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汉唐定都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一文读懂中国首都变迁史

 茶香飘万里 2022-09-04 发布于山西

序言

为什么首都天然是长安,为什么首都不能建在汴京,为什么建都南京的多是短命王朝,为什么元朝之后首都是北京

今天我们来解答这些问题,讲解一下都城的变迁史,分析一下都城应具备的条件。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都城的变迁史。

文章图片1

都邑的发展史

在古代,生产能力低下,形成了一些小的村落,后来发展成一些城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这些城邑逐渐形成了一些中心城市,或者说片区的中心,这便是古代的都城。

例如,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遗址,这里传说是黄帝的都城。

例如,河南双槐树遗址发现了距今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被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和“河洛古国”。

例如,在山东济南章丘发现了距今约4000-46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

例如,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家乡,这里据说是少皞之墟

例如,河南帝丘,据说是颛顼的都城。

文章图片2

到了传说的尧舜时代,尧都平阳(山西临汾),舜都蒲坂(山西永济)。这时,已经形成了强力的地区中心,为发展为全国性中心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陕西北部的石峁遗址,其规模超过了同时期的尧都陶寺遗址,是西北方的另一个强中心。

但是,以上都是地区强中心,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强中心。

为什么没有形成全国性的都城呢?

这是受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的,受限于当时的人口规模和交通水平。

但是,生产力是不断进步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实现跨越。这个催化剂,便是大洪水。

大禹治水,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洪水过后形成的沃野也为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国家的雏形出现了。那就是初生的夏朝

文章图片3

为什么夏商频繁地迁都

虽说生产力提高了,人口增加了,开垦的土地增多了,城邑也变多变大了,但是仍然有一个问题没解决,那就是交通

那时还没有马车,连牛车也没有,那时的交通可以称之为“两条腿”,或者“11路”。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国家需要扩张,但是征伐的路途太远,靠11路够不着啊!

怎么办?

迁都。

要想征伐某地,那就迁都到这附近。

我们都知道商朝频繁迁都,其实夏朝也是频繁迁都的。

我们来看看大禹时代的都城,有崇、阳城、阳翟3处地方。而少康中兴之后的历代夏后(夏朝君主的称呼)分别迁都斟鄩(二里头遗址)、帝丘老丘西河(安阳附近)、斟鄩,通过迁都更好地指挥作战。这也就是夏朝的都城规模都不大的原因吧。

其中最有名的是斟鄩,这便是位于河南巩义的二里头遗址。这里距离洛阳不远,在洛阳盆地内,周边有群山环抱,在当时属于绝佳的建都之地。

文章图片4

进入了商代,商朝的先祖王亥发明了牛车,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最起码拉大粪不用人推了,用牛车就能拉了。

但是,这个生产力提高了,远程作战能力没有提高,还是两条腿。再后来,商朝有了马拉战车,远程投送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马这东西很娇贵,且没有多少,作战的主力还是步兵。所以,商朝前期还是频繁的迁都来适应作战的需要。

例如商汤为了向西征伐夏朝,迁都西亳。之后历代商王又根据征伐的方位不断迁都。直到盘庚迁都殷,这时马拉战车成为了主要作战兵种,投送能力大大增强,也就没必要再迁都了。

文章图片5

殷都VS.镐京

商朝定都殷之后,进行了强力的扩张,向西打败鬼方,向东打败东夷,可谓是开疆拓土。商纣更是文治武功,强力向东夷扩张,俘虏了大量东夷奴隶。对东夷的征伐也引发了东夷的反抗,商纣派大军平叛,国内空虚。

周国在商朝的内应告诉周国:商朝内部空虚,赶在平叛大军回师之前,急行军偷袭,可以成功。周武王趁机偷袭,势如破竹,在牧野之战,血流漂杵,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这里,用了一个词“势如破竹”。周朝的急行军为什么这么迅速呢?

