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标杆好青年到真伪难辨,比影帝还能装的王莽,被班固一语道破-今日头条

 昵称vUWeivtn 2022-09-04 发布于陕西

从标杆好青年到真伪难辨,比影帝还能装的王莽,被班固一语道破

原创2022-09-04 07:28·古今文史札记

如今提起王莽,大多数人对他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印象,充斥着谴责的话语,比如:篡国贼、假皇帝,诸如此类。

但是,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王莽的身世,知道他的青年时代,肯定就会对他的印象有所改观。

王莽,字巨君,西汉权臣。西汉末年,在汉哀帝刘欣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王莽于公元8年十一月称帝,公元9年一月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汉书·王莽传》一开篇,就将王莽的来历交代得一清二楚,并且对其年轻时代的经历,也不曾有过任何贬义,而主要强调的其实是王莽的叔父,大将军王凤病重之后,王莽开始在其身边侍疾,衣不解带数日。

恰恰就是这几个月,对于年轻时代的王莽来说,才是他日后精彩而狂乱的人生最为关键的时期……

王政君母以子贵,王氏一族如日中天

作为汉元帝刘奭(shì)的皇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当时虽说是母仪天下,可实际上,她在那时汉朝皇家中的地位还不如另外两位婕妤:冯婕妤、傅婕妤。

若不是因为儿子刘骜(ào)【汉成帝】做了皇帝,自己荣升成了皇太后的话,王政君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实权与话语权的。

如果拿王政君与吕雉(吕后)那种阴毒的妇人相比,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并且,她也不具备吕后那种纯熟的政治手段,不过就是一个踩了狗屎运的女人而已!

当初,如果不是汉元帝的胡指乱点,如果不是春风一度、有孕在身,如王政君这般无才无德、无高门背景,相貌又非常普通的女人,是怎样也做不了皇后的。

常言道:母以子贵。

如今,儿子当上了皇帝,肯定就轮到母亲发威了。因此,王政君和所有的政治暴发户一样,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自从王政君坐上了皇太后的宝座,但凡是与王氏家族沾亲带故的人,几乎也全部都飞黄腾达……

最先得势的,自然就是王政君的几位兄弟,前后有九人被封侯封爵,其中有五人担任大司马,一度成为了大汉王朝最显赫的家族。

身为将军列侯,王氏家族在一步登天之后,就如同穷人乍富一般,生活奢靡无度,日日声色犬马,鼎铛(chēng)玉石(视鼎如铛,视玉如石),相互攀比更是常事。

青少年时代的王莽,妥妥的标杆好青年

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在王政君的八个兄弟中,唯有异母弟弟王曼没有封侯。究其原因,竟是因为王曼此人太不争气,早早地就死了。因此,在王氏家族的封官大跃进中,王曼一家无福消受,不免显得非常寂寞。

那么,作为王曼的儿子,王莽自然从小就是缺乏父爱的,其姑姑王政君当太后时,他也才只有13岁,没有了儿时父亲的庇护,王莽也就没有了骄奢淫逸的资本。

有道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与环境下,青少年时代的王莽是谦卑折节、勤俭爱学。当时,王莽身为儒生,好以大儒为师,博学强记,生活还非常的节俭,因此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一直都是尽心尽力服侍自己的母亲与寡嫂,抚育长兄的遗子,行为也十分严谨检点。

当然,王莽并没有死读书,毕竟自己也属于王氏大族,相比较其他将军列侯家的子弟来说,王莽明显要清贫很多。

不过,清贫归清贫,但王莽衣食不缺,也常有机会结交一些贤士达人。同时,其对内侍奉自己的叔叔伯伯们,礼节还显得很是周到,使得长辈们对他的印象都很不错。

作为当时人皆侧目的王氏外戚一族,王莽的优秀也使得自己特别引人注目,包括百姓与大臣们都纷纷感慨:看来,这老王家还是有好人的!

可以说,当时的王莽已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道德典范。

换言之,王莽绝非是个胎里坏的人,他也肯定不是从青少年时代就学会了伪装与演戏的。

正所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作为儒家弟子,王莽当时也绝对是沉浸在儒家典籍所构造的,那种天地秩序的理想之中的:不仅克己复礼,他还仁而爱人!

