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上教案---数学
2022-09-05 | 阅:  转:  |  分享 
  
第1章(单元)第1课(节)3课时

课题 秒的认识 备课日期 2020.8.3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 学情

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不到几时”几种关于时刻的说法。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将为今后学习年、月、日打下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以各种倒计时作为素材,引出一系列有关时间的问题,从而完成对时、分、秒的认识。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对新千年根本没有印象,体会也不深刻,所以不易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创设了运动场上学生赛跑时的情境。由于这些事情发生在学生们的身边,使得学生特别感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入对时、分、秒的认识和学习。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

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2.通过观察与操作,体验时间在生活中的价值。

3.借助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钟表课件、实物钟表。 板书设计示意图 第1课时秒的认识

1分=60秒 半分钟=30秒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2页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做什么?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和观众们都在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他们正在倒计时: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师提问:人们倒计时时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个数字之间经历多长时间?(1秒)

师小结: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就来认识秒。

【探究新知】

一、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秒的时间概念。

二、出示自学指导:

1.拿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请同学们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

2.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

三、后教环节:

1.课件出示一个有秒针的钟表,请同学们观察,你能从钟面上发现什么?(我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秒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还有一些小格。

师说明:同学们说得很正确,钟表上最细最长的针就是秒针。

2.在钟面上怎样表示1秒呢?

(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

用课件演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的动作。请同学仔细观察。

3.请同学谈谈对1秒钟有什么感受。

4.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课件中的表,老师演示秒针走一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也在走,并且分针走了一小格,分针走一格是1分,所以1分=60秒。)

师总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1分=60秒。

5.出示有秒针的实物钟表,和同学们共同感受1分钟有多长。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1分钟比1秒钟长,但1分钟也过得很快)

6.出示课本第4页“做一做”第2题,了解1分钟有多长,可以做哪些事情。

现在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你亲自实践一下,这段时间可以做些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的同学。

【课堂作业】

1.填一填。

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

1分钟写()个字。

2.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

从1数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3.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关于秒的知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练习一的1~3,5,6题。















第1章(单元)第2课(节)3课时

课题 时间的计算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时、分、秒的时间单位已经有基本的认识,但对于时间的叠加和经过了多少时间还没有概念。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

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时间的计算

2时=(120)分5时=(300)分

120分=(2)时3分=(180)秒

45-30=15,是15分钟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师提问: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2.1时=()分 1分=()秒

3.教师演示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引出课题:时间的计算。

【进行新课】

1.时、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2时=()分

(1)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学生汇报:

①60+60=120分

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2时=120分

(4)师板书小结:

2时=(120)分

(5)巩固练习:

5时=()分 120分=()时

2.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

1分=()秒 3分=()秒

(1)学生尝试练习。

(2)学生讨论:你是怎么做3分=()秒的?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1分=(60)秒 3分=(180)秒

3.让学生做P4的“做一做”和补充题。

3时=()分 4分=()秒

180秒=()分 60秒=()分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4.教学例2。

教师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1)师拨7时30分到7时45分之间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时间的变化。

(2)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①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②45-30=15,是15分钟。

5.小结。

6.生生互动:

学生分组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其他的学生帮忙算一算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

【课堂作业】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2.完成P5“做一做”,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8时40分再加上()就是9时。

3.竞赛: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4.下面是小明周末下午的时间安排表。

2:30—2:50做作业2:50—3:30看电视

3:30—5:30画画5:30—6:00吃晚饭

看表回答问题:

(1)做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2)画画用了多长时间?

(3)小明吃晚饭后还可以玩2小时才睡觉,他应该什么时候睡觉?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时间的转换和经过时间。知道利用1分=60秒,1时=60分来进行简单计算。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练习一的4、8、9、10、11题。



第1章(单元)第3课(节)3课时

课题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学情

分析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点困惑:

1.“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而书本上的2时=()分却没有这样的区分。

2.“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茫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老师可以把这一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去,让学生每天算一算如做作业所用的时间、在校的时间等。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PPT教材、练习本、钟表模型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基本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完成“练习一”第5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完成“练习一”第6题。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完成“练习一”第8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完成“练习一”第9题。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1、1分=()秒???4时=()分????

9分○9秒????36分○2时5分=()秒????150秒○2分????

400分○4时????10分○1时

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2章(单元)第1课(节)6课时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第1至第4题 学情

分析 本单元是在上学期学习了数的组成、口算整十数加减和笔算两位数加减基础上学习的。根据学习前测评和上学期学生平时的测评情况,本班学生基本掌握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但少部分学困生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还有待提高。

2.已学过相关知识。

(1)100内的加减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解题达到一定的准确率。

2.培养学生善于口算的能力,增强在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培养口算能力来解决问题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及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1.不进位

2.进位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

口算:

50+70 30+60 30+40

20+70 60+40 80+90

说出怎么计算的。

2.春天到了,这节数学课老师安排了一次春游特别行动,你想参加吗?

3.播放展示动画。我们将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

4.可是美丽的岛屿却在海中央,我们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进行新课】

1.组织活动1——乘车买票。

(1)认真观看,回答问题。

二年级一班有39人,

二年级二班有44人,

三年级一班有33人,

三年级二班有36人。

(2)根据这些信息,想一想,我们在乘车时将碰到哪些问题?

学习不断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肯定,引导。鼓励学生拓展思路,尽可能多提出数学问题。

同时板书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选择书上例1的问题,加以解决。

先看第一个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让学生们说说各自的看法。

35+34=

(4)互相交流算法。

30+4=34 35+30=65 65+4=69

30+5=35 30+4=34 30+30=60

5+4=9 60+9=69

(5)同学们相到了那么多种方法,真能干!算一算:39+44=?怎么算的?说一说!

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6)对比两个算式,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提醒:注意进位!

(7)引导完成。





【课堂作业】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集体评议。

1.教材P10页做一做。

2.练习二第1题。

3.练习二第2题。





【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主要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部分知识,在口算中要注意不进位与进位的区别。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第2章(单元)第2课(节)6课时

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题2及做一做 学情

分析 1、学生对于减法的意义已经熟知。

2、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的加法。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减法。 教学难点 知道计算时不退位及退位的区别。 教学

目标 1.能熟练的计算两位数的减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示意图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1.不退位计算

2.退位计算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1.引导学生完成口算题目,并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较简捷的方法计算。完成上节课的复习。

13+46= 27+9= 46+17=

34+18= 15+78= 24+12=

巡视、辅导。

帮助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评价,表扬计算有进步的学生。



【进行新课】

1.组织活动——票价。

出示例2主题图。

(1)观察例2主题图。汇报看见的有什么区别?

(2)列式计算:65-54=

(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4)指定一名同学说说口算过程。

50+4=54 65-50=15 15-4=11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11页例2(2)。

引导读题、理解题意。

列出算式,正确计算。



【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以及不退位及退位的区别。



【课堂作业】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练习二第5至第8题。









第2章(单元)第3课(节)6课时

课题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课本14页例3和“做一做”,练习三第1~4题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几十加减几十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知识迁移。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

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绿化环境的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示意图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减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抢答。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40+16= 19-11= 34+42=

45-18= 39+14= 40-12=

【进行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现在卖“海宝”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3.出示问题:他们一共卖出了多少个“海宝”?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请一个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在练习上写出算式。

5.订正算式。

6.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

7.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法。(板书课题)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

(2)提出要求:

①先独立计算。

②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组织学生汇报。

用口算。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用竖式计算。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4)同学们能想到两种那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数式应该怎样计算。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数对齐,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5)但是老师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呢?

让学生回答:因为十位上的8+5=13,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就是应该是3+5+1=9

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

口算380+550,算了38+55后要记得在末尾再写上0。

……

同学们很棒,那么你能提醒一下小伙伴们,我们在计算中哪些地方要特别小心吗?

(6)组织同学们算算课本第14页例3(2),然后小组讨论,集体订正。老师板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计算时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数对齐。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练习三第9至12题



































第2章(单元)第4课(节)6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加减法的估算)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15页例4、练习三第5~8、13题。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口算和笔算,但对于估算问题还没有概念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板书设计示意图 解决问题

1.四舍五入

2.估算的过程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同学们知道巨幕电影吗?才晖小学的师生们对巨幕电影很是期待,今天学校终于计划去看巨幕电影了,但是电影院的座位有限,同学们在座位上遇到了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帮小朋友们解决吧。

【进行新课】

1.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知识——估算。



2.出示问题。

展示如下的数据表,出示问题: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各班级人数及座位情况:

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

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电影院共有座位441个



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有些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可以了。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只要想得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如:221+239=220+240=460,





5.出示方法。

问:还能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展示:221大于220,239大于230,所以220+230一定大于441,坐不下。





6.延伸拓展。

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5页“回顾与反思”。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



2.说说你估算的过程。



【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教材练习三第5至8、13题。



























第2章(单元)第5课(节)6课时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9页内容,练习四第1~3题) 学情

分析 1、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

2、学生掌握了估算方法,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对估算策略会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 教学难点 对估算策略会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掌握口算与笔算计算技巧。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9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完成第19页第2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们互相评价。

【进行新课】

1.练习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估算。

第19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同学们互相讨论怎样估算出中国科技馆的巨幕电影院比上海科技馆的大约多多少个座位?