这与的地理位置有关。

距离先商时期的邺城不远,距离夏都西河也不远,都属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市区。

殷位于太行山东麓,漳河沿岸,曾经还有古黄河拱卫,属于旱涝保收的好地方。

但是,殷位于平原地区,一旦敌人渡过黄河或者漳河,殷便无险可守,只能背水一战了。

所以,从防守的角度来讲,殷(邺城)不适合做都城。

而周朝的国都镐京(西安附近)就好多了,这里位于关中平原,是四塞之地,敌人啃穿了山都打不进来,简直是建都的首选。

文章图片6

镐京VS.洛阳

说完镐京的优点,再来说镐京的缺点,那就是:这里出于西部太偏了。周朝国家那么庞大,怎么管理呀?

于是,周朝采取了两个权宜之计。

1.既然鞭长莫及,那就采取分封制,把自己控制不了的或者没占领的土地分给大臣,告诉他:“你打下来,就是你的。”这叫空手套白狼

2.建立两京制

在夏都斟鄩的废墟上,营建东都洛邑,和西都镐京并立。这种做法也被以后的隋唐采纳。

我们再来看一下洛邑,它位于洛阳盆地。这里在大禹治水的时候曾经是湖。后来洪水退去,形成了盆地内的小平原。这里有良好的农业条件。

文章图片7

洛阳也属于四塞之地,被中条山、邙山、嵩山、熊耳山、崤山等山岭环抱,有虎牢、太谷、广成、伊阙、轩辕、旋门、孟津等八关环绕,“职贡所均,水陆辐辏”,是建都的好地方。所以,周公旦才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营建了洛邑城。

文章图片8

但是这里也有缺点,主要有三点:

1.地狭

洛阳盆地面积不大,只有关中平原的1/3,人口承载能力有限。在古代,是冷兵器时代,打仗主要是拼人头,没有人也就拼不过。

2.四战之地

洛阳交通便利,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从南北方向,南征北战,必须攻克洛阳才能一统全国;从东西方向,东征西讨,必须攻克洛阳才能一统全国。这是个四面受敌之地。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说过:“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也正说明洛阳是天下必争之地、必克之地。

洛阳抗击打能力强吗?

答案是中等

我们来看看洛阳的抗击打能力。请接着往下看。

3.关多

洛阳周边是山岭,不是高山,并且这些高山不是封闭的,而是有很多缺口。且这些缺口上的关隘有的不容易守。

这么重要的战略城市,是兵家必争之地,抗击打能力反而中等,要想守住,很难啊!

我们再看镐京。

镐京所在的关中平原,在当时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无法长期驻守关中平原周边的关隘的。当周朝国力衰退时,犬戎便有了可乘之机。周幽王宠幸褒姒,逼迫申侯交出太子宜臼,申侯趁机联络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兵败身死,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四塞关隘还是被祸起萧墙打败了,可惜呀!

春秋战国都城大比拼

春秋可以称得上是诸侯国自由竞争的天然试验场。在这种自由竞争模式下也产生了一批未来首都的候选。这样,将那些曾经强大过,或者能撑到后半场的诸侯国列举出来,我们来看一下。

东周

东周定都洛邑,在此不再赘述。

燕国

前面当年周朝建立时候,召公的后代被封在了燕国,用于防范殷商余孽。

后来燕国吞并蓟国,迁都于。但那时候南边有齐国和赵国两个强国,燕国不显。

由此可见,蓟的压力主要来自南方。

在那个时代,北京的地位并未显现出来。历史还要等上一千年,直到东北强权的出现。

齐国

齐国国都临淄原名营丘,因临近淄水,改名为临淄。临淄,是一个富庶的地方。曾有一个词“挥汗如雨”便是形容临淄的繁华。

临淄在齐桓公时代赢来了第一个高峰,在齐威王、宣王、齐湣王时代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秦昭襄王和齐湣王曾经并称东西二帝。但是,鲁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一马平川,一打就穿只五国伐齐一役,齐国便失72城,差点亡国。由此可见,富庶并不是建都的条件

