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训宝典之一百八十八:张履祥家训《训子语》之二

 ptzhangyh 2022-09-03 发布于福建

张履祥可以说是儒家“耕读”思想的践行者。在读书学问上,他师从蕺山学派的创始人“蕺山先生”刘宗周,在应吕留良邀请前去授课的崇德南阳村东庄(今属桐乡市留良乡),制订了《东庄约语》,教学生遵循,主张“学问固重实践,然必自致知格物始”,并且对前来以应科举试而求教者,都婉言相拒,而常告诫学童要“读有用之书,务经济之学,毋专习制义。”在农耕上,他有四十亩地,除了雇人耕种外,在教书之余自己也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最擅长修剪桑树,有经验的老农也不如他。他还抄录了《沈氏农书》,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从老农那里学习到的农业生产知识记录下来,写成《补农书》,以弥补《沈氏农书》的不足,是明代太湖流域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

张履祥在他在世和去世后一段时间的影响不大,直到至清末越来越受到重视,被称为“朱熹后一人”,并在同治年间获得了“从祀孔庙”的儒者最高荣誉,由一名布衣而成为孔门圣贤。

文章图片1

张履祥家训《训子语》之二: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殷纣以天子之尊,至于独夫而亡,况其下乎?一家之亲而外,在宗族,当不失宗族之心;在亲戚,当不失亲戚之心。以至乡党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国,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信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远,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独病在己有所不尽耳。是以君子不求人,求己;不责人,责己。

凡读史传至世德之门孝义之里,或乡闾所称,或朝廷所表,未尝不甚慕之,谓子孙何幸,得生其家,乃终不知反求诸身,岂非惑乎?彼非有异道也,父子笃,兄弟和,尊卑得其序,内外大小得其当而已。吾犹是父子犹是兄弟,犹是尊卑大小,不能如彼,何也?得非身之不修,彼怀仁义而爱敬敦让以化之,我则怀利而傲慢贪戾以败之与?美恶之习始于一人二人,其流必及数世。诚之所感,不言而喻,故意嚮不可不端,立身不可不正,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实遂,前人植基,职惟修德,后人踵武,庶其式谷哉。

处人伦事物之间,有顺有逆,即不能无德怨。曾子曰:“出乎尔者反乎尔。”《诗》曰:“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盖言施报也,然微有不同。自处之道,有树德无树怨,固然也,人情则不可知,处之之道,我有德于人,无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若夫怨出于己,当反己而与人平之。其自人施于我,则当权其轻重大小。轻且小者可忘,忘之。重而大者,报之为直,不能报为耻。要之作事当慎谋其始。德不可轻受于人,怨须有预远之道。施德,当体上天栽者培之之心;处人,则念怨不在大,期于伤心之义。

有田亩便当尽力开垦,有子孙便当尽力教诲。田畴不垦,宁免饥寒;子孙不教,能无败亡?疏沟导渠以备旱涝,蓄粪完器以乘时令,治田畴之急务也。择业授事以戒惰游,延师肆经以远匪慝,教子孙之急务也。人生无一事可不尽力,此其大者。

男子服用,固宜俭素,妇人尤戒华侈。妇人衹宜勤纺织,供馈食,簪珥衣裳,简质而已。若金珠绮绣,求其所无,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一事两害,莫过于此。况妇德无极,闲家之道,当以为先。稚子侈心,益当豫戒。

凡人用度不足,率因心侈。心侈,则非分以入,旋非分以出。贫固不足,富亦不足。若计口以给衣食,量入以准日用,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富贵,不忘艰难,所需自有分限。不俟求多也,若能于膳养之余,节省繁冗,用广祭产,与置赡族公田,非惟可以上慰祖宗之心,即下及子孙,得以永久不替,理甚易明。世之亟于自私,缓于公义;侈于奉己,啬于亲亲者,吾每见其立覆矣。

予平生居家,非祭祀不割牲,非客至不设肉,然蔬食为多。惟农人工人,不免以酒肉饷。虽佳辰令节,未尝觞酒豆肉,无故夫妇同之也。幼少之日,寒一帛,暑一绢,非敝尽不更制。壬午以后,则布衣布裳终焉而已,固缘贫穷孤蹇,情事莫伸,然而亦由壮岁经凶经乱,见饥死者,父子兄弟不能保,罹兵者,城邑村落为邱墟,同兹覆载之人,孰非尽人之子?一念及之,侧恻于怀,慄慄于腹。幸兹布衣疏食以延先祀,于分过矣,赐厚矣,敢萌侈心,后人虽遇太平,处丰乐,愿勿忘此意也。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百世不能变易,古谓之道,后世谓之名教,命之自天率之,自性人人具有,人人当为。全之则人,失之则入于异类,不可不敬求其义,不可不力行其事。君子修之吉,修此也;小人悖之凶,悖此也。

父子兄弟夫妇,人伦之大。一家之中,惟此三亲而已,不可稍有乖张。父子尤其本也,一处乖张,即处处乖张,安有缺于此而全于彼者。自古人伦之变,祸败所贻,常及数世,无或免者,天道然也。

一族之人,有贤有不肖。正如一体之中,有心志耳目,即有足趾爪发。在贤者当体祖宗均爱之心,曲加扶持保护,不使一人至于失所。毋论富贵贫贱,无不如之。孟子所谓亲爱之而已矣。若专己自私,不相顾恤,有伤一体之谊,是为得罪祖宗,不孝孰大焉。葛藟犹能庇其本根,可以人而不如草木乎?