【课堂作业】

1.集体研讨教材第20页练习四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练习四1~2题















第3章(单元)第1课(节)7课时

课题 毫米的认识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21页例1 学情

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于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进率,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单位的互化。 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硬币一枚、磁卡一张、学生尺 板书设计示意图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进行新课】

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从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了吗?”

(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

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课堂作业】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22页“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2.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练习五第1~2题。

2.教材24页做一做第5题。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第3章(单元)第2课(节)7课时

课题 长度单位的换算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2、例3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1厘米=10毫米,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认识各长度单位间的表象,但对于具体物体用什么样的长度单位还很模糊。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他们各种长度单位,并会对长度单位之间进行互化 教学

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学习的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直尺 板书设计示意图 分米的认识及毫米和分米的简单换算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谁来说一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米,厘米,毫米)

请大家比划比划,这些长度单位大概有多长呀?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出示情境图。我们学校马上要校庆了,学校很多东西都焕然一新,工人师傅打算把我们的课桌也换一换。



【进行新课】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做好一张桌子工人需要知道桌子的什么?

生1:桌子的长,

生2:桌子的宽,

……

师:你们能帮帮他吗?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来先测量出桌子的长。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同学们真聪明,虽然自己手里的尺子不够长,却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你们可真会动脑筋。

2.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学习例2。

刚才有的同学以10厘米为一段来测量课桌的长,10厘米的这一段就是“1分米”。课件出示1分米的长。再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3.游戏:感受1分米的长度。

a、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并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

b、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量,比一比谁比划的比较准。(汇报要求:比1分米多几厘米或者少几厘米。)

c、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师总结: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课件出示一组生活中接近1分米的物体。



4.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找几分米。

你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2分米,3分米吗?出示实物米尺。

(2)在尺子上找2分米,3分米,并课件展示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3)估计并测量桌子的宽。

思考:1米等于多少分米?



5.厘米与毫米的换算,教学例3。

(1)量一下一枚硬币有多宽?如果用毫米计算该是多少毫米?

解:量得硬币宽2厘米,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呢?

想: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是2个10毫米。

10+10=20毫米

(2)量一下我们的课桌高多少厘米呢?用毫米计算是多少呢?

量得课桌高80厘米,换成毫米是多少呢?

80×10=800毫米







【课堂作业】

下面我们来做几个闯关练习。

1.小试身手。(填上合适的单位)

(1)杯子的高约为1()

(2)跳绳的长约2()

(3)尺子的厚度约1()

(4)小明的身高为134()

(5)旗杆高15()

(6)粉笔盒的高约1()



2.过关斩将。

a.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一条裤子长大约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爸爸走一步大约30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b.填空:

6米=()厘米4米=()分米

10米=()分米30厘米=()分米

70分米=()米



【课堂小结】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说说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以及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挑战极限。

1米-2分米=()分米

1分米-3厘米=()厘米

37分米-17分米=()分米=()米

14厘米+26厘米=()分米

2.实际应用。

用一根长2米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四根,用来做凳腿,这个凳子的高大约是多

3.练习五第3、4、6~10题。











第3章(单元)第3课(节)7课时

课题 千米的认识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4。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对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知,并掌握了它们之间的互化,而千米和米都是较大的单位,学生不易感知,本教材通过加强体验,并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通过推理认识千米单位。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实际物体中该用米和厘米、千米哪一种单位,以及概念的建立。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板书设计示意图





千米的认识

米 千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1000米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天水到兰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天水到兰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进行新课】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小结:1千米=1000米

1千米=1000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4.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下面请同学们自学28页第2、6题,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26页做一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课堂作业】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厘米),踢腿高度都是

30。(厘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千米)

师: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2.练习六第1、3、8、9题。





第3章(单元)第4课(节)7课时

课题 千米和米单位换算及估算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5、例6及“做一做” 学情

分析 学生认识了米、厘米、分米,但对于千米的认识在存在于表面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并学会简单的估算。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转换。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4.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及估测

1千米=1000米 3千米=3000米

2000米=2千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1千米=()米 3米=()分米

7分米=()厘米 6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1000米=()千米

并让学生说说7分米=70厘米,60毫米=6厘米是怎么想的。

【进行新课】

1.学习例1。

(1)出示:3千米=()米

6千米=()米(任选1题试做)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提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说明: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6千米=()米,方法同上。

(3)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3千米=3000米

6千米=6000米

方法:

高×进率低

(4)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2。

(1)出示:5000米=()千米

4000米=()米(任选1题试做)

师问:括号里应填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说明: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5000÷1000=5(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000米=()米,与此同理。

(3)总结算法。

问: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明确: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板书: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3.学习例3。

(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每100米要走多少步?(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从你家到学校是多少千米?(小组讨论)

想:每100米大约要走200步,你一共走了多少步呢?

先算出有多少米?然后再转换成千米,就知道了。

(3)你估算出来你家离学校多远了吗?

【课堂作业】

1.填空

4千米=()米3000米=()千米

9千米=()米6000米=()千米

2.估计一下从学校到车站有多远?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掌握了千米、米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教材练习六第4、10、11、13、14、15题。













第3章(单元)第5课(节)7课时

课题 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32页,练习七第1~3题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但对于吨这样的大单位,还没有概念。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知道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

目标 1.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正确运用吨表示物体的重量。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道具 板书设计示意图 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

1吨=1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6000千克=6吨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故事激趣:

熊老弟、马大哥、牛大伯、鹿妹妹一起去参加森林运动会,走到一座小桥前发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是什么意思?它们能过桥吗?该怎样过?

2.解释:“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3.关于吨的知识你知道些什么?

4.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吨作单位?举出几个例子。

【进行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蓝鲸这一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观念。】

二、初步认识吨

1.小组活动:第一小组提水,第二小组提米,第三小组背一背。

师:课前同学们都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多少千克?

第一小组的提水,第二小组的提米,第三小组的背一背。同桌相互做背一背的游戏,了解一袋米,一桶水,一个同学有多重。

2.汇报

3.师:如果按每个同学25千克计算,4个同学有多少千克?40个同学有多少千克?

4.加深认识吨。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一袋大米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边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让学生感受:10个100千克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

三、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

例7: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学生自主学习,汇报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讨论说方法。

【设计意图:进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作业】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重约10()

(2)1头猪重约120()

(3)1袋水泥重约50(),1拖拉机水泥约重2()。

2.课本72页“做一做”。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学习了用吨来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知道了1吨=1000千克。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第3章(单元)第6课(节)7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33页例9 学情

分析 1.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了1吨的质量观念。

2.学生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观念。

2.理解“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吨”的轻重。 教学难点 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恰当地选择相应的单位。 教学

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会用迁移和对比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关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题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解决问题

重量单位:克(g) 千克(kg) 吨(t)

1千克=1000克

1吨=1000千克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首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克和千克、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苹果重200()

一个鸡蛋重50()

小明的体重28()

(2)8吨=()千克

1700千克-700千克=()吨

9000千克+1000千克=()吨

3吨+10吨=()吨

10吨-500千克=()千克

4吨+5000千克=()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唤起学生对已有重量单位的有关知识的记忆和对经验的总结。]

2.师提问:同学们谁知道我们经常在马路上看到的大卡车是用来装什么东西的?

