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承:5万对敌30万,谁来打头阵?众将默然,王近山:我来!

 刘章济图书馆 2022-09-05 发布于湖北

兵力对比悬殊

1946年8月,解放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刘伯承带领的中原野战军也不例外。此时,仅有5万兵力的中野要面对30万之众的国民党军,压力可想而知。

  中野作为我军中原腹地的主力部队,一直是国民党的眼中钉。面对大敌,刘伯承只能把目光看向众将,询问道:谁能来打头阵?对于这个重担,众将都陷入了沉默,唯有一人站了出来,说:我来!原来此人正是被别人称作“王疯子”的王近山。

  为何这一战的压力唯有王近山敢于站出来应对?其实从当时的形势来看,5万打30万的确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次来袭的30万国军里,包括了整编第3师、47师、41师等美械师,他们装备有坦克等重装备,火力很强。

反观中野这里,只有寥寥4个纵队的兵力,而且大部分人刚刚打完陇海线战役,还未得到充分休整。从实力对比来看,无论是兵力规模还是火力强度,都远远逊色于敌人。因此有不少同志表示,我军最明智的选择或许是退避三舍,避其锋芒,日后再伺机作战。

  

  但刘伯承和邓小平从全国解放的战略形势出发,否决了这个提议。中野最大的战略任务就是南下挺进大别山,盘活解放战争的全国棋局。若只是为了保存实力避战,不仅中野在河南的发展将前功尽弃,还会拖累全国各地的解放斗争。因此,中野的这场仗是必须要打的。

  不过,在中野指挥部,众将还是为了“谁打头阵”的问题犯了难。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场仗的难度实在太大了,肩负的责任也太重了。不过,王近山此时拍案而起:就让我6纵出马吧!

中野猛将

王近山堪称中野第一猛将,他自打15岁参加红军以来,从一个普通小兵一步步升任到了纵队司令,战功赫赫。而且他打仗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进攻,且勇于进攻,无论面对任何对手,他都敢带着队伍上去拼一场。

  面对王近山的主动请命,刘伯承十分欣慰。根据刘伯承的部署,王近山将要带领第6纵队前往定陶,与国军先锋部队第3师血战。同时,其余部队埋伏在第3师的外围地带,负责围点打援。

  指挥国军第3师的赵锡田对刘伯承的部署毫无察觉,他只觉得沿途遇到的共军都不堪一击,轻轻一打就“溃散了”,可谓“势如破竹”,因此立功心切的赵锡田只管严令第3师加快前进脚步,要抢在其余国军之前打下定陶,打通进攻中野后方的道路。

  结果,在9月6日,第3师主力59团在大杨湖附近遭遇了王近山第6纵队的猛攻。虽然59团的火力很强,但王近山严令各部队必须在一天内打下大杨湖,全歼国军的这支主力部队,在第6纵队的猛攻下,59团势单力薄,只能疯狂地向赵锡田求救。

  赵锡田见主力被围,也拿出了底牌--一个坦克连。他下令坦克部队开路,帮助自己的59团突围。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王近山也已经打红了眼,他作为高级指挥员,竟然亲临前线,亲自加入作战,因此第6纵队士气大振。经过6个小时血战,59团已经被包了饺子,全部被歼灭。

获得大胜

在王近山歼灭59团的同时,知道第3师面临灭顶之灾的国军也匆忙赶来,试图支援。但在中野3纵、7纵的拦截下,没有一支部队可以赶到第3师的附近,赵锡田此时对自己的冒进后悔不已。此时,王近山已经带领第6纵队进攻了第3师的师部,赵锡田试图躲在卡车下面逃跑,但还是被解放军战士发现,就此被俘。

  这场先锋对决,无疑是王近山获得了大胜。其余国军看到第3师这样的精锐美械师都被全歼了,顿时士气大跌,失去了继续作战的信心。此时刘伯承趁热打铁,继续追击国军的后续部队,迫使他们逃跑了四百多里地,进攻定陶的计划完全破产了。

  这场定陶战役中,解放军一共歼敌17000多人,大部分都是赵锡田的第3师。此外,这支美械师的重装备也尽数被中野缴获,为我军加强了火力。后来在挺进大别山的征途中,赵锡田“送来”的这批坦克大炮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气得蒋介石破口大骂,但又无可奈何。

  刘伯承当初极富战略眼光的决定也起到了很大作用。经过这一场大战,蒋介石 围困中野的野心彻底破灭了,也打破了“美械师不可战胜”的神话,定陶战役的胜利,为中野挺进大别山扫除了障碍。

  而猛将王近山亲身上阵、消灭敌军59团的英勇事迹,也成了我军中传扬甚广的美谈。此后,但凡提到最擅长进攻的将军,必须要带上王近山的赫赫大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