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笔谈—— 半夏

 博采杏方 2022-09-05

生半夏临床应用体会 ····························· 赵强邓人春(72)

半夏善治三叉神经痛…········…···…·… 朱树宽(73)

半夏粉治癫痫…………………………………… 王玉平郭杰(73)

重用半夏治疗失眠…………………………………………马明和(73)

半夏治流涎效佳……………………………………………郭集军(74)

半夏治顽固性呃逆效佳 …·……………………… 任丽艳任义(74)

脾病良药半夏………………………………………………顾为政(74)

半夏外用止血生肌祛瘀消瘢………………………………杨文山(75)

半夏外用治疗产后尿潴留 …······……… 袁 泉刘卫东(75)

半夏生用有良效……………………………………颜乾麟(135)


                          生半夏临床应用体会
浙江巨化集团公司职工医院中医科(324004)

赵强
浙江巨化集团工程公司     邓人春
     笔者常用生半夏入药煎用,尤于化痰散结方面,因须借其辛散之力,治疗有形痰结或瘀结,包括一些肿瘤、囊肿、炎性包块或某些增生性疾病有良好疗效,现列典型病案数则如下。
    1、脑瘤
     张某,女,61岁。1994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手足麻木、僵滞伴震颤、活动不利已3月。最近1月视力逐渐下降至今已完全失明,卧床不起。曾赴某市人民医院诊治,经CT确诊为“脑胶质瘤”,因客观原因而拒绝手术。往视之,神志清楚,语音低,喉间有痰音。诉大便5天未解。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滑数。治拟化痰祛风通下。药用生半夏30g(先煎1小时),生地黄50g,僵蚕、地龙各10g,生大黄12g(后下),芒硝10g(冲),枳壳10g,5剂。5天后,双目已复明,并能起床行走,大便通畅,震颤大减。再拟方:生半夏50g(先煎1小时),生地黄50g,党参20g,苍术、获苓各12g,蜈蚣2条。该方服用1月,诸症告失。随访2年余,行如常人。惜未再行颅脑CT复查。
     2、 多囊肝、多囊肾
     祝某,女,60岁。1986年8月已被某市医院确诊为“多囊肝、多囊肾”。当时腹大如鼓,伴腹痛、纳呆、不寐,行动困难。多年来一直用中药治疗,症状得以控制。间有症状反复,亦可随症出入数剂而愈。至1995年5月,病再发且加重。虽经多方调治,诸药叠进却难奏效。遂试用单味生半夏50g,水煎2小时,分3次服。岂料1剂未尽,腹痛已止,当晚安然入睡,次晨则思饮食。既获良效,则每日单用生半夏50g依法服用,如此2月余,耗药3000g余,症状减轻并稳定。近2年来,间有不适,仍用该法而解。
     3、 肺癌
     杨某,女,76岁。1995年4月19日初诊。咳嗽、时兼咳血、气喘、胸闷胸痛3月。某市人民医院经CT检查后诊断为肺癌。病人不愿住院而转求中医。经辨证,属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药用:生半夏30g(先煎1小时),生地黄、太子参、赤芍、丹参各24g,麦冬18g,桃仁12g,五味子10g,10剂。药毕,胸已不痛,舌质紫暗较前为淡,舌苔已生;咳嗽、气喘、胸闷如故。上方去生地黄、麦冬,加桂枝6g,5剂。5月4日再诊,脉滑,舌红、苔薄白,咳痰少而粘,无胸闷咳血,CT复查报告肿块明显缩小。处方常服方:生半夏60g,生地黄30g,鲜枇杷叶200g同煎2小时,每日1剂,分3次服。共服4月余,用药总量6.3kg,病情稳定好转,随访2年,仍在家操事家务。
     4、无名肿块
    吴某,男,62岁。自诉左上齿龈部有一肿物已5年,逐渐长大,曾服药打针无显效。因惧手术而求治于余。察其左上龈肿物形圆球状,约2cm×1.5cm大小,触之不动,不痛,边缘无红肿,患者平素大便秘结难通。因思其怪病日久,诸药不效,总系痰瘀之类,遂用生半夏、生地黄各50g,煎2小时后,分3次当日服下。次日大便通畅,3剂后肿物消失,齿跟部正常。随访近2年,未再复发。
     生半夏除散有形之结以外,还在散无形之结方面,也颇多效验。还常将之用于梅核气、不寐症、郁症、癫狂症等疾病中。
       5、体会
     《伤寒论》中半夏多为“洗”后入煎之用法,且无“久煎”之说,仅与生姜同用较多。用量则以半升或1升计在仲景方中半夏的出现频率颇高,足见半夏的用途和效验很受重视。在中药学中,半夏占有重要的一席。然因其“有毒”,故生半夏在现今的临床使用范围受限,剂量也颇小,没有发挥出该药所有的功能。我们大量使用生半夏,有如下体会。首先,半夏如果生食,确有较强的毒性。但伍药入煎,则成熟品,其毒性大减,虽用量较大,却未发现中毒现象。其次,我们认为生半夏的毒性可能就是它的某些有效成分。所以有时在处方中用姜半夏、法半夏无效而改成生半夏时却有显效。第三,生平夏用之散结时仍须辨证,以痰、结之象为要,配伍时,与生地黄同用有相得益彰之妙,此二药一燥一海,一温凉,且《本经》调生地黄能逐血痹,如此配伍,则大可不必泥于“津伤、渴者忌之”之说也。其四,从单味生半夏治疗不寐、腹痛有效,可知该药尚有止痛、安神之功效。其五,生半夏用量当灵活掌握,散结时用量宜大,反之则用量宜少。
                             半夏善治三叉神经痛
                         山东省聊城卫生学校(252060)
                                        朱树宽
      三叉神经痛,系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头痛,属于中医学的头痛范畴。笔者认为,三叉神经痛当属痰厥头痛,其病机为痰凝火郁络阻,治疗恒以半夏为主药,灵活化裁,取得良效,兹举2例说明之。
