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东吴(四)荆州大火并。 刘表为何最终能摘得荆州这个大桃?只因为孙坚一次冲动的“下克上”。

 握中悬璧 2022-10-10 发布于天津

↓↓↓

为了及时看到我的每一次更新,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前文在这里

百年东吴(序言) 谁才能代表江东?东吴在历史上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百年东吴(楔子)

百年东吴(一)江东孙氏的前生今世。孙坚真的是孙武之后吗?

百年东吴(二)孙坚发迹。一个无名小卒的奋斗历程

百年东吴(三)孙坚和董卓的恩怨情仇。群雄讨董并非二人第一次交手,早在五年前就已结下梁子。


本文是将近六千字的长篇,费了不少心血,还请各位多多支持

中平六年(189年)秋,董卓进京。此后他擅自废立,滥杀无辜,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在废立这件事上,袁绍和董卓发生了冲突,结果他一路跑到冀州去了。后来董卓为了安抚他,给他封了个渤海太守了事,而这件事刺激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袁绍的异母兄弟袁术,在董卓废帝期间,他没有像袁绍那样轻举妄动,而是默不发声。而这就给了董卓一个错觉,这个人是可以争取的。

董卓进京后,并非只是倒行逆施,他为了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还是费了一番功夫的,比如任命了一批较有名望的人出仕州郡,想以此来得到地方上的支持。当然这批人后来几乎都背叛他了,这是后话。

而对于袁术,董卓也是想要拉拢的,因此封他为后将军。

不过袁术虽然和袁绍不和,但却不想被绑在董卓的战车上,他已经看出此人成不了事,因此他也打算跑出去。

那么究竟要去哪呢?首先回到家乡汝南郡是不行的,因为在汉代,朝廷为了避免结党营私,一般不会允许本地人在本地做官,如果回乡的话,会引起非议。这就是袁绍也没有回乡的一大原因。

找来找去,袁术盯上了南阳。

选择这块地盘有两大原因,首先南阳实力强大,人口众多,一个郡的力量甚至可以媲美其他地区的一个州。而另一个原因则是这里紧挨着他的故乡汝南郡,可以比较方便得到家族支援。

很快,袁术就跑到了南阳郡最北面的鲁阳,静等局势变化。事实上他根本不用等多久。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董卓,正式拉开了汉末大乱的序幕。

身在长沙的孙坚闻讯感慨不已:“当初张温要是听了自己的劝告,也就不会有今天了。”不过现在想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他必须尽快行动起来。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东诸侯几乎都来自北方,因此他们的集结地无论是司隶的河内郡还是兖州东郡的酸枣,都距离他远得很。也就是说,孙坚很难和其他诸侯合兵一处。

为了进取中原,孙坚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一路北上,经过南郡和南阳郡,最后直逼洛阳。

可是这条路却并不好走,在南郡,他将遇到一个对头。

这个人就是荆州刺史王叡。之前孙坚讨伐零陵和桂阳的盗贼时,王叡也出兵一同作战。但是在作战期间,他因为孙坚是个武夫就对其颇为轻蔑,这引起了孙坚的嫉恨。

王叡作为荆州刺史,没能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确实有很大的失职,然而和他交恶的还不止孙坚一个人,这第二个最终导致王叡丢掉了性命。

在东汉时期,荆州的州治所既不是江陵也不是襄阳,而是武陵郡的汉寿。王叡作为荆州刺史在这里办公,结果和武陵太守曹寅发生了冲突。

想想其实也很正常,谁会愿意眼前有个顶头上司呢,这肯定会影响自己的权力。再加上王叡本就是个不好相处的人,很快这二人就弄得势同水火。

王叡对曹寅恨之入骨,他将治所北迁到南郡的江陵,随后扬言非要杀了曹寅不可。

                     荆州治所的变迁

当时王准备起兵讨伐董卓,而这让曹寅感到异常恐惧,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去打董卓,万一是来杀自己的呢?

