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伟文趣谈道家两大智慧:传统文化不是供人瞻仰的化石

 君临天下100 2022-09-03 发布于湖北

如何激活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代普罗大众的身心健康、安身立命乃至社会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2022年8月7日,凤凰网主办的“致敬国学: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武当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学研究、文化传播、文旅康养等领域的众多专家跨界对话,议题聚焦于中华传统养生智慧的“活化”问题与市场转化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章伟文先生受邀参与了本次论坛的圆桌对话。他在接受凤凰网专访时表示,道家文化跟儒家文化相比,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可以用“尊道贵德”“道法自然”等词概括道家的智慧。如何去理解?他举了很多鲜活的例子,比如用《庄子·齐物论》里泥鳅、猿猴和人的争论,来解读“常无”与“常有”的智慧。章伟文说,以道家的智慧就会发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每一个人都是很独特的,都有其价值所在。由此进而可以理解,世界上没有垃圾,垃圾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道家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无论古今生活,处处可见。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里,就有着鲜活的体现。因此,道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放在历史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化石,而是可以融入到当代乃至未来并且不断发展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章伟文接受凤凰网专访。

以下是整理后的采访实录:

凤凰网:您是道家文化的研究专家,研究道家文化对您的个人身心或者家庭有什么好处?您最希望大家了解什么?接受什么?

章伟文: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儒家文化相比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这个特色我们可以用几个词进行概括,比如说“尊道贵德”、“道法自然”。但是我这样说,可能一般的读者朋友或者说观众朋友很难理解,我就想讲一个小故事。

《庄子》七篇的第二篇《齐物论》,里头讨论一个问题:什么地方是最安全最舒适的?参加讨论的有三方:泥鳅、猿猴和人。泥鳅认为泥水里面是最舒服最安全的。但是泥鳅说了之后,人就不同意了,说我要是躺在泥水里头,我这个腰就受不了。这个时候猿猴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它的意见是什么呢?它说高高的树梢是最安全最舒适的,老虎也逮不着,站得高,看得远,还很凉快。但是人又提出了不同意见,说我有恐高症,我站在高高的树梢我会觉得害怕。

这个时候人可能就会觉得什么地方最安全最舒适呢?比如我们劳累了一天之后,躺在席梦思上看手机。但是这个我估计猿猴和泥鳅都不会同意。《庄子》里讲“齐物”,但很明显,讲的这个故事是不齐。对于庄子的思考,大家千万不要认为他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这实际上是个寓言。这个寓言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实,就是在这样一个人类社会,六七十亿人口的这样一个世界上,我们面对同样的问题会有很多很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了,你怎么去协调这些观点和看法?

我觉得道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智慧,比如说老子《道德经》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这一章,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印象中点校这个部分的时候,他说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点在“常无”“常有”这个后面。比如说“常无”,“常无”为什么可以“观其妙”呢?我们人为什么不同于泥鳅和猿猴呢?是因为我们站在自己主观的框架当中,不可能去同意泥鳅和猿猴。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按照道家的智慧就是要“常无”,暂时把我们的主观的认识搁置起来,把我们主观的人的这个方面搁置起来之后,就能够比较客观地站在泥鳅和猿猴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就会觉得,以泥鳅的身体结构它就会认为泥水里面是舒服安全的,以猿猴的身体结构它就认为高高的树梢是最舒服安全的。这个时候不就很奇妙了吗?一个是很低的泥水坑,一个是高高的树梢,这两个东西是差得很远,但是在我们“常无”的时候,我们都能够认可它。

“常无”是一种道家的智慧,但是道家还有另外一种智慧是“常有”。“常有”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不能够邯郸学步,因为人不可能像泥鳅、猿猴的身体结构,人是有自己的身体结构。在这个时候,如果问人你觉得什么地方最安全的时候,你应该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结构(来回答),这个时候就是“常有”。那么“常有”可以干什么?就可以“观其徼”。“徼”,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边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欣赏泥鳅,欣赏猿猴,但是我们还要明白我们和它们的不一样,边界在什么地方。

那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智慧,这个智慧乃至于我们现在,比如说中国现在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欣赏别的文化,别的文明,但是我们仍然要坚守或者继承发展我们自己的文明。所以,在整个国学大典活动做起来之后,我看到里面有一个“继承创新”,“继承”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有一个东西是一以贯之的。孔子的学生问孔子的时候,孔子也说了:“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意味着,在变化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有些东西是始终坚持着的,但是在这个始终坚持的过程中又要有发展。

我们说道家的智慧,比如讲“尊道贵德”,我们好像很难理解,其实也可以把它变得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大家看到我戴的这个眼镜,因为我是高度近视,没有眼镜我看东西看不清楚,这个眼镜的功能,就能够让我看得很清楚。同样的比方,等会儿到晚上,我们有一个雅集。当我肚子饿了的时候吃一碗面条,可能会让我的胃觉得很舒服。这个时候“尊道贵德”就是什么?就是眼镜放在鼻梁上,能够帮助你看清东西;面条装到胃里面,让你能够充饥。这就叫做“尊道贵德”。如果说我不这么做呢?比如说,我就得把我这个眼镜塞到胃里面去,把面条扣在我的脑门子上,这个就叫做“有为”,刚才那个叫做“无为”,“无为”一定是“尊道贵德”。