叔叔病重王莽悉心照顾,弥留之际王凤荐其入宫

阳朔年间(公元前22年),王莽24岁。此时,原本该是意气风发,获取万户侯的年纪,可他依旧没有出仕的机会。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王莽肯定开始有些焦躁,即便拥有富贵荣华,但却并不是他内心真正的渴望。

可是,儒家是非常入世(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的,而儒家理想更是要在现实中去实现的,如果不能谋得一官半职,那就只能是空想。

好在,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只不过,王莽的这次机会不是在殿堂之上,而是在病榻之上……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当时,王氏家族里权势最大的大将军王凤病了,而他的那些子侄兄弟们,因为多年来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谁也不愿天天守在一个半死不活,浑身臭气的糟老头子身边伺候。

此时,王莽来了,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他衣不解带、尝药试水、嘘寒问暖,使得病床上的叔父王凤大为感动。

要知道,作为当时汉朝的最高行政长官,王凤也曾经贫苦过、落魄过,是个饱经世间风霜冷暖的人精,因此一般的感动与人情,是根本无法打动他的。但是,侄子王莽对自己的耐心、细致与周到服侍,绝对是出自真心的,所以王凤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当然,得亏了王莽是老王家的侄子,要是换做别人,也不会有这个“无事献殷勤”的机会!

一个年迈老人的心,特别是一个患病的年迈老人的心,是非常纤敏和脆弱的,侄子王莽的这一番孝敬,使得叔父王凤在临死之前异常的感动。

于是,王凤在弥留之际,硬是拼尽全力,挣扎着给自己的妹妹王政君写了一封奏疏:极力推荐王莽入朝当官。之后,朝廷也很快下诏:拜王莽为黄门郎。

事实上,黄门郎并不是一个特别高的官职,主要是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但是,他却属于汉朝的内朝官员,如果不是高级贵族子弟,根本就谋不到这样的职位。而且,当时与王莽在一起的年轻同僚中,如刘歆、扬雄等志同道合的人也全都是大儒。因此,闲暇之际的王莽总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研习学问、臧否人物,进而使得他在熟悉宫廷政治的同时,学业、见识方面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因此,尽职尽责当了几个月的“男护士”之后,王莽才终于抓住机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王凤死前力荐远房堂兄弟,王莽力挺王室亲族

虽说王凤已死,但有的时候,死人的话却比活人还要管用!

不久之后,皇太后王政君便想起了哥哥王凤的嘱托,同时也想起了弟弟王曼的可怜,于是就很快给自己的侄子王莽安排了一个实职:射声校尉。

乍一听,射声校尉就是一个尉官而已,从字面上看也不是什么大的官职,可实际上却已经是大汉王朝两千石的高管了,相当于现在的军级干部。如果王莽不是皇太后的内亲,那么如此重要的京师部队长官,以王莽的年纪是不可能当上的。

按理说,临死前奖掖提拔自己的叔父王凤死后,代替其当汉朝大将军的应该是自己别的王姓叔父或伯父,依据一般的人情推理,也应该轮到和王凤、王政君同父同母所生的王谭

然而,令王莽和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是,接替王凤的人并不是叔父王谭,而是王氏家族的一位远房堂兄弟——御史大夫王音

不得不说,亲兄弟闹起别扭来,也一样可以变成仇人!

王凤在世时,王谭根本不拿自己的亲大哥当回事,因此恨极之余,王凤死前便上了一封奏疏给自己的外甥汉成帝刘骜,痛诉几位亲弟弟,并请求皇帝为天下苍生考虑,谨慎选择自己死后的继任人选。

王凤的这篇奏疏,充满了大义灭亲的意思,而在奏疏中得到他极力赞赏的人,就是离王氏家族比较远的堂兄弟王音,说此人大公无私,可以重用。

原本,汉成帝一直都对这几位嚣张跋扈的舅舅心有怨气,看了王凤的奏疏,也觉得正合自己的心意。于是,汉成帝立刻下诏,让王音接替王凤做了大将军。

如此一来,不仅王谭气炸了肺,就连王氏五侯那些兄弟子侄们,个个也都是痛心疾首。因此,在群情激奋之下,王谭愣是在数日之内将自己活活的气死了。

王谭死后,王氏家族的几个亲兄弟更是雪上加霜、又气又急。此时,对于王氏家族的晚辈王莽来说,很多人可能都会以为,他会背叛自己嚣张跋扈的王氏一族,站在汉成帝一边支持王音。

要知道,关于古代宫廷内部的政治,说白了就是站队问题:站好了,鸡犬升天;站不好,株连九族。更何况,连皇帝都表示支持王音了,作为一个聪明人,王莽会不知道该站在哪边吗!

可现实总是出人意料,王莽选择了站在自己的王室亲族一边,同时表示:坚决支持自己的叔叔——成都侯王商。

难道当时的王莽很傻,或是很鲁莽吗?

当然不是!

其实王莽非常聪明,非常冷静,也非常老练,他深知在当时的朝廷,皇帝所说的话未必可以决定一切,真正的最高发言人,其实是自己的姑姑,皇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

毕竟,女人都是非常感性、最重感情的,如果亲弟弟与远方堂弟闹起了矛盾,她肯定只会向着自己的亲弟弟。更何况,王氏一族根深叶茂一大家子人,谁又敢把权利交给一个和自己关系不近的远亲手里呢?