3.学生讨论,给出答案。

4.同学们真的太聪明了。是的,我们用大卡车运送沙子,煤等东西。



【进行新课】

1.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吨的认识及简单换算,那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我们用卡车运煤。

2.出示情景图: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

3.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4.学生回答。

学生甲:一辆载质量2吨的煤

学生乙:一辆载质量3吨的煤

学生丙:一大堆的煤

5.老师总结。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图中显示了一堆煤和2辆载质量不同的卡车,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吗?老师出示表格。

6.学生分组讨论。

7.学生汇报。

8.集体订正,老师讲解。

9.老师给出答案。



【课堂作业】

课本33页“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进行板演,说说解题思路)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2.练习七第4、6、7、8题。

















第3章(单元)第7课(节)7课时

课题 生活中的数学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情境图。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情境图。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1.学生独立思考。

2.全班交流。

生1:已知有两辆车,一辆载质量(载重)2吨,一辆载质量(载重)3吨。

生2:(补充上一位学生说的内容)两辆车要运完8吨煤。

生3:在运煤的时候,要求每次每辆车都装满。

生4:要求的问题是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二、互动新授

1.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要求的问题,让学生一起读一读。



(2)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派车方案。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安排的方法。

教师提示:可以用其中的一辆车运完,也可以用两辆车合作运完。



(3)小组合作整理不同的方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在答题纸上。

(可能有的学生用计算的方法,也可能用画图分一分的方法等。)



(4)展示成果,找出符合题意的方案。

生1:如果只用2吨的车,恰好运4次可以运完。

生2:可以用2吨的车运1次,用3吨的车运2次,两辆车刚好一共运8吨。

教师对叙述表达清楚的学生加以表扬。



2.学习列表法。

引导: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清晰地列出来。

(1)教师课件出示表格(如下图)。

(2)学生按老师的方法在答题纸上绘制表格。

(3)小组合作按表格的要求填写完整。

(4)指名上前展示,如果派车方案不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5)指名说一说表格上所填写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派车方案

2吨

3吨

运煤吨数





4次

0次

8吨√





3次

1次

9吨





2次

2次

10吨





1次

2次

8吨√





0次

3次

9吨





3.师生一起检验。

因为方案①:2×4=8(吨);方案④:3×2=6(吨)6+2=8(吨),所以方案①和方案④都可以恰好把8吨煤运完。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正确方案。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七”第7题。

(1)让学生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4章(单元)第1课(节)6课时

课题 不连续进位加法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37页内容。 学情

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并且会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懂得加法需要进位的,减法有需要退位的。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

2.会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的算理。 教学

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不进位加法及不连续进位加法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国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你们认识这几种野生动物吗?你知道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伴随悠扬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学生回答: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类;麋鹿和狐狸都属于哺乳类。

2.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份统计表,你能从统计表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鸟类有271种,爬行类有122种,哺乳类有31种。)

3.提问: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生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生3:我国湿地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二、互动新授

1.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解决哪一个呢?

出示教材第37页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1)提问: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出算式吗?

(求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我国湿地鸟类有271种,爬行类有122种,列式为:271+122=)

(2)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①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②汇报讲解。

师:你们和这位同学计算得一样吗?下面我们请他来说一说他的计算过程。(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讲解)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

271

+122

393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笔算的时候,相同数位要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判断。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教材第37页例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1)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请与自己小组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2)师: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一。)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71+31=302(种)

271

+31

302

(3)提问:同学们,如果百位上相加满十,怎么办?出示:271+903=

①小组合作,在答题纸上进行计算。

②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从个位加起,1+3=4,个位上写4;十位上7+0=7,十位上写7;百位上2+9=11,满十向千位进1,百位上写1,千位上也写1,因此271+903=1174。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71

+903

1174

(4)师: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1;如果百位满十就向千位进1。

3.比较总结。

(1)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三个算式(271+122,271+31,271+903),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笔算加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271+122是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而271+31和271+903都是进位加法。在271+31中十位上满十,要向百位进1;在271+903中百位上满十就要向千位进1。

(2)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同时指4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前4道计算题的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

(2)让另外4名学生当小老师,批改同学的计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算式的数抄错。

(3)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4)后4道题指名说出结果及计算过程。

教师强调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2.活学活用。

出示问题:丁丁和妈妈在比身高,你知道妈妈身高多少厘米吗?

丁丁:我身高137厘米。

妈妈:我比你高29厘米。

(1)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137+29=166(厘米)。

(2)集体交流、订正,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4章(单元)第2课(节)6课时

课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38页例3,练习八4~9题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知道两位数的减法退位,会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但还不会算三位数加法中的连续进位。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方法,掌握“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运用加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经验目标: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利用学过的旧知识,通过自主思考,迁移学习新知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时连续进位加法及加法的验算

哪一位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连续相加,直到加完为止。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湿地不但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还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湿地野生植物。瞧!今天老师就带了某湿地野生动、植物的一些信息。(多媒体课件随着音乐播放收集的某湿地的动、植物图片。)

2.质疑:欣赏完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这湿地有野生动物多少种?这湿地有野生植物多少种?在这湿地中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共有多少种?……)

引导:同学们,看完资料我们知道了野生动、植物正濒临灭绝,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环境的保护,珍惜每一处花花草草,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保护环境!





二、互动新授

1.迁移渗透,尝试计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你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445+298=

(2)如何计算呢?(列竖式计算)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列竖式计算出结果。

①学生自己独立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计算方法。

③学生评价。(板演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如果有错误,请给予纠正。)

讨论:这与我们前面学的笔算加法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不同点:前面所学的是不进位加法和一次进位加法,而今天学的是两次进位加法。因此更要记住要加进位“1”。

(3)提问:连续进位加法除了用竖式计算外,还可以用口算。如何口算出结果呢?我们试试看。

①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示:注意观察两个加数,看看有什么特点?

②小组合作,交流口算方法。

③小组推举代表展示口算方法,并说明理由。

生1: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多加了2,再减去2。也就是:

445+298=445+300-2

=745-2

=743

生2:400+200=600,40+90=130,5+8=13,600+130+13=743。

生3:445+298=443+300=743。

……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445+298=445+300-2=745-2=743”这种方法最简便,因为298最接近300,把445与300相加,多加了2就再减去2,这样很容易口算出结果。)

小结:在计算一个数与接近整百的数相加时,不但可以用竖式进行计算,还可以把这个数与整百数相加,多加了几就再减去几,少加了几就加上几进行口算。

2.合作学习,探究验算方法。

检验: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呢?

(1)学生边看书,边思考验算方法。教师巡视,适当引导、提示。

(2)小组内反馈验算结果,交流、讨论验算方法。

(3)汇报验算方法。鼓励学生并肯定学生不同的验算方法,并让学生说出验算根据,还可以小组互相帮忙。如:

生1:我用743-445,看得数是不是298。(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验算)

生2:我用298+445,看得数是不是743.(根据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

生3:我用743-298,看得数是不是445.(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验算)

说明: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一种,在今后练习时就用那一种进行验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最后集体订正。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2.完成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8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第(2)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集体交流、订正。

(3)同桌合作完成第(3)题。先互相提出问题,把所提的问题记录在答题纸上,然后把问题进行归类并列式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教材P39练习八的第4~9题。



















第4章(单元)第3课(节)6课时

课题 三位数的减法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41页例1、例2。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法,知道两位数的减法退位,会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但还不会算三位数减法中的连续退位。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会验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并灵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

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笔算三位数减三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三位数的减法

不退位减法

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学生自由回答)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国产动画也有了很大发展,陆续出产了许多新的动画作品。这里是“2004~2011年度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根据统计表中所给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提出问题。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提出有关于减法的问题吗?

生1:2004年比2005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生2: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生3: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性地板书提出的问题。

3.质疑: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减法问题,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减法的计算。(板书:减法)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问题: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1)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要知道2011年生产了多少部动画片与2009年生产了多少部动画片。)

(2)引导学生看统计表并解答。

①指名列出算式:435-322=

②用笔算两位数减法的方法试着列出竖式算一算。

③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提示:列式时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减起?

④全班反馈,汇报计算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35

-322

113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学习例2。

师:同学们可真棒!能独立解答例1提出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2)“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这一问题你能解答吗?试试看。

(1)指名列出算式:435-86=

(2)学生分小组用笔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分小组进行计算,发现问题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3)引导: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个位“5-6”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退1后是2,“2-8”不够减,从百位退1,十位上加10再减,即“12-8=4”,百位借1后是3。)

(4)班内交流。找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个位:5-6不够减,从十位退1,得15-6=9。十位:3退1后是2,2-8不够减,从百位退1,得12-8=4。百位:4退1后是3。

(5)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巩固计算方法。

3.比较例1和例2,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汇报:相同点:都是减法,在笔算的时候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不同点:例1是不退位减法;例2是连续退位减法。在计算例2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退1后还不够减,从百位退1,十位上加10再减。

4.总结归纳笔算减法的计算法则。

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1)学生分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每一位计算时先减去被退走的1。

(3)课件出示歌谣:计算遇到退位减,本位不够向前点。前位退1变成10,再和本位加后减,哪位上有退位点,先退1后再来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4名同学上台板演前两组,并说说计算方法。

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十,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每一位计算时先减去被退走的1。

2.数学诊所。(课件出示题目)

639

-287

452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先说明病因,然后再订正。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第41页统计表提出的不同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练习九第1~4题



























第4章(单元)第4课(节)6课时

课题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3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退位,会算三位数减法中的连续退位,但对于被减数中间有零或者是末尾是零的情况的算法还很模糊。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减法的两种验算方法。 教学

目标 1.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和减法的验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减法的验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减法验算。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中间或末尾为0的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知道了不少有关国产电视动画片的信息,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两条关于国产电视动画片的信息。

1.出示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题:2004年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1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提出并解决问题: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413-158=,并计算出结果。

(2)集体订正。

(3)指名说一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注意哪一位上有退位要先减去一;注意从个位减起。)

3.改变信息,导入新知。

(1)改变信息:如果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那么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呢?

