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英烈传》:大明朝的主旋律小说,低配版的《三国演义》

 猴格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是明朝的主旋律小说。
按今人的眼光看,《英烈传》的情节淡而无味,看目录就足以知道80%的情节,其实这部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都比小说本身的内容更精彩。
《英烈传》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比较重,刘基就是低配版的诸葛亮,但朱元璋远远不是低配版的刘备,拥有强大的主角光环,导致他完全不像正常人,他的喜怒哀乐和思想逻辑,都有点矛盾和混乱。
当然,在小说的设定下,他也不是正常人,所以人物性格也不突出,个人看完本书以后,印象最深的人物,倒是朱亮祖和方孝孺。
这部小说,还有个特点是抄了不少诗词,有些诗词位置正好,有些诗词感觉就是作者随便一搁,也不管是不是符合情节。我最感兴趣的,则是小说中时不时穿插的一些民间小故事。


先捋一下这个故事的梗概:
朱元璋是玉皇大帝身边的金童转世,马皇后是玉女转世,朱元璋身边那些大将都是天上的星宿转世。在皇觉寺出生的朱元璋,长到17岁,去投靠舅舅,跟着舅舅做生意,中途结识了邓愈、汤和等人。
后来朱元璋跟着舅舅在滁阳“出道”,一边打江山,一边访贤士,事业蒸蒸日上。先杀陈友谅,再打张士诚,方国珍投降,陈友定被抓,元顺帝跑路,高句丽称臣,最后平定四川。
这中间,朱元璋凭借强大的主角光环,每一次遇难都有神人搭救,每一次大战都有神仙帮忙,这也是古典历史小说的模板套路哈。
小说背后的故事远比小说情节精彩,概言之: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郭英的后人郭勋,生活在嘉靖年间,他为了能让郭英配享太庙,巩固自己的地位,聘请写(门)手(客),搜罗正史、野史、笔记等各种资料,模仿《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写出了这本《英烈传》。
郭勋的目的是抬高郭英,但朱元璋必须是主角。然后郭勋又找人造势营销《英烈传》,终于把这个小说引入了皇宫,让嘉靖读到了这本小说。
然后郭勋上奏请求让郭英配享太庙,受小说影响的嘉靖力排众议,让郭勋如愿以偿。加句题外话,郭勋本人挺不是东西,不干人事,虽然红过,但最终还是死于狱中。


知道了小说的创作背景,也就大概能理解,这部小说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从人物来说,主角朱元璋必须伟光正,郭勋的祖上郭英必须战功彪炳,其他人物基本也是开国功臣,写好了就盖过了郭英,写差了容易得罪人,让他们一个个都平平无奇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只能黑一黑方孝孺了。
情节呢,都写在正史里,因为小说里出现的人物大多不能得罪,所以也不能设置什么矛盾冲突来吸引读者眼球,于是仍然只能让方孝孺和别人有矛盾。
语言呢,写给皇帝看的,也得四平八稳,总之不能出格。再加上要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样板,这何止是戴着镣铐跳舞。
另外,那些半路挂掉的开国功臣,因为有了神仙下凡的人设,之所以挂掉,是因为命该如此,而不是因为战术不行,或者运气不好,或者武力值不行。
所以从宿命论这个角度来说,《英烈传》又跟《封神演义》很像。这部小说政治有多正确呢,直接把朱元璋队伍称为“我军”、“我师”“我们”,张士诚部称为“伪周”。


小说中模仿《三国演义》最明显的是36-39回的鄱阳大战,这场战争明显模仿赤壁之战。
先是陈友谅的参谋张和燮献计将战船连成一块,然后刘基作法得东风,朱元璋军队用火攻陈友谅水军,陈友谅父子很不容易逃出来了,张定边还模仿曹操来一句“倘此处伏兵一支,吾辈岂有生路”,朱元璋的军队当然比吴蜀联军强,于是先设好了伏兵,郭英一箭结果了陈友谅,立下大功。
另外就是第9回,朱元璋访徐达,有三顾茅庐那个意思,但写得很浅,徐达一请就到,也没有分析天下形势。
这些情节看得人昏昏欲睡,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小说中涉及世情的那些情节,有两个小故事,情节都很曲折离奇,如果再润色一下,完全可以写成“三言二拍”那种短篇小说。
一是33回,花云婢女救遗孤:华云侍婢孙氏带其遗孤、3岁的花炜逃命,情节曲折离奇。孙氏逃难中被陈友谅部下纳为妾,正室厌恶花炜,孙氏将花炜交给渔翁收养。
孙氏逃出,渔翁反悔,不肯还孩子。孙氏带花炜逃跑,遇陈友谅部下逃窜,被推进水里。二人于浅渚坐木上八日,遇“雷公之弟”相救,到李善长处。朱元璋“诏封孙氏为贤德夫人,花炜袭父都指挥之职。”
二是45回,渔户女周氏敲登闻鼓:周氏有个邻居叫江妈妈,跟《水浒传》里的撮合潘金莲和西门庆的王婆有得一比。这个江妈妈收了一个奸僧惠明的好处,用一双僧鞋引起周氏丈夫李郎的怀疑,周氏应该是被休了。
半年后,惠明娶到了周氏,周氏听惠明说出了当初的真相。当时李郎外出做生意,周氏邀江妈妈同睡,江妈妈暗藏僧鞋,被李郎看见,怀疑周氏与和尚通奸,不听解释休弃周氏。
周氏知道真相以后,告到本地知县那里,结果知县受了惠明的请托,不予受理。周氏只好去敲登闻鼓。朱元璋判惠明凌迟处死,江妈妈枭首,12个僧人枷打,知县收监,其余僧众发配充军。周氏着李郎领回,二人永为夫妇。
朱元璋这是嗑的原配cp吗?直接以皇帝的身份将这对夫妻锁死,是觉得原配夫妻才是最好的吗?
但我觉得,这个故事里,前夫李郎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他对妻子太缺乏信任了,只是怀疑都可以休妻。那周氏再嫁之后又回到他身边,他能对周氏好吗?
朱元璋判决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过这对夫妻的想法。此外,对于惠明和江妈妈量刑过重了吧。


