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教案(全册)
2022-09-05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一节走进神奇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界中的神奇。过程与方法通过大自然中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
得到解释的。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
的物理小实验。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茶壶。一、创设情景明确
目标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接触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习物理将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板书标题: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初中物理只是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将学习一些粗浅、基础的知识,而第一章则是启蒙课的开篇,相当于绪论课。我们用3节课
的时间完成。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于勇敢探索真理”。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物理现象中的真理。物理是很神奇的,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板书:第一节走进神奇)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自然中
的神奇1.老师讲述: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神奇无处不在。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1至图1-4,并思考
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哈雷彗星一般是由彗头、彗尾组成。彗星含量中冰最多。中国民间将彗星叫做“扫帚星”。“彗”在中国有扫帚
的意思。世界公认中国是对彗星观察和记录最早的国家。中国古书《淮南子·兵略训》中记录了公元前1057年的一次彗星,它就是后来命名为“
哈雷”的彗星。哈雷彗星是根据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哈雷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他对哈雷彗星的出现时间的准确预言,哈雷的预言在其死后1
7年准确应验:1759年、1835年、1910年。图1-2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和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
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在前,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图1-3,大自然为什么有五颜六色,为何如此绚丽多彩、令人惊叹?图1-4,在雪山的底部受
压力很大,这样就有一部分冰雪化成了水,就好像给冰雪层涂了润滑油,当人说话时,会使积雪层振动,这样就产生了雪崩。龙卷风有时又称为旋涡
风,外形近似漏斗,它通过地表或海面时,产生的破坏力极大。龙卷风内部强大的上升气流有时可将汽车或树木举起,带到数百米外。3、请学生列
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自然中的神奇。探究点二生活中的神奇1.老师讲述:自然现象扑朔迷离、千姿百态,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呈现出另一
些神奇。2.请大家欣赏课本图1-5至图1-7,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老师针对问题解答:图1-5,充分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图1-6,光的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折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不均匀的介质中往往不沿直线传播,会发生
弯折。还有海市蜃楼也是光的折射现象。拉链被美国的《科学世界》:杂志评选为20世纪的十大发明之一。利用凹凸齿错合原理。拉链这种连接方
式与传统的连接概念完全不同。人们习惯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费时也不牢固。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
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冲浪者弓着腰,分开两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图1-7撑竿有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和重力势能。3.请
学生列举另外一些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神奇。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生活
中的有心人,希望大家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
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展示PPT)自然界中的神奇没有人工制造或利用的痕迹,非凡而震撼人心,让人惊叹、惊心动魄。生活中的神奇很
平常,往往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平凡而充满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不管有多神奇,都应该能够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五、达标检测反
思目标1.用美的观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会看到什么?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一节走进神奇1.在自然
中——非凡而震撼人心2.在生活中——平凡而充满智慧生活中的神奇现象有很多,应该精选一些配有演示实验的,有代表性的实例,课前要先亲自
动手操作,认真地做每一个实验,以便课堂达到最佳教案。第二节探索之路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
个重要阶段。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
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重点1.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资料:与本节课
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
,人们渴求去探究。“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下面
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的探索之路。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古人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
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请学生看文字、图形思考。1.图1-8,甲骨文“殸”。甲骨文“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
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装饰品。殸和耳组成了
“聲”(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殸发出的声音。2.图1-9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
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的目的。3.
图1-10,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4.图1-11,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思想的雕刻玉版。5.图1-12,石头阵,出现在世界不同地方的
石头阵神秘莫测。有研究认为其功能之一是古人用于观察天象的。英国西南部的“魔圈”石头阵(又称巨石阵),被一些考古学者认为是人类现存最
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它大约建立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全部工程延续千年之久。1960年,天文学家杰拉德·霍金斯借
助计算机发现:在夏至这天,从英格兰石头阵圆圈中心观察时,刚刚升起的太阳必将从远离中心的一块“巨石脚跟”上射出来。而在其他重要的节令
、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也同样与另外的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探究点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1.讲述: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
献。接下来我们了解物理学的进步之阶……2.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
学精神。3.你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汇总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
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提出了“日心说”。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
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
的量子力学。物理学正是在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科学巨匠经过漫长、不断的艰辛努力的探索下,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希望大家
努力学习,经过你们年轻一代的艰辛努力,物理学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本
节内容。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二节探索之路1.古文明的科学思索……①甲骨文②象
形文字③古人的宇宙模型④雕刻玉版⑤石头阵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①哥白尼的“日心说”②牛顿的经典力学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
的量子力学课前应该更多地搜集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这样更直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第三节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过程与方法对人类积累知识、探究科学
的过程进行感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
的意识和创新意识。重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难点1.知道物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2.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多媒体资料:教材
配置的VCD,科学探究环节讲解课件。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
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知
识园地——硕果累累很多的前辈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
成了。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体会课本图1-17至图1-21
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正是由于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不断的探究,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丰富起来。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通过一些实例,感觉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探究点二科学
探究——其乐无穷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
想,还应学会相互合作。提问: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学生看课本后回答,教师总结:科学探究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
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点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
扬的科学精神。学生看图1-24至图1-26阅读后讨论。问:通过阅读,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在哪里?学生认真看图,阅
读课本P10~P11的内容,进行发言总结,老师进行归纳,梳理。“长江后浪推前浪”,物理学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
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必将导致新的探索,新的探索推动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打开物理世
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内容。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三
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科学探究的七个主要环节(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应该着重强
调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知
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
,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运
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理性的认识,有科学的世界观。重点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机械运动。难点用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物理概
念描述运动的相对性。相对运动演示仪,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电脑多媒体、玩具汽车。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
到了物理世界的神奇与美丽,也了解了前人在探索物理奥秘的经历中付出的努力与艰辛。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玲童真能腾云驾雾吗?从
现在开始,我们共同走进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
标探究点一运动的世界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星移斗转,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冬去春来、风起云涌、潮涨潮落,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请
看图2-1至图2-3请举出一些你认为运动的例子。学生举例,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他们眼中的运动是什么。探究点二运动的描述1.人们用
不同的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如:(学生举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画家用形态
和色彩描绘运动(图2-5);(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图2-4)。问:科学家是用什么来描述运动呢?(也就是物理学中如何描述
运动呢?)告诉学生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2.什么是运动和静止?(1)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
题。(2)设疑提问讨论a)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b)小王骑自行车上街。自行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王是运
动的还是静止的?c)正在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汽车上的坐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上面的三个场景中有不少的物体,我们
看(4)概括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静止:如
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5)讨论分析a、先讨论课本图2-6和图2-7,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b、分别以地面和电梯的轿厢为参照物,乘客是怎样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怎样的?同步卫星的同步是什么意思?3.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课本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归纳小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四、
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我们还应注意运动和静止相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五
、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D)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一节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2.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2)参照物: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3)静止:如
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4)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性;根据需要和方便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性的知识点较多。比如与参照物有关的问题,学生老是分不清楚一句
描述物体运动的语句中,哪个物体是研究对象,哪个物体是参照物。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2.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与其他单位的关系。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2