(2)解决问题:

①学生列式:403-158=

②对比:“403-158”与“413-158”中的被减数中间有0。

4.揭示课题:在退位减法中,被减数中间有0时该怎样减呢?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板书课题: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二、互动新授

1.自主探究。

(1)学生尝试计算:403-158=

(2)学生独立思考:计算“403-158”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十位上又是0,怎么办?

2.交流释疑。

(1)小组讨论:计算“403-158”时,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1,十位上又是0,怎么办?

(2)演示释疑:教师通过计数器和竖式讲解。

师借助拨珠演示讲解:

个位:3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应从百位退1,当作10个十再从十位上退1给个位,当作10个一,这时十位就剩9个十。十位退的一个10与个位的3相加得13,13-8=5,在个位上写5。

十位:从百位上退1后,十位上是10,又退给个位1个十,十位上是9,9-5=4,十位上写4。

百位:百位是4,退给十位一个十后,剩下3,3-1=2,在百位上写2,最后结果是245。

竖式为:





师小结:用竖式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与前面学的连续退位减的方法相同。被减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减法,如果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十位上一定要用9减。

3.尝试验算。

提问:这道题计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需要进行检验。我们已经学会了加法的验算方法,今天的减法又该怎样验算呢?

(1)学生独立探索验算方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独立在答题纸上进行验算。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和验算方法。

(3)交流汇报验算方法。

指名汇报并展示验算过程,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方法1:用被减数减差,即:







方法2:用减数和差相加,即:







(教师板书:减数+差=被减数或差+减数=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

小结:刚才同学们验算时所用的方法都不错。以后我们就用刚才所用到的这些方法来进行减法的验算。也就是用减数加差看是否等于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差看是否等于减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动手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然后再独立进行计算,并验算。

教师强调:被减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减法,如果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十位上一定要用9减。

2.出示题目:被△盖住的数字是多少?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4章(单元)第5课(节)6课时

课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估算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已经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简单估算。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根据实际生活需要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 教学

目标 1.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动态生成,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3.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用估算解决问题

558+225大约是(790)

560+230=790

790+166大约是(960)

790+170=960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同学们,小红一家在商场购物,买好了所需的三种商品来到了收银台前。收银员要算出应收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他们买的哪三种商品以及每种商品的价格)

(课件出示“销售清单”)根据销售清单你知道了什么?

(从“销售清单”中知道小红一家买了一台空调扇、一台学习机和一盏护眼灯。还知道空调扇的价格是558元,学习机的价格是225元,护眼灯的价格是166元。)

二、互动新授

1.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从“销售清单”中获得的信息帮收银员算一算应收多少钱。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试着计算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3)班内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558+225+166=949(元)









(4)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笔算过程,你能想出简便的笔算方法吗?

①学生独立观察。

②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得出简便的笔算方法并写在答题纸上。

③小组代表汇报,并展示本组得出的简便的笔算方法。









小结:计算连加时,前两个加数的和直接加上第三个加数,比较简便。以后我们列竖式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

2.设疑:请大家帮小红的爸爸算一算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2)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答题纸上。

(3)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方法一:他们买了三种商品,把三种商品的价格加起来,就是爸爸应付的钱,也就是558+225+166=949(元)











方法二:空调扇的价格是558元,可以看成560元;学习机的价格是225元,可以看成230元;护眼灯的价格是166元,可以看成170元,因此可以这样计算:









(4)小结: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更好,更适合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呢?

①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交流。

②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估算的方法更好,更适合于我们的实际生活。因为“爸爸需要准备多少钱才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需要精确的答案,只要快速算出大约数据就可以了。

小结:收银员收钱要准确,因此要精确计算;而爸爸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不需要精确计算,估一估就行。我们以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三、反馈完善

1.请你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并解决它们。

(1)小组讨论、交流。

(2)班内汇报。比如:我们要到商店买东西需要带多少钱的时候可以运用估算;售货员找钱和购物人付钱的时候就需要准确计算,而估算就不行了。

教师强调: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商品

电话

电饭锅

自行车

录音机



价格

123元

306元

425元

368元



如果妈妈想买一个电饭锅、一辆自行车和一台录音机,她带1500元够吗?

(1)独立完成,做在答题纸上。

列式为:306+425+368≈1100(元)

1500元>1100元,够了。

班内展示。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4章(单元)第6课(节)6课时

课题 整理和复习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9页 学情

分析 学生学习了本单元的全部内容,已经会三位数的加减法的全部内容,并会用估算解决一定的问题,但还需要加以巩固。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各种情况,并会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

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估算意识,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3.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培养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理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纸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整理和复习

笔算(验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中间有0

估算

解决问题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师提问: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由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可能有以下一些情况:

(1)笔算加法、笔算减法。

(2)加减法的验算。

(3)笔算加法又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笔算减法又分:连续退位减法和被减数中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4)我们还知道“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理清这一单元已学过的知识,有一个复习的思路,针对学生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3.引入

师:我们这段时间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进行新课】

一、复习加法

1.练一练(直接写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结果和计算过程。

2.总结计算方法

师:在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哪些算式中的个位、十位都要进位?





二、复习减法及验算

1.竖式计算。

862-715 739-58 310-224 400-319

在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哪些算式中的个位、十位都要退位?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笔算的方法,但在笔算时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呢?怎样进行验算呢?

2.学生练习。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862-715= 739-58=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纸第二题,教师巡视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对个别做辅导。

3.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投影学生的练习,让学生来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看看学生的验算方法掌握了没有,是否可以选择最好的方法检验。】





三、复习估算

师: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准确的数时怎么办呢?

估一估:487+374≈ 638-256≈

让学生说出估算的方法(把加数、被减数、减数看成整百数或整十数再计算)。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笔算、验算和估算这三部分基本知识。在让学生说想法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整理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聆听的学习习惯。】

用估算的知识完成教材47页第3题。









【课堂作业】

1.聪明小法官。(判断对错)

(1)在减法中,差一定比减数少。()

(2)三位数加三位数,和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3)求比458多198的数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458+198。()

(4)405-258=153()

让学生利用手势来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想一想方框里能填几?(延伸提高)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再指名学生说出结果及想法。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能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吗?

设计意图:在总结中提升,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通过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评价,能让学生认识自己在课堂上做得好的和不好的方面,能及时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态度。)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49页练习十第1~7题



























第5章(单元)第1课(节)4课时

课题 认识倍 备课日期 2020.10.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题 学情

分析 学生知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已经学习完乘法口诀和已经建立了几个几的认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倍”还是一个新的名词,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又抽象,通过图画的圈画更容易进行知识的渗透和转换。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会解决简单的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倍”的涵义,并能快速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建构“思维模式”。

3.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图画、小棒 板书设计示意图 认识倍

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一个数有()个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想请一些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游戏,你们愿意吗?(愿意)



2.按要求完成游戏。

先请3名男同学到前面来,站成一排;然后请6名女同学到前面来,3个3个地站在一起,站在男同学的后边排成一排。



3.提问:请同学们观察男、女同学的站队情况,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男同学人数比女同学人数少;女同学人数比男同学人数多;男同学有几人,女同学就几人站成一组;女同学人数有2个3人……



4.揭示课题。

解释课题: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的2倍。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倍”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互动新授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的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数。

(2)根据教师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用圆片代替胡萝卜用小棒代替红萝卜。)

第一行先摆出2根胡萝卜。

即:

质疑:第二行有6根红萝卜,2根为一组,可以摆出几个2根?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得出答案:





(教师板书:3个2根)

(3)师小结: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胡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3倍。

(4)圈一圈,填一填。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50页,完成例1的填空。

①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②教师演示课件,集体订正。



2.巩固“倍”的概念。

课件出示:

第一行:

第二行:

提问:怎样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

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教师板演:4个为一组,第二行中摆了3组4个,所以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3.初步感知“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动手操作。

问: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个?同学们会摆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动手摆一摆。

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为什么?怎样摆能清楚地看出来?