      如治傅某,男,76岁。1989年3月5日初诊。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灼热疼痛,如鸡啄、似刀割,牵及齿龈和前额,每于洗脸、刷牙,甚至说话而诱发或加剧。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予卡马西平治疗,效不显;改用穴位封闭,开始有效,后无效,且愈益加重,疼痛剧烈,日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约几十秒至1分钟,伴烦躁难眠,纳谷不香,求治于中医。余见患者舌体淡胖、苔白滑而腻,脉弦滑有力,诊为痰凝火郁络阻,不通则痛。处方:姜半夏30g,生石膏30g,细辛6g,温蚕10g,全蝎6g,白附子10g,川弯10g,川牛膝10g,主姜30g为引,水煎温服,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2剂,疼痛大减,每日仅轻度发作1~2次。上方姜半夏改为60g,继服2剂,疼痛消失。遂嘱常服碌石滚痰丸合止痉散,以资巩固。随访5年,未再复发。
    又治张某,女,53岁。1995年11月11日初诊。患者左侧三叉神经痛已18年,长期服用卡马西平。3年前在当地医院行三叉神经上颌支及下颌支切断术,疼痛得以缓解。术后1年,疼痛又复发如初,呈阵发性剧烈痉挛作痛,每天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约1分钟,伴烦躁不眠。前医诊为瘀血阻络,先予通窍活血汤,不效;再予散偏汤,仍不效。余见患者舌苔白腻,脉沉细而弦,诊为痰瘀阻络、风火上扰。处方:半夏30g,川30g,僵蚕10g,蝉蜕15g,姜黄10g,大黄10g,全蝎6g,蜈蚣2条(冲服),生姜10片为引,水煎温服。上方服5剂,疼痛缓解,日发作减为2~3次。上方半夏改为60g,继服5剂,疼痛基本消失。遂嘱服碌石滚痰丸配四虫片以资巩固。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按:笔者在1989年收治三叉神经痛患者傅某时,对半夏这味教科书上注有毒性的药物,尚多畏惧感,故初用半夏,只取姜半夏,且还用生姜30g为引,在用量上也是先从30g开始,逐渐加至60g。后因疗效非凡,方敢放胆投用。考半夏,善交通阴阳治失眠,《内经》有半夏秫米汤;吴鞠通深谙半夏之妙用,曾重用半夏二两(60g)治失眠。西医称三叉神经痛系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为,故用药多取镇静、镇痛之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兹治三叉神经痛用半夏,亦取镇静、镇痛之功矣。唯应注意,半夏用量至为关键,其小量(6g),可降逆和胃;中量(15g),可化痰开结;大量(60g),可镇静止痛。治疗三叉神经痛,非用大量方取佳效,临床应用10余年,未发现有不良反应。
                               半夏粉治癫痫
               山东省高密市人民医院(261500)     王玉平
                   山东省高密市中医院      郭杰
      笔者受当地老中医启发,用半夏粉治癫痫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半夏粉制法:秋天采挖鲜半夏若干,浸入冷水中半个月,每日换水1次,去除上浮之泡沫,然后置砂锅内煮沸,立即取出以冷水冲洗淘净,连续煮沸3次,晒干研末后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半夏粉1g。服法:视病情及年龄,每日2~3次,每次1~2粒,连服1~2年。
     典型病例:林某,男,6岁。1990年5月就诊,患儿2年前吃午饭时突然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约10分钟后清醒。相隔半年又出现上述症状发作,此后每隔6~7天发作1次,经某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癫痫大发作”。间断服用苯妥英钠,未能控制。改用半夏粉胶囊每日2次,每次2粒,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症状轻微,举家甚喜,连续服用2年后痊愈。患者7岁上学,随访6年,癫痫未再发作,且智力发育正常,无其它不良反应。
    近几年,笔者按上法共治癫痫12例,年龄2~16岁,痊愈5例(随访2年以上未再发作);显效5例(发作次数减少,症状明显减轻);无效2例(发作次数及症状均无明显改变)。因笔者收集病例有限,故将此法公之于众,待同道验证。
                               重用半夏治疗失眠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第二人民医院(255300)                 马明 和
      笔者在临床辨证处方中,重用半夏,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半夏气味辛、平、有毒。能解郁和胃除痰,具有安神定志之妙,临床治疗失眠症,多获良效。如治韩某,女,45岁,工人。因其丈夫检查出重病,以致烦躁不安,彻夜不能入寐1月余。来诊时,自述服西药镇静安眠药,中药汤剂等都无明显效果,仍不能入寐。神志恍惚、心悸、心烦,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滑腻微黄,脉弦滑。综观舌、脉、症,属气郁痰结,胃气不和所致。拟炙法半夏40g,百合15g,合欢花15g,获苓15g,石菖蒲12g,3剂,水煎服。服后夜能入睡4~5小时,又原方续服2剂,睡眠正常,它症悉除。随访2月,未复发。
      笔者以重用半夏,治疗失眠30例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并疗效巩固。半夏有毒,用之当慎重,一般治疗失眠多用30~60g方效。法半夏先用净蜂蜜炙后加入它药同煎30分钟,取汁300ml,徐徐咽下,其疗效卓著。治疗失眠,不用大量半夏不易取效。笔者有很多病例都是先用常用量不理想,再加大法半夏用量而获显效的。所以只要认症准确,亦可径用大量,略加炮制,不会有副作用,而且能缩短疗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法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眠作用。法半夏用蜜炙后,可去其毒性,保留其功效。本例用法半夏,解郁和胃化痰,配百合性甘微寒,以安神定志,协调脏腑,使阴阳相交合,佐以合欢花、获苓、石菖蒲,舒郁健脾,化痰安神,使阴阳相交,神安得寐。