.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在
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
的测量。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测量单位1960年,国际
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1.长度
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
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03m;1dm=10-1m;1m=102cm=
103mm=106μm=109nm。1光年=9.461×1015m2.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在
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年(y)、天(d)、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探究点二测量活动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引导学生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补充:什么是分度值、量程,估读的方法)。(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为减小误差,我们常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多测几
次,求平均值。2.用表测量时间提问:通常我们用什么来测量时间?学生回答:钟表、停表。学生看图2-13,了解时钟的演变过程。探究点三
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偏差叫做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测量时(如估读时)有的误差偏大,有的误差偏小。引导学生总结:因
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另外还有天气、实验的设计都有可能影响误差的大小。所以误差总是存在的。我们可以通过校准测量工
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测量几次,求平均值。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对一些特殊长度和时间的
测量问题的探讨,除了掌握这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生活当中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善于把思路打开,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小明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得到的结果如下:则错误的是(D)A.1.21cmB.1.22cmC
.1.20cmD.1.11cm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和时间的基
本单位及单位换算长度的基本单位:米时间基本单位:秒(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三)长度的测量与估测(四)时间的测量与估测被测物体末端在
刻度线上的读数,很多学生忘记了估读的“0”;还有就是对于单位的掌握,由于学生没有学指数运算,单位换算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可以通过介
绍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第三节快与慢第一课时物体运动的快与慢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2.初步尝试测
量、计算速度。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实验的乐趣。重点1.速度的概念。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3.速度的测量。难点常见
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观看相关视频,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要知道哪个动物跑
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
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比较方法。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让两学生分角色来做判断。(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
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教师点拨]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
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
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2.速度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即:速
度=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v=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知
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
”,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m/s”读作10米每秒。提问
: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针对训练]1m
/s的速度与1km/h的速度相比较哪个大1m/s=km/h=3.6km/h因为3.6km/h>1km/h,所以1m/s
>1km/h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探究点二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教师
点拨]学生阅读例题,提出应注意的几点:(1)路程单位km要换算成m。(可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4)小数点后面一般保留两位小数。(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
、答。补充例题: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
少米?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求:s=?解:根据v=s=vt=12.5m/s×240
s=3000m答:两车站相距3000m。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探究点三速度的测量学生阅读“测量速度的方法”,用刻度尺
测出路程s,用停表(或计时器)测出所用时间t,通过公式v=计算出平均速度。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
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
(1)54km=__15__m/s(2)15m/s=__54__km/h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三节
快与慢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二、速度:1.定义: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v=3.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
动快慢的物理量三、物理计算题的四步骤:已知,求,解,答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
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第二课时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知识与技能知道匀速直线
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过程与方法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重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难点判断匀速直线运动。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展现问题
:一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1分钟内运动了30m,2分钟内运动了60m,3分钟内运动了90m,该物体在做什么运动?先讨论,后回答。
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匀速
直线运动学生阅读课本第25页至第26页,图2-26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
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3段路程的运动速度。通过计算结果总结:小车在每段路程的速度都是不变的。下面看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
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
呢?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我们把物体运动
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自然界中严格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理是
不常见的。探究点二变速直线运动学生继续阅读课本内容,计算出天鹅在3段路程中的速度。天鹅在空中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在做变速运动。
[归纳小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
速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探究点三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在一次工程爆破中,
用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
,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的安全区?[教师点拨]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公式v=,s=vt和t=多种方法做出比
较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看最多能用几种方法。教师巡视,最后展示学生的各种解法。解法一:已知:v1=0.8cm/s,v2=5
m/s,s1=96cm,s2=500m求:t1、t2解:由v=得t=t1===120st2===100s∵t1>t2∴
人能跑到安全区。解法二:已知:v1=0.8cm/s,v2=5m/s,s2=500m求:s1解:由v=得t=t1=t2===1
00s。s1=v1t1=0.8cm/s×100s=80cm∵s1<96cm∴人能跑到安全区。解法三:已知:v1=0.8
cm/s,v2=5m/s,s1=96cm求:s2解:由v=得t=t2=t1===120ss2=v2t2=5m/s×120
s=600m∵s2>500m∴人能跑到安全区。解法四:已知:s1=96cm,v2=5m/s,s2=500m求:v1=?
解:由v=得t=t1=t2===100sv1===0.96cm/s∵v1>0.8cm/s∴人能跑到安全区。四、总结梳理达成
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并会根据速度变形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从速
度公式v=可知,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D)A.与路程成正比B.与时间成反比C.随时间和路程而改变D.与时间、路程
无关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快与慢(一)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比值)(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应该着重强调匀速是指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和路程无关。第四节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3.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过程与方法将物
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
实践)来证明。2.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
果。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
小车、停表、刻度尺。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下面是从互联网查找“世界飞人”北京奥运会短跑冠军博尔特100米跑的研究资料,从起点算起每
10米所用时间分别是:1.82s、1.06s、0.90s、0.88s、0.83s、0.83s、0.83s、0.82
s,最后20米用了1.72s,总成绩为:9.69秒。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什么信息?1.博尔特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2.他跑得最慢时是
在第几个10米?3.最快时是在第几个10米?本节课我们来探究一下速度的变化情况。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
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探究准备阶段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的“提出问题”有关内容。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
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
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下面有三
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
如何变化?分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
),并写好实验报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探究点二实验探究阶段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器材
: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金属片等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B.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
计划的要点是________。强调: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止计时。必须专人操作
。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2.(1)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垫
成坡度适中的坡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小车从斜面的顶部滑下,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所用的时间t,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路程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s1=t1=v1=s2=s-s1t2=t-t1v2=s=t=v全=(2)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时间t
1,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3)求出斜面下半段路程s2,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将结果填入表中,比较v1、v2得结论。C.实施计划。D.探究结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
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在这一节里,我们学到了什么(展示PPT40)(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是否正确。(2)学习了用实验探究物体速度变化的方法。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
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1)该汽
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
探究:速度的变化(一)探究问题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
变化?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二)探究实验报告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5.实验结论6.评估7.交流这是一节实验课,从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掌握得还不错,无论是对于实验的原理
、器材,还是步骤,都还是比较清楚。但时间的测量应提前多多练习。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
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
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
精神。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归纳总结出结论。难点利用回声测距离。皮卷尺、秒表、课件、多媒体等。一、创设
情景明确目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音乐声,路上嘈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喧闹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
生存。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
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演示实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现象(音叉溅
起水花)。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
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
)笛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发声是不同的。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归纳小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的发声体发声部位不同,但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
是怎样传入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探究点二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
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举例
: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再观看一个现象,结