汇报交流: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因为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第二行摆4组3个,一共就是12个。

有的学生3个一组地摆,也可能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地依次摆开,这时让学生观察并区分这两种摆法,知道3个一组摆较好。

学生上台边说摆的过程,边板演。

(2)结合实际说一说。

请同学们找出生活中的例子,用倍的关系说一说。

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

(3)师小结:比较谁是谁的几倍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是以小数为1份数,再看看大数里面有几个小数,大数就是小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这个数。

三、反馈完善

1.拍手游戏。

老师拍4下,学生拍的是老师的3倍。

老师拍2下,学生拍的是老师的4倍。

同桌对拍练习。



2.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然后填空。

教师强调:比较谁是谁的几倍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是以小数为1份数,再看看大数里面有几个小数,大数就是小数的几倍。



3.完成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1)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2)完成填空,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5章(单元)第2课(节)4课时

课题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第51页例2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倍”的意思,会简单理清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能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通过画图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用除法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擦桌椅12人

扫地有4人

擦桌椅人数是扫地的3倍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看,同学们正在大扫除呢!(出示教材第51页例2的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2.根据以上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擦桌椅的和扫地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2:擦桌椅的比扫地的多多少人?

生3:扫地的比擦桌椅的少多少人?

生4: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问题。





3.谈话:同学们,你们可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在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一共有多少”和“比多少”的问题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而“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这可是一个新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它吧!(教师板书课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互动新授

1.观察讨论,初步感知。

出示例题: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1)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指名说出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知道了擦桌椅和扫地的学生各有多少人。问题是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2)小组合作,分析解答。

质疑:应该怎样解答呢?为什么?

①让学生先思考再分小组讨论。

②小组选出代表全班汇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想的。

生1:我们组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也就是用12÷4=3。

生2:我们小组画了一张示意图,能清楚地看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也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因此用除法计算,12÷4=3。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12÷4=3。

③问:在3的后边能不能放单位名称呢?(不能)教师强调:“倍”可不是单位名称,它只能表示倍数关系,不能作为单位,因此得数后面不用写“倍”。

(3)提问: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问题,是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已经顺利地解决了,同学们的表现真好。我们解答得对不对呢?你是怎样验证的?

①小组讨论验证方法。

②全班汇报交流:扫地的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答正确。

③教师补充答话。





2.拍手游戏,加深认识。

提问: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拍手,第一次拍了几下?第二次拍了几下?问: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教师拍两回:第一次:2下、6下;第二次:2下、8下。)

(1)教师拍手,学生认真听。

(2)学生根据听到的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

(3)展示解答方法,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比较:通过我们所说的,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师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看一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就是几倍。大家想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用除法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1题。

观察图,数一数每种水果的个数,再进行填空,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十一”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出怎么想的。

教师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它只能表示倍数关系,不能作为单位。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5章(单元)第3课(节)4课时

课题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倍,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已经建立了“倍”的概念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基础,同时也有了浅显的有关两个倍数关系的应用题的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

目标 1.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2.初步具有动手操作和画线段图的能力,具有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结合应用题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 卡片、小棒、实物投影仪、尺。 板书设计示意图 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4×8=32(元)8×4=32(元)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口答下列各题。(用卡片形式出现)

5个8是()8的5倍是()

6的4倍是()4个6是()

抽生回答并说出他是怎样算的?

(2)摆小棒。

①先让学生在桌上摆出一行小棒共3根,第二行摆出6根。

A.要求学生用“倍”来说一句话。

B.为什么第二行小棒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2个3也就是3的2倍。

②再次让学生操作,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的小棒是第一行的3倍。(教师叙述题意)

A.先让学生想一想,你应该怎样摆?(3个2根)

B.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3个2根等于2的3倍)(板书)如何列式?(2×3=6或3×2=6)

C.现在老师要求你在脑子里摆,第一行摆2根小棒不变,第二行的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5倍怎样摆?如果是8倍呢?又该怎样摆?(抽生回答并口头列式计算)

D.小结:以2根做1份,摆2根的多少倍,就是摆多少个2根。(用乘法计算)

【进行新课】

(1)(出示例3)军棋的价格是8元,象棋的价格是军棋的4倍,象棋的价格是多少元?

①请学生读题。

②教师、学生共同审题,找出关键句。

A.从这句关键句中,我们可以知道,谁与谁比,把谁的个数看作1份?(军棋)象棋是这样的几份?(4份)

B.根据题意教师指导画线段图。

C.你会求象棋的价格吗?如何列式?

8×4=32(元)或4×8=32(元)

D.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2)小结:从刚才的应用题中我们已经知道8的4倍是几,就是4个8是几,用乘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又一种新的类型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用乘法计算(板书)。

(3)尝试练习:课本第55页练习十一第8题

A.读题、审题、找出关键句。

B.从这句关键句中你可以知道什么?

C.四人小组合作(派一人画,其余三人说),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D.在实物投影仪上抽生展示,大家评议。

E.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课堂作业】

(1)列式计算。(投影仪出示)

在第44届世界乒乓球赛中,瑞典获1枚金牌,中国获得金牌的枚数是瑞典的6倍,中国获得金牌多少枚?

(2)听故事动脑筋。

小明是一个二年级学生,一个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买东西的时候妈妈给他出了几道题目,小明很聪明,全答对了,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同学们,你们都想像小明一样聪明吗?现在老师已把小明做的几道题带来了,想考考你们,看谁也像小明一样聪明。

①妈妈买了2支钢笔,买的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3倍,妈妈买了()支铅笔。

②买一支铅笔要5角,买一支钢笔的钱数是铅笔的8倍,买一支钢笔要()钱。

③想一想:妈妈买了2支钢笔,共用()钱,买铅笔共用()钱,钢笔和铅笔共用()钱。

(3)根据线段图口头编题,并列式计算。(投影出示)

(4)(投影出示)小刚家里养了6只鸡,5只鹅,养鸭的只数是鸡的4倍,养鸭多少只?

【课堂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2)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3)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5章(单元)第4课(节)4课时

课题 整理与复习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55页:练习十一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建立了“倍”的概念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基础,同时也有了一些有关两个倍数关系的应用题的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总结本单元所学的有关“倍”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各种方法,圈或者画图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对于较难理解的应用题难以把握题目目的和题干意思 教学

目标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数学的乐趣、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知识点1: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知识点2:用倍数关系解决问题

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计算。

知识点3:解答关于年龄的问题

P55第8题



知识点4: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小红想做一串项链,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

变,需要增加或减少多少

颗红珠子?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需要增加或减少多少颗黄珠子?

知识点5:扩展提升

p55第10题:一种细菌,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经过3分钟,这种细菌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6章(单元)第1课(节)10课时

课题 口算乘法 备课日期 2020.10.23 教学内容 教科书56、57页中的主题图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非常熟练的掌握表内乘法,部分同学还会算简单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2.使学生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口算

6×4 8×5 9×7 7×5 6×8 9×7

2.列式计算。

①6个十是多少?②8个百是多少?③40是几个十?

④10个十是多少?⑤10个百是多少?⑥1200是几个十?

⑦12个十是多少?⑧12个百是多少?⑨800是几个百?

【进行新课】

1.教学P56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科书P56的情境图。

思考:①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②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游戏项目?

(2)在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

(3)完成57页的例1。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怎样算呢?

A加法:20+20+20=60(元),但是像这样少得的时候容易加,如果要是很多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用到乘法了。

B乘法:20×3=

那么该怎么算出来呢?

2个十乘以3就是6个10,就等于60.

那么200×3=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算出来。

2.教学57页的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呢?

A:列式。

12×3=?

B: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

C:学生汇报

D:学生评价

E:教师评价

F:教师总结:

12=10+2 10×3=30

2×3=6 30+6=36

【课堂作业】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课本57页“做一做”,练习十二1-5题。

以上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小练:

1.校园里种了3排松树,每排10棵,还种了8棵柳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2.小亮比小树高22厘米,小红比小树矮22厘米,小亮比小红高多少厘米?

【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回答:这节课我学会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练习十二第6~11题























第6章(单元)第2课(节)10课时

课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备课日期 2020.10.2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题。 学情

分析 学生会简单的表内乘法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笔算乘法的算理算法。 教学难点 笔算乘法的算理算法。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将乘法计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1.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了什么内容?