这个过程当中就有一个问题了,遵行什么法则呢?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让每一个事物成为它自己。每一个事物成为它自己的时候,又有一个问题了。比如我们经常会觉得一个结婚的钻戒很值钱,一瓶矿泉水可能微不足道,可能也就一两块钱,两三块钱。可是如果在撒哈拉沙漠,当你在烈日炎炎之下,这一瓶水可能就是很多人的生命保证。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一个这样的问题:道家的“齐物”是什么“齐”呢?这瓶水如果在沙漠当中,它就能够充分展示它的本性;这个结婚钻戒在婚礼当中,它就能够充分展示它的特性。当每一个事物都能够处在展现自己的本性的时候,在道家来讲,这就是一个最高的“齐物”,叫做“道法自然”。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以道家的智慧会发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很独特的,都有他的价值所在。以这样一个观点就可以得出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垃圾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一旦你把它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它其实就是资源。道家的“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恰恰具有这样的一种智慧。

所以我觉得,学习道家的文化,对于我们当代人,甚至于未来的人,都有它的价值。道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化石型的放在历史博物馆里让我们瞻仰观看的东西,它实际上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现实生命和生活当中去的、乃至于可以融入到未来的一种发展当中去的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致敬国学,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远见。这是我的一个简单的看法。

凤凰网:中国每年的传统节日,都是很好的传播点。请您谈谈对中华传统节日的理解。

章伟文: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比较穷,我们在南方有一个这样的节日,就是冬至。按照我们那边的说法,冬至是比过年也不差的。我记得有一次冬至回到家里的时候,因为在路上同学们之间就在讨论今天过冬至有什么好吃的,结果到了家里面一看,没有什么好吃的,挺失望的。这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刻。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中国人为什么很重视冬至?

这里面实际上是有中国的天人哲学。冬至这一天,应该是中国最冷的一天,按照“一阴一阳之谓道”,外面是最冷,但是里面在酝酿来年春暖花开的“阳”,就是“一阳来复”的那个“阳”。那个“阳”是藏在地心当中的,来年我们讲的“三阳开泰”,春暖花开就靠这“一阳”。中国的哲学是天人哲学,大自然是这样,人体也是这样。人体在冬至的时候,实际上体内的这个“阳”,我们要去进行爱护保养,所以“先王以至日闭关”,“先王”在这一天是要闭关的。为什么闭关呢?让这个“阳”去长,不让它夭折。

这样一个冬至节日,它看起来过的是一种民俗的生活,实际上有我们一种文化的传统在里面。如果说冬至不冷的话,来年的夏至就不热。来年的夏至不热就会怎么样?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因为太阳晒不够,谷物小麦就长得不实。所以以前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实际上对中国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历史上好像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汉宣帝的时候有一个丞相叫做丙吉,这个丙吉有一次出去视察,因为丞相有一个卫队,结果有人就报告说:丞相,前面打死人了!丙吉说:继续前进,咱们不用停下来。出了这个门之后,他透过马车,看到了一个农民赶着牛车在走。他(丙吉)看到牛之后,就赶紧让他的队伍停下来。停下来之后,他就去问那个老农民,说你这牛是怎么回事?它最近身体状况怎么样?你拖着牛车后面的东西沉不沉?你赶着牛车走了多远的路?问完之后他上车继续往前走。他手下人不太理解,就问这个丙吉,说:丞相,人命关天,打死了人你都没停,就直接走了。牛没什么问题,你却问了半天。你不是说过“以人为本”的话吗?但为什么你关心牛比关心人还那个?这个时候丙吉就讲了他的理由。他说,长安街头打死了人,有长安的府尹,他们按照国家的法律就可以去处理了。我作为一国的丞相,我再去管这个事情,这就属于职责不清楚,就是以大管小了。我管了之后,那他们的职责就被侵犯了,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事情了。但是我为什么去问牛呢?现在是早春二月,乍冷还寒的时候,你看那头牛,走得身上冒汗,甚至还有点口吐白沫,这个时候我就得关心了。如果不是它走的路太长,不是它拖的东西太重,那么我就得考虑一个问题,是不是气候出现了反常?春天反常了,秋天的收获季节就会受影响。所以,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实际上跟二十四节气是直接相关的。这样一种直接相关,它的原理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边的“阴”不合适了,那边的“阳”就会出问题;这边的“阳”不合适了,那边的“阴”就会出问题。

所以以前有一种说法,叫做“不学《易》,不可以为将相”。不学习周易,就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军统帅或者治国丞相。但是大家很少去探讨这句话背后究竟想表达什么。就是说,作为一国丞相,他是要协理阴阳的,要在天地之间出现变化的时候,应对这个变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个事情是丞相来做的,所以他就得学《易》。《易》这里面反映出来的,按照《庄子·天下篇》的说法,叫“《易》以道阴阳”,按照一贯的说法,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讲的一阴一阳,就是道的一种展示方式。

那么,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包括很多传统节日,实际是跟这个相关的。比如说春节,中国人讲春节,就意味着离春天已经很近了,跟春天相关的事情比如说春播等等很多工作,就得提前做准备了。当然,我们讲的很多节日,背后实际上有一种文化的因素,比如说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背后都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精神诉求,是灌注在这里面的。所以,过节不是简单吃喝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化的熏陶,或者说文化传承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