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地万物】枸杞、桃树、杏树 || 严苏/诵读:王天梅

 一犁_书馆 2022-09-05 发布于江苏

【天空风云变幻,大地万物永恒。继《古槐》之后,严苏老师的散文集《大地万物》隆重登场。2022年7月18日,这个美好的日子,诵读爱好者们开启了新的征程!动听的声音,有趣的灵魂,一直在路上!】


地生万物,万物感恩大地,以葱茏装饰大地,用果实回馈大地。作者选取120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植物以及农具,用诗意、哲理、知识、趣味等笔法书写,给人启迪,令人思考,让人警醒,催人奋进。青少年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敬畏生命,对了解自然,熟悉自然大有裨益。自然是人类的生活家园,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母亲生我,大地养我。书写大地,铭记母恩——此为本书题记,也是作者创作主旨。


枸杞

枸杞也叫串串红,多刺,形似蒺藜,耐寒抗旱,多见于荒郊野岭、滩涂碱地,即便戈壁沙漠也枝青叶绿、郁郁葱葱,生命力极其旺盛。
枸杞嫩芽可食,掐下清炒,是一道美味佳肴。
枸杞子养身,被誉为神草,常吃使人年轻。
传说远古时期,有一药农步入深山采药,走到半山腰,发现一户人家,药农好奇,前去探望。推开柴门,见一男一女正在交谈,声音渐高,仿佛吵架。药农想劝说几句,于是走进院里,发现二人年龄悬殊大,一个老妪,像妈妈,一个中年,像儿子。药农由劝说变为训诫,要做儿子的懂得伦理,知道尊长敬老。
药农嗓门大,说话如山石滚动,惊得二人慌慌起身。中年人上前一步,问药农:老夫和老妻在家里说话,关你何事?
药农心有疑问,转脸问老妪:他说的可是真?
老妪说:没错,我是他妻,他是我夫。
药农心里嘀咕:这对夫妻,年龄悬殊也太大了啊。他问老妪:你多大?他多大?
老妪答:我80,他80,同龄。
药农不信,问中年人,得到相同答案。药农奇心大发,问中年人:你已80,何以这么年轻?
中年人看药农朴实,于是一五一十告诉他,说老夫这把年纪不看老,是枸杞子的功劳啊。刚才和老妻说话,就是要她食用枸杞子。
得知真相,从深山返回时,药农挖了几棵枸杞苗,与名贵药草栽到一处。由此,枸杞从山里传到山外。
年代久远,传说真假无可考证,但枸杞走入千家万户却是事实。
枸杞不择地,野生野长,春天发芽,夏、秋果熟。果为枸杞子。熟果如火,闪烁在枝叶间,像似邀人采摘。
采摘者不贪心,采摘时手下留情,有意无意留下一些,于是过往飞鸟也有了吃食。
大地之物,以土为生者,都应有份。


桃树

‍‍

桃树不用栽,吃完桃子,把桃核埋于地下,第二年春天,地下就会拱出嫩苗,嫩苗长大就是桃树。
桃树三月花开,开花时满树花朵,艳若火焰,招蜂引蝶,煞是好看,花谢就有了青果。青果小如谷粒,毛茸茸,像个棉球。青果渐大,到鸡蛋大小就成熟了。成熟的桃子,朝阳一面呈紫红色,像一盏盏小灯笼。紫红色的小灯笼掩映在绿叶间,成为乡间一景。
熟透的桃子香甜、脆嫩、爽口,是王母娘娘的最爱。农历三月三,王母娘娘的诞辰日,这一天,她大摆宴席,主食——蟠桃,让各路神仙乐不思归。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故事,进了学生课本,不知者少。
神仙爱吃桃,凡人也爱吃桃,但种植的人并不多,原因有二。
其一,怕馋嘴孩子偷食熟果殃及庄稼。
其二,桃子是水果,不能当饭吃,种植桃树有点得不偿失。
但桃树有祛邪避祸一说。
乡间传说,一不满周岁的孩子被母亲抱去亲戚家,回来得了夜哭症(白天昏睡,夜晚哭闹),孩子母亲被折腾得疲惫不堪。这天深夜,母亲抱着哭闹的孩子在院子里溜达,走到桃树下,孩子安静下来。母亲不明就里,当孩子哭累了,于是回屋睡觉。哪知刚进房间,孩子又嚎啕大哭,母亲怕影响家人,快步返回院子里。走到桃树下,孩子又安静下来。母亲也是黔驴技穷,想你喜欢桃树,那就折一枝放在床头。有桃枝作伴,孩子不哭不闹,放到床上就睡着了。
好事传千里。
从那时起,大凡孩子走亲戚或出远门,家长就会折一根桃枝拿在手上。还别说,有桃枝伴行,归来后,孩子平安无恙,没有灾祸。
渐渐地,种桃的人家多起来。
——种桃不为结果,为的是祛邪祈福。

杏树
杏树也不用栽,与桃树一样,头年埋下杏核,第二年长出嫩苗。嫩苗的叶柔柔的嫩嫩的,米粒大小、豆粒大小、指甲大小,边缘有齿,但不割手。根、干紫红色,光滑,如同苋菜。
苗,一年尺许,二年人高,三年开花结果。
果即为杏。
杏树是吉祥树——杏与兴同音,寓意兴旺、发达。
图吉利,农人家家种杏树。
未熟的杏子酸,能酸掉牙齿。害伢子小媳妇爱吃酸,一枚酸杏到手,来不及清洗,三口两口吃下肚,让看的人牙根发痒,口流酸水。
六月杏熟。
成熟的杏子甜中带酸,酸中含香,如饴似蜜,入口即化。
我上过杏子的当,责任在我,不在杏。
是嘴惹的祸。
麦黄时节,去姑母家做客。姑母见侄儿,比自己的儿子还要亲,对侄儿宠爱有加,有求必应。麦黄杏熟——这就是我来姑母家的缘由。
走进姑母家的院子,我馋猫似的嗅一嗅鼻子,一股好闻的气味进入鼻孔。我打个喷嚏,高兴地扑向姑母。
小孩子没耐性,不一会就向姑母提要求。姑母放下我,说:这就为你做好吃的。我的目光投向院中的两棵杏树,姑母看透我的心思,明知故问:想吃吗?我以笑作答。姑母与我分工:我摘杏,她做饭。
正合我意。
杏树不高,我坐在枝丫上大口朵颐,姑母在灶房里忙碌。铲勺叮当,炊烟袅袅,锅里的粥还没煮好,我的肚子已经饱了,到了吃饭时,我一口吃不下。
夜里我闹肚子,折腾到天亮才消停。
为此,姑母受到姑父的严厉批评。
姑母很是自责,在姑父面前,她成了一个犯错的学生。
孩子的错要大人承担,看似不合理,却是一种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下一年,麦又黄杏又熟。
这一年,我没去姑母家。
没去,不是不想,而是担心姑父怪罪杏子,不想姑母再受批评。
姑母无辜,杏子无错。年长一岁,懵懂孩子已成懂事孩子,他要给姑母和杏子正名,让姑父知道错的是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