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元嫡和继嫡谁的地位高?史上六例共存,有五例继嫡胜出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这年头别说大婆内卷,就连嫡子都内卷了,看到有网友说嫡子中最贵重的是原配嫡子;其次是继娶嫡子;再次是妾室扶正后生的嫡子;而扶正前以庶升嫡的嫡子是“含嫡量”最低,比如朱允炆。

如此分等级,实在是让人发笑,某些人真的是魔怔了,在他们眼里,嫡子居然也要分最嫡和不太嫡?这言论简直比大清遗民还遗民啊!

女德班教主曾经说过,男人再婚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古代男人在丧妻或者休妻后,再娶、三娶、甚至四娶五娶的现象,都非常普遍。哪怕家里只有几亩田的男人,都很少为原配守男德不娶的。

正是因为男人可以再娶,大户人家就会出现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并存的现象,在传统宗法制上,前娶后继都是嫡妻,结发妻和继娶妻、以及妾扶正继室的孩子,都是嫡子,并不分什么元嫡、继嫡谁比谁高贵,只论长幼之序。

在帝王之家中,像朱允炆这种,在原配去世后还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因为生母被扶正获得嫡长子身份的,则是绝无仅有、别无分号的一例。

他能够实现逆袭,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生母被扶正;其二,是序齿在前面的嫡兄挂了,如此,他才能以嫡次子的身份,成为东宫事实上的嫡长子,从而越过老三(事实上的次嫡)朱允熥,被祖父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正是因为把妾室扶正,会产生以庶升嫡、影响到已立太子地位的现象,所以,古代很多皇帝,才在原配妻子留下嫡子亡故、或者已经立有太子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宁可空缺后位、也要放弃扶正有子宠妃为继后的决定。

还有些皇帝即便是册立继后,也是册立无子无宠的妃子,要不就另外再娶年轻继后,生出来的嫡子因为年幼,很难动摇原太子的地位。

最知名的汉宣帝刘询,在废杀继妻霍成君后,就放弃扶正有子得宠的张婕妤为后,立没儿子还无宠的王氏为第二任继后,就是不愿意产生新嫡子影响到原配儿子刘奭的地位。

虽然朱允炆是帝王家以庶升嫡后、元嫡继嫡并存中、唯一变成事实上嫡长子的人,但在本国历史上,帝王家里元继嫡子同时存在的情况尽管少,却并不只有朱允炆、朱允熥一例,还有其他五例。

既然说同时存在,像汉太宗刘恒的原配嫡子相继离奇死绝,才有以庶升嫡的汉景帝上位的机会,以及周世宗郭荣原配嫡子都被汉隐帝杀害,只能立再娶的继嫡幼子郭宗训那样的例子,就不提了。

当然,汉光武帝家那一团乱麻叶,以及陈宣帝以妻为妾的糟心例子,也都不提,只说帝王家元嫡、继嫡子同时并立的例子。

  • ①赵武灵王赵雍——元嫡子赵章、再娶继嫡子赵何。

赵雍的原配妻子是韩国公主,生嫡长子赵章,被立为太子。韩夫人早亡后,赵雍又迎娶吴娃为王后,生嫡次子赵何,元继嫡子并存。

偏爱继妻的赵雍,就废元嫡长子赵章为安阳君,改立吴娃的儿子赵何,并禅位给赵何。结果大家都知道,不折腾不舒服斯基的赵雍饿死在沙丘宫。

(备注:刘向《列女传》记载是:孟姚數微言后有淫意,太子無慈孝之行,王乃廢后與太子,而立孟姚為惠后,以何為王,是為惠文王。今按《史记·赵世家》。)

  • ②前赵昭文帝刘曜——元嫡子刘胤,扶正继嫡子刘熙、刘袭、刘阐。

汉国宗室刘曜,受封中山王,他的原配妻子卜氏,生嫡长子刘俭、嫡次子刘胤。老二刘胤长得好,才十岁就身高七尺五寸,口才还好,很受汉帝刘聪的喜爱,就让刘曜立老二为中山王世子,另外封嫡长子刘俭为临海王。

刘曜灭晋朝时,曾纳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羊献容为妾室,相继生子刘熙、刘袭、刘阐。

后来汉国外戚靳准作乱,大肆屠杀刘氏宗室,刘俭母子可能死在兵乱中,而机灵的老二刘胤,则逃出虎口流落异族。

驻守长安的刘曜反杀靳氏,自己称帝,并改国号为赵,立爱妾羊献容为皇后,以庶升嫡的刘熙也被立为皇太子。

等羊献容死后,刘曜又娶刘昶的侄女立为继后,这时,长大成人的刘胤突然从外国回来,元嫡、继嫡同时存在。

看着英武矫健的儿子刘胤,刘曜不知道是真觉得太子刘熙太过文弱想换太子,还是觉得年长的前世子回来不给个交代说不过去。

就义正言辞地和大臣们商量,准备效法光武帝更换太子,以刘胤亲舅舅卜泰为首的大臣们,都认为无故换太子是不对的;刘胤也坚决反对取代弟弟,表示愿意辅佐弟弟继承圣业。

刘曜遂顺水推舟的作罢,为了安抚刘胤,不但追封原配妻子卜氏为元悼皇后,还让太子刘熙对哥哥刘胤行家礼。

不过,刘胤、刘熙这对兄弟的感情的确不错,他们的亲密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很好地证明了皇室也能够存在手足情深。