曹寅决定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先下手为强。而这时孙坚正好起兵北上,让曹寅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当时光禄大夫温毅正奉旨在荆州办事,结果曹寅假借他的名义作了一篇檄文,细数王叡之罪,并将其交给孙坚,让他将王叡斩首正法,结果孙坚一口答应下来。

那么孙坚是否知道这篇檄文是假的呢?他当然知道。如果檄文是真的,为何温毅不亲自来找他,反而要通过曹寅转交呢?况且曹寅和王叡素有仇恨,他也有动机这么做。

那么问题又来了,孙坚为何心甘情愿为曹寅当刀使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看上王叡的军队和钱粮了。

当时的孙坚还不是和董卓同一级别的对手,想要在短时间内扩充实力,王叡就是那个最好的开刀对象。何况此人还看不起自己,杀了他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孙坚就是这么胆大妄为,当初劝张温杀董卓丝毫不犹豫,这次要干掉王叡,依旧是雷厉风行。

不过孙坚却也并非蛮干,就和当年他杀海贼的时候一样,他是讲究策略的。

孙坚的部队来到江陵的荆州刺史府,王叡闻知有军队到来,连忙登楼观望,并派人询问他们的意图。

外面的士兵恭恭敬敬地回答:“刺史大人容禀,我等长期在外作战,劳苦不堪,所得的军饷连衣服都做不起啊。这次前来,不过是想请您开恩,再讨些赏赐。”

听到这里,王叡松了口气,还好不是兵变。既然如此,就暂且答应他们吧,先把这事压下去再说。

于是王叡痛快地答道:“这有何难,将士有功,本官身为刺史,绝不吝惜赏赐。”

说罢便下令打开府库,让士兵自己去看有何所需。

看着士兵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向府库,王叡心中暗想:这群兵匪竟敢胁迫本官,今日之辱定要他们加倍偿还!

正当王叡恨得咬牙切齿的时候,突然看到队伍中有一人,那不是孙文台吗,他怎么来了?

王叡大惊失色道:“.孙府君,你为何会在此?不是士卒求赏赐吗?“

这其实是孙坚早就安排好的,为的就是这一刻,可以兵不血刃直接拿下王叡,免得动刀兵。

看王叡还没醒悟过来,孙坚冷笑:“案行使者温大夫作檄文细数汝罪,论罪当死。”

王叡早已没有了昔日一州之长的威风,他的身体颤栗起来,语无伦次地问:“我有何罪?”

孙坚冷冷地说:“我亦不知,不过奉命行事而已。今日你若自行了断,还能落个体面。”

看着孙坚的部曲已经将自己重重包围,王叡面如死灰。

哎,还是太大意了,怎么能让来路不明的人进来呢?早知如此负隅顽抗一下也好啊!对方毕竟是乱军,若久攻不下,很容易一哄而散,到时候不就化险为夷了吗?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王叡自忖必死无疑,遂吞金自尽。

                   孙坚逼死荆州刺史王叡

逼死王叡后,孙坚兼并了他的人马,这下他实力剧增,拥兵数万。

然而结局真的是这么皆大欢喜吗?哪有这么简单!王叡的身份可不光是荆州刺史,他还出身于琅玡王氏,西晋太保王祥就是他的侄儿。

虽说东汉末年琅玡王氏尚不如太原王氏,而且也没有什么高官,但也是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其背后的隐形实力岂是孙坚这种出身底层的人所能体会的。

这样的世家大族都有着庞大的人情关系网,更何况他们的家族中名士辈出,能够形成极大的舆论力量,孙坚虽然一时得利,但是名声也彻底毁了。

其实孙坚还有更好的办法,他完全可以卖掉曹寅,把假的檄文交给王叡,挑动此二人火并,自己则坐收渔利。

按照王叡以往的行为可以看出,此人城府不深,大概率会怒而兴兵,直接讨伐曹寅。

到时候孙坚再把王叡的军事计划告诉曹寅,让他被曹寅干掉,之后再以为王刺史报仇为名杀死曹寅,这样一来不仅能达到目的,又不会损害名声,无论如何都比直接杀掉王叡要强。

这就是孙坚的出身所造成的局限性,身在其中的他完全考虑不到滥杀名士的严重的后果,而这也为他后来的发展增添了桎梏。

当孙坚带着几万大军继续北上,进入南阳时,袁术清楚自己的机会到了。

现在孙坚的名声彻底臭了,而袁术却是在世家大族里很有名望的人,只有他才能让孙坚洗刷之前的恶名。

而袁术虽然有名声,但毕竟实力不足,孙坚这几万人马对他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另一方面,几万大军要消耗大量的粮草,以孙坚的恶名,除非硬抢,否则谁愿意资助他?总不能从长沙运到前线吧,那样根本撑不住。而这一点就要靠袁术了。

