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诩后蜀诸葛亮,却活成了历史笑话

 旧时斜阳 2022-09-03 发布于浙江

文/景志祥

阅读古代所有历史,自从诸葛亮出山后,几乎所有自称是后世诸葛亮的人最终无一例外把自己活成了历史的一则笑话。

今天笑话的主角叫王昭远。

这是一个自问比诸葛孔明还要聪明的人出生在今日的成都,小时候有没有去成都的小酒馆走一走,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历史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穷到连去成都的公交车票都买不起。

为了活下去,还没成年的王昭远(13岁)不得不把自己一头靓丽的头发理成了光头,并且还涂上了蜡,让整个头看起来光芒四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成功混入寺庙在一名发号叫“知諲”的大师身边做一个小跟班。

跟班的工作很无聊,无非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无聊之余,也不至于吃不饱穿不暖,比400多年后朱元璋的待遇好不知多少倍。

如果日子就这么一直过下去,并不聪明的王昭远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某一个月,某一年熬成了这座寺庙的一把手,在一个默默无闻的日子里就此离去化为历史一粒不知名的尘埃。

但历史没有如果。

事情甚至来得有点戏剧性,本以为会在这座并不大,但小日子过得很滋润的小庙里终老一生的王昭远忽然一下子被命运砸中了500万的大奖。

仅仅做了一年和尚的王昭远就碰上了一个足够改变他一生的贵人,这个贵人就是孟知祥。

作为后蜀开国皇帝(这个时候还不是),孟知祥不知出入什么目的,下了招聘广告,招聘一批僧人去皇宫里帮着自己开坛做好事,这是难得的好事,无论大庙小庙都派出了自己的精英,作为整座寺庙唯一的高僧“知諲”和尚也参加了海选。

作为“知諲”和尚头号小跟班没道理不去的。

不知是运气好,还是“知諲”的佛法知识很到位,总之一句话,在数万人的海选之中,“知諲”和尚和他的小跟班成功入选。

这是一段快乐的旅程,不光吃喝拉撒睡一条龙服务,还能碰到后蜀皇帝孟知祥。

无论怎么看,无论你想不想,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机会这玩意,一旦送上了门,你抓住了就是鲤鱼跳龙门,抓不住对不起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幸运的王昭远抓住了这次机会,不知是“知諲”和尚佛法知识不错,还是这个小跟班很有眼力劲儿,总之在这段免费吃喝的日子里,王昭远竟然成功入了后蜀皇帝孟知祥的法眼。

这位后蜀开国皇帝对王昭远越看越喜欢,越是喜欢越是放不下,于是在某个早上,孟知祥用了一纸合同书成功将王昭远留了皇宫,并且还作出一个堪称神来之笔的决定——王昭远陪皇子孟昶读书。

这运气好到几乎让人怀疑这不是历史。

作为后蜀的第二任皇帝的孟昶,此时和王昭远一样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两个年级相仿,脾气差不多的孩子至此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友情岁月。

这样的岁月不管你承不承认都是最牢不可破的,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你的亲兄弟,如果可以,甚至超越了自己的老婆。

历史很快见证了两人的友情。

公元934年正月,孟知祥称帝,任孟昶为东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过了七个月,孟知祥就住进了成都人民医院的ICU病房,作为生前一直被孟知祥重点培养的儿子孟昶很自然的被立为了皇太子,代理朝政。 当晚,孟知祥去世,孟昶接手后蜀集团顺理成章。

作为大老板跟前的红人,王昭远自然会被特别照顾,比起那些前朝留下的大臣和老顽固,孟昶十分信任自己的好兄弟,先是加封他为卷帘使,迁诸司使。(官不大,管理的事情挺多,一句话权力不小。)

没多久,加封为通奏使,知枢密事,处理各种机密事务。

根据史料记载,昶以枢密事权太重,乃以昭远及普丰库使高延昭为通奏使、知枢密院事,机务一以委之,府库财帛恣其取不问。加领眉州刺史,出为永平军节度。不数月,会昭武李继勋以目疾不能视事,议以闲地处之,昭远遽以永平让继勋。昶母李太后常说昭远不可用,昶不听。——《宋史·孟昶传》

这段话的意思是,孟昶继承皇位后,朝廷的事,无论大小全都是王昭远签字做主,国库的钱都是王昭远一个人说了算。他妈常说王昭远这个人不能用,但是孟昶不听,这关系好到老妈的话都不好用。