  • ③北燕昭成帝冯弘——元嫡子冯崇、冯朗、冯邈,扶正继嫡子冯王仁。

冯弘的原配王夫人,生了三个儿子,就是冯崇、冯朗、冯邈。他的爱妾慕容氏,则生小儿子冯王仁。

冯弘趁着哥哥冯跋死后,杀害侄子篡位自立,立爱妾慕容氏为皇后,其子冯王仁以庶升嫡,被立为皇太子,元嫡、继嫡共存。

后来北魏灭北燕,冯崇三兄弟成为俘虏,进入北魏蓬勃发展,冯朗的女儿就是南北朝赫赫有名的文明皇太后。

而抛弃元嫡子,带着爱妻爱子逃亡高丽的冯弘三口,则被高丽人杀害。

  • ④清显祖塔克世——元嫡子努尔哈赤、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再娶继嫡子巴雅喇。

塔克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爹,原配妻子喜塔腊氏,生了嫡长子努尔哈赤,嫡次子舒尔哈齐,嫡三子雅尔哈齐,早亡。塔克世又娶继妻哈达纳喇氏,生嫡幼子巴雅喇,元嫡、继嫡同时存在。

因为塔克世偏爱继妻幼子,努尔哈赤兄弟在继母手底下讨生活很受磋磨,19岁就被分家赶出家门,后来入赘到佟佳氏。

再后来努尔哈赤称汗立国,尽管异母弟巴雅喇也曾受命征伐,但努尔哈赤对他并没有太多手足情深,死后只被追封多罗贝勒。

  • ⑤清仁宗颙琰——元嫡子旻宁,扶正继嫡子绵恺、绵忻。

颙琰的原配妻子是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嫡长子旻宁。

喜塔腊氏早亡后,颙琰把妾室皇贵妃钮钴禄氏扶正,立为继后,即孝和睿皇后,她的儿子绵恺以庶升嫡,后来又生了绵忻,原配子、继室子共存。

颙琰早在嘉庆四年就内定嫡长子旻宁为皇储,在他驾崩后,立储诏书临时找不到,孝和皇后大公无私地支持元嫡子旻宁即位,开启母慈子孝的幸福生活。

通过上面五个例子可知,尽管元嫡、继嫡共存时,分长幼之序,却仍避免不了因为老父亲的偏爱而出现废长立幼的现象。

赵雍、冯弘、塔克世都曾不顾长幼,废元嫡子让继嫡子继承自己,从而可见,即便有年龄的限制,再娶、以及妾扶正的嫡妻之子,也不是没有“为父后者”的机会。

其实吧,按宗法制度,只有“为父后者”的宗祧(帝位、爵位)继承人才叫嫡子,其余的孩子在这个嫡子面前,不管是妻生、还是妾生,统称庶子、众子、支子,甚至孽子。

但是,在不涉及宗祧继承(划重点)时,妻室生的孩子都统称嫡子,妾室生的孩子都统称庶子,情妇外室生的孩子统称外室子或者奸生子,这是最基本的宗法常识了。

所谓的嫡庶之别、嫡孽之争、九子夺嫡,其实都是指争夺“为父后者”所处的宗祧继承人的位置,不争这个“嫡”时,兄弟们就只论长幼而不论嫡庶。

比如《明太祖实录》上对诸皇子的称呼,“皇长子生,孝慈皇后出也”;“皇第二子生,孝慈皇后出也”;“皇第六子生,充妃胡氏出也”等等,并没有用嫡长子、庶六子来区别,足见古人在不涉及宗祧继承时,是只论长幼、不分嫡庶的。

让人想不到的是,有些接受现代化教育的现代人,却比古人更计较嫡庶,就连原配、继配的嫡子,也要分个“含嫡量”的轻重,这格局,真是差古人远矣!

在父权制的古代,不考虑我们的从父制,却老纠结隔壁棒朝的从母法,这算不算“精韩”啊?

但话说回来了,即便是隔壁棒朝那样嫡庶神教的国度,也没有不承认妾室扶正前生的儿子的嫡子身份啊!

比如睿宗李晄(huang),在原配章顺王后韩氏死后,就把妾室韩昭训扶正为继妻,即安顺王后,而韩安顺为妾时生的儿子李琄(xuan),就按照长幼之序成为睿宗的嫡次子,封齐安大君。

要按照网上那些嫡庶神教的荒诞标准,李琄和朱允炆、朱祁镇一样,都是生母为妾时生的,即便亲妈被扶正,“含嫡量”也不高,有啥资格封大君啊?

但人家李琄就是封大君了,从而可见,母亲扶正后,孩子就可以以庶升嫡,这是古代人的共识。

因此,唐朝人提到武皇长子李弘时,就是高宗嫡长子;明朝人提到建文君朱允炆时,就是太祖高皇帝嫡长孙;提到“战神”时就是宣宗嫡长子;而棒朝人提到李琄时,就是睿宗嫡次子、齐安大君。

最后再啰嗦一遍,在宗法制度里,压根没有原配嫡子继承权优先于继室嫡子的说法,他们只有长幼之序。

那么,当元嫡之子遭遇继嫡之子时,狭路相逢谁能胜呢?

即便有长幼之序为当哥哥的保驾护航,但当礼法遭遇现实皇权时,谁能成为“为父后者”,选择权也永远在老父亲手中。

毕竟,古代是父权制社会,网上那些比真正嫡庶神教的棒朝还走火入魔的荒诞思维,真的可以休矣!

就是这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