也就是说,袁术和孙坚这两个人算是各取所需,孙坚需要袁术的名望和人脉为他筹粮,为他稳定后方;而袁术需要孙坚的战力为他攻城拔寨,脏活可以孙坚来做,但袁术要善后。

当然,尽管二人算是合作关系,但名份上孙坚还是要听命于袁术的。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袁术表孙坚为假中郎将,算作是见面礼。

这两人虽然尚未相见,但是因为袁术表现了诚意,所以双方才达成了协议。因为按照献帝春秋的记载,此事发生在二人夺取南阳之前。要说这两个人事先没有阴谋,我是不信的。

献帝春秋曰:袁术表坚假中郎将。坚到南阳,移檄太守请军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裴注)

可能有人会对这两个人的合作关系表示难以理解,明明孙坚实力更强,为何却以袁术为主呢?

其实这种想法属于用后世的眼光去分析当时的问题,如果认为群雄讨董之时,天下就彻底陷入诸侯割据的状态,那样的话确实难以理解孙坚的做法。

不过当时的太守刺史们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汉朝已经名存实亡了,他们最初或许还是抱着匡扶社稷的观念起兵的,只不过实际作战的时候都倾向于保存实力。

具体到孙坚来说,他应该并没有把自己视为割据势力领袖,而仍然把自己当作一个汉臣。手下的兵力对他来说是晋升的资本而不是割据争霸的资本,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非得袁术帮助不可。

正是因为孙坚这种心态,才让他心甘情愿地为袁术所驱使,成为他手中的一把尖刀。

这把尖刀刺向的第一个人就是南阳太守张咨,袁术早就觊觎富庶的南阳了,而张咨就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

张咨是之前董卓任命的官员,他刚听说孙坚来南阳的时候,还表现出一副完全不在乎的样子,不知道是吓傻了还是胸有成竹。

关于如何除掉张咨,孙坚制定了一个连环计,他先给张咨发了一份征粮的公文。

张咨收到以后,问身边的主簿如何应对,主簿说:“孙坚是长沙太守,我们没义务给他提供兵粮。”张咨深以为然,对孙坚的要求不予理会。

孙坚早就料到是这样,他根本没指望张咨答应,而是准备以此为借口发难。

之后孙坚送了牛和美酒给张咨,张咨一看只好设宴答谢,毕竟抬手不打笑脸人,孙坚是个煞星,他不想得罪这样的人。结果这场宴会就变成了鸿门宴。

宴席上酒过三巡,忽然长沙主簿走进来拱手道:“启禀太守,前有文书传给张太守,但至今道路尚未修整,军饷尚未备足,请让属下将他逮捕审讯。”

张咨闻言惊出一身冷汗,酒也醒得差不多了,他起身拔腿就要跑,但外面的士兵一拥而入将他围了起来。

见这个架势,张咨急了,王叡的下场就在眼前,莫非自己也要步他的后尘了?没道理啊,自己又不像王叡一样得罪过孙坚,何必要把事做绝呢?