论:真空不能传声。[归纳小结]声音靠物质传播。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看图3-11
人耳的结构。观察并注意说明。[归纳小结]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波从声源向四周
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探究点三声音传播的快慢有一种现象,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
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的传播速度要小得多的缘故。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空气传声与固体传声有什么
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在古代,战士休息时,常枕着箭筒睡觉,这有什么好处呢?(原来他随时可以听到敌军有无动静。)为什么呢?(大地、箭筒
是固体,固体传声快的缘故。)[归纳小结]原来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等因素有关。声音在每
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25℃的水中,大约是1500m/s;钢铁中,大约是5200m
/s;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介绍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
反射回来的现象。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等。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
声。空气(15℃)中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在运动场上
的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应该(D)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停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
按下停表因为眼睛很灵敏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停表,因为枪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D.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
度比声音的速度要快得多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传播的快慢:空气(15℃)中声速是
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快,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传播得慢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坛坛罐罐做实验,让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
做物理实验不难;感受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第二节声音的
特性知识与技能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环节。过程与方法1.能用实验验
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行简单的专项社区调查,让学生具有将科学
服务于人类的意识。2.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的责任感的人。重点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
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难点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个因素。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发声齿轮、硬塑料片
、自制“水瓶琴”、音叉、啤酒瓶等。部分学生备用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手风琴、长笛、鼓、锣,音频资料等。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方
法1: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多媒体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使人感
到愉快的声音是乐音,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是噪音。方法2: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音频资料,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
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声音的特性。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
成目标探究点一响度[分组实验]1.鼓面上放些黄豆,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观察黄豆跳动的高度,比较鼓发出声音的强弱。2.把用大小不同
的力敲响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观察激起水花的大小,比较音叉发出声音的强弱。[归纳小结]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分组实验]用同一硬纸片,以同样的速度,大小不同的力,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变形幅度,比较发出的声音响度大小。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
有关系?[归纳小结]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
远近有关。[教师点拨]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和放大法、转换法,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针对训练]学生阅
读41页“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的对照表,了解响度不同的声音对人体引起的感觉,知道响度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探究点二音调[分
组实验](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不同的琴弦,观察弦的振动,比较声音的高低。(2)找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分别说同一句话,比较声音的
高低。[归纳小结]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分组实验]用同一硬纸片,用大小相同的力,以不同的快慢,划过同一把梳子,观察纸片振
动节奏,比较发出的声音音调的高低。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归纳小结]上面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音调与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
体振动的越快,音调就越高。看图3—16,判断纸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与齿轮的齿数的关系。[教师点拨]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
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若物体每秒振动一次,则其振动频率为1Hz。探究点三音色音色曾经叫
做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等。上面的学习可知
: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探究点四噪声的等级和危害指导学生读表:电子白板出示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的感觉常闻
声贝数(dB)感觉微风吹动树叶沙沙声耳语10~20极静静夜室内一般说话声30~50安静大声说话嘈杂的闹市70~90较吵闹电锯11
0很吵闹响雷螺旋桨飞机起飞120~130鼓膜震痛喷气式飞机起飞火箭、导弹发射140~150无法忍受探究点五噪声的防治针对上
述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可以从几个环节减弱噪声?总结出可以从三个环节减弱噪音污染。并分别举出事例:安装消音器或隔音墙;植树造林(重点讲
解其优越性);带耳塞等。学生参与: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请同学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
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物
体振动的越快,音调就越高;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噪声的防治:1.从噪声的产生;2.从噪声的传播;3.从噪声的接收三个环节。五
、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下列对两人声音描述正确的是(D)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
度大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乐音的三个特性含义决定因素相关问题响度声音的大小发声体振动
的幅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音调声音的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发声体
本身的材料和结构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二、噪声的防治1.从噪声的产生2.从噪声的传播3从噪声的接收本节的名词、术语比较多且比较
抽象,教学时以听声为导引,以生活为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根据生活经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体现课堂的趣味性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噪声的控制是本节的重点,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不足,要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总结在哪个环
节控制了噪声有点难度,有些学生在声源处减弱和传播过程中减弱两个措施上有些混淆,因此在要以后的学习中要注意训练和加强。第三节超声与
次声知识与技能1.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从收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
性。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精神。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2.知道超声的应用。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音像资料,图片或
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
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在物理课的学习中,不能忘记思考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
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为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现在,你大概已经有了体会,那么你对超声和次声知道多少?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它。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研究发现,声波
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
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探究点一超声1.概念:频
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2.特点:(1)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2)沿直线传播,可反射。3.应用:学生阅读
图3-27,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
赫的超声。(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3)超
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探究点二次声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
音。2.特点:(1)频率低,传播远;(2)能量很大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3.应用:人耳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海啸、
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1)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2)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
会产生微弱次声,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3)军事:核武器。4危害: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垮塌,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遭到破
坏,会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破裂出血,危及生命。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却无法直接听见,所以
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超声及超声的应用。2.次
声及次声的危害、应用。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昆虫飞行时翅膀要振动,甲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200次,乙昆虫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
0次,一位听力正常的人能听到飞行时发出声音的昆虫是(C)A.甲昆虫B.乙昆虫C.都能听到D.都听不到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
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三节超声与次声1.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20000Hz2.超声与次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3.超声的应用:碎石、B超、声呐定位、超声导航4.次声危害:对机器、建筑物、人体有伤害
灵活运用教材,突出重点,突出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对声传递信息进行分类,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分析归纳能力。
加上一个回声定位的计算题既强化了重点知识,又规范了解题行为。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一节光的反射第一课时光的传播知识与技能1.探究光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2.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生活或自然中的一些现象。3.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
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回忆生活中的光的现象,让学生从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回答问题。2.
通过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实验,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
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环保意识。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难点如何保证
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激光电筒、水槽、玻璃砖、光屏、水。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当我们早晨睁开睡
意朦胧的双眼,我们就进入了光的世界。播放以下视频:4-1,由于阳光,大自然才变得如此色彩斑斓、风光秀丽;4-2,影子游戏;4-3,
密密的树林挡不住阳光“直”的追求。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第四章,多彩的光。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
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光源提问:光从哪里来的呢?(白天主要靠太阳发出,晚上靠各种灯发出的
)太阳、各种各样的灯有什么共同点呢?(正在发光)归纳总结得出: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光源呢?(蜡烛、火把、油
灯等)注意:月亮、宝石不是光源。从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便看见了这个发光体。例如:打开电灯,我们就可以看见它的光,这是由
于光从灯泡到达了我们的眼睛。探究点二光的传播提问:光的传播路径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光沿直线传播。引导学生制订计划与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让激光电筒沿白屏射出,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得结论: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是直
线。2.图4-4(a)探究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结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3.图4-4(b)探究光在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结论: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光在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4.媒体展示:我们能看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引导得出:光在透明
、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提问: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怎样在纸上画出光线呢?引导:画直线,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用一条带箭头
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光束:许多光线在一起。应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1.