(预设:口算)是的,我们学了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

2.口算:

20×8= 23×3= 32×2=

20×5= 30×9= 6×10=

【进行新课】

一、教学例1(出示:每人有一盒彩笔,一共有几支彩笔?)

1.要求一共有几支彩笔,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我们一起来数数一盒彩笔有几支。(在黑板上贴图,看图数,数完后板书12支)

现在你能列式吗?(板书:12×3)

表示什么意思?(预设:每盒彩笔有12支,有3盒,就是求3个12是多少?)

你说得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2.你能估一估3盒大约有多少支彩笔吗?(板书:≈30支)

你是怎么估的?(板书:10×3)

(设计意图:充分渗透估算意识。)

二、深入挖掘

1.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支数,你会计算吗?在听课本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算完以后,可以和同桌轻声交流一下。

2.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方法好吗?

(1)预设一:乘法分配律口算。

(板书:2×3=6,10×3=30,30+6=36。)

第一步求什么?3个几?(在彩笔图上圈一圈,3个2支是6支彩笔)

第二步求什么?3个几?(在彩笔图上圈一圈,3个10支是30支)

最后一步求什么?

你把12拆成了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分别与3相乘,最后把积相加。

有谁也是用口算来算的?

你们真棒,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2)预设二:看图数出来。

这种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是啊,如果有8盒、9盒彩笔,难道我们也要一支一支地数?太麻烦了。

(3)预设三:连加。

(板书:12+12+12=36)

你是根据乘法的意义,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所以把3个12相加也能得到36。这种方法可行吗?盒数一多,也会很麻烦。

(4)预设四:竖式计算。

①老师看到有位同学是这样算的。你怎么想到列竖式的?

②乘法竖式和加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很相似,第一个因数写在上面,第二个因数写在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乘号写在数位的前面。

第一步怎么算的?用3乘个位的2,等于6。(画箭头)

为什么写在个位上?(板书:6,6个一)

第二步呢?用3乘十位的1,十位上的是1吗?

10乘3,等于3个十,写在十位上。(板书:30,3个十)

第三步呢?

把两次的乘积6和30相加,等于36。(板书:36)

还有同学也是列竖式计算的吗?再给我们说说计算的过程好吗?(先用3乘2得6,写在个位上,再用3乘10得30,写在十位上,最后加起来就是36。)





还有谁想说?同桌互相说一说。

我们一起说一说。

③看看我们刚才口算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有什么联系么?

老师听明白了,列竖式的方法跟我们口算方法一样,都是先用3乘2等于6,在图中表示3个2支彩笔是6支,再用3乘10等于30,表示3个10支彩笔是30支,最后把30和6加起来,就是36支彩笔了。(边说边指横式和彩笔图,并用线段相连)

④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一))

在竖式计算时,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将中间的步骤省略,在积的个位直接写6,十位写3。(给未简化的竖式添上虚框)

你也能用竖式算12乘3了么?请你像这样(指黑板),在听课本上把竖式列一列,算一算。

【课堂作业】

1.用新学的方法算一算。







你是怎么算的?6是怎么得到的?每个数位上都是4,意义一样吗?4是怎么得到的?

2.如果我们小朋友每人画3个圆,全年级213人,共画了几个?

在你的听课本上列式计算。一人板演。

为什么这样列式?

列竖式时,为什么要将213写在上面?

算对了吗?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在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回答:这节课我学会了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教材60页“做一做”。

2.练习十三第1、2题。



















第6章(单元)第3课(节)10课时

课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 备课日期 2020.10.2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1页例2。 学情

分析 学生会简单的表内乘法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方法,会算简单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连续进位。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初步理解提高计算能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连续进位)

16×3=48(本)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1.直接写出得数。

20×2= 10×3= 30×4=

2.列竖式计算。

32×3= 111×3=

【进行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1)这幅图是在什么地方?

(2)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3)教学P61中的例2。

2.师:这道题应该怎样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将图中提供的信息用文字表达出来。

书店有许多书,连环画每套16本,王老师买了3套,一共是多少本?

(2)出示问话:你能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吗?

(3)学生独立完成,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

(4)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各种算法,并说说本组的新发现。

(5)教师将小组的汇报板演到黑板上。

16×3=48(本)





答:王老师一共买了48本。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第1题。

看看你是否能准确计算。

2.完成教材61页“做一做”第2题。

准确列式,并计算。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这节课我学会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需要进位的算法。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这节课我学会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需要进位的算法。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6章(单元)第4课(节)10课时

课题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 备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62页例3。 学情

分析 学生会简单的表内乘法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和方法,会算简单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笔算乘法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笔算乘法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

2.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其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发现问题,摆学具,说算理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主动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示意图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















多位数乘以一位数时,必须先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从低位到高位依次乘以多位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进几位。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1.抢答。

10×6= 70×2= 300×3=

40×8= 50×8= 200×4=

2.列式计算。

(1)3个10的和是多少?

(2)3个12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新课】

一、出示教学例3

(设计意图:以主题图为素材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课件出示信息:有9箱饮料,每箱24瓶,让学生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4×9=?从而引出新知的学习。)

1.抽学生说图意,并找出有关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理由。

3.学生估算24×9的结果,并说明是怎样估算的。

A:24比20大,可以约等于20,则有20×9=180

B:24比30小,也可约等于30,则有30×9=270

那么这两个答案差距比较大,该怎么办?所以我们得算出准确的结果。

4.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4×9的准确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估算,再试着算一算准确结果,并把算法与同桌说一说。这样设计既是对学生起点的把握,同时也能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教师巡视,并抽几位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

5.全班交流几种算法。

(1)24+24+24+24+24+24+24+24+24

(2)20×9=180

4×9=36 180+36=216

(3)抽学生介绍一下是怎么算的。学生之间互相质疑,然后老师小结,出示课件,学生在课件中找出三种计算方法的联系。

6.教师讲解并板书书写格式。

(学生的算法会是多样的,大致可出现三种算法,让学生逐一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尽可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获取新知。在出现第二种算法时,为了让学生明白20×9,4×9和180+36每个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利用摆小棒直观的理解这些算式的意思。在交流第三种方法的时候,先让会列式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不会列式的学生向他们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从互相质疑的情景中掌握新知,在此基础之上,再用课件加以引导,让生从课件中观察。对比明白竖式计算的算理。当学生明白了计算的方法和算理后,再对笔算进行规范的书写和对计算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这也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

7.总结列式法。



结论:多位数乘以一位数时,必须先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从低位到高位依次乘以多位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进几位。

【课堂作业】

1.用竖式计算。

25×3= 33×4=

抽生上台展示,全班交流订正,教师小结。

2.估算。

12×5 53×6 77×8 297×7

3.完成教材6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回答:我学会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课后作业】

1.练习十二第6~10、12、14、15题。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6章(单元)第5课(节)12课时

课题 有关0的乘法 备课日期 2020.10.26 教学内容 教材66页例4 学情

分析 学生已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和不连续进位笔算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突破方法:直观教学法和发现法。 教学

目标 1.理解一个0的乘法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有关0的乘法

0+0+0+0+0+0+0=0

0×7=0 7×0=0

0×0=0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任何数。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1.出示主题图。

2.学生看图,把竹篮打水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子生活在一个山区庄园里。每天清晨,爷爷都坐在厨房的桌子旁阅读书籍。孙子受爷爷的影响,也尽最大的努力,阅读那些书籍。一天,孙子问:“爷爷,我一直试图像你一样阅读这些好书,但我不能真正理解它。花费这么多时间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呢?”爷爷平静地拿出一个用竹子编成的放过煤的竹篮,对孙子说:“拿着这个竹篮,取一篮子水来。”孙子提着篮子走了。等他回到家中,竹篮里的水一滴不剩。爷爷笑着对孙子说:“下一次打水的时候,你必须跑得更快点。”孙子再次去打水,这次他跑得比上次快了许多。但是,结果依然不变。孙子告诉爷爷:“用竹篮打水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3.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孙子最后打了多少篮子水呢?

(0篮)

【进行新课】

关于0的乘法。

猴子喜欢吃什么呢?

(桃子)

有7只猴子想吃桃子,放在他们面前的是7个空盘子,那么应该怎样计算有多少个桃子呢?

(1)上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

0×7=0

那为什么是0呢?你想过吗?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一下。

这么多小朋友已经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2)汇报。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0+0+0+0+0+0+0=0,7个0相加还是等于0,所以0×7=0。(板书)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7=0,那么7×0呢?(板书)=0。又是怎么想的?