或疑贫贱易至失所,富贵何待扶持保护?不知富贵之失所,盖有甚于贫贱者。教其不知,而正其过失,所以安全之也。予见自好者每因族人富贵,即与之疏。其富贵者,亦不知其可忧,疏远族人,以蹈危亡,故及此。

宗族亲戚之人,或贤或否,此由天定,无可取舍。贤者自当爱而敬之,否者无失其亲而已。至于师友,一入家门,子弟志尚,因之以变,术业因之以成。贤则数世赖之,否亦害匪朝夕,不可谓非家之所由存亡也。择之又择,慎之又慎,夫岂不宜,而可随人上下乎?

古人为家,惟尚礼义,今人为家,惟尚货财。不知货财多寡有无,自有定分,非人所能为也。《论语》:“富不可求”,《大学》“悖入悖出”,《孟子》“为富不仁”,言之非不甚明,人自不信耳。凡物得之难,失之亦难,不义得之,即不义失之,真若影响也。农人终岁勤勤,丰年所得已无几何,无田者以半轮租有田者,供赋役去三之一,衣食之计,不免称贷典质之苦。故曰稼穑艰难也。然养生送死,思无越畔,世世恒于斯;仕宦而入厚禄,商贾而拥丰赀,非但子孙再世,将不可问,身命之不保者,众矣。子孙苟能视货财轻,则自能视礼义重圣贤,以非有而取,同于御与穿窬,呜呼,几见杀越人于货,穿窬之盗,得长保所有以没齿乎?

译文:

人不能孤立,孤立就有危机。殷纣王以天子的尊贵,最后成为独夫而败亡,何况下面的人呢?除了家里的亲人之外,在族人里,不能失去族人的心;在亲戚里,不能失去亲戚的心。以至于乡邻朋友,也是这样;朝廷国家,也是这样。想要得到人心没有其它办法,心里保持诚信,自己做到恭敬慎重,对待他人公平仁恕,就这些罢了。人情很简单,一个人能相处,就每个人都能相处,唯一的问题在于自己做不到。所以君子不要求别人,要求自己;不怪怨别人,怪怨自己。

读史书传记看到世代有德孝义人家,要么被地方称赞,要么被朝廷表彰,都很羡慕他们,想着子孙有幸能生长到那些家庭,却不知道反过来要求自己,难道不迷惑吗?他们并非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父子感情深厚,兄弟和睦,尊卑有秩序,家里家外大人小孩能安排合适而已。自己一样是父子是兄弟,一样是尊卑大小,不能和他们一样,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不懂得修身,他们心怀仁义,用慈爱尊敬谦让来感化;自己却想着利益,用傲慢贪心暴戾来败坏造成的吗?好坏习惯都是从一两个人开始,但会蔓延流传几代人。诚心能感化,不言而喻,所以目标不能不端正,立身不能不正直,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果实多,前人打下基础,修养好品德,后人紧紧跟随,也许就能学好向善。

人际关系和万事万物,都有顺有逆,就做不到无德无怨。曾子说:“说出的话又自己违背”,《诗经》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都是说回报,但有所不同。自己做人,要树立德行不让人抱怨,是当然的,人情我不了解,相处的方法,我以恩德待人,无论大小,不能记在心里。别人施恩德于我,再小,也不能忘怀。如果怨恨因为自己而产生,要自我反省并且平息对方的怨气。如果单纯是别人怪怨我,那要权衡轻重大小。轻微的抱怨能忘掉的,就忘掉。严重的,要直接面对,不能羞辱对方。关键是做事要谨慎的从开始就谋划妥当。不能轻易的接受别人的恩惠,别人的怪怨也要能提前预见到。施恩惠,要体会上天培养自己的心意;和别人相处,要体会抱怨不在大小,而在于伤心的含义。

有田地就要尽量开垦,有子孙就要尽力教育。不开垦田地,怎么避免饥寒;不教育子孙,怎么能不败亡?疏导沟渠防备旱涝灾害,积攒肥料收拾农具不误农时,都是整理田地最要紧的。选择事业安排做事来戒除懒惰闲游,延请老师专心经典来远离不法奸邪,都是教导子孙最要紧的。人生每一件事都要尽力而为,这是其中最重要的。