可张咨想不到的是,他真正的原罪其实是他这个南阳太守的身份,只要他活着,袁术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占据南阳,所以他必须死,而借口孙坚已经安排好了,最初征粮就是给他挖的坑。

看着这个可怜虫,孙坚也懒得和他多解释,朝主簿使了个眼色,只听主簿朗声说道:“南阳太守张咨故意延误军机,坏我讨贼大计,论罪当斩。”言罢不由分说将张咨推出斩首。

                        孙坚诱杀张咨

这就是孙坚杀死张咨的全过程。而《吴历》给出另一种说法,说张咨开始同样是不予理会,但孙坚装病把张咨骗过来杀掉了。

虽然过程有些差异,但都确定了一点,即孙坚是擅自杀人。

其实这里他又出现了一个失误,张咨虽然有名气,但身后没有王叡那样的庞大势力,杀了也就杀了,不过关键在于孙坚和袁术都没能善后。

他们完全可以昭告天下,就说张咨因为暗通董卓所以才会被杀。毕竟他这个南阳太守当初就是董卓任命的,反正他也死了,死无对证。

这样一来,或许能把杀掉张咨的恶劣影响降到最小,至少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消息一出,南阳全郡大为震惊。之前杀王叡还可以解释说是奉命行事,而这次压根就是私设公堂,这也太恐怖了吧。于是从这时起,孙坚无论要什么都没人敢说一个不字。

将南阳的钱粮洗劫一空后,孙坚率兵前往鲁阳和袁术会和。

南阳这个天下第一郡终于到手了,袁术大喜过望,于是表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算是投桃报李了。

当然这个豫州刺史是虚领,毕竟袁术自己还没当上州刺史呢,况且朝廷还有个正牌的豫州刺史孔伷。

现在进攻董卓的路线已经基本打通了,可接下来袁术和孙坚足足大半年按兵不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董卓一把火把洛阳烧了,然后迁都长安去了,洛阳变成了一片白地,长安毕竟有些远,暂时没有目标可打了。

第二,袁术和孙坚需要时间稳定后方。当时荆州刚经过动乱,而且盗贼众多,需要慢慢消化。

第三,拿下南阳还不能算彻底打通进攻洛阳的道路,因为要去洛阳还得先经过豫州颍川郡。因此要一步步稳扎稳打,在颍川郡也要站稳脚跟。

              从南阳前往洛阳需经过颍川郡

有这些原因存在,因此双方还暂时打不起来。

另一方面,荆州发生重大变故的消息传遍天下,这让董卓非常头疼,毕竟袁术和孙坚都是明确和他为敌的。

现在他们只是控制了南阳和南郡,要是让他们把整个荆州吞下可就麻烦了。思来想去,董卓想出一个好主意。

你孙文台把朝廷的荆州刺史干掉了,那我再任命一个就好了,反正朝廷是我控制的。我不指望他能成气候,至少能恶心恶心你,拖住你的脚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表粉墨登场。而袁术和孙坚费尽心血,最终还是给他做了嫁衣。

刘表是汉室宗亲,也是个大名士,以他的名望,当个州刺史倒是不成问题。然而南下荆州的必经之路鲁阳被袁术和孙坚占住了,刘表一行人根本没法去赴任。

不过刘表艺高人胆大,既然人多了过不去,干脆一个人去。结果刘表就这么单枪匹马溜了过去,进入襄阳南面的宜城。

                      刘表入荆州路线

刘表在荆州得到了当地大族的认可,在他们的支持下,先后平定了众多盗贼的叛乱,将荆州南部六郡收入囊中。

然而几乎空手套白狼得到了荆州的刘表,接下来却做了保守的选择。

他非常会做事,因为他明白欲望要有尺度,胃口不能太大,否则自己这么虎口夺食,袁术和孙坚肯定跟自己没完。

于是刘表上袁术为南阳太守,同时将荆州治所从江陵北移到襄阳,在此驻扎重兵,静观天下之变。

刘表这个操作有几个含义。

首先明确承认南阳是袁术的地盘,自己不会染指;其次就是以襄阳为防御重点,告诉对方我早有准备,别想打我的主意;最后就是表明自己会在袁术和董卓之间保持中立。

刘表这个做法既表现出了相当的善意,又亮了肌肉,做得非常漂亮,袁术也无话可说,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至此双方进入了和睦期。

然而孙坚和董卓这对宿命之敌的交锋却不远了,五年前的恩怨情仇还将继续,这场如同闹剧一般的群雄讨董之战,终将变成孙坚这头江东猛虎的个人表演。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