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十大武术家

 蔓萝花 2022-09-05 发布于安徽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的武术文化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思想与行动。从古至今演变出了许多丰富的武种,每个地方所崇尚的武术也不尽相同,形成的武术流派更是数不胜数。

       那么今天就来为大家盘点,中国历史上十大武术家,我们赶紧来看一看吧。

注:本排名为非正式的排名,仅供参考。

十、杨露蝉:杨式太极拳创始人

       杨露禅(1799—1875?1876),名福魁。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极拳事业深入推广,发扬光大的伟大武术家。1840年左右,杨露蝉自豫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冀南永年县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无不披靡,乡里高手尽皆慑服。后来因故又被荐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教师等。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因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礼遇有加,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旧社会武行规矩虽大,但争斗也极多,露禅公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较量,出手即见红,一响必成功,遂被誉为打遍京城"杨无敌",名声大噪。

       这里必须提到另一个武术大家,因为对武林旧事稍有知晓的人会有疑问产生,既然是无敌,那么和董海川之间又是怎么一档子事儿呢?其实是露禅公进京较早闯出名头,而海川公于咸丰年间来京,又因为不能说的秘密(这秘密直到老爷子临去世才悄悄告诉身边几个最贴心亲近的弟子.),先入宫禁,后转肃邸,长期隐藏行迹(不知用时髦的词儿“潜伏”行不行)。机缘巧合之下,两位不世出的武林英豪相遇,流传下许多种版本的传奇故事。

       杨露禅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长兴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先生所传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九、董海川:八卦掌创始人

       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一般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一次,董海川来到辽宁,见一个道童在青石上练习穿掌,感到新奇,与之较量,竟败于小道童手下,于是拜童子之师毕澄道长为师,经过长期潜心研习,利用道家八卦图中的无极圈和干、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字(即八卦方位),从其变易之理中悟出了八卦掌。他善于吸取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充实自己,他的技艺不断提高,臻于化境,成为八卦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董海川下山后,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作过许多除暴安良之事,被官府追捕,乃自宫为寺人。后来投奔京师肃王府,任司膳太监。一天王府大排筵席,大听宾客如云,一般侍者无法行动,而董海川运用八卦掌步法,上菜,斟酒,在人群中耸容穿行,举座皆惊,人们这才知晓他身怀绝技。

       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

       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

       由于董海川爱打抱不平,引起武林中某些人的忌妒,一天深夜,某拳师携带手枪悄悄来到他的居室窗前。刚刚举起手枪。董海川已从打坐之处一跃而起,一掌将对方击与数丈之外。

       光绪六年,董海川寿享高龄,监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八、甘凤池,江湖人称江南大侠,他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武术家。

       江湖可不是人人都能混出名头的,甘凤池之所以能成为清朝数一数二的江湖人,不仅仅与他那高强的武功有关,还与他曾帮助女侠吕四娘行刺雍正帝的传说有关。

       甘凤池从小就父母双亡了,他孤苦伶仃,没有人管教他,因此养成了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性格。他从小就不喜欢文绉绉的东西,却独独痴迷于各种武功,好结交各地的江湖侠客,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以提牛击虎小英雄而名扬江南了。

       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的义士凤老爹其实就是以甘凤池为原型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秦武王嬴荡、西楚霸王项羽等人都是力能扛鼎的人物,他们都是天生神力的人。甘凤池的武功之所以那么高,和他超乎常人的大力不无关系。

     《清史稿甘凤池传》中提到,甘凤池的力气很大,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他能空手举起一头牛!那可是一头牛,少说也得有几百斤吧,但是甘凤池却能徒手举牛,不得不说他骨骼清奇、天资不凡呐!

       甘凤池一生行侠仗义,行医济世,但他的一身武功都是从谁那里学来的呢?

       当时有句话将拳家多出浙东,明朝以来的内家拳家张松溪、单思南、王来咸、黄百家等人都来自浙东,他们的名声不仅名震江南,放眼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甘凤池痴迷于武术功夫,他听说了浙东有很多武功高强之人,便离开了金陵,只身来到了浙东的四明山。

       要不为什么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呢,那时的四明山可不是人人都敢进的,而甘凤池竟然一个人就去闯四明山去了。四明山山林茂密,古树参天,山中经常有猛虎野兽出没,就算是当地的壮年男子也不敢一个人入山!