准直:(挖隧道);2.影子的形成:手影;3.日食、月食的形成;4.小孔成像。探究点三光速晚上,我们一打开电灯开关,周围就马上亮了
,这说明光的传播速度太快了,单凭视觉几乎无法觉察到光传播所用的时间,所以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以为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
直到17世纪才发现光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前一章,我们讲了真空不能传声,那光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呢?能,并且是传播得最快的,现在已公
认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空气:c=3.0×108m/s相当于每秒绕地球赤道转7圈半。水中:c玻璃中:c四、总结梳理
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的神奇,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空气中传播的速度:c=3.0×108m/s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一节光的反射第一课时光的传播一、光源:正在发光的物
体二、光的传播1.在透明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光束:许多光线在
一起3.应用:①准直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④小孔成像三、光速:真空、空气中:c=3.0×108m/s水中:c玻
璃中:c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多个学生动手的实验,如让学生分别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以及小孔成像实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第二课时光的反射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光的反
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
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2.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看待事物,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重
点光的反射定律。难点1.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这个结论的得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三线共面”是一
个难点。2.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区别,以及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仅抽象,学生还很容易根据思维定式而在理解中出错。因此,这也是
一个难点。3.实像和虚像的理解与区别。激光电筒,平面镜,可折转的光屏。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
,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雕塑、喷泉、人、教室、书本本身不发光,我们也能看到他(它)们,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够反射光线。当光射到物体
的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的反射”。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
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光屏介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的概念,启发学生用数理结合
的观点进一步观察入射、反射光线的几何位置关系,学生找到它们的对称轴,用量角器量出对称轴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引入法
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1.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吗?2.作出猜想:光在反射时,反射角________(选填“等于”或“
不等于”)入射角。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1)将入射光线射入平面镜,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2)改变入射光线的
方向,观察反射角随入射角如何变化;记录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填入表中。5.分析与论证:光的反射规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
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述如下:(1)三线共面(2)分居两侧(3)两角相等6.交流与合作:
(1)垂直入射时,反射光线和反射角如何?(2)反射角随入射角怎样改变?(3)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会怎么样呢?(4)
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那么此时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呢?[归纳小结]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
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探究点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师演示:研究镜面反射
教师用小镜子反射光线,射入同学眼睛。师问: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在平面镜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射呢?课件展示镜面反
射,总结出镜面反射的定义、特点。教师演示:研究漫反射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白纸表面看起来
很平滑,实际表面上有很多凸凹不平的地方,一束平行光照在白纸上后,法线不再平行,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也不再平行。课件展示漫反射,总
结出漫反射的定义、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书本、正是由于它们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教师点拨]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针对训练]讨论:甲同学说,雨后的夜晚,地面
上亮处是水坑;而乙同学说,地面上暗处是水坑。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出理由。通过这道讨论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漫
反射的特点。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有一束与
镜面成45°角的光线AO入射到水平镜面上,反射光线如图中OB所示,现要使AO与OB的夹角为60°角,可采用的办法是(A)A.将
平面镜绕过入射点O的水平轴沿逆时针方向转15°角B.将平面镜绕过入射点O的水平轴沿顺时针方向转15°角C.将平面镜绕过入射点O的水
平轴沿顺时针方向转30°角D.将平面镜绕过入射点O的水平轴沿逆时针方向转30°角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二课时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
射角二、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
定律1.课堂容量大,学生探究不能深入展开,不利用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可见度低,实验现象不够明显。3.探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
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可通过自制器材单个进行探究。4.作光路图时,部分学生不用尺规作图,光线虚实不分,忘记或标错箭头的方向,入射角、反射
角误认为是和镜面的夹角。第二节平面镜成像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
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难点对虚像的理解。两支相同的蜡烛、一块薄玻璃板、火柴、玻璃板支架、一个光屏、一把刻度尺、一张白纸。一、创设情
景明确目标同学们的课桌上有一面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师:像这种表面是平整光滑的镜面(教师板书)物
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面镜成像。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
”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一)实验探究师:小时候的我们就对镜中的自己充满了好奇,现在我们观察镜
子,然后大家猜想一下,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之间有何关系?(将猜想写在黑板上)并对学生的活动与猜想作出合理的评价。大家通过观察活动,提出
这么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猜想,有些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做标记),而有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想,要科学的确定这些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做
?老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同学们想观察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是什么关系?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与物的左右有什么关
系?它们的连线与镜面是什么关系?教师: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首先考虑的是选用什么器材?(在做实验之前,我们要制定实验计划,包
括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如何进行,观察什么,记录什么。每组同学面前都有一些实验器材,这些器材请大家选择使用,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器材,制定
出一个完整的计划。)(1)学生自选器材:A.平面镜、玻璃板;B.刻度尺、量角器;C.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棋子、手电筒、瓶盖、其他
的如小刀、夹子、白纸,方格纸(2)学生自己做实验(3)汇总实验的问题并交流解决①你选择的物体是什么?实验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如何解
决的?②只实验一次行吗?提醒学生要改变物体的位置多实验几次才能使我们的结论准确;(4)学生二次做实验,用这样的实验验证前面提出的平
面镜的一些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上勾画出可以验证的特点,并播放多媒体课件。(二)虚像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下面老师给
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不灭的火焰(表演:一块平板玻璃与黑板平行,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平板玻璃的两边分别对称地放置两支相同的蜡烛,向
学生的一面点燃,向教师的一面未点燃,教师向未点燃烛焰上浇水,问学生火焰灭了吗?学生回答没有,老师转过玻璃板让学生看到蜡烛其实是灭的
)。看来这种像有点神秘,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课件出示)所以我们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现在,
同学们用自己得到的结论完成下面的问题:[教师点拨]1.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2.像的大小形状与物体的大小形状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
的距离相等。探究点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我们刚才学习探究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牙医检查牙齿用的平面镜、平面镜使房间看起来更宽敞、穿衣镜、潜望镜等。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首先我们探究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课件出示
:实验视频)。其次我们学习应用了替代思想:用薄玻璃板代替镜子,用与物相同的物体代替像。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
”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平面镜成像一、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1.牙医检查牙齿用的平面镜2.平面镜使房间看起来更宽敞3.潜望镜1.本节实验是
中考的重点,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利用光屏的作用,方格纸的用途,都不易接受和理解
。2.教学中往往忽略交流与评估。实验中对实验的反思、交流评估也要重视,加强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评估意识和能力,有利
于促进科学探究整体教学目标的落实。第三节光的折射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2.知道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偏折规律。3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
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感。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
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水槽、水、激光发射器、一个可折转的光屏、玻璃砖、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学
生实验:“折射断筷”。学生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从生活中发现问题)2.小游戏:碗中放入一枚硬币,调整眼睛到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另
一同学向碗中缓慢倒入水,当水升到一定高度时,观察现象?(激发学生兴趣)3.提问:上述现象是怎样引起的?能否用以前学的知识解释?(学
生思考后,感到知识不足,引起求知欲)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
一光的折射现象1.猜想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2.自选器材分组实验,验证猜想。3.交流实验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4.学生归纳“
什么叫光的折射”。(①学生叙述中若没注意“斜射”条件,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不必提示;②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探究点二探究光的
折射规律探究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是向法线偏折,如右图。(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1.学生
猜想,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2.讨论猜想的合理性。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方案。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5.交流实验结果(1)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2)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6.用语言表达探究的结果。[教师点拨]结论1:光从空气斜
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探究2: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1.分组实验,收集