毫无疑问,这段文字已经说明了一切,在后蜀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年纪轻轻的王昭远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人生到了这个地步,搁在一般人身上差不多就算了,该吃的吃,该喝的喝……

但王昭远着实不是一般人。

比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身份,他更看重的是史书上的只言片语。

这位自比诸葛亮的猛人,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超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诸葛孔明。

不能说这个愿望不好,只能说这个愿望多少有些不自量力。

为了追赶超越榜样,王昭远天天学习兵法韬略,一度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我们不能说这种忘乎所以的学习一点用处也没有,至少他可以强大了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强大,聪明的人都知道收敛,而愚蠢的人则会自我膨胀。

不巧,王昭远属于第二种人。

公元963年,赵匡胤派遣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枢密副使李处耘率军南下,渡过长江,一举攻下了荆南治所江陵城,收服荆南十七县,如此一来,攻打后蜀就是板上钉钉的事。

对于这个结果,后蜀上下很是担心,不少大臣建议趁着赵匡胤还没有发动对后蜀战争之前,提前归顺,至少能获取一个好印象,而且这个时候归顺获取的额外好处也不少,在这一片声音当中,唯独一个人例外,你们猜得没错,这个就是王昭远。

得知赵匡胤攻下了荆南治所江陵城,王昭远表现得十分兴奋,在他看来这是上天给他超越诸葛孔明的机会,要知道诸葛亮一生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都没有成功,如果自己能一举成功,那么其影响力,其地位,其才能必然是超越的存在。

为了早日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他将哪些建议归顺赵匡胤的大臣痛骂了一顿,然而给出了自己的意见,联合北汉南下攻打北宋,自己则领兵沿着当年诸葛亮出兵的路线,出祁山,走子午谷,一举攻下长安,如此不要说是赵匡胤,就是收复中原,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毫无不客气的说,这主意比臭水沟的水还要臭,但偏偏孟昶喜欢,这位风花雪月的皇帝始终坚信,自己的好兄弟一定如他所说带领后蜀的部队,入住中原一统天下。

于是,孟昶派大程官孙遇用蜡丸书从小道到北汉,相约共同出兵阻挠北宋的统一活动,不巧的是孙遇被北宋边吏捉住了,至此计划外泄,对于后蜀的作为,一直找不到机会的赵匡胤自然不客气,第一时间派出名将王全斌为主帅,统领6万人马攻打后蜀,这个数字一点都不多,要知道后蜀的军队数量是赵宋的好几倍,基于这点,后蜀上下,包括皇帝孟昶都没将赵匡胤的6万大军放在眼里。

他无比信任的安排王昭远为西南行营都统,抵抗赵宋军。蜀军出征之际,王昭远很高兴,觉得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在践行的酒宴上,对着后蜀皇帝孟昶豪气干云说:“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这么点宋军怎么能抵挡我麾下精锐,我不仅让宋军马上灰飞烟灭,还要直取中原,以全诸葛(蜀汉名相诸葛亮)之志。”)——《宋史·孟昶传》

只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让他看不起的6万北宋大军给了他血一般的教训。

第一战在兴州,王昭远损失5000兵马,粮草40余万斛。

第二战在西县,王昭远再次损失5000兵马,粮草30余万斛。

第三战在利州,这次更狠,损失10000兵马,粮草80余万斛。面对这个结果,自认为是后蜀诸葛亮的王昭远开始有点醒悟,自己终究不是诸葛孔明,没有运筹帷幄的资本,既如此,只能退一步,诸葛孔明做不成,做一回姜维也不错。

至少是留名青史,还能得一个名将的称号。

鉴于这点,王昭远带着一万后蜀精锐,镇守那道从来没有被人从正面突破的剑门关。

应该说,这是个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大唐诗人李白曾在《蜀道难》里写“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剑门关,可见其险要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此地被记入历史的战事有百余起,却无一例外失败告终,可以说剑门关从没有被正面攻破。

但这样一个必胜的局面,王昭远还是败了,他没想到宋军和当年的邓艾一样选择了一条让人意想不到的小路,成功攻破了剑门关。

至此,王昭远的姜维梦也彻底破碎。看到宋军,王昭远第一时间就脱下甲胄仓皇逃跑,投奔东川,藏匿民舍中想糊弄过去,奈何,人家早就等候多时,一举擒获了他。

据传王昭远被抓的时候,整个人已经泣不成声,但他嘴里依旧重复着晚唐罗隐的一首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完——

参考书目:宋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