(3)像这样0×7=0,7×0=0积都是0的乘法算式,你还能说吗?(10个)

(学生边举例,教师边板书)

(板书出特例:0×一位数,一位数×0,0×两位数,0×0)

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来举个例子:999×0=?0×0=?

(4)小结。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汇报)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5)练习反馈:做一做。

4×0= 0×20= 0×8= 100×0=

0+4= 20+0= 8+0= 100+0=

反馈校对: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区别?

(一个是加法,一个是乘法,答案呢?100×0=0,而100+0,还是等于100。)

小结:说得真好!我们在口算时一定要看清楚运算符号。

(设计意图:由加法过渡到乘法,帮助学生理解关于0的乘法算式的意义,进而理解其算理及算法。)

【课堂作业】

2×0= 0×5= 6+0= 99×0=

0×7= 1999+0= 4562×0=

利用所学知识计算上面几个题目,并说出为什么?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表现的都非常出色。请大家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回答: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和任何数相加都得任何数。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教材66页“做一做”























第6章(单元)第6课(节)10课时

课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备课日期 2020.10.2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6) 学情

分析 学生会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各种计算,并明白0乘任何数得0,学生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中,曾经计算过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乘法笔算方法的理解,提高笔算乘法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2.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算理。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导入】

1.口算:

0×72= 6×0= 3×23= 53×3=

2×0= 0×22= 0×5= 4×72=

20×2= 41×9= 52×7= 98×4=

2.笔算:

78×6= 79×8= 5×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进行新课】

一、同学们喜欢运动吗?运动对身体可是很有好处的哦。

那么同学们看过室内运动会吗?你们知道室内运动场的一些什么内容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室内运动场。

出示例5情景图。

请同学们仔细读题: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04个座位。

再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

想一想:要算运动场共有多少个座位,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算式?

1.同桌互说。(教师可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列式并能说出算式意义。)

2.汇报交流:

请你先估计一下,大约等于多少?(学生汇报)

3.提问: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你能算出它的准确结果吗?自己试试看。(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生1:8×4=32 600×8=4800

32+4800=4832

是一种好方法,其他小朋友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2:



4.自主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①追问“你是怎么算的呢?”

②0×8是多少呢?表示什么呢?

5.小组交流各自算法,并纠错。

6.汇报算法。(请几个学生写到黑板上)

7.分析算理:积的4、8、3、2分别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

重点——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4先乘8得32,个位满30,向十位进3。再用8乘十位上的0得0。加上进上来的3就得3,把3写在十位上。最后用8乘6得48。)

8.小结:

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里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

二、讲解例6。

1.出示例6,提问:仔细读题知道哪几个信息?算式怎么列?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280×3=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280×3=?,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

学习内容: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练习。

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3.总结算法。



【课堂作业】

1.当堂完成教材67页“做一做”。

2.练习十四1~5题。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回答:我掌握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法。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6章(单元)第7课(节)10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一) 备课日期 2020.10.26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页内容 学情

分析 学生在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上,也具备了加法估算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思想和算理上来学习本课的乘法估算。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视实际情况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结果切合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学生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示意图 合理使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9接近30

29×8接近240但小于240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引出估算体验简便】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知道“火锅”吗?

师:这周末,薛老师想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吃火锅,我了解了三家火锅店的价格,谁愿意帮我读一读这个价格:喜羊羊火锅店48元/人、灰太狼火锅店99元/人、美羊羊火锅店102元/人。我们有8个人,只带了800元,能去哪家火锅店吃呢?(生思考片刻)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快速判断吗?(你的方法可以,谁还有更快的判断方法?)你为什么把48看成50?(简便)

师:谁听明白刚刚他是怎么判断的?(请一生重复后,板书:简便)

师:刚刚他们在判断的时候,都有一个什么特点?(都只是估一估价格)

2.揭题。

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只需要我们用估算来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完整板书)

【进行新课】

1.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如果买门票需要的钱大于250元,说明不够;如果小于250元,说明够了;等于250元刚刚好。)

谁能列算式?(学生独立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l:29×8

那么,根据我们同学刚才所说,如果29×8的结果大于250,就说明什么?结果小于250呢?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不需要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的数就可以?

师: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乘法估算

2.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29×8大约得多少?

(2)同桌交流: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小组汇报(预设):

A、把29看做30,30×8=240,所以够了。

B、把29看作20,20×8=160,所以够了。

C、把29看作25,25×8=200,所以够了。

D、把8看作10,29×10=290,所以不够。

第一种情况出现,就引进≈: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板书≈

3.比较各种估算方法,尤其是A、D两种:A这种估法结果是够了,而D这种估法结果却不够,那么到底该选择哪种估法呢?

4.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5.练习:做一做。先学生独立完成于书本P70,再集体投影反馈。

你是怎么想的?(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6.小结:我们在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时,可以把多位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再和一位数相乘,估算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课堂作业】

进入游乐园,播放游乐园图片。

1.摩天轮一个座舱限坐6人,一共有33个座舱,大约可以坐几人?

2.对比练习。

每瓶饮料3元,三年级208人去买,600元钱够吗?

每瓶饮料3元,四年级196人去买,600元钱够吗?

3.生活中的估算问题。

小军在电脑上写一篇400字的秋游日记,他平均每分钟打53个字,8分钟能打完吗?

每包薯条4元,买96包,大约要多少钱呢?400元够吗?

4.思考: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你是怎样估算的呢?

师小结: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可以先把多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再用这个接近的整十、整百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就能得出估算的结果。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回答:这节课我学会了估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来解决生活中简单地问题。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练习十五1~3题























































第6章(单元)第8课(节)10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0.2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8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应用题当中的数量关系,培养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解决问题(二)

归一归总

3个碗8个碗

18元?元

单价×数量=总价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买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进行新课】

1.学习例8(第一问)。

(1)出示图片(画有8个碗,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妈妈买8个碗,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碗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个碗,标出一共18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碗一共用了18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8个碗多少钱?先求每个碗多少钱?再求8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总结做法。

先求出每个碗需要多少钱?

18÷3=6(元)

再求出8个碗需要多少钱?

8×6=48(元)

这就是先归一,再归总的算法。

2.学习例8(第二问)。

(1)出示例8:妈妈买了3个碗,一共用18元。照这样计算,30元可以买多少个碗?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课堂作业】



1.课堂上完成教材71页“做一做”。

补充练习: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解题的思路是什么?(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回答:初步学会了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解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6章(单元)第9课(节)10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三) 备课日期 2020.10.26 教学内容 教材72页例9 学情

分析 学生有乘、除法的基础,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稍微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有待培养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分步进行计算,由已知求出所求。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示意图 解决问题(三)

归总归一

6个碗?个碗

6元一个9元一个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进行新课】

1.(1)出示例9:妈妈买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多少个?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妈妈的钱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买9元的买几个,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6元一个,可以买6个,就可以求出妈妈有多少钱?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买9元一个的碗多少个?必须知道妈妈有多少钱,题目里没有给钱的总数,所以要先求出总钱数。]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可以买多少个?)

6×6=36(元)9元的买几个?

36÷9=4(个)

综合算式:6×6÷9,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个碗8元,可以买9个,买6元一个的”,问题不变,仍求可以买几个?应该怎样列式?

8×9÷6=12(个)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9和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钱数,总钱数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课堂作业】

1.独立完成下题。

课本7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回答:今天学习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即先归总后归一的问题解法的关键是求出中间问题。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练习十五9-13题

第6章(单元)第10课(节)10课时

课题 整理与复习 备课日期 2020.10.2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发散思维,体验算法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 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

目标 1.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数学认知结构,以提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平。

2.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进行复习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整理和复习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连续进位

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解决问题(合理使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先归一,后归总的问题)

解决问题(先归总,后归一的问题)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你有什么收获?整单元具体包括那些内容呢?

引导学生回顾归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板书:整理和复习

生:回顾本单元知识点,回答交流后归纳概括——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及估算。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学习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让学生学会整理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进行新课】

1.师指导学生完成第75页第1题。

(1)这个题目是哪一节的内容呢?

①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②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③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我们一起找到了这些内容,那么应该怎样解决呢?

(3)学生汇报。

(4)师生共评。

(5)教师小结。

2.师指导学生完成第75页第2题。

这几个应用题是哪些部分的内容呢?

(1)因数末尾是0。

(2)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笔算。

(3)合理使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结果及计算过程。

指名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列竖式计算,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进一步掌握算理及算法)

3.学习小结: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什么?

(2)一个因数中间有0怎么办?