鲁国

鲁国国都曲阜,曾是少皞之墟,土地丰饶。但是鲁国天天被周边国家揍,可见曲阜成不了全国性的中心,是有地理方面的局限的。

徐国

徐国曾经雄起了一把,说明徐州这里能形成地区性中心,但是春秋之后不成气候。徐国之后的楚都彭城,我们放到后面讲。

文章图片9

晋国

晋国建都在临汾盆地,建立在帝尧都城(陶寺遗址)的基础上。四塞的地形成就了晋国的功业。

临汾盆地体量太小,周边崇山峻岭。三家分晋之后,三家都意识到山西盆地山岭太多,交通不便,发展受限,都往东边的华北平原迁徙了。

魏国

魏国首都刚开始在安邑。但是山西交通不便,魏国迁都大梁。魏惠王在大梁城外挖河使河湖环绕,又挖邗沟沟通黄河和淮河水系,使得大梁城成为南北东西交通要道。

大梁在宋朝改为东京汴梁,我们后面再讲。

韩国

韩国刚开始建都于阳翟,后来灭郑国迁都于新郑。韩国是四战之地,所以韩国是战国七雄里面最弱小的。

可见,四战之地不适合建都。

赵国

赵国的老家刚开始在太原,但是出于向华北扩张的需要,赵国迁都邯郸。

为什么不迁都邺城呢?三晋的封地犬牙交错,而邺城恰恰是魏国的封地。赵国只能选备选的邯郸作为邺城的替代了。两地都处于太行山东麓,都依山傍水,距离相差50多公里,地利方面差不多。

文章图片10

楚国

楚国建都于(湖北荆州)。郢,在楚国方言里是京城的意思。

那你要问:“楚国为什么不建都于武汉呢?”我来告诉你,这时候的武汉还在云梦泽水底下呢。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也就是谁都能来。在这里建都,谁都能来玩一把,说不定玩的人多了玩残了。

只能成霸业,不能成王道,在地利方面,郢或者后来的武汉不适合建都。

文章图片11

秦国

咸阳所在的关中平原不用说了,其他六国都城都靠边站。

关中VS.关东

关中其实也不是固若金汤,也是有缺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面积小

关中平原虽然面积是洛阳盆地的三倍,但是与华北平原相比,实在是太小了。就是和四川盆地相比,也要小上很多。

文章图片12

所以,坐拥关中,真要发挥一统天下的作用,得以小搏大、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第一个借的力叫做“”,或者说是西北的骑兵。得骑兵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我曰的,这是真理!

关中的汉子再加上西北一带的马,打遍天下无敌手。

第二个借的力叫做汉中蜀中体量不足,就借他们,都加起来,能抵华北的巨无霸。

第三个借的力是关。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随便打过来,来多少死多少。

文章图片13

第四个借力,我们放到缺点里面讲。请继续往下看。

2.有缺口

关中也不是没有缺口,缺口在东北方向。但是,上天青睐关中,这便有了第四个借力。

第四个借的力是黄河。黄河在这一段,水流湍急,从这里过河,还没过来,先被淹死了。过了河,就是黄土台地,沟壑纵横,打到关中,不累死也被饿死。

不过也有神人能成功的,那就是战神吴起。吴起带兵从龙门渡口渡河,在少梁大败秦军,占领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再往前打,就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了。

但是饮马渭河的事没有发生,吴起遭受谗言,逃往了楚国。

文章图片14

堵住关中的缺口

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秦襄公因救驾有功,被封到了关中。秦国在关中开疆拓土,但是一直被晋国以及后来的魏国堵在关中吃瘪。

直到后来的秦献公,才扭转了局面。秦孝公时期,进行了商鞅变法,国力开始强大,秦国逐步占领了河西之地和函谷关,逐渐封闭了关中的缺口。

这时的关东六国实力强劲,秦国才有了一丝一统天下的苗头。天佑大秦,燕国来了一次强助攻。前284年,乐毅带领五国伐齐。齐国西部是大平原,一马平川,联军接连攻破齐国72城,东帝齐湣王被杀,齐国彻底一蹶不振。西帝秦昭襄王必将笑到最后。

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秦国并吞山西南部,彻底堵住了关中的缺口。有了山西南部提供的人口资源,秦国的兵员更充足了;有了山西南部这个屏障,关东六国再也不可能进入关中平原了。

