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的10个误区,99%的家长全中!

 长沙7喜 2022-09-04 发布于湖南

Image
每一个爱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孩子有很多发展方向,但是好好学习肯定是根本。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学习不主动,不努力,好话歹话说遍了,没有什么效果,但是问孩子,孩子就会说我也好好学习,就是使不上劲。
由于孩子被家长要求着学习,孩子慢慢变得不爱学习,对学习没兴趣,家长开始给孩子报培训班,一对一,发现效果仍然不怎么好,家长就更加着急:
妈妈都是为了你,你怎么就不懂呢!”
当孩子再一次被迫学习的时候,他又感觉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又被压制了,所以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为什么随着孩子的成长,本来学习特别好的孩子突然学习不好了,因为我们把孩子的学习动力压制了。
如果我们想打破这个循环,应该从那里打破更方便呢?因为我们是成人,所以从我们家长这里打破更加容易,需要家长改变我们的教育误区。
Image
那这10个误区都有哪些呢?
1.
强行制定规则

大多数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想让孩子主动学习,我们会让孩子每天背25个英文单词,或者每天做5道练习题,我们总是说孩子不主动学习,那么主动和不主动学习的界限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标?
那第二个我们希望孩子更努力,什么样的标准是努力?
其实很多家长都说不出来,努力和主动其实都是一个相比较的标准,你无法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描述他。
好多家长都是希望孩子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班级下游想让他到上游,班级上游想让他得第一名,班级第一名我们又希望他年级第一名,年级第一名我们希望他全县第一名,接着还有全市第一名等等。
我们一直要求孩子主动和努力,其实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不好操作的,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再者孩子是被强行制定规则的,那么他就没有一个内在的动力去做,他会觉得自己没有主权。
当他去做了这件事情之后他的心里是不愉快的,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从而内心会比较抵触,需要用反抗、用不学习来保持他自己的界限。
我们越要求他,他越不这样做,不代表你的要求不对,而是他要证明他自己。
2.
刻板督促

很多孩子说今天不舒服,今天想看篮球赛,今天不背了行不行,有些家长不允许,他会想如果我今天允许你,那你明天又有事了,后天又有事了,我的规则不就打破了吗?
其实家长对孩子遵守规则的信任感是比较低的,这个不代表孩子是没有自律的,反而代表我们家长太担心了。
是我们自己的投射,父母不同意的时候,孩子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的。
当他觉得愤怒不能投向父母,他就会把愤怒投向学习,这就是破坏了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3.
负面预设

因为家长和学习的关系不太好,小时候有过不好的学习经验,所以认为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总是把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等等作为口头禅。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学习是很苦的一件事情,更加没有学习动力。
4.
不恰当的赞美

有些家长接受了夸奖式的养育,看到孩子做点什么的时候,就会说孩子你真棒,你真棒,时间长了,孩子就没有感觉了。
有时候看到孩子稍微有一点问题的时候,唯恐孩子继续退步,所以看到孩子稍微做一点事情,就会说你真棒,这个会让孩子感觉到困惑,他会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点点就被夸奖,父母眼里自己的能力应该是很低的,这样他就有一种失落感。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越多越爱一件事儿,当他做了一点点就被夸奖的时候,他就很难深入。
所以我们家长夸得时候要注意夸过程,不夸结果,比如孩子进步了15名,我们不说你看你进步了15名,很棒,而是说我看到了你的努力,过程比结果更值得夸奖,当孩子做了50%的努力,你给了他90%的夸奖,孩子是能听出来的,他感觉是有问题的。
5.
过高的评价标准

孩子考第一名才是合格的,足够优秀的,但是第一名到底有几个孩子呢?
如果我们这样要求孩子,孩子是不是也会这样要求我们,爸爸妈妈你们是不是你们单位薪水最高的那个?
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是董事长,为什么不是CEO?
当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您是什么体会,当我们给孩子的目标过高的时候,他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时候,孩子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了。
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处处拔尖,可能是我们对自己不够优秀的一个补偿,假如我们是比尔盖茨,我们会要求孩子必须挣500万吗?可能不会。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蹦蹦高就能碰着的标准。

6.
代替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做题做了20分钟还没做完,爸爸这时候不耐受了,来来来,我帮你,这个时候给孩子什么感受呢?

我是不如爸爸的。

或者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主动去帮孩子,这个时候可能是我们家长对困难环境不耐受,所以我们认为孩子也受不了,所以以成人的角度去帮孩子,在我们主动努力帮孩子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把弱小投射给了孩子,把强大留给了自己。
我们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而不是比谁能力更高,谁更有本事。
所以我们不要过早的过度的帮助孩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
7.
物质诱惑

如果你考班里前十名,我给你买个耳机,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物质诱惑降低价值,物质需求越来越大,可能渐渐地我们无法满足孩子了。
而且物质诱惑会把内源性动机变为外源性动机。
比如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帮助家庭,和家庭融为一体,为家庭做贡献,想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而爸爸妈妈用外部的物质奖励就会把这种内源性动机削弱,学习也是一样的。
8.
与他人进行比较

我们总是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对比,我们以为是为了激励孩子,其实在孩子那里的感觉就是爸爸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爱的像别人一样的我,好像我不是那样,我就不配拥有父母的爱。
假如孩子说,你看看董明珠,你要像他们那样多好,我们又是什么感觉呢?
9.
诉诸情感绑架

生活中有些母亲,会陪读,要照顾孩子上学而换工作等等,甚至有的妈妈为了陪读辞职照顾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的时候,妈妈就会说你看我为了你工作都辞了,你考这么点分对的起我吗?
Image

这句话是在说什么?
我的付出是要用你的成绩来交换的,如果你考不好,你是配不上我的付出的,这句话显然就存在着一个交易。
孩子体会的不是妈妈的爱,而是我要放弃自己的自由来满足妈妈的需要,这种爱就是有条件的爱,而不是真正的爱。
比如有个孩子在杭州上学,家长为了孩子买了杭州的房子,孩子差了5分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学校,第二天却高兴的出去玩了,他觉得自己备受打击,而买房子是家长的需求而非孩子的需求,这里其实就是家长在有条件的爱孩子。
10.
标签化

千万别马虎,你太马虎了,怎么又犯懒啊,这么拖拉,当这种语言很多的时候,孩子是会往心里去的。
他通过爸爸妈妈的反馈来确定对自己的认知,所以他就会变得越来越马虎、拖沓、懒惰等等,这里说的就是担心是诅咒。
那我们需要怎么做呢?父母需要做到三个积极。
积极倾听、积极关注、积极心态
积极倾听,就是多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积极关注就是关注孩子的积极方面,没有哪个行为可以一直维持下去,除非你给这个行为足够的营养,要想让孩子好的行为一直维持,就要对他好的行为多加关注;
积极心态,就是我们给事情积极赋义,比如当孩子考了95分的时候,我们不去关注丢掉的那5分,而是看看孩子的95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