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介石读错一个字,不料却延续至今,错误的读音还被纳入字典

 怀旧書馆 2022-09-04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埔”字不算常用字,最常见到它是在“黄埔军校”这个特定词语中。它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人们百分之百不会读错,这在相对比较生僻的字中算是个例外。

但这个字最初却不是现在的读音,按现在的读法,在当时其实是一种误读。那它是如何由错误变身成正确的呢?说起来,这还与蒋介石有关。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书看报时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但再一打量,其实也不是一点儿也不认识,而是认识它的一半。并且通过这一半能立即联想到其它与之近似的字,有的时候按照那个近似字去理解,上下文竟然也能连贯起来。

文章图片2

这时不论是在心里默念,又或者是朗读出声,那个生字的音义便十分自然地与近似字合二为一。当然这种自以为是的融合只是个人的意志和偏好,一般来说还不至影响到他人。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人们识读汉字的标准是字典;二是普通人人微言轻,还没有达到让众人盲从的程度。

那么接着这个意思反过来进行提问,若这个望文生义、自由发挥的人不是人微言轻的普通人,而是一个位高权重的社会名人,难道结果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文章图片3

既然说到是社会名人,那么他的影响力必然会波及到社会的某一个范围或某一部分领域,而绝不是三五亲朋好友,甚至只是孤芳自赏和自我淘醉。

人们也许会问,世界上好多事情说不清、道不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在学问上,具体来说,在对一个汉字的识读正确与否上,社会名人即便比普通人影响力大,难道他读错了还要求大家跟着他一块儿错下去吗?

不得不说,社会是复杂的,好多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心理学渊源。在上述有关生字被读错,以至于因错就错的问题上,真的是存在错读之人因身份特殊而对其周围相当多的人产生了影响,这个影响便是使相当多的人有意无意,或者主动将错就错,以讹传讹。

文章图片4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影响的强烈程度竟导致该误读之字的读音堂而皇之地走进了新华字典。错误竟然洗白成了正确,个人竟然误导了社会大众。

现在说的这个人当真是个社会名人,他就是蒋介石。蒋介石早期追随孙中山,后来领导北伐军北伐,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在形式上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权。

蒋介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社会名人,这是毫无争议的。

文章图片5

那蒋介石读错字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与他早年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有关。蒋介石读错的这个字是“埔”,“埔”在字典里是两个发音。一个读pu,一个读bu。读音不同,但意思却相同,都是指河边的沙洲。

既然意思相同为何还要读两个音呢?原来这个字最初只有一个读音,它只读bu。后来因蒋介石的原因才又有了pu的读音。现在不认识这个字的人很少了,看到它,人们通常看到的是“黄埔“这个组合词。

黄埔原来只是广东省的一个小地名,因为黄埔军校的设立而名扬天下。1921年,共产国际的马林向孙中山建议创办军事学院。

文章图片6

1924年,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孙中山决定设立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前者就是如今的中山大学,后者即为人们熟知的黄埔军校。

孙中山希望通过培养人才而实现其三民主义理想,通过培养军官作为国民革命军征战的骨干。人们都知道,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并不是孙中山最初认定的校长人选。

孙中山作为国民党众望所归的领袖,最初选定的黄埔军校校长是程潜。程潜是一位资深的国民党元老,新中国成立前,他主政湖南,后通电起义。程潜在黄埔军校筹备之初深受孙中山倚重。

文章图片7

蒋介石的履历其实也很不错,军校筹备时,他与李济深共同被内定为军校的两名副校长。然而,蒋介石却自命不凡,不愿屈居程潜之下。在得知对自己的安排之后,他赌气离开广州,躲到了上海。

但蒋真正的想法是以退为进,对程潜取而代之。随后蒋暗中指使张静江做为说客去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对蒋介石的离开最初感到十分意外,当有人在他面前替蒋说情时,马上就明白了这只不过是蒋的心机和操弄。

故不免对蒋介石的行为产生腹诽和鄙薄,然而,终因惜才,孙中山在几个月之后,还是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