我现在看小说会特别注意女性角色,这个小说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女性什么事,所以我几乎是在小说犄角旮旯里,来寻找女性的身影:
马皇后虽然被设定为玉女转世,小说提到为宋濂求情,生了好几个儿子,写了她在郭家帮着朱元璋,给他胸口暖个饼的故事。
后面又让她正面出场一回,而那个故事里的马皇后不是正面角色。就是第79回,朱元璋听说金华有个郑家号称“天下第一人家”,把人叫到宫里,问他为什么是第一人家,马皇后在屏风后给朱元璋说这家人太多了,容易造反(这个郑家族人有一千多)。
朱元璋听进去了,又问郑家人“汝辈处家,亦有道乎”,这个人回答“行大小事,不听妇人言”。这明显是黑马皇后啊。
还有一点离谱的是,第62回里,朱元璋登基,“立【妃】马氏为皇后”,但从这以后,居然都称马皇后为太后。
朱元璋作为小说主角,被当成正义的一方,他的敌人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元朝等等,各方都有将领遇到守城失败的情况,很多人选择自尽,然后他们的母亲、妻子都跟着自尽,这样类似的情节有好几处,因为小说的观点就是“丈夫死国,妇人死夫,从来大义如此”。
另外,71回写元朝丞相也速在通州安营,朱元璋这边的驻军有妇女:“用妇女三百,俱扮作男人,擂鼓敲锣,不住地呐喊。城头之上,也一般装扮把守。”
还有一个很残忍的情节,70回徐达围攻庆阳,“城中乏食,只得煮人汁和泥食之”。后面这9个字,里面是多少条人命啊。而按照一些记载来推测,首先被吃掉的,应该是女性。这9个字让我不寒而栗。
小说还有关于朱元璋的几个小故事,着力塑造朱元璋伟光正的形象:
63回,朱元璋看见宫里的宦官穿新靴子在雨中走,他觉得太浪费,下旨“今后百官入朝,倘遇雨雪,皆许穿油衣雨服,定为常训。”
68回,朱元璋听说有人杀子侍母,直接说这人“绝伦灭礼,惨毒莫此为甚”,“发令刑官把伯儿重杖一百,着南海充军。这些亲戚忍心不救,各杖三十。因命礼部今后旌表孝行,须合于情理者,不许有逆理乱行。”
还有江西浙江进贡竹簟、香米,百姓献女,都被朱元璋拒绝,他还把那个献女的父亲“发刑官杖六十而去”,这固然都是美化朱元璋,但是如果皇帝真的能这么做,对老百姓也是大好事。
连建都北平都是朱元璋的意思,78回写朱元璋“却远望牛首山并太平门外花山,独无护卫之意”,“然圣衷终以二山无情,便有建都北平之意。”
当然,小说很完美地回避了靖难之役,朱元璋的儿子中,只有根正苗红的朱标在小说中露过面。


67回黑方孝孺,主要是写朱亮祖到了山东济宁打仗,方孝孺父亲方克勤正好是济宁知府,朱亮祖让方克勤征发民夫开浚河道,让军队走水路。方克勤陷入不是劳民,就是得罪朱亮祖的两难境地,方孝孺给他爹出主意——去拜神,请求老天爷下雨,那样河道里就有水可以行船了。
就是说,方克勤选择啥也不干,得罪了朱亮祖,朱亮祖让人打了方克勤手下的小吏。结果方克勤记恨朱亮祖,方孝孺后来去了潭王府讲课,上课的时候就不讲朱亮祖的功劳,导致朱亮祖“不得世封侯爵”。
78回,朱亮祖镇抚广东,方孝孺让自己的门生番禺知县上疏说朱亮祖“所为不法”,朱元璋虽然不相信,但还是把朱亮祖罢职,让他回京,结果朱亮祖“忧愤,不久病死”。
——真是纯为黑而黑,毫无逻辑可言,槽多无口。
还有几个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小细节:
54回,张士诚之子张虬投降,常遇春问他,如果派他去攻打姑苏,“岂有子弑父之理”,还说“吾岂不爱将军雄杰,但天理人情上,难以相款”。张虬叹息:“吾听常将军之言,反为不忠不孝之人矣,有何面目再生人世乎!”自刎而死——常遇春真是杀人不见血啊。
第2回,元朝一个官员贾鲁索要刘福通的白鹿庄未遂,向元顺帝进言开浚黄河,把白鹿庄划进了拆迁范围,于是,元朝的强拆,逼反了刘福通。
小说第5回第7回,都有“阿哥”称呼,可见,“阿哥”这个称呼其实类似阿哥阿妹这种称呼,是一种对兄长的昵称,并不是某朝的专门称呼。
第7回还有个“嘎饭”:正说时,只见吴良、吴桢托出一盘嘎饭来,扯开桌子,说“且请酌三杯。”太祖便起身告辞。查了一下,原来《金瓶梅》、《醒世姻缘传》都有写到,“嘎饭”其实是指下饭菜、下酒菜。
69回还写到了徐达访张三丰,感觉次元壁被打破了。
最后吐槽一下,74回“甪(lu)端”全写成“角端”,也不知道是原作者的锅,还是出版社编辑的锅。
作者:转蓬飘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