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果)2.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3.交流,(1)如何定义折射角?(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
如何变化?(3)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如何?[教师点拨]结论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
不变。4.(设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能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
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探究3:如图所示,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
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还是界面偏折?1.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2.讨论交流:老师投影出学生作图的情况。实验验证:(1)教师演
示光从空气斜射入半圆形玻璃砖;(2)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途径呢?(3)学生观察到
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4)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教师点拨]结论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结论5: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探究点三折射规律的应用1.体验“叉鱼”制作鱼模型
并固定于方型水槽中,用直铁丝作鱼叉,对准看到的鱼叉去,看谁能叉准,并让该同学说出能叉准鱼的“奥妙”是什么?2.利用动画讲解“鱼的虚
像形成的原因”。3.学生讨论“折射断筷”、“硬币升高”的原因。4.分组实验:观察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5.折射现象不仅会使眼睛“
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奇观。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光的折射”,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中斜
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
斜射入容器中,并在容器底部形成一光斑,这时往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B)A.慢慢向右移动B.慢慢向左移动C.慢慢向水面
移动D.仍在原来位置不动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光的折射一、光的折射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三、
折射规律的应用教学中,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例如:结合光的反射定律来认识光的折射规律,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
加深了对两个重要的光学规律的理解。引领学生分析叉鱼不中的原因,增强了生活的情趣,使学生在应用规律分析问题时充满了热情。第四节光的
色散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白色的太阳光由七色光混合而成的。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基色。3.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
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
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
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重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难点色光的三基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
。教师:三棱镜、挡光板、白光屏。学生:平面镜、白纸板、盛水的深盘、光碟、三棱镜、激光电筒。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光从空气中斜射
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________法线方向偏折(选填“靠近”或“远离”)。2.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太阳光和我们息息相关。
你知道彩虹是怎么产生的?红花绿草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太阳光有关的光的色散。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
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研究光的色散提出问题: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演示光
的色散,引导学生观察白屏及彩色光带上颜色的排列顺序。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发生折射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光。启发
学生思考:彩色光带再经过三棱镜后,又将怎样?教师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讨论归纳实验结论:太阳光(白光)不是单
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
、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
和绿黄几种颜色。指导学生认识红、绿、蓝被称为三基色。用挂图或多媒体投影电视机画面,简单说明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探究点二
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
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归纳小结]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2)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
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原因。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归纳小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
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
色光组成,光的三基色:红、绿、蓝,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五、
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白纸上写蓝字,在蓝色灯光下看到(D)A.纸是白色的,字看不清楚B.纸是白色的,字可以看清楚C.纸是蓝色
的,字是黑色的,可以看清楚D.纸是蓝色的,字也是蓝色的,看不清楚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四节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二、色光的混合三基色:红、绿、蓝。三、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
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尤其在后面“看不见的光”部分教学时,展示
了大量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图片,丰富学生的表象知识,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第五节科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认识透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2.会测凸透镜的焦距。3.了
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重点认识凸透镜、凹透镜。难点会测凸透镜的焦距。多媒体课件、远视镜片和近视镜片,各种各样的
凸透镜和凹透镜。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学生列举:穿衣镜,汽车后视镜,哈哈镜,老花镜,
近视眼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等。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透镜。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
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1.让学生观察眼镜镜片,观察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有什么不
同,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并画出板图如课本图4-35所示。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
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2.介绍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探究点二透镜的作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体验凸透镜这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对光的会聚作用。实验时,可以量出焦距。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实验,可以说明凹透
镜不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对光有发散作用。探究点三焦点和焦距根据实验现象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并用符号在板图上标出。对于学习基础好
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说明:(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
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3)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
的焦距是一定的。探究点四三条特殊光线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
后发散,发散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
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凹透镜,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知道了透镜的焦点、光心和主光轴。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
饮料瓶后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它对太阳光有___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
六、板书设计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认识透镜1.认识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2.透镜的作用凸
透镜使光线会聚,又称为会聚透镜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又称为发散透镜3.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利用教具探究光的会聚、发散的活动中,有的组配合
不好。以后教学中合作探究活动要多加开展、更加规范。透镜对光的作用的作图是本节难点,特殊光线作图还要多多训练。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特
点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能运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
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
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重点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点根据猜测设计凸透
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区别实像和虚像。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投影仪。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请同学
回忆下列概念:凸透镜、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出示,提出问题:你知道照片是怎样来的?生活中有类似的成像现象吗?二、自主学习指向
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一、提出问题同一凸透镜为什么能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引
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提出凸透镜成不同像的问题。二、猜想与假设针对问题,根据前面观察到的事实做出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或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如有学生猜想与焦距有关,需给予肯定,同时指出本节课研究的是同一个透镜,焦距是不变的。三、制订计划
与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实验,指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根据猜想制定出实验探究计划、设计
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观察第72页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投影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进行点拨,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知道所用
凸透镜的焦距,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高度。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最好由大到小进行,然后想办法找像。老师点拨怎样观察像,
怎样记录物距、像距。做凸透镜成同种类型的实验时,应取几组不同的物距。注意分工合作。四、进行实验1.获得凸透镜的焦距(可查找资料或实
验测出);2.认识光具座,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不断改变物距,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读
出物距、像距记录好数据。教师巡视,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好实验。提问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时是否成像,怎样观察?引导学
生回答。指导学生区别实像和虚像。五、分析和论证公布两组学生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实物投影)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讨论思考得到
了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与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归纳小结]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
实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
焦距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当物体位于焦距处,不能成像。六、评估出示几组不太理想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四、总结梳理达成目
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当
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
.一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25cm处,在透镜另一侧可以得到(A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
