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記長安 | 新見《十二古琴人家治印》

 Yuiizhang 2022-09-05 发布于云南


1984年,有幸参与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十二古琴人家印谱》的编选工作(印谱于1985年9月出版发行),并撰写了『三秦印苑第一枝』(文后附)的短文,作为印谱的引文。『十二古琴人家』为陈尧廷先生的斋号。先生生于1903年,卒于1968年,工书画、精篆刻并从事文字与考古研究,平生好古琴,故号琴痴,又因珍藏有十二张古琴,自颜其居为『十二古琴人家』。
图片
陈尧廷先生与家人
陈尧廷先生谢世时,我已自学刻印有五六个年头,虽久慕先生大名,且家中还有先生赠给父亲的山水小品,但终无缘得见先生尊面、聆听教诲。至1984年,先生已归山十有六载,时获参与先生印谱编选机会,心情难掩激动。

图片

《十二古琴人家印谱》(1985年版)

《十二古琴人家印谱》分作正副两篇,正篇收录先生印蜕157方,边款23种。其中包含有数量不多的其夫人谢蕙女士及公子陈彦钧的若干作品。副篇则收录了百余种先生的印稿。当时,我即觉所收先生作品数量未足,但限于条件又难以再做增补。事后,我也曾关注于此,想着是否可以广泛搜求、以见全豹,但由于生性懒惰,又不喜交际,结果近四十年过去,手头仅有三方陈先生的篆刻原石和约二十种印蜕而已。

今春,曹军华先生来舍下,无意间说起西安美院副教授陈斌先生收藏有一件陈尧廷先生的印屏,大喜过望,遂请军华趁暇拍照来看。及至见到翻拍的印屏时,始觉印屏虽未大,却关涉人事颇多,更有亲见的必要。处暑之日,西安稍觉降温,经青年画家许可联系,又约摄影家王以刚先生,三人同往陈斌先生处拜会探访,得见《十二古琴人家治印》之印屏。

    印屏的基本情况    

印屏为白色宣纸制成,宽35公分,高54公分。集录印蜕17方,边款6种。印蜕及边款皆剪贴于印屏之上。印屏右上为『十二古琴人家治印』八字题耑,书体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虽未见署名,但应为陈尧廷先生手迹。印蜕中有三方为先生自用印,分别为『垚亭癸卯乃降』『十二古琴人家』『长安陈尧廷之章』,依次排列在题耑下方。其余为姓名印8方、斋号印2方、闲文印4方。印泥色相不一,拟为平时为人治印后所钤留,制印屏时集作一处。推断印屏已有六十年历史,然印蜕仍见清晰,印屏品相整体称佳。陈斌先生介绍,这件印屏是2000年前后从收藏界朋友处换来的。除这件外还有一件,印屏内容为毛泽东词刻石,但一时未能找见。据此前了解的情况来看,陈尧廷先生曾篆刻过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一组八方印,并设计有《忆秦娥·娄山关》词的印稿。这两种都收录于1985年版的《十二古琴人家印谱》之中。估计陈斌先生收藏的另一件印屏应为《浪淘沙·北戴河》词的印作原拓。

图片
陈斌先生藏《十二古琴人家治印印屏》

经与《十二古琴人家印谱》对照检索,印屏辑录的17方印中,有9方曾收录于印谱之中,另有『祝(押)』『游于艺』『戒之在色』『种瓜堂』『龚(押)』『臣薛勋之章』『宾虹长年』『赵望云之印』等8方为新见之品。在印谱收录的印蜕之中,或因当时技术原因及版式需要,有几方印的尺寸有所缩放,而印屏中所见尺寸当为准确。


    印屏辑录印式分述    

图片
垚亭癸卯乃降

朱文。直径约8mm。陈尧廷自用印。『垚』为『尧』的本字,『垚亭』为『尧廷』别署。陈尧廷生于1903年,农历癸卯年。印面甚小,一般用于扇面书画,俗称『扇章』。


图片
十二古琴人家
白文。13mm×13mm。陈尧廷自用印。

图片
长安陈尧廷之章
白文。26mm×26mm。陈尧廷自用印。

图片
祝(押)