(3)一个因数末尾有0怎么办?

引导学生小结。

4.指导学生完成75页方框中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前三组进行猜测或尝试,再用乘法加以验证,从而找出规律。(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按规律完成填空。

集体订正,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规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课堂作业】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指名口答。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率以及速度)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学生展示。

竖式解题

3.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3、4、5题。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寻找题中的内容是哪一节的?

小组内交流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解题过程。

【全课小结】

提问:整个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回答:我学会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及用分析法解法先归总后归一和先归一后归总的应用题。



















第6章(单元)第6课(节)10课时

课题 数字编码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教科书77~78页例题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数字的编号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他们的规律还不懂得。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数字编码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科学、合理编码的方法。 教学

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课件、身份证卡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49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进行新课】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77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4、找找身份证的秘密。

身份证前6位表示的是?中间表示的是?末尾是……倒数第2位的数字是用来区分性别的,单数表示的是?(男孩)

双数表示的是(女孩)?

【课堂讨论】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回答:我体会到了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重点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编排方式。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为自己的班上的同学设计学号登记表。















































第7章(单元)第1课(节)5课时

课题 认识四边形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的内容。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三角形和四边形,但对于具体定义还不明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四边形,理解和掌握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

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理解和掌握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找一找、圈一圈、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纸,剪刀,直尺,钉子板。 板书设计示意图 认识四边形

封闭图形

四条直的边

四个角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学校生活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再一次参观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课件展示:美丽的校园。

【进行新课】

一、探究新知:

1.感知四边形。

(1)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学生说,课件展示。

长方形:球场、通道、窗户;

正方形:地砖;

平行四边形:推拉门、护栏、羽毛球网;

三角形:花坛;

椭圆形:跑道。

(2)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知道的图形真不少,那在我们的校园里你们看一看,什么样的图形最多?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看一看,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有四条直边,四个角)

(3)揭示课题: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认识四边形

二、讲授新课:

1.找一找。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2.圈一圈。把找到的四边形圈出来。

(1)学生独立圈,指名一学生到讲台操作电脑完成例1。

(2)集体订正。

3.分一分:把例1中的图形分成“四边形”和“其他图形”两类。

4.分组合作学习,归纳四边形的共同点。

(四条直的边、四个角。重点词:直的)

5.说一说,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四边形。

2.按要求画图。

画一笔,变成两个四边形。

3.动手操作:剪一剪。

(1)把一个三角形,剪一刀,得到一个四边形。

(2)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四边形。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说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小结: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四边形,一要看它是不是封闭图形,二要看它是否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七第1、3题。



























































第7章(单元)第2课(节)5课时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页的内容。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知道四边形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直尺去测量,来判断图形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剪刀,直尺,一副三角板。 板书设计示意图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直角

相同点:都有四个直角

不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是对边相等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1.出示几个多边形,问:这几个是什么图形?你们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

2.再出示几个四边形,问: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图形就一定是长方形吗?

追问:为什么这几张图不是长方形呢?

3.揭示:看来大家在判别长方形时有一些特殊的标准,你们认为长方形还有什么特点?

【进行新课】

1.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形,它的长依次缩短,依次让学生判断它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

2.出示例2。

(1)长方形的特征。

小组合作动手探索长方形的特征。如量一量四条边的长,用三角板比一比它的四个角等活动。汇报交流,教师随着板书: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特征。

依照长方形的探索方法,小组合作。

板书:四条边都相等

3.对比观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小组合作交流。

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都有四个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而长方形只是对边相等)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

第二题注意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动手剪一个正方形,边剪边思考为什么这样剪。

2.同桌合作用两副三角板,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每位同学用纸剪出一个正方形,试着把这个正方形折成相同的两部分。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说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点:

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2.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课后作业】教材练习十七第2、4、6、7题



















第7章(单元)第3课(节)5课时

课题 周长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课本第83页的内容。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周长有模糊的概念,但对于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宽的关系式的公式还从未认知。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小绳子、皮尺、米尺、树叶、各种图形。 板书设计示意图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树叶 钟面 课本封面

三角形 长方形 星形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例3的各种实物。

怎么能知道它们的周长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周长。

【进行新课】

1.理解周长的含义。

(1)谁知道周长的含义是什么?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请你具体指一指,你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样的长度。

找人指出物品和图形的周长。

(2)总结周长的含义。

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观察发现:(1)图形的共同点:它们都是平面图形,又都是封闭图形。

(2)不同点:它们的形状不同,有的是规则的图形,如国旗、钟面;有的是不规则图形,如树叶、五角星等。

(3)通过这些图形,我们得知周长的含义,就是这些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师:如果想知道你喜欢的图形或物品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

(1)钟表的周长是多少?

用直尺量。找一个学生试量,感知直尺不能量出这个圆形钟表的周长。

先用绳子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学生实际操作,感知此方法的可行性。

用米尺量。在圆上做一个记号,把表滚一圈就能知道它的周长。

(2)出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说一说怎样知道它们的周长。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分别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测量周长:根据图形的形状不同,采用的测量方法也不同。对于不规则图形,如树叶,可以采用绳测法来求周长。对于那些规则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可以先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在计算出一周的长度和。

【归纳总结】

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图形按形状可分为两类:

(1)规则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不规则图形,如树叶、月牙、花瓣……

3.周长的求法:

(1)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绳测法:用一根细线绕图形的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绳长就得到不规则图形一周的长度。

(2)规则图形的周长:用直尺测量,再计算出一周的长度和。

【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83页“做一做”。

2.小组合作量出小组成员的头围、胸围和腰围。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特殊的图形可以借助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解决问题。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1~3题。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课本第85页的内容。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经熟知,知道周长的涵义,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还不了解。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2+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自从上次举行了龟兔大赛,小乌龟得了冠军后,小兔子深深地知道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所以它决定再和小乌龟赛一场,并请了老虎先生当裁判。听!虎裁判开始宣布比赛要求:“请小兔子沿着正方形跑道跑一圈,小乌龟沿长方形跑道跑一圈,先跑完一圈的就是冠军。”这时小兔子不高兴地说:“这不公平,我跑得长,它跑得短,这不公平!”

师:同学们,你能帮虎裁判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吧!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周长的知识,谁愿意举例说说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投影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进行新课】

1.导入。

每个小组有一些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

2.学生自主探究。

(1)想一想:小兔子和小乌龟跑完一圈实际上是求什么,怎么求?

(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并加起来)

(2)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算一算,看看哪组的同学想的办法多。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并计算。

(3)班内讨论,学生汇报。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

学生叙述思考过程:

6+4+6+4=20(厘米);

6×2=12(厘米)

4×2=8(厘米)

12+8=20(厘米);

(6+4)×2=20(厘米);等等方法。

(4)小结:这三位同学的算法都能帮老师把长方形的周长求出来,那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为什么?

第三种方法最好,只需要两步就可以解决问题。

(5)学生再试着求正方形的周长,汇报计算方法及算理。

5+5+5+5=20(厘米)逐边加起来

5×4=20(厘米)4个5

(6)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

(7)那么小兔子和小乌龟的比赛公平吗?(公平)

【课堂作业】

1.判断对错。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如果把它平均剪成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

2.完成课本第85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求长方形的周长,只要找准长和宽,在根据长方形的特点即可求得周长;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找准它的边长,再根据正方形的特点,即可求得周长。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九第1~3题。





































第7章(单元)第5课(节)5课时

课题 解决问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课本第86页的内容。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的熟练程度,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熟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1分米的正方形纸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解决问题

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情景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知识,谁愿意回答一下它们的周长计算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2+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进行新课】

1.出示例5。

2.学生充分阅读和理解,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自主尝试怎样解答,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如可以用手中的1分米的正方形纸动手拼一拼或者画图试一试等方法)

4.分组汇报。

(拼正方形:四行四列;拼长方形:一行16列、2行8列,其中2行8列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短一些)

5.回顾与反思。

只有这三种拼法吗?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86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会了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我们应明白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把学过的知识融合起来,寻找最优化方法。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完成教材第87~88页练习十九第4~10题。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7章(单元)第4课(节)5课时

课题 备课日期 2020.11.16 教学内容 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

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直尺等。 板书设计示意图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29







435

-86

349





612

-398

224





403

-158

245





403

-245

158





158

+245

403



245

+158

403



8△△

-2△8

662



307

-△4△

1△8



783

+166

949



558

+225

783



558

225

+166

949





558

225

+166

949





560+(230+170)

=560+400

=960(元)





560+230+170

=790+170

=960(元)





































献花(0)
+1
(本文系zyhzypzyb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