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特点1.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像位于凸透镜焦距与两
倍焦距之间2.当物体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像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3.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时,成
放大、倒立的(实)像;像位于凸透镜两倍焦距之外4.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像位于凸透镜同侧有意识的
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物距与二倍焦距、一倍焦距的关系以及引
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区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探究课的重难点。第六节神奇的眼睛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
的。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在视网膜上所成像与正常眼的区别。3.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4.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
1.在实验中探究出用凸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方法。2.在实验中探究出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的方法。3.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
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具有对眼睛有保健的意识。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重点明确眼睛的构造
及原理、知道如何保护视力以及用实验解决问题。难点模拟实验对近视眼、远视眼进行矫正。眼球模型、多媒体课件器材:光具座、两个不同焦距的
凸透镜和两个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光源(蜡烛),光屏。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出示人的眼睛结构模型,同照相机作类比,眼睛如同一架神奇的照
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来自物体的光经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再通过神经系统把信息传给大脑
,产生视觉。学生讨论分析原因。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认
识眼睛及其视力缺陷(1)正常的眼睛:人眼视物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
,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给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正常的眼睛自我调节本领较强,使远近物体的像都能
成在视网膜上。因此人们能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2)近视眼:眼睛自我调节本领较弱,看远处物体时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图甲)。
(3)远视眼:眼睛自我调节本领较弱,看近处物体时使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图乙)。学生观察图片,对比三种眼睛。探究点二视力的矫
正探究过程: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2.点燃蜡烛,调节透镜、光屏直到得以清晰像。(正常眼)3.在步骤1的基础上
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像变模糊(近视眼)。这时在凸透镜前放一凹透镜,并前后移动,看能否得到清晰的像。[归纳小结]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
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4.在步骤1的基础上向后移动光屏,像变模糊(远视眼或老花眼)。这时在凸透镜前放
一凸透镜,并前后移动,看能否得到清晰的像。[归纳小结]远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动,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5.近
视眼和远视眼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症状产生的原因成像的位置矫正的方法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视网膜前
方配戴凹透镜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物体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视网膜后方配戴凸透镜探究点三透镜的应用1.放大镜当u,成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与物是在放大镜的同侧,是虚像,用放大镜观看近处的物体,物距小于焦距时才是放大的。物体离放大镜的距
离接近于焦距时,所成的像最大。2.照相机和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在透镜的异侧。投影仪成像:当
f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眼睛的视物原理,由实验可知矫正近视眼应配戴的镜片是凹透镜、矫正远视眼(老花眼)应配戴的镜片是凸透镜;知
道了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的用途以及工作原理。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照相机在拍摄景物时,要使胶片上得到清晰的像
,则胶片的位置应在凸透镜的(C)A.一倍焦距以内B.焦点上C.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D.两倍焦距以外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
”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六节神奇的眼睛1.眼睛(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2)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2.
视力矫正(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2)远视眼的矫正:配戴凸透镜3.透镜的应用放大镜工作原理:焦距短的凸透镜,u、放大的虚像照相机工作原理: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工作原理:f镜成像规律掌握不熟,学生在分析眼睛是如何看清物体时,对于“睫状体放松时,可看清远处的物体;睫状体收缩时,可看清近处的物体”,学生就
难以理解,尤其是逻辑思维不强的学生就更不知是怎么回事了。知识梳理过程中,新的知识已经形成,应注意与其他学科(比如生物学)的融合。第
五章质量与密度第一节质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
平以及天平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在建立质量概念的过程中,体验从大量的现象中提取本质的科学方法。2.培养阅读资料收集证据、分析信
息的能力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物质的质量这一基本属性,树立唯物辩证的思想。2.通过宇宙中物体质量的数量级阶梯的展示,拓
展视野开阔思路。重点1.认识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2.掌握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质量概念。2
.培养学生能对常见物体的质量进行估测的能力。铁钉、铁锤、橡皮泥、托盘天平和砝码。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木桌与
木椅相比,哪个含的木材多?铝勺与铝锅,谁含的铝多?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引出“物体”与“物质”,知道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1.质量的定义。投影:请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物质”“质量”“物体”三个概念中的一个。铁锤、铁钉是________,它们都是由铁制成的,铁是________
,铁锤和铁钉含有铁的多少不一样,________表明它们含有铁的多少。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例子吗?[归纳小结]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
质量,符号:m。提出问题:物理学中的质量与“质量万里行”的质量相同吗?谁能说一说。[归纳小结]物体由物质组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做物体的质量。与上述提到的质量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物质的多少,着重在“量”,后者是指物体的好坏,着重在“质”。因而它们的意义是不
同的。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1)投影:一块铁,把它做成“铁球”,或者做成铁块,或者做成一个一个的铁钉,它的质量________
,把它放到炼钢炉里熔化成铁水,质量也________,把它从南、北极拿到赤道,甚至拿到月球上,质量也________。(2)学生自
主学习:看课本5-1.5-2配图总结出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3)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做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讨论它的
质量是否变化。[归纳小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探究点二
质量的单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自主探究中的第2个问题。引导交流:估测自己或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大小,与同学交流,看谁估测的准。观
察插图5-3、5-4了解常见的物体的质量的大小。[归纳小结]质量单位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吨(t)、千克(kg)、克(g)、毫克(m
g),它们顺次是千进位,换算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人们在生活中习惯讲的人的
体重,某物体的重等,实际上是物理学中的质量。探究点三测量质量的工具:结合插图5-6,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说出桌子上的托盘天平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训练]1.学校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下列哪一个不是生产生活中用来测物
体质量的工具(C)A.杆秤B.台秤C.弹簧测力计D.电子秤2.用同样的杯子分别装满水、酒精、豆浆比较它们的质量,并将比较
的结果从大到小排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学会比较的办法。要同学们自己测量后排序。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其质量
不同,为以后学习“密度”打下基础。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
、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而改变。质量单位有吨(t)、千克(kg)、克(g)、毫克(mg),它们顺次是千进位,换算:1t=1000kg
;1kg=1000g;1g=1000mg。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一壶冷水的质量是2.5kg,放
在炉子上烧开后称得其质量为2.4kg,这是因为(C)A.由于温度升高了,所以其质量变小了B.质量不会变小肯定是称量错了C.质
量变小是因为水在烧开的过程中,部分水汽化的结果D.以上说法对都不对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一节质量一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改变,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二、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kg)其他
单位及换算:1t=1000kg;1kg=1000g;1g=1000mg三、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学生在估测物体的质量时容
易出现问题,尤其物体质量较小时,易出现错误,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常见物品质量估测的训练,在单位换算时,尤其科学计数法的应用,部分同
学出现问题,感到生疏,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知识与技能1.认真领会天平使用说明书,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使用天平
。2.能区分量筒和量杯,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托盘天平时,经历参照说明书学习调试和使用规则的过程。2.体验使用
天平和量筒或量杯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阅读产品说明书的习惯。2.养成在操作过程中遵守操作规则爱护仪器的习惯,养成细心、
耐心、认真的良好品质。重点1.会正确调节和使用天平。2.会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难点1.会用天平测质量。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体积
或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天平、量筒、量杯、烧杯、土豆、粉笔、水。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托盘天平是实验室中常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工
具,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的主要结构。老师现在给你一个小石块,你能告诉我它的质量是多少吗?要想知道小石块的质量,就让我们一起
踏上“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旅程。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
学会使用天平活动一:请同学们阅读天平的使用说明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对照说明书进行操作:1.使用顺序(1)“放”应怎
样放置天平?(2)“调”游码应放在什么位置?怎样调节天平?天平在什么情况下平衡?(3)“称”物体与砝码分别放在哪个盘里?(4)“记
”天平平衡时,怎样计算物体的质量?(5)“收”测量完毕,怎样整理器材?2.保养(1)所测物体的质量与天平的量程有什么关系?(2)怎
样加减砝码?(3)怎样保存天平和砝码?(4)使用完毕游码、砝码后应怎样操作?(5)天平与砝码发生氧化腐蚀或其他问题,应怎样处理?[
归纳小结]明确托盘天平的调节与使用,同时强调:“调”应先调节游码再调节平衡螺母;“称”必须是左物右码,养成阅读产品说明书的习惯。活
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测量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统一正确合理的实验步骤及注意问题,然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师巡视并
收集解决出现的问题)。(1)用天平测出一支粉笔的质量(2)用天平测出50ml水的质量分析与论证:每一小组的读数是否都一样?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强调:实验完毕要整理器材。天平是较精密的仪器,使用它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操作规则,另一方面要有细心和耐心。活动三:
一个小曲别针的质量很小,你有办法利用托盘天平测出它的质量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佳方案。利用“积累”法可测出质量过小的物体的质量
。探究点二学会使用量筒和量杯活动四:阅读课本第90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1.量筒和量杯的作用是什么?它们的形状和刻度各有
什么不同?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1)使用前,为什么观察量筒或量杯的量程?如100mL、200mL。(2)为什么要认清分度值?