       在浙江余姚城有位内家拳家名叫黄百家,此人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之子,清兵南下时,黄宗羲曾招募义军,组建了世忠堂抵抗清兵。明朝灭亡以后,黄宗羲教导其子黄百家练功习武,继承自己的抗清事业。黄百家后来拜在王来咸门下,功夫精深。

       黄百家听说有个打虎小英雄来到了本地,就特意拜访了甘凤池。他们一见面就切磋功夫,后来黄百家见甘凤池是个练武的好料子,就收甘凤池为徒,将内家拳等武术全都传授给他。

       三年之后,甘凤池在黄百家门下出师,黄百家叮嘱甘凤池,一定要将他这一身武艺用在替百姓行侠仗义上面。

       后来,甘凤池就拜别了师父黄百家,跑到了大岚山,拜大岚山的一念和尚为师,学习武林一绝的少林拳法,并著有《花拳总讲法》一书。

       清朝时期有一规定,汉人不能聚众习武,甘凤池因违反禁令而被朝廷通缉,清朝庭怀疑甘凤池有反清复明的嫌疑。

       最后,雍正的爱臣李卫抓住了甘凤池,甘凤池晚节不保,他将自己所在的反清组织成员全都出卖了!

       但是关于甘凤池的另一种结局就是,他被清兵追捕,隐居于江浙。


七、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孟诸,登州人,祖籍山东东平(另一说法定远)。

       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嘉靖三十四年,八百名凶悍的倭寇入侵浙江的龙山所。明朝军队已经不如以前了,被倭寇打得连连败退。而当倭寇头目的屠刀砍向明朝一个士兵的时候,一支冷箭突然出现在倭寇头目的脑门中!紧跟着又有几个倭寇头目的脑门也被冷箭射中!倭寇我那个冷箭射出的方向一看,只看见一名将军正搭弓引箭。此时倭寇胆怯,纷纷逃走。古有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仅有这位将军几箭退倭寇。这个将军就是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继光!

       戚继光的父亲祖辈都是武将,家传的武功也是非常驳杂的。长剑、长枪、刀法、弓箭样样精通。据说他的父亲祖辈还研究过宋太祖赵匡胤的太祖三十二路长拳。戚继光继承了武学世家,当之无愧的高手。然而,勤奋好学和创新精神使得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整个抗倭过程中,在武学上得到了很大的机遇。

       俞大猷是他的第一个贵人。俞大猷擅长棍棒和剑法,并且和当时的武学之宗少林有很大的渊源。而在抗倭过程中,俞大猷和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两个人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在戚继光的著作中也记载了和俞大猷交流棍法,所以说俞大猷的功夫戚继光也是有学习的,当然戚继光的功夫俞大猷也学习过。

       谭伦是他的第二个贵人。谭伦也是抗倭名将,也是戚继光的好友,并且谭伦的剑法精妙绝伦。戚继光和谭伦也并称过'谭戚’,所以双方的功夫也互相借鉴过并且学习过。倭寇成全了他武林高手中的绝对高手。倭寇非常狡猾,并且凶悍,经常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最麻烦的是他们的武器倭刀,刀法诡异,锋利而又杀伤力极大,让明军吃了不少苦头。戚继光研究过倭寇的倭刀,并且根据倭刀创出了一种新的刀法——辛酉刀法。辛酉刀法取长补短,大大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这套刀法也被《纪效新书》记录下来并且传承了。

       这还不算完,对付倭寇戚继光是认真的!戚继光还创出了专门对付倭寇的鸳鸯阵!鸳鸯阵是由12人组成的一个小阵,1名火兵,加上11个战兵,12人组成的超级阵法。并且最适用的是鸳鸯阵还可以变化成三才阵、两才阵和三人一组的两仪阵。阵法战斗力极高,后期还进行了大量的改良,配上了火器之后,阵法的威力更加强大了!

       万历十年(1582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后,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继光受到弹劾,罢免回乡。万历十六年,病死于家中,时年六十一,谥号武毅。

       著有兵书《纪效新书》十八卷、《练兵实纪》十四卷本等著名兵书、《止止堂集》。同时,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陆装备优于敌人;富有创造性地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六、张松溪:武当松溪派创始人

       张松溪明代鄞县(今浙江)人。内家拳名家。师事孙十三老,自言其法出自宋时之张三丰。嘉庆年间以内家拳享誉宁波府。据清《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载,张为人谦恭,外表瘦弱。时有召集平倭之少林寺僧七十人慕名求见,张松溪十避去。后在酒楼相遇,在众僧一再要求下,只好答应比试,张袖手坐,一僧跃起足踢,张稍侧身遂举手送之,僧则“飞九陨会,坠重楼下”。又曾以精湛之内功一手劈开三块各重数百斤的颃石。得其传者有单思南等,单思南传王征南(来咸),王征南传黄百家等。

       盖拳勇之术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则少林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得为人所乘。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於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尤善。

       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无毫髮爽者,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盖此五字。不以为用,而所以神其用,犹兵家之仁信智勇严云。”


五、陈王廷:陈式太极拳创始人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河南温县人。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陈氏家谱》说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但族谱、墓碑、《温县志》都作“王廷”,故应作陈王廷。

