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里共婵娟(前言 朗诵)——中秋望月赏诗

 宝妞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千里共婵娟朗诵

——中秋望月赏诗

图片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图片

前  言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中秋佳节,一年一度的望月、赏月,人们常常共品中秋诗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儿女,品赏最多的就是东坡先生那一首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就是中华民俗风情,这就是千年不改的文化传统之一!

那“明月几时有”的设问,那“我欲乘风归去”的追求,那“高处不胜寒”的感叹,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定论,隐现着东坡先生超脱而又踏实的人生轨迹。

政治舞台的五光十色,让东坡先生常在月光的抚慰下,辗转反侧一夜无眠。他有过超脱现实的理想,也有过不胜高寒的烦恼。他埋怨过圆月高照引起的离愁别恨,也豁达地自我解脱,潇洒地化解了“悲欢离合”的情绪起伏。

一句“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东坡先生的心声,也说出了普天下炎黄子孙共同的期望!

让我们凝神欣赏这一首千年佳作吧——

图片

朗 诵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朗诵,这是一个上世纪初,从日本引入西方话剧表演艺术之后,才有的语言艺术。有国学大师断言:朗诵是西方的艺术,是舶来品,怎么能用来表现中国的古典诗词呢?

能与不能,结论自定。且听《水调歌头》的朗诵,并用我们自己的脑袋思考辨别一下:古诗词的朗诵应该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它跟现代诗词的朗诵完全一样吗?区别何在?且听以下几篇朗诵录音,任君辨识吧!

朗诵:应洁琳、彭世强、彭勇文、X T

传统诵读本就是吟诵不可或缺的一方面。随着朗诵的兴起,人们似乎忽略了那种家乡方言色彩极浓的诵读声。多少年来,方言诵读完全被国语朗诵所取代,即便耄耋老者的诵读,自认为是国语诵读,其实也往往是方言口音极浓的国语诵读,可称为“方言国语”,或者称为“方言普通话”,但是,纯正的方言诵读,或者称为“方言朗诵”,实际上还应该存活于世。

诵读:张翔(常州方言)、彭世强(沪语方言)

这是一段非常容易引起争议的朗诵,音乐的配合,增添了几分鬼魅气氛,朗诵者用了大小嗓结合的方法似吟似诵,诵多吟少,间或还会插入极为少见的长音延宕,许久许久。加上西洋乐器的配合,仿佛给这首中国古典名词,加上了不少外来的表现元素,是焉?非焉?众说纷纭吧,你听后的感觉如何?

朗诵:Y X Y



图片

图文编辑:上海市中国中学   丁宁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