朱文。11mm×20.5mm。印拟宋元时押印风格,上字取楷书,下字在押符和草书『嘉』字之间。附边款:『乙秋兄政。尧廷集贞卜文字。壬寅。』此印拟为祝嘉先生所刻。祝嘉(1899-1995),字燕秋,海南文昌人,后定居苏州。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和理论家。印章上款作『乙秋』。乙即燕,或称乙鸟。宋人有诗:再见来巢印,频闻入市寅。乙指燕,寅为虎。《水浒传》中浪子燕青昵称『小乙』,偕其燕姓。故『乙秋』即『燕秋』,为祝嘉先生表字。有疑问的是边款注『集贞卜文字』,与印文风格不符。『壬寅』为1962年。


图片
家在嵯峨山麓

白文。30mm×30mm。此印为刘自犊先生刻。刘自犊(1914-2001),著名书法家,曾任陕西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理事。嵯峨山位于陕西省泾阳、三原、淳化三县交界处,距西安60公里,主峰1405米。刘自犊先生为三原人,故有此印文。


图片
游于艺

朱文。12mm×37mm。附边款:『游于艺。集贞卜文字。尭廷。……』『尭廷』以下文字未清。印文字形与边款所注『集贞卜文字』相合。


图片
戒之在色

朱文。25mm×26mm。附边款:『问渠仁兄政。尭廷治。己丑。』李问渠(1884-1964),原名集,号苦李,江苏徐州人,仕官入陕,落籍长安,以诗书琴画广交秦地名士,山水画尤为著名。『戒之在色』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文字本意说修身之道,因李问渠先生为画家,故与中国画主张的水墨为上理论相对应,指对画法、画境的追求。『己丑』为1949年。


图片
关以洁

白文。14mm×14mm。关以洁的详细资料未获,拟为从延安进城的文艺理论家。有人指曾居住于西安碑林或碑林附近。


图片
禾  庵

朱文。14mm×14mm。此与『关以洁』印在印屏上作上下排列,拟为对章,则『禾庵』为关以洁先生斋号。


图片
种瓜堂

白文。14mm×32mm。种瓜堂为马少田先生斋号,源出青门种瓜的典故。马少田(1910-1970),名恩培,西安回民望族。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创办回民『青门中学』,与西安文化界交往颇多。或受陈尧廷影响,五十岁时学篆刻,专攻齐白石印风。陈氏曾为其篆印多方,『种瓜堂』为之一。2020年,笔者偕同马少田家人编印了《种瓜堂马少田印存》。


图片
龚(押)
朱文。11mm×25mm。仿元押形式,印主未详。

图片

臣薛勋之章

白文。22mm×22mm。薛勋,字定夫,亦署定父。西安杜陵人,生卒年未详。晚清至民国时期文物考定家、收藏家,解放初曾任西安文史馆馆长。因薛翁为前辈大家,陈尧廷先生镌刻三面边款以见恭敬。边款内容分作两段,前段为陈氏自作『虞美人影』词一阙,后段为记。前段有多字欠清晰,尚难成读,后段文字试释为:『定夫前辈秦中考古名家,世(?)博学、富收藏。性素清欢,门无俗客。历年遁迹青门,考古证今。著作盈集,得益良多。兹属治五字青田印,勉为构成,并制小诗一阙,调寄『虞美人影』,即希两正。己丑十月初雪,尭廷记于十二古琴人家。』『青门』代指西京、西安。『己丑十月』为公历1949年12月。


图片
康师尧

白文。28mm×28mm。康师尧(1921-1985)亦名康巽,河南博爰人,后定居西安,以花鸟画名世,为长安画派创建人之一。


图片

新知乐似获奇书

朱文。28mm×28mm。此印与『康师尧』印拟为康师尧先生属刻的对章。印蜕附边款:『汉碑篆额中多有界格,惟苻坚(?)一格作二字,颇新奇,故仿之。质诸师尧鉴家两正。尭廷治并记。』边款以古例说界格之用,其中『苻坚(?)一格作二字』指为何碑刻,尚待考。


图片
秦人寇遐

白文。23mm×24mm。寇遐(1884-1953),陕西蒲城人,字胜孚,号玄疵。早年投身辛亥革命,参加同盟会,为著名政治家、学者、书法家。解放后曾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1934年在邵力子、杨虎城支持下,与党晴梵、张寒杉、茹欲立等发起成立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举办展览、印行刊物,影响迄今。陈尧廷先生当时同为西京金石书画学会中人。