       陈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任温县"乡兵守备",曾在山东扫荡群匪,甲申年(1644)明皇朝覆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消极,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遗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炮捶一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被吸取了二十九势。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统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陈王廷所创太极拳的主要传人有:友蒋发、堂侄陈汝信、陈所乐等。


四、王朗:螳螂拳的创始人

       王朗,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螳螂拳的创始人。自幼喜爱武术,相传,他看到螳螂和蝉搏斗,灵机顿触,总结出一套手法,取名螳螂拳,关于创建螳螂拳和王朗个人身世也有多个民间传说。

       王朗自幼嗜武,曾在少林寺学艺多年,少林寺因反清复明被焚后,王朗回到老家。

       关于螳螂拳的起源,比较普遍的说法为:明末清初时,山东人王郎到少林寺学艺,艺成后与韩通斗,斗败及于树下休息,苦思破敌之法。见一螳螂缘树而下,乃以划草戏之。螳螂则以一刀勾一刀打,转变有度,闪转灵活,乃携螳螂回寺,终日试之,而研究出勾搂刁采等螳螂手法。

       一日在树下练习时,有一猿猴取其衣,乃追猿猴而不得近其身,追逐很久,猿猴才弃其衣而去,王郎思之良久,摹仿猿猴之足迹,变换之角度,而研究出猴之步法。至此王郎之螳螂拳初步形成了。

       不久,即有人写出拳谱。第一篇为'十八罗汉短打序',其中说: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并有'短打要论','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条'、'长拳即短打,短打要长拳'等等。练螳螂拳者'以此为总谱,或称为老谱'。可见当时螳螂拳只有一种。以后一传再传,逐渐演变,分为了几大流派:

       梅花螳螂拳及其特点:梅花螳螂拳为山东威海都莲茹所传,以后传至东北及南方和全国各地,其拳偏刚,故有人称为'硬螳螂'。身法要求:拧腰坐胯,意形并重,内外兼修。步型有马步,弓步、虚步、丁步、蹋步、路虎步、玉环步。歌诀:'骑马登山吞托式,御敌跨虎姿'称为螳螂八势,为梅花螳螂拳之基本功。


三、张三丰:明代武当山道士,武当拳的创始人

       曾一人击退匪徒百余人,明太祖朱元璋曾邀请他入朝为官,被他婉言谢绝。张三丰(生卒不详),据道教界推测,其活动时期约由元延佑(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方伎》称,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玄子。以其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

       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自称张天师后裔。传说其丰姿魁伟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无恒。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死而复活道徒称其为“阳神出游”。入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觅之不得。永乐年间成祖遣使屡访皆不遇。天顺三年(1459年)诏封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认为古今仅正邪两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之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又称“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云﹕修道之谓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还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清乾隆十一年《南召县志》卷二中有这样记载:南召县太山庙乡口子河里有“张三丰故里石碑”一通,碑后有其草庵遗址。1917年此处立“张三丰初居此地,而道成于天宝观”石碑一通。(一说辽东懿州人)由于张三丰的神名噪起,明朝皇帝又给他三个赐号。即明英宗赐他为“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1258年,宗教界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佛道大辩论。蒙古大汗蒙哥亲临主持,嵩山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高道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遭到惨败。从此,道教日渐衰沉。但一个世纪后,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


二、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传说形意拳就是由岳飞所创,不过近年来有许多人持不同意见。尽管如此,岳飞仍不失为一位武术家,因为少年时他就拜同乡周侗(也是当时宋朝有名的武术家)为师习武。


一、华佗,后汉医学家(?141-203年?)。字符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原为士人,但无心功名,以致当沛相及太尉举荐时,皆不就。

       他学问渊博,游学于各地,对医学尤有精深的钻研和成就。其医术极精,治病辄效,方药仅寥寥数种,针刺穴位也仅数穴,即可奏效。

     《三国志.华佗传》载其验案数则,均效如桴鼓。他擅长外科,对躯体内部之疾患,如为手术适应症,则给“麻沸散”以酒冲服,使之无所觉而进行手术,可以去除腹内之污秽,切去有病之肠段及积聚,然后傅以药膏,数日内即可平复如旧。华佗还善于养生,主张人体需适当劳动,但不使过度劳累。他创用“五禽之戏”,仿效虎、鹿、猿、熊、鸟的各种动作,活动肢体,使血脉流通,以求难老。其弟子吴普依法锻炼,年九十而耳聪目明。他针刺技术高明,且提出针刺背脊双侧穴位治病之夹脊穴,至今犹为临床上常用有效穴位。史载,华佗因不服曹操之命为其专职保健,后竟遭杀害。其记载之医著有《枕中灸刺经》、《内事》、《观形察色并三部脉经》、《华佗方》等,均未见传世,据载均于华氏临刑前烧毁。后世流传之《中藏经》,署华氏所著,实为伪托之作。

       他创编的五禽戏被称作是中国最早的武术套路,因此也有人把华佗称为中国武术的创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