(3)用量筒、量杯测液体体积时,液面可能下凹或上凸,视线应在什么位置,为什么?3.读出课本图5-10液体的体积是多少?[归纳小结]
使用量筒或量杯前要注意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的底部和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活动五:练习使用量筒和量杯以小组为单
位,合作完成下列操作:用量筒和量杯分别测出20ml、50ml水。[归纳小结]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读数时视线要正
确。玻璃仪器易碎,一定要轻拿轻放。活动六:如何用量筒或量杯测出一小石块的体积?[归纳小结]在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时,可用排水法来测量
,先在量筒内加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将待测物体用细线捆好后缓慢浸没于量筒内的水中,读出水和物休的总体积,即可求出待测物体的体积。活
动七:要测量一个曲别针的质量,下列测量方法你认为正确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引导分析讨论:A.把一个曲别针直接放在天平盘里测量B.测量
一个曲别针和一块铁的质量然后再减去铁块的质量C.测量100个曲别针的质量,然后除以100D.以上三种方法都可行四、总结梳理达成目
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平的使用规则以及量筒或量杯的读数方法。并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体积。五、达标检
测反思目标1.为了测量玻璃杯中盐水的质量,某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正确的步骤为________。A.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B.用天平测空的玻璃杯的质量C.调节天平横梁平衡D.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E.算出杯中盐水的质量F.把盐水倒入空的玻璃杯中2.完成学
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一、天平的使用规则: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
码放在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标尺中央的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
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C.这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左边在称量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
体的质量二、量筒或量杯的读数:使用量筒或量杯前要注意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的底部和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知识与技能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2.了解识别不同物质的一些方法,建立密度的
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及单位的由来。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情境的设定指引学生找到比较铜块和铁块不同以及盐水和水在某一方面的特性的不同之处—
—密度。从中体会研究归纳物质的特性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
界物质的多样性,进而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探究的兴趣。重点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质质量、体积与密度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
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盐水、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影仪。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展示两个体积相
同,都被涂染成白色的正方体的铜块、铝块,让几个学生来鉴别哪个是铜块,哪个是铝块?2.你们是根据什么怎样鉴别的?师:如果铜块和铝块的
质量和体积都不同,又如何鉴别?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联系生活
,情景铺垫:两个体积相等,被染成白色的正方体实心铁块和木块。猜想它们的质量相等吗?演示:把实物分别放在天平两盘上,天平不平衡。得出
结论:质量不同。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提出问题:①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体积相同吗?②体积相同时,质量相同吗?③出现两种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引导:由同学们的分析可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仅取决于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体积,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如果有,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一起来寻找答案。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学生猜想与假设:①可能与材料有关;②
可能与物体硬度有关;③可能与质量有关;④可能与体积有关;⑤可能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3.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引导:怎么做实验?选
哪些物质作探究对象?测哪些量?怎么设计记录表格?启发:可以着重讨论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每个小组实验结果既要同种物质间进行比较又要
不同种物质间进行比较至少做几次实验?②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实验过程注意哪些问题?③实验数据出现误差怎么办?怎样合理的处理实验数据?4
.分组实验,探究规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①水、酒精、煤油、盐水;铜、铁、铝、泡沫、塑料、木块、钢球,玻璃球等物质作为探究对象;
②选取天平、量筒、刻度尺、烧杯等作为探究工具;③提供探究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如课本第94页所示;④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指导和帮助;⑤对
学生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给予指导。计算数据,分析、讨论数据间的关系,得出初步结论。5.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在对多个小组实验分析基础上
,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实验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物质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通过对不同小组提供的实
验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共同的特点,归纳得出结论。6.揭示规律,给出概念:[教师点拨]今天的结论是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得到的,
其实要得到一个正确的物理规律,今天的实验还远远不够。任何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的。这种
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是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①在物理学中,把由某种物质组成的质量与该物质
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②密度的计算公式:ρ=③密度的单位及换算:kg/m3、g/cm3,1g/cm3=1000kg/m3
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密度这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认识密度是物质的
一种特性。明确密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其意义,会进行简单的密度计算。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一支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剩余蜡烛
的(B)A.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B.质量和体积减小,密度不变C.质量和密度都不变D.体积减小,密度增大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
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不同的二、密度:1.在物理学中把由某种物质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2.密度的计算公式:ρ=3.密度的单位及换算:kg
/m3、g/cm31g/cm3=1000kg/m3学生对于速度公式的理解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这两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好,特别
是后者计算时容易张冠李戴。还有就是这一节涉及到运动图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知识与技能1.学会查密度表,能说出
一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值。2.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探究同种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会利用比值不变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
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2.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重点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难点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相关课件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碑心石是一整块
巨大的花岗岩,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块砌成,在长14.7m、宽2.9m、厚1m的碑心石上刻着“人民英雄永垂
不朽”.怎样知道它的质量?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常见物
质的密度1.密度表:找出表中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是否变化了?说明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特别强
调:记住水的密度)2.物质密度的一些规律:(1)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密度可能不同(例如水);(3)
气体的密度要比固体、液体的密度小得多。探究点二密度知识的应用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
别的一种性质,人们往往感觉密度大的物质“重”,密度小的物质“轻”一些,这里的“重”和“轻”实质上指的是密度的大小。1.鉴别物质密度
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密度公式ρ=)[针对训练]有一枚奥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克,体
积为1.8厘米3,试求制成这枚纪念币的金属密度,并说明是何种金属?2.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查出
组成物质的密度,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针对训练]小明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
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80cm,厚50cm,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ρ=2.6×103kg/m3)。3.