                     半夏治流涎效佳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中医科(510310)            郭集 军
    笔者外公是乡间医生,一次回乡探亲,见外公收治一流涎男子,竟独用一味法半夏便使其10余年顽疾痊愈,甚为奇怪,乃请教其因。外公说,痰涎为水湿化生,脾主涎而肾主唾;脾胃虚则湿浊聚;湿浊盛则痰涎生;故治涎可责于脾肾;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且《本经》认为法半夏兼有温肾之功;故独用一味而君臣佐使集于一身,无须配伍;另患者寻医日久,服药已有成效,一味中的,有取巧之意。我半信半疑。后我在临床上见有口淡流涎或痰浊多者,在配伍中加入法半夏一引,收效甚佳;特别对苦于流涎的青壮年甚为灵验,试举1例。
    某女,23岁,自述从小口淡,频频吐涎,白天不自主口水涌动,不吐不快;夜则涎从口出,湿透枕巾而不知;读书时常污书湿纸而自责不已;四处求医,稍好转但无以根除。来诊时视其精神尚可,双目有神,稍瘦,发育正常。说话频吐涎沫,清稀如水,面颜稍白。舌质微红,苔淡白,舌体胖而有齿痕,脉细稍偏数象。问其月经量多,色淡,经期7~10天,常提前,白带清稀;查其以前用药,多为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理中丸等健脾补血之类,便在苓桂术甘汤和四物汤的基础上加入法半夏20g。处方:获苓15g,桂枝12g,白术12g,炙甘草8g,干姜8g,白芍12g,生地黄15g,川芎12g,当归8g,法米夏20g,黄芪15g,浓煎温服。4剂后自述口淡及口水涌动之感明显减轻;改生地黄为熟地黄,继服7剂,晚上已不湿被,但偶有流涎。再改理中丸合补中益气汤加法半夏20g调理,后症状逐渐消失,直至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半夏治顽固性呃逆效佳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067000)            任丽艳 任 义
笔者用半夏治疗顽固性呃逆24例,效佳。现举2 例如下。
      庞某某,男,56岁。1992年8月4日就诊。患者自t  述2天前无明显诱因午饭后呃逆阵作,逐渐加重,经当] 地医院针灸、服中药汤剂后,略有好转,瞬间又作,逐渐
加重,呃逆连声,饮食不进,入睡不得,坐卧不安。舌红绛、苔黄腻厚少津,脉弦数。诊为肝郁脾湿,蕴结于中,上逆于咽,呃逆频作。用半夏20g水煎频服,服后症状改善,呃逆间断发作,有时咽干口苦。次日复诊上方加黄连10g,厚朴30g。连服2剂,症状消失。
     王某某,女,42岁。1997年3月4日就诊。呃逆阵发性频作6年,曾多次治疗,疗效不巩固。每遇精神刺激、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等原因,均可发病,伴纳差、失眠、心烦乏力。舌红绛、苔白腻,脉沉数,左关滑数。此系肝郁气滞,脾湿蕴结,浊气不降反而上逆成呃逆。处方:半夏3g,甘草2g,研面冲服,每日3次。服药4天,症状明显好转。连服8天呃逆止,饮食、睡眠已正常,继服上药10天后停药。半年后随访,末复发。