男人服侍用品,固然要俭朴素净,妇女尤其要戒除华丽奢侈。妇女只应该勤于纺织,供应饮食,头簪耳环衣服,俭朴就可以了。像那些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总想要自己没有的,收拾不好就招来盗贼,打扮妖艳会引发淫欲。一件事有两方面的害处,这是最厉害的。何况妇德没有界限,家庭防备的方法,要以这方面为主。小孩子的贪心,也要提前预防。

家人用度不够,大都因为心有奢欲。心有奢欲,就想着不正当获取,然后不正当用掉。这样贫穷用度不够,富有用度也不够。按人口准备衣食,按收入规定日常花费标准,一向贫穷,就按贫穷生活;一向富贵,也不能忘记艰难,自己需要的都是有限的。不要求太多,能在够生活费用之外,节省不必要的花费,增加用于祭祀的产业,添置赡养族人的公田,不但可以对上安慰祖宗的心,对下也能有益于子孙,能够永久不衰亡,道理很容易明白。世上人都急于谋求私利,却不关心公义;对自己大手大脚,对于有助于亲情的却很吝啬,我每每见到这样的都很快覆亡了。

我平时生活,不到祭祀不宰杀牲畜,没有客人来不吃肉,蔬菜吃得多。但对于务农务工的人,却以酒肉招待。即使良辰佳节,也不会喝酒吃肉,没有缘故夫妇都一样。小的时候,天冷了一件帛衣,天热了一件绢衣,不穿到破不会做新的。壬午年以后,每天就穿布衣布裳,虽然也有贫穷孤单的原因,家庭情况没办法,也是由于壮年时经历凶暴乱世,看见饿死的人,父子兄弟都不能保护,遭到兵祸的,城市乡村都成为废墟,一起被杀害的人,谁不是人家的孩子呢?想到这里,就心里悲痛。幸好依靠粗茶淡饭能够延续祖先的祭祀,对于自己是过分了,上天赐予的很多了,怎么敢萌发更多的欲望?后人虽然过的太平日子,身处丰年和乐,但愿不要忘了这个意思。

三纲五常,是礼法的主体,百世都不能改变,古代叫做道,后代叫做名教,这是天命上天率先垂范,这种人性人人具有,人人都要做到。全都做到才属于人类,做不到就属于异类,所以不能不努力搞清楚其含义,不能不努力做到这些。君子修养才能吉祥,就是修养这些;小人违背就遭殃,就是违背这些。

父子夫妇兄弟,是人伦中最重要的关系。一家之中,只有这三种亲情关系,不能有一点背弃。父子关系是根本,这里背弃了,就处处背弃了,怎么会有这里做不到其它地方能做好的呢?自古人伦的变异,往往遗留灾祸,延续几代人,没有能躲过的,这都是天道。

一个家族的人,有贤人有坏人。正好像身体,有心脏耳目,也有脚趾手头发。贤人能体会祖宗爱护每一个后代的心思,想办法加以保护,不让一个人流离失所。无论贫富贵贱,无不如此。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亲爱他们。如果利己自私,不相互照顾,伤害了一家人的情义,这就是得罪祖宗,是很大的不孝。葛藟都能庇护自己的根,难道人还不如草木吗?

有人说贫贱家庭容易流离失所,富贵家庭还需要帮助保护吗?岂不知富贵家庭流离失所,比贫贱家庭还严重。教导他们不知道的,改正他们的过失,所以才能保护他们的安全。我看见洁身自好的人因为族人富贵了,就和他们疏远了。这些富贵人家,也不知道担心,也疏远了族人,进入危险的境地,所以要说这些。

宗族亲戚们,是好是坏,都是天数,没有办法取舍。好人自然要爱护尊敬,不好的不要不来往就行了。至于老师朋友,进入了师门,子弟的爱好志向,就会因他们而改变,学业也会因他们有所成就。好人几代人可以依靠,坏人为害也不是一天两天,不能说不是家庭存亡的因素,要选择再选择,谨慎还谨慎,难道不选择合适,而随着别人行动吗?

古人治家,只好尚礼义,现在人们治家,只好尚钱财。岂不知钱财有没有、是多是少,是有天数的,并不是人为的。《论语》说“富贵是求不来的”,《大学》说“不正当得来的,也会不正当的失去”,《孟子》说“谋求富贵却没有仁心”,说的不是不明白,人们不相信罢了。凡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失去也很难,不正当得到的,也会不正当的失去,真是相互影响的。农民一年勤勤恳恳,丰收年景自己得到的也没有多少,没有田地的以一半的收获租种田地,上交赋役三分之一,衣食生计,难免要承受借贷典当的困难了。所以说稼穑艰难。但是养育生者葬送死者,不想着越界,一代代人永远生活在这里;做官的获取厚禄,商人赚取暴利,不但有了子孙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都保不住的,很多。子孙们如果能不看重钱财,自然能看重礼义圣贤,没有的东西想拿过来,等同于打洞盗窃,唉!什么时候见到杀人抢东西,打洞盗窃,能长久的保住家业到老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