世间再也没有国家能够阻挡秦国,秦国终将一统天下。60年后,秦始皇一扫六合,天下归一。

文章图片15

长安VS.彭城

前208年,秦二世昏庸,赵高指鹿为马。前206年,堡垒再次从内部攻克,刘邦破武关入秦,秦国灭亡。

项羽破釜沉舟,坑杀秦军,却发现被刘邦偷了胜利果实。项羽破关入秦,大摆鸿门宴,出于泄愤,把咸阳付之一炬。

项羽自称霸王,建都彭城。曾有人劝项羽建都关中,不要建都易攻难守的彭城,项羽沐猴而冠,不听。

不久,刘邦趁项羽平定齐国陷入泥潭之机,还定三秦,趁机攻占了河东之地。此时项羽分封在河东的诸侯魏王豹,一个外来户(河东早已不属于魏国上百年了)加公子哥。刘邦顺利占领河东,派韩信从北边东出太行,占领赵国,自己则从南边出函谷关占领洛阳。这样一路打下来,刘邦就飘了,他进而攻打彭城。彭城的确是易攻难守,轻易被攻克。

项羽一看都城被破,发飙了,带领3万骑兵攻打刘邦56万大军。刘邦的乌合之众溃败、溃败、再溃败。这样再输下去,不仅裤子输没了,裤衩子都会被打没了。

项羽建都的彭城被刘邦轻易攻破,刘邦在彭城被项羽轻易攻破,说明徐州是个衢地,不适合建都。

彭城不是个建都的好地方!

难怪当年刘备守徐州守不住呢?

原来如此!难为了刘备这位仁兄。

言归正传,此时的刘邦虽然败得很惨,但是他已经完成了关中板块、汉中板块、巴蜀板块、河东板块的整合,还占据了赵国,还占据了洛阳,据守荥阳和成皋。虽然项羽屡战屡胜,牛得不行,但是一直在成皋和荥阳一线拉锯,连洛阳的边都没摸着,更何况关中呢?

刘邦对项羽,其实是秦始皇一统六国的翻版。

项羽的失败不是偶然,是必然的!只不过他的军事天才让楚汉战争拖了更久。

文章图片16

长安VS.洛阳

前201年,刘邦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在定陶称帝。洛阳离刘邦的老家近,还处于天下之中,于是“高祖都雒阳,诸侯皆臣属。”此时,刘邦“欲长都雒阳”,大臣娄敬提出反对:“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刘邦就问他的那帮老伙计们。老伙计们都是关东人,当然劝刘邦定都雒阳,也提出了恰当的理由:“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

刘邦问张良。张良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以上只是说辞,有没有应验呢?

在七国之乱的时候应验了。七国进攻关中,攻到了梁地就没过去。张良的分析有先见之明。

于是刘邦定都长安。长安VS.洛阳,长安胜!

文章图片17

长安VS.洛阳

关中的另一个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承载力有限,且降水量有限。这导致关中经常发生旱灾饥荒

王莽末年,绿林军打败王莽军,更始帝刘玄进入长安。同时赤眉军也进入长安,关中大饥。《汉书》记载:“时三辅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25年,刘秀在鄗城称帝,定都洛阳。赤眉军被刘秀拦在了潼关以西,只能在关中坐饿等死,关中彻底残破。

如果碰到小冰期,全球水汽循环减弱,关中降水减少,长安VS.洛阳,洛阳胜!

文章图片18

长安VS.邺城

在商周之际,镐京胜殷,似乎有点侥幸。但历史的例子告诉我们,似乎不是侥幸。

五胡乱华时期,镐京已经改为长安,殷也已经改为邺城。我们再来几局长安VS.邺城。

五胡乱华,冉闵终结了后赵,北方大乱。慕容鲜卑趁机入侵华北,建立了燕国。

与此同时,羌族的苻氏见天下大乱,趁机占据关中,再来一次长安VS.邺城。最终苻坚干掉慕容鲜卑,一统北方。长安VS.邺城,长安胜!