                 

                                  脾病良药半夏
                   江苏省大丰市大桥中心卫生院(224131)        顾为政
      脾病,则水谷精微及水湿之气运化失常,则成痰、湿诸病。呕利痞,可以单病出现,也可以两证、三证同时出现。半夏苦温,功擅止呕、化痰、燥湿健脾,可谓治牌病之良药。
      1 、治阑尾炎术后腹胀气
    李某某,男,47岁。于1998年12月2日行阑尾切除术第2天,出现腹胀气疼痛,呕吐,不能食。使用肛门插管排气,腹部热敷等方法后,腹痛腹胀有增无减。查患者腹胀如鼓,按之柔软,呕吐不能食,口干,肠鸣便落,舌暗红、苔厚腻,拟半夏泻心汤意,苦降辛通,处方,制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厚朴10g,赤芍10g,茯苓15g,白术10g。服药3剂,腹痛腹胀消失,饮食大便均恢复正常。
       2、半夏消痰瘀
      景某某,男,64岁。1998年6月20日诊。患者右颈部有一10cm×15cm肿块,头活动受影响;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也肿大,质硬疼痛,病理切片为淋巴癌。因白细胞过低(1.4×10°/L)不能化疗,要求中医治疗。病人体质尚好,察舌暗红边有瘀斑、苔两边白腻,脉沉涩不畅。诊断为肝郁气滞,湿痰瘀阻络脉。处方:制半夏15g,胆南星10g,浙贝母10g,炮穿山甲10g,生牡蛎30g(先煎),海藻10g,橘络10g,丹参15g。服药5剂后,颈部肿块明显缩小,头能自由转动,局部不疼痛。效不更方,前后服药20剂,病人精神好转,饮食增加,白细胞升至4.5×10°/L,恢复化疗。
      用半夏止呕,一般伍生姜、获苓。偏热者加黄连,以达到辛开苦降的作用;用半夏治各种积液、囊肿、包块之类疾病,一般配白芥子、胆南星、浙贝母、炮穿山甲、白术等,或加当归、益母草活血药,以达到健脾化湿、血行水亦行的效果。
                                   半夏外用止血生肌祛瘀消瘢

