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明朝那些事》—6多事之秋(1449年)

 金色年华554 2022-09-04 发布于江西

1449年大明王朝主要是两个人两件事,王振(?-1449年)与土木堡之变、于谦(1398-1457年)与北京保卫战。这两件事对大明的影响是空前地大。

1、王振与土木堡之变

1446年杨溥去世,三杨内阁人去楼空,新内阁成员根本不是宦官王振的对手,9岁的明英宗对太监王振信任有加,使王振大权在握,朝中百官见其当街下跪,称其翁父。1449年瓦刺四路大军侵明,王振鼓动英宗亲征,7月50万大军在土木堡被也先的5万瓦刺军击败,英宗被俘,大明精锐的三大营及满朝重臣(包括王振)命归西天,大明最辉煌的时刻结束了。

我们研究土木堡之变不如研究王振是怎么一手遮天的,一个学官做不好的人,成太监后,让一邦成功的读书人拜倒在他的淫威之下。大明的体制有了问题,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其后的大明历史中,这样的人时常出现,真是可怜了明朝的那些文官集团中的饱学之士了。

文章图片1

2、北京保卫战

木堡之变后,也先带着英宗去攻打大明边关的各重镇,守镇明将巧妙地化解了英宗的存在,让也先一无所获,10月也先终于来到了北京城下。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谦早已征召各路二线部队严阵以待,关键是还立了英宗的弟弟为明代宗,让英宗成为了太上皇,用英宗来要挟的威力大减。也先在北京城下被打得灰头土脸,被迫退出关外,大明终于渡过了危机。

文章图片2

注:其中的趣事

1、8.23日压抑很久的朝臣在朝会中爆发,当着代皇帝的面群殴锦衣卫指挥马顺,直到被打死。冷静的于谦逼代宗下诣清算王振的爪牙,让朝臣们没有了冲动的后患,于谦也建立起来了自己的威信。

2、英宗身边的太监宁喜让也先在边关驻留了一个多月,而一无所获,给了于谦充分的备战时间。也先怎么也想不通,大明的精锐被自己轻易击溃,而大明的老弱病残的二线部队却让自己一筹莫展。

3、英宗的亲和力,能让看押自己的人成为朋友。

4、大同城外的败将石亨成为于谦的得利助手,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