图片
宾虹长年

朱文。24mm×24mm。黄宾虹(1865-1955)近代山水画大家,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印蜕附边款:『宾虹先生正乖。长安陈尧廷治。时己丑冬月十八日,呵冻作于十二古琴人家之蓂荚山房。』乖,谬误意。『正乖』即『正谬』,谦恭语。冬月为农历十一月,『己丑冬月十八日』为1950年元月六日,时值小寒,故有『呵冻』之说。蓂荚山房为陈尧廷先生另一斋号名,其曾自绘有『蓂荚山房治印图』。蓂荚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其每月前十五天每天结一荚,而后十五天每日落一荚,故可计日,亦名历荚。陈尧廷先生以『蓂荚』颜其居,或有计日砺学的意思。


图片
赵望云印

朱文。27mm×27mm。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早年以河北农村写生名世。天津大公报社曾印行有《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冯玉祥将军于每幅作品下有题诗。后来陕定居西安,解放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西安美协(即后来的陕西省美协)首任主席,长安画派主要创建人之一。


    印屏的制作年代及文史艺术价值    

一般来说,印章边款是判定印章创作时间的最有力证据,这件印屏共附有六种边款,其中五种注有纪年。除『游于艺』边款纪年未清晰外,三种为『己丑』,即1949年至1950年初;『祝(押)』边款记为『壬寅』,即1962年。如此,则可知印屏制成年代最早当在1962年之后,而必然又在1966年『文革』之先,即1962~1966年之间。

1962~1965年,是笔者上初中阶段;那时,三年困难时期刚刚过去,随着国民经济的渐次复苏和发展,社会上的文化艺术活动也相继活跃起来。对于喜欢美术的人群而言,位于西安北大街南头的西安美协可谓『热点』所在。一是美协门口开设有一小爿『服务部』,经营各种美术工具材料,也时时展销当时美协会员的美术作品;二是每逢节庆或相关活动时,美协院落里常常有书画作品展览。这类展览大多是免费公开的,进门处摆张桌子,桌子上有大小两个盒子,大盒子里置有豆子。入场参观时,只须按要求从大盒子里取出一粒豆子放入小盒子,一人一粒,用以计数。美协院子里是老式平房,没有啥正规像样的展厅,作品分别陈列于一间间的房子里,称之为第一展室、第二展示……。展品较多时,就连一侧走廊的墙上也要悬挂作品的。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看书法展,有一件用行书写了首打油诗,内容现实而风趣,诗文至今还能记得:『昨日上山锄棉花,早饭送到板凳垭。甜在心中香在口,包谷糊糊老南瓜。』另一件是篆书毛主席《沁园春·雪》,一边回忆着原文,一边对照看篆字,直到外面工作人员督促『快点着,要下班了呵!』但两位作者却都没有记住。
印屏的功用即在于展示,如果推测不错,陈尧廷先生的这件印屏即是在1963~1965年期间参加美协展览的遗迹。
《十二古琴人家治印》印屏虽仅辑录了17方印作和六种边款,在60年后的今天,我们特别可以感知到其中的文史价值与艺术魅力。首先,17方印涉及11位人物,除作者外,有外埠2人(黄宾虹、祝嘉)、本土8人(薛勋、李向渠、寇遐、赵望云、刘自犊、康师尧、关以洁、马少田)、未明1人(龚?),其大多为蜚声海内外或艺重一方的国手、名家。其次,若以陈尧廷先生为基点,则12人之中,有前辈1人(薛勋),有年长者4人(黄宾虹、寇遐、李向渠、祝嘉)、年少者4人(赵望云、刘自犊、康师尧、马少田),其生年几历半个世纪。而能将这些人物系于一处的,则缘于陈尧廷先生、缘于一方方被称为篆刻的朱泥印鉴。由此,既可见文化圈的人际交往,也可见文化传承的功能与力量。其三,印屏虽仅有17方印蜕,却已典型地展示了陈尧廷先生在篆刻艺术中的追求与成就。以文字应用来看,17方印中包含有甲骨文、金文、小篆、汉篆、楷书等,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见的所有古文字形式。即便以陈先生所常用的汉印形式为例,也有一印一妙的理解与变化。在1985年版《十二古琴人家印谱》的引言中,我曾写道:『纵观陈先生的印章,不难看出他既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却又在努力捕捉时代的信息,不断赋予印章以新的生命。』如今,陈先生已谢世54年,这件印屏则有近60年历史,人事变迁,似旧若新。旧去的只是时间和生命,而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却永远鲜活于天地之间。
(特别致谢曹军华、陈斌、许可、王以刚诸先生!)