                       河北省吴桥县桑园镇医院(061800)     杨文山
     半夏,味辛,性温。临床多内服用,取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笔者取生半夏研极细末,密贮,外用治外伤出血、跌打瘀肿、鸡眼胖、瘢痕疙瘩,其止血、生肌、祛瘀、消瘢之效卓然,介绍如下。
     1、外伤出血
金某,男,35岁。1996年7月12日初诊。左前臂被利器擦伤,伤口约1.5cm长,渗血不止,外科拟缝合治疗。适逢余在,急取生半夏末撒布伤口,不足2分钟见血止,又撒少许,纱布包,3日换药时见伤口渐合,数日后伤口愈合,疤痕细小。其后外科常用本品于外伤出血,效皆著。
    2 瘀斑
      李某某,女,42岁。1995年9月8日初诊。右膝部因跌伤瘀肿4天,经热敷及口服活血药肿渐消而瘀不减,色暗,直径约3.5cm,走路及触压尚痛。用生半夏末,醋调糊,涂敷患处,每日1次。用1日则瘀消近半,共3次则瘀肿已尽。
     3、瘢痕疙瘩
苏某某,女,18岁。1995年7月16日初诊。患者额因伤留一癡痕疙瘩,约莲子大。用激素局封未效。获 予取生半夏末、三七末各等分,调匀密贮,每取适量,醋便 调敷患处,每日1~2次。1月而见消,连用近3月后瘢去肤如常矣。
      4鸡眼
      张某某,女,32岁。1996年10月26日初诊。左大復 趾一鸡眼有4个月,疼痛足难着履。惧手术切除。嘱其u- 温热水洗净足,泡软其角质,用刀片轻削去上层角质台k 层,取生半夏末撒堆其上,胶布封贴。6天后撕去胶布,鸡眼随之粘落,凹处新肉芽见长,乃单用纱布保护,5)  天后愈合如常。
                
   半夏外用治疗产后尿潴留
                 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276002)     袁泉刘卫东
      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笔者运用生半夏外敷治疗产后尿潴留,较西医治疗,副作用小,患者无痛苦,且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
      本组病例11例,产妇年龄在24~31岁之间,孕期33~42周,其中自然分娩者4例,行剖宫手术者7例,产妇病程为1~4天。经用本法治疗,结果均获治愈,其中治疗1次痊愈者7例。
治疗方法:将生半夏15g左右及大蒜2瓣,加水少许,共捣烂为糊状,敷于脐中及关元穴,上面覆盖胶布,用热水袋热敷其上方,觉热气入腹,即有便意。如有灼痛,可先将热水袋去掉。一般1~2小时即可见效,小便自解之后,可继续保留1小时左右,以巩固疗效。
    典型病例:韩某,女,25岁。于1997年2月15日入院,足月自然分娩,系第1胎,因产程过长,产后小便一直不畅,每次不能排空,3天后,开始完全不能自解,妇产科经治疗无效,遂邀笔者会诊。诊见:患者痛苦面容,腹胀如.,大汗淋漓,舌质淡苔白,脉弦滑无力。证属寒凝气滞,膀胱气化失司。遂用上法治疗,2小时后患者即顺利排尿,治疗1次而愈。
     体会:产后尿潴留,属中医之“产后窿闭”范畴,《产孕集》载:“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闷乱不醒,缘来产之前内积冷气,遂致产时尿胞运动不顺……”。用生半夏外敷脐中及关元穴,之所以能获显效,是取其性温味辛而体滑,正如《本草纲目》谓之:“能主痰饮及腹胀者,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脐中、关元,即是奇经八脉之一任脉上的重要穴位,脐中既与十二经脉相连,又与十二脏腑相通,选用气味俱厚之生半夏,辅以大蒜加强开窍透骨之性,贴敷脐中,既可畅三焦之气机,又可直达病所之膀胱,故小便通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