文章图片8

当然,即便蒋介石贵为黄埔军校校长,也没有权利或没有必要更改“埔”这个字的念法。他之所以把bu读成pu的唯一原因,也是跟大多数人一样,遇到了生字,然后再根据认识的其中半边,想当然地拿一个近似字来读。

由于蒋是江浙一带的祖籍,平时见到黄浦江的浦字的时候比较多,故而他想当然地把bu读成了pu。若他只是一个在校学生,那老师自然会立即给他指出来,并为其纠正读音;

他若只是一名普通的工商从业者,或者是一名普通士兵,把这个字读错后,热心人或许也会当面告诉他,而更多的人也许连这种指正别人的冲动也不会有,会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更不会受其影响,将错就错,以讹传讹。

文章图片9

但蒋介石既非小学生,也不是普通的士农工商,他是当时权倾一方的军政要员。所以他的这一口误,竟然在各种机缘之下得到了以黄埔军校为中心的众多人士的广泛接纳和认可,进而在后来历史发展中造成了事实上约定俗成的效果。

由于社会认可度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最终,“埔”字在新华字典中,由原来的一个读音变成了两个,既读bu,又读pu。而在读pu音时,只用于“黄埔军校”这一特殊名词上,除此之外的所有“埔”字全部读bu。

也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已经知道以前读的是错误的,那纠正过来还不行吗?何况这个社会名人在中国大陆基本上是一个反派。这种想法自然有其相应的逻辑,但推敲一下,会感到这种纠错既无意义也无必要。

文章图片10

首先,“埔”字多出一种读音,并未造成文化和物质生产的混乱,当然也说不上对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引领。但它毕竟已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至于这个现象的发生,是由一个反派所导致,那更不能作为纠错的理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人类普遍的意义上来说,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由无数正派、反派乃至中间派所组成,无论哪一派做出的文明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资源。

且不说增加了一个“埔”字的读音,并算不上什么真正的文化贡献,从历史上看,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

文章图片11

比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沈括曾在多个领域做出过显著的发明创造,但其个人人品却十分令人不齿。突出表现在王安石领命变法时期,王安石手握重权,深得皇帝信任。

此时的沈括审时度势,以一个坚定的变法支持者形象站在改革派的阵营中,甚至不惜降尊纡贵,亲自为王安石做添茶倒水等一些下人的事情,极尽迎合讨好的奴婢媚态。

然而,当王安石变法失败,权势不在的时候,沈括立即改换门庭,甚至不惜落井下石,疯狂地对老领导进行攻击,让朝野内外重新认识了他的善变嘴脸。

文章图片12

这个沈括也算是个道德上的反派,但这并不妨碍其有益于人类的发明创造,在科技史上的崇高地位。要说到对普通民众生活上的影响,沈括显然还不能与另一个更大的反派相比,那就是慈禧。

慈禧当政时奢侈腐败、割地媚外,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但有一件事情却完全是在她的推动和影响下,形成了如今的风尚。那就是对翡翠饰品的喜爱和收藏。

之前中国人喜好的金珠宝贝中,最重要的就是温润内敛的玉。自从慈禧表现出对翡翠的特别钟爱之后,很快这种风尚在宫廷之内,最后导致在民间广泛流行开来,并且翡翠也与玉石、玛瑙一样,最终完全融入了我国的饰品和收藏的文化之中。

文章图片13

这样说来,难道还会因为这个首倡之人是个卖国贼而加以拒绝,加以排斥吗?显然不会。

黄埔军校是在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亲自擘划下建立的,孕育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他们中杰出的代表有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一共有五万多毕业生。

不论是否有“埔”字音变这个小插曲,黄埔军校的名字都将永久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

文章图片14

汉字传承历史悠久,其发展演变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国家层面推动的整体性变革,也存在民间应用过程中发生的局部改造和创新,也有类似上述因个人原因偶然形成的文字异变。

但文字的作用总归是推动人类文化建设,只要能够增进或不妨害人们的认知,不管变革来源于哪种方式,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