2022年8月25-27日草识于风过耳堂



 附 

三 秦 印 苑 第 一 枝

读陈尧廷先生印章作品

明清两代,当在祖国南方掀起文人治印高潮的时候,北方印苑却几乎一片空白。直至二十世纪中叶,陈尧廷先生——这位土生土长的西安印人,才在『自古帝王州』的三秦土地上催开了一枝印苑之花。

陈尧廷,一署尧亭,酷爱古琴,自号琴痴,因藏有十二张古琴,又号十二古琴人家。夫人谢蕙,其子彦钧,均善治印,一时传为佳话。
陈先生于治印之道,刻苦自学,中青年时期主要得益于汉印。他三十七岁时所创作的《汉麒麟阁十一将印》全以区区二十余印,已可窥汉印博大精深的面目。陈先生对于汉印艺术驾轻就熟的技汉法入手,或如满白铸印,或如将军急就,间出封泥奇趣,殳篆风姿,巧可见一斑。
图片
大司马将军博陆矦
图片霍子孟

图片丞相高平矦

图片少府之印

图片

赵充国

图片后将军营平矦

图片魏相之印

图片宗正阳城矦

图片梁丘贺

图片刘德唯印

由于陈先生对于书法、绘画、古琴素有研究实践,再加上在治印中远溯秦玺汉铸,近师名家流派,并从龟甲钟鼎、碑版墨翰中汲取精萃,使他的『印外之功』与『印内之功』都有颇厚的基础。这一点,在他中年以后的印章创作中明显地有所体现。在入印书体上,甲骨钟鼎、秦文汉篆以及隶、魏、楷体无所不收,在章法布局上,则继承了汉印静中求动的传统,于方整之中取势求变,或虚实,或对称,方圆曲直,变化多端,不乏佳构。在他刀下既有如『家在嵯峨山麓』那样的挺拔苍劲,又见像『张朋一』『尧亭私印』诸印的流动自然。至于花押殳篆则能因势利导,巧妙安排,不野不乱,恰到好处。在刀法运用上,无论是冲刀、切刀,都能运用自如。粗文肥而不腻,如『白浪淘天』『张春浦』等;细文瘦而不枯,若『愿斋』『问翁』皆是。另如『熊文源印』『佟寿勋』『倚轩』等印,单刀痕迹颇浓,却又异于白石老人的风格,别有情趣,耐人玩味。
图片张朋一
图片尧亭私印
图片白浪淘天
图片张春浦
图片愿  斋

图片问  翁

图片熊文源印

图片佟寿勋
图片倚  轩

近几十年来,专题印章的创作发展迅猛,给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专题印章的创作,给印人提出了如何在一组印章中变化形式与技法的问题,很显然,用一门一派的风格手法去表现专题组印是单调和不足的。陈先生在这方面有着较成功的实践,试以他早年创作的《汉麒麟阁十一将印》与晚年的《毛主席词浪淘沙·北戴河》印相比,前者仍沿用传统的汉法(当然,与专题内容也有关系),后者则一印一貌,丰富多姿,达到了较完美的艺术效果,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纵观陈先生的印章,不难看出他既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却又在努力捕捉时代的信息,不断赋予印章以新的生命。
三秦印坛没有形成像浙、皖那样的流派,也没有出现能够影响一代或数代的治印大家。这一点,可能使后来的印人遗憾,但也正是这样,才不致使新印人轻易落入一门一派的巢穴而裹足不前。陈先生治印是自学的,他在门派之外吸收了丰富营养,努力赋于印章较多的面貌,在这方面,与当今三秦印坛上终南印社的印人们提出的『随印生法』,颇有相似之处。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艺术领域的开拓,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三秦印坛上会出现花团锦簇的大好春光。

谨识于药石庐一九八四年八月十九日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