历史还没完,还要再来一次长安VS.邺城。

北魏末年,权臣高欢篡夺了东魏大权,建立了北齐,定都邺城。权臣宇文泰在关中建立了北周,定都长安。

北齐强大,北周弱小。北齐要灭掉北周,屡次大战,不胜。

577年,北周经过数战,灭亡腐化的北齐,一统北方,为以后的隋唐盛世打下基础。

最终杨坚建立隋朝,灭南陈一统天下。

长安VS.邺城,长安胜!

文章图片19

长安VS. 洛阳 洛阳VS.大梁

隋唐时期实行两京制,长安是军事上的首都,洛阳是经济上的首都。随着人口的增加,关中的劣势逐渐暴露了出来,那就是承载力有限,粮食经常不够吃。

另外,随着江南的开发,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长安离着江南太远了。反而洛阳、开封离着更近,且有便利的漕运。

从全国各地运粮到大西部的长安,就太远了。所以,洛阳的地位就凸显出来。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终点并不是现在的北京,而是运往洛阳。

因为长安的粮食不够吃,便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逢灾年,为了解决关中的缺粮危机,皇帝大臣等人要从长安到洛阳就食。

到了唐朝中期,每每叛军攻入洛阳,长安便陷入无粮可食的境地。即便是叛军不进攻长安,长安也撑不下去。

再到后来,由于藩镇割据,唐朝失去了对连接黄河与江淮的通济渠的控制,江南的粮食赋税不能够运抵洛阳,大唐的经济命脉丢失,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到了北宋,人口进一步增长。再往洛阳运粮,又显得远了。那么又出来了新的候选,就是位于黄河和汴河交汇处的汴梁(大梁)。

大梁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当年魏惠王开凿运河,将大梁环绕,大梁的漕运发达,被称作四通八达再合适不过了。

长安不如洛阳,洛阳不如大梁(开封)。貌似这样。

文章图片20

北宋没有定都长安和洛阳,而是定都大梁,改名东京。“东京华夷臻凑,水陆会通,时向隆平,日增繁盛,天下粮秣所聚”,简直是好的没边了。

东京汴梁的确牛,虽然没有东京湾,但是的确发达,也把宋朝的GDP推上了天

文章图片21

这样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西安在什么时候不如洛阳,洛阳在什么时候不如开封呢?那就是在小冰期的时候,水汽达不到关中,导致关中大旱。

所以,在元代以前,凡是暖期,水汽充足,关中成为沃野,成就了汉唐盛世;凡是小冰期,关中大旱,长安废弃不用。

文章图片22

燕京VS.东京

东京有个优点,是交通便利;东京有个硬伤,也是交通便利。

辽国问:汴京交通这么便利,你来我往,我大辽能不能来你这看看花灯?

为了防范入侵,保卫东京,宋朝下了不少功夫,在汴梁城放了80万禁军。放少了不行啊,汴梁随时可能变凉凉

凉凉的时候还是到了。

文章图片23

金国和宋朝联手灭掉了辽国。(⊙o⊙)…说错了,是金国和宋朝结盟,约定联手灭辽国,金国灭掉了辽国,宋朝打辽国输了,只能向金国买地皮。

金国心想,我为什么要给你地皮。

金国又一想,还有这种弱鸡的富家翁呢?为什么不用我的牛刀干掉这个弱鸡

这时的宋徽宗正在画他的小鸡吃米图,没成想金国的骑兵来了。

由于华北大平原太顺了,从燕京打到汴京,分分钟就到了。汴梁立马成了变凉。

1127年,金国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建都开封,就是找死啊!

之后,完颜亮将都城迁至燕京,改名中都(今北京)。

文章图片24

定都北京

五胡乱华时期,慕容鲜卑趁着中原大乱,从东北入关。之后是高句丽、契丹、女真。

随着东北板块逐渐强大,外部威胁开始向东北偏移,幽州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到了五代时期,后晋沙陀人石敬瑭为了当儿皇帝,把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后来的辽国),华北平原被彻底打开。辽国占燕云十六州,燕京成为辽国的南京

