许一开始会有点不快,但是相比于你的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他们敢于说一些得罪人的真话、实话,又让人颇为佩服。

比如,李世民就遇到了这么一号人物,魏征。
 
 
李世民对魏征是很器重的,有不懂的地方总会征求魏征的意见。

比如,用人到底是以德为先,还是以才为先?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德行,还是才华?
 
李世民说:选人才可是大事,我的用人观是用君子,不用小人。我不想我大唐被小人搞的乌烟瘴气。
 
你看,李世民的观点是不是跟你一模一样?亲君子远小人。
 
魏征内心表示非常的不以为然,但他还是说了一个字“然”。这就是聪明人跟笨人的区别,作为跳槽小能手的魏征早就明白了要顺着老板说话的道理。是不是与诸位印象中的“杠精”不太一样?“然”的意思是“我觉得你说的对”。
 
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那魏征充其量就是个平庸的人,就跟诸多读者朋友一样,老板说啥是啥,毫无主见。

 
魏征是个有主见,有口才的人,《旧唐书·魏征传》开头就说了魏征“尤属意纵横之说”。这可不是阿信的杜撰的,诸位可去查询史料。
 
可见,魏征没诸位想的那么简单,耿直不过是个人设与手段罢了。点破了不过是鬼谷子“平言者,决而干勇”的把戏。因为说话直来直去,从不优柔寡断,以此来博取勇猛果敢的人设。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网红,说起话来直来直去,毫不留情,让你觉得他很靠谱。
 
魏征深谙这个道理。可是,怼人不是目的,说服才是。如果怼人说服不了别人,他们就会“循顺”,顺着别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顺势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李世民话音刚落,魏征就直接开怼“我觉得你说的不对”,恐怕气氛就瞬间凝固了,关系就立马紧张了。李世民是个脾气好的人,魏征还有机会坐冷板凳。万一换成了他的表叔隋炀帝杨广,魏征恐怕就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这还只是其一。
 
其二,顺着别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向心力”的同时,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即,我觉得你说的太对了,如果再如何如何那就更好了。
 
 
如你所见,魏征又说话了: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这是一招“乾坤大挪移”,看起来是对李世民用人观的补充,实则是提出了自己用人观。将李世民的“唯德是举”改成了“唯才是举”。魏征说,咱们大唐公司现在还在创业期,就应该选拔有才华的人,而不去考核他的品行。等到事业稳定以后再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使用(多说一句,鬼谷子在《摩篇》里有“行者,成也”,这里的“行”指的不是行动,而是品行。在封建时代,人们是很看重品行的)。
 
魏征的策略是借用了鬼谷子的“平素与枢机二分法”把李世民的观点解构了。所谓“平素”就是平常的,向来的。所谓“枢机”就是关键的,特殊的。这是一招绝妙的诡辩话术,即平常时候应该用什么手段,特殊时候应该用你什么手段。他将李世民当政时期分为“枢机”,所以在特殊时候下,应该采用“唯才是举”的方法。
 
经过魏征的这么一通说,李世民表现出了一个管理者应该有的风范,虚心接纳了。
 
你觉得有道理,我觉得有道理,李世民也觉得有道理。是不是以为这是一件值得传颂的君臣佳话?怎么可能。

一本正经的忽悠,才是真的忽悠。
 
 
魏征去世后半年,李世民就干出了著名的“砸碑悔婚事件”,李世民砸了魏征墓碑,下令解除魏征长子魏书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
 
人们觉得是李世民经常被魏征顶撞,所以伺机报复。或许这只是原因之一,幕后还有更深的原因。公元643年,魏征去世后的半年,魏征举荐的两个“相才”杜正伦和侯君集相继出事,卷入了太子李承乾东宫事件。李世民让杜正伦帮自己盯着太子,结果被杜正伦出卖了。侯君集则直接怂恿太子李承乾向亲爹李世民下手。

二人都是魏征举荐的,而举荐的理由都是“才能古今无比”,典型的“唯才是举”的用人观。李世民发现魏征没那么简单,自己似乎被他忽悠了。尤其是魏征曾建议委任给杜正伦和侯君集军政大权,李世民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是想模仿自己上演“玄武门之变”的第二集?
 
半年,六个月,180天,李世民就对魏征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为什么呢?我说是因为李世民怀疑魏征“结党营私”你肯定会惊掉下巴。可是润之先生说,当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的话,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调查明白了,答案也就清晰了。
 
李世民调查了,勃然大怒:
 
“好你个魏征,总是忽悠朕不说,屁股都坐歪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