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老兵看了电影《英雄儿女》后大吃一惊:原来我“恨”错他了

 hse_hzh 2022-09-04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我们知道,电影《英雄儿女》的剧本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影片和小说描述的是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离开入朝部队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军战斗、生活以及“王芳”与哥哥在战场上相逢,与生父、养父“团圆”的故事。

小说《团圆》描写“王成在山头勇敢地牺牲”,影片中,王成连续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响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敌人同归于尽的壮举,令人热血沸腾。

文章图片2

巴金写小说《团圆》时,并不是根据具体的哪一次战斗、哪几个人物来创作的,而是以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整体表现为素材,进行提练而成的,其中,有关王成的原型就有很多,据说,在战场上,像王成那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士就有很多,比如杨根思、伍先华、孙占元、李文彦、王万成、秦建彬、朱有光等,光是喊“向我开炮”的就有五位。

原志愿军15军军长,后任国防部长的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抗美援朝战争史》中写到,《英雄儿女》是抗美援朝时期众多战场上的历史背景,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也是其中之一。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等人的壮举,不仅使敌人魂惊魄动,就是在我军战史上,这样的行为也不多见。第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也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也就是说,王成是志愿军中“王成式的”英雄的集中再现。

没想到的是,这样一部艺术作品,却被一位美国老兵当真了。

因为,他参加了朝鲜战争,而且,经历了一次特别难忘的生死劫,因为一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举动,令他的战友死在战场,令他失去了一条腿。这位志愿军的举动,就是电影主人翁王成的举动。

但是,这位美国老兵当时并不理解这位志愿军小战士在步话机里喊的是什么。他因此恨这位志愿军战场恨了几十年,直到1999年。

这位美国老兵名字叫麦·卡拉汉。

1999年,他的一位香港朋友寄来一部电影的碟片,这部电影就是《英雄儿女》。

麦·卡拉汉看了这部电影后,被那位与敌军同归于尽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举动所打动。

这位美国老兵想起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经历的完全相同的情景。

这位老兵当年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当时23岁的麦·卡拉汉,奉命攻打597高地。

美军成功拿下了高地,但麦·卡拉汉来到志愿军阵地后,眼前的一幕是:
总共只有30多具尸体,还有一位年纪很小的战士。他浑身都是鲜血,看起来命不久矣。

他靠在一棵树上,嘴里不停对着步话机喊话。

麦·卡拉汉当然听不懂他喊的是什么,他按照美国士兵的习惯思维认为,这个中国军人一定是在求饶。

这时,老兵的一位战友举起枪,打算杀掉他。

麦·卡拉汉认为,这个孩子已经没有武器,没必要赶尽杀绝,心一软,拦住了自己的战友,没有杀这位中国军人。

这位背着步话机的中国军人的名字叫于树昌。

很快,于树昌一阵呼叫后,飞来无数炮弹,产生一阵剧烈的爆炸声。
麦·卡拉汉被炸晕了。

当他醒来后,100多名战友只有3人幸存。麦·卡拉汉失去了左腿。

从此,麦·卡拉汉仇恨那位中国军人几十年。

麦·卡拉汉认为,如果自己不是一时心软,而是直接杀掉那位中国军人,他的

100多名战友就不会死。

麦·卡拉汉恨的是,这位中国军人不讲战争规则。自己已经成了俘虏,却还在呼叫炮火打击。

战后的麦·卡拉汉成了功臣。他在政坛上步步高升,甚至当上了内华达州州长。

但是,麦·卡拉汉无论在政坛上怎样得意,却总是无法释怀那场战场,无法忘记对那个中国军人的仇恨。以至于他在任期内制造了许多打压华人的事件。

看了电影《英雄儿女》后,麦·卡拉汉产生了一个冲动,了解一下,当时那位中国军人在步话机里要到底喊的是什么?

后来,他终于知道了。原来他喊的并不是“不要杀我”的求饶,而是“向我开炮”。

瞬间,麦·卡拉汉的仇恨,变成了钦佩。

据说,这位美国老兵后来随着代表团来中国访问,专门拜访了当年的志愿军老兵,并与他们成了朋友。

美国老兵对中国军人由恨转而尊敬、钦佩,成为一段佳话。

同时,这段历史故事也证明了一个道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慨,是这个世界任何一支军队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如世界第一强的美军同样如此。

70多年前如此,70多年后更是如此。

因此,美国要想与中国因为台湾问题而在海峡开战,真的要三思而后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