再后来,金国灭辽国和北宋,建都燕京,改名中都北京成长为辽金的国都。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为“大元”。《元史》记载,巴图南曾进谏忽必烈:“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从交通上讲:北京西北控制塞外,东北控制关外,向南控制华北平原。无论从哪个方向上,北京都是距离最短的。

文章图片25

从防守上讲:北京周边有燕山、太行山高山阻隔,东部有渤海,可以称得上是形胜之地。

正因为有了这些地利条件,北京的地位逐渐升高,由曾经诸侯国都,逐渐成长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定都北京,是大一统王朝的最优选择。

1272年,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

迁都北京后,江南粮食不用再运往洛阳了。于是,大运河便改道从江南直接到了北京。这也导致了洛阳和西安漕运的没落。

另外,漕运虽然便利,但是比起海运来,还是要差的。从元朝时,海运兴起,决定了未来的国都是北京或南京。

文章图片26

北京VS.南京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朱元璋自南京起家,所以定都南京。但是南京有着很多缺点,定都南京的多是短命王朝。这是为啥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偏安一隅

南京地处东南,再往南就全是绵延的大山了。在古代南京不是中国的重心,往往成为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被灭是迟早的事情。当然朱元璋和北伐军是例外。

文章图片27

2.其他板块的威胁

南京所处的江南板块体量太小,需要江淮板块来拱卫,还受到上游武汉板块的威胁。在古代,经常发生军阀从武昌顺流而下攻打南京的事。

武汉板块对南京板块的冲击,导致南朝的政权老是不稳定。

自从近代,南京受到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上游的武汉板块,还来自大海之上。海上势力轻易便可以沿着长江溯流而上。南京东边的平原也是无险可守,所以南京离着首都的条件又远了一步。

3.没有马

南方不养马,即便养出来的马,也是劣马。北方的战马日行百里,机动性和投送能力太强。这便是朱棣用很少的骑兵就能打赢靖难之役的原因。

1391年,考虑到南京的诸多不利条件,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到长安考察迁都。但朱标刚回来就病逝了,朱元璋沉浸在悲痛中,迁都不了了之。当然此时是小冰期,迁都西安也不现实。

1402年,朱棣由北平攻入南京,迎来了靖难之役的胜利,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出于正统的考虑,依然定都南京。

但是朱棣依然心念北平,准备迁都北平。

经过十余年的准备,迁都工作万事俱备。1420年,朱棣迁都北平,改名北京

1644年,清军入关,从沈阳迁都北京

1927年,国.民政.府出于南方起家的缘故,定都南京

1937年,日本进攻南京。从上海到南京,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中国军民血战,不敌日寇,南京陷落。

南京地利方面的劣势显现出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候选首都有哈尔滨、西安、延安、洛阳、开封、成都、重庆、广州、南京、上海、北平共11座城市。

最终,北京被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文章图片28

建都的几个条件

综合以上的分析,建都的几个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条。

1.易守难攻

例如,关中、山西,是切切实实的易守难攻。

其次,是四川盆地、洛阳盆地、南阳盆地。

再次,是徐州这五省通衢之地、武汉这九省通衢之地,以及一面有山的邺城、邯郸、济南、石家庄、郑州等地。

最差,是位于大平原的开封等地。

2.体量足够大

洛阳盆地无论在体量和防守难度上都不如关中,这是洛阳不如长安的另一个因素。

南京偏安东南,上游的武汉板块体量足以威胁南京板块。南京的劣势比较明显。

这里,你可能会说,四川盆地无论体量还是四塞上,都是绝佳的。但是,四川过于封闭了。在古代,当天下大乱时,周边板块都在整合,只有四川盆地整合完了出不来。人家都整合成巨无霸了,四川板块还是那么大,只能被灭了。

3.交通便利

这里的交通便利是在易守难攻的前提下的。去掉交通便利且无险可守的郑州、徐州、武汉、邺城等地,南京、北京、西安、洛阳、南阳可以入选。而四川盆地太封闭了,可以排除。

文章图片29

总结

首都的变迁史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变化的。在古代看似很好的都城,到了近代可能就不再适合作为都城了。而定都北京,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

虽然北京遇到了人口超负荷、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大城市病,但是北京仍然是建都的首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