庆幸的是,王莽押对了宝!

在社会舆论与宫廷舆论最不利于王氏家族的时候,看似年轻气盛的王莽,不仅没有背叛自己的王氏家族,反而还雪中送炭,公开表示支持自己的叔叔。

一时间,王氏家族的所有人,开始对这位一直都不受待见的晚辈王莽刮目相看了。

王莽做官接济名士,付诸行动收买人心

再看汉成帝这边,亲舅舅王凤病死了,王谭气死了,母后王政君又天天泪眼朦胧,此时的他不禁又心软了,为了安抚母亲王政君,汉成帝竟下令,将从前因为僭越之罪而被贬的舅舅王商重新启用。

如此,便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政治信号:皇帝还是最信任自己的亲舅舅!

王音在朝中的根基原本就不是很深,得知汉成帝的决定后也开始慌了,于是便立刻在暗中与王商等人讲和。如此一来,王氏家族的大危机,也算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

为了报答侄子王莽在危难之际的挺身而出,王商还特意上书给汉成帝,要求将自己的部分封邑转给王莽。与此同时,王商对王莽的品德才干也是赞不绝口。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起之秀,当时的王莽其实已经进入了汉成帝的视线中……

因为,不仅仅是自家叔父在赞扬自己,当时还有很多的名士,包括中郎陈汤也曾上疏,褒扬王莽的才干,同时还为其大鸣不平,认为皇帝对他的封赏远远不够。

陈汤,字子公,西汉时期将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诛灭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汉成帝刘骜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封国就在今天的河南南阳新野附近,食邑1500户,此时的王莽30岁,而立之年。

不久后,王莽又被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此时显然已经成为皇帝施政班子中的一员了,一时间也是荣宠无比。

在如此声誉日隆的情况下,王莽的爵位益尊,节操愈谦。因此,他的俸禄虽多,却从来都不贪财,反而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接济名士,交结士大夫,不仅使得在位的官员都说王莽的好话,就连民间具有影响力的贤达们,也都在到处为其宣扬。

一时之间,王莽的名声日益响亮,相比起他那些贪渎成性、巧取豪夺的王氏叔伯们,王莽的确是获得了时人(同时代的人)的真心拥戴与赞扬。

道德典范名远扬,一生真伪有谁知

当然,仅靠着散钱散物,给他人好处也不是长久之计,最重要的还是得做出一些让人从心底里钦佩和服气的事情……

王莽的哥哥王永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个遗孤——王光

为此,王莽便安排侄子王光拜了一位儒学博士为师,每到自己休息的时候,王莽都会大摆排场,满载羊酒并大张旗鼓地带着侄子王光去那些儒生、博士家去拜访,连同与王光同学的许多士子们也都会跟着沾光。

作为当时王氏外戚家族中炙手可热的大官,王莽居然能够如此对待知识分子,更是使得诸生纵观,长老叹息,整个社会舆论对王莽都是赞誉备至,认为他是社会才俊。

即便对待寡嫂与侄子已如此周全,王莽依然觉得不够……

不久之后,他又给自己的儿子王宇和侄子王光同时举办婚礼,有心人一看,其侄子的婚礼规格明显远超于王莽自己的亲生儿子。

酒宴之中,仆人前来报告,说王莽的母亲身体不大舒服,他更是坐不安席,每次都没吃几口便立马起身,小步急趋地赶到后庭去伺候母亲吃药,在场人无不觉得他是一个至孝之人。

当然,正值壮年,王莽的内心其实也是很好色的!

于是,他暗中买了一位美貌的丫鬟放在家中。不久,宗族子弟们得知此事,便开始议论纷纷,大家都认为王莽平日里装的太像,其实和自己无二,只不过是言行不一而已。

王莽知道后,立刻将丫鬟当作礼物送了出去,同时还急赤白脸地对别人说:“后将军朱子元一直没有子嗣,我听说后也倍感焦急,听说此女子很能生养,因此我才将其买来先放在家里养一养,待身体养好之后,就可以送给朱将军了!”

别说,当时的朱将军还真是没有儿子,也正苦于找不到生儿子的“机器”,如今天降美女,听说还能生养,自然是高兴到飞起了!

不用想,朱将军也自此成为了王莽的铁杆心腹与哥们儿。

直到此时,王莽也已经从之前文质彬彬的儒生好青年,长成了一个颇有城府的朝廷高级官员了。

班固《汉书》中,对于王莽影帝级别的“装”也曾一语道破:匿情求名!

意思是说,王莽之所以掩饰住自己真正的欲望,其实就是为了博取名声!

想想也是,想要成为道德楷模,所要付出的代价有时也确实很高,不仅要克己复礼,还得压抑住自己的欲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