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查出组成物质的密度,用公式算出它的体积。(密度公式的变形:求体积V=)[针
对训练]请估算一个中学生的体积。(中学生的质量约50kg,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近,即为水的密度)4.判断空心实心[针对训练]有一
个铜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40cm3,试通过计算说明铜球是实心还是空心?如果是空心的,那么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大?(铜的密度为
ρ铜=8.9×103kg/m3)解法一:密度比较法ρ球===7.9g/cm3<8.9g/cm3∵ρ球<ρ铜∴球为空心。解法
二:质量比较法m实=ρ铜V球=8.9g/cm3×40cm3=356g>316g∵m实>m球∴铜球为空心。解法三:体积比
较法V铜===35.5cm3<40cm3∵V铜<V球∴铜球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等于球的体积40cm3减去铜的体积35.5
cm3,即空心部分体积4.5cm3。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可用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也可用密度知识判断物体是空心或实心。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甲、乙两球的体积相
同,材料不同,当在天平的左盘放2个甲球,右盘放3个乙球时,天平平衡,则甲、乙两球(D)A.质量之比23B.体积之比23
C.密度之比23D.密度之比32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一、鉴别物质:密度是
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密度公式ρ=)二、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
量。查出组成物质的密度,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三、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
,但不便测量体积。查出组成物质的密度,用公式算出它的体积(密度公式的变形:求体积V=)由于密度的概念抽象,学生一时很难理解透,由于
数学内容没有跟上,学生不会公式变形,进行密度的有关计算难度大。应从密度的物理意义入手,讲解数学知识,训练公式变形,规范解题格式。不
会选用合适的单位进行计算。由于体积的单位换算较复杂,密度的单位有两个,让学生明确其换算关系。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知识与
技能1.从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经历科学探究分析论证的过程,初步具有评价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初步具有信息交流
的能力。2.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相互性的应用,以解释有关现象。3.知道力的作
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归纳概括出现象的本质,教学中
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分析论证的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身边的小实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
生探究科学的兴趣。2.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难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简
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进行分析。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橡皮筋、磁铁。一、创设情
景明确目标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
识,就是从肌肉有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
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力是什么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生:
举重比赛时,人用手推杠铃。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师:刚才几位同学举的在推、拉、压、提等情况下,人对物体施加了力。那么,是否只
有人才能对物体施加力呢?生产中,你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师:同学们想一
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生:都发生了
推、拉、压、提等动作。师: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时候,可以不直接接触。有力发生时,物体之间总会发生推、拉、提、压等动作。在物理
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教师点拨]现在我们就可以归纳出力的概念。把上述例子中的具体物体的名称去
掉,用“物体”代替,则力的概念就成为: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通常用F表示。师:我们通常将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
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从黑板的例子中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学生练习)探究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师: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双手鼓掌
,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你能发现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生:用手拍桌子时,手对桌子施力,但手感到疼,这说明桌子也
对手施了力。生:双手鼓掌时,左手对右手施力,右手也对左手施力。生:用手拉橡皮筋时,橡皮筋也在拉手。生:手向上提书包,书包对手也在向
下拉。[归纳小结]大量的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实例。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
去挤压另一个皮球。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指导学生实验。实验可参照教材第102页图6-2所示
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教师点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旱冰鞋的同学推墙壁。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
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究点三力的作用效果演示:拉健身拉力器。师:同学们注意观察,拉力器中
弹簧的形状有什么变化生: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归纳小结]上述实验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师:在踢
足球时,足球的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怎样改变?生:足球有时是静止的,但受力后就成为运动的。生:足球有时是运动的,但被守门员接住后就成
为静止的。生:足球有时朝某一方向运动,但受力后却改变了方向,飞向另一个方向。生:足球的运动快慢也有变化。[教师点拨]物体由静到动、
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或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师生共同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
的运动状态。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状。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小孩用力可将弹簧拉长,将木条压弯,这些现象说明:________
;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可让球向反方向飞出,汽车刹车后会越来越慢,这些现象说明:________。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
习。六、板书设计第一节力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变化力的作用效果有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使物体既发生形变,同时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常常容易混淆。第
二节怎样描述力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2.知道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3.会画力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
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几个因素。2.体验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力的三要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具有用不同的方法描述
力的作用效果。2.保持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重点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三角板、弹簧拉力器
、弹簧、皮球。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复习提问,引入课题师:力的作用能产生哪些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
生变化。)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描述力呢?(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力的三要素阅读课本第105页图6-7.6-8、6-9,图6-7中,小孩力气小,很难拉开两根弹簧;成
年人力气大,很容易拉开三根弹簧。图6-8中,用大小相同、作用方向不同的力作用在弹簧上,可以使弹簧拉长,也可以将弹簧压缩。在排球运动
中,二传手用力向上托球,球就向上运动,主攻手用力向下扣球,球就改变运动方向,急速下落。可见,力的方向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找一名学
生到教室的门口推门,提问:当推力作用在离门轴不同点时,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另找一名学生握住扳手的不同位置去拧螺母,提问该学生有什么
感觉。总结该学生的回答指出: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到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
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可见,力的作用点也能够影响它的作用效果。[归纳小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是力的三
要素。探究点二力的单位力的单位用牛顿表示,简称牛,符号N。1N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为了纪念牛顿在物理学上的突出贡献而设立
的,要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不断攀登高峰。探究点三力的示意图用作图的方法来表示力的三要素是研究有关力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力的示意
图。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标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归纳小结]从力的作用点开始,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上箭头。[针对训练]1.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着一个物体。2.沿着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方向向
右拉一个物体。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今天我们研究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物理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通过作图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起物理模型,使抽象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有利于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予以足够重视,并养成认真细致,
规范作图的良好习惯。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一辆正在运动的玩具汽车,如果向前推,它会运动得更快,但若向后拉,它运动的速度就会慢下
来,这说明力的________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二节怎样描述力一、力的三要
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二、力的单位三、力的示意图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在画力的示意图时,如果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
力的作用,可以把力的作用点都画在重心上。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弹性形变越大
,弹力越大。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4.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经历选择
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积极探索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意识。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的意识。重点1
.理解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关系。2.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3.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难点1.弹性形
变、弹力。2.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量关系。臂力器,体重秤,弹簧测力计,握力计,拉力计,气球。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
尺(30cm)钩码。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2.你能举例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吗?将力作用在弹簧与橡
皮泥上,观察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一节我们学习弹力和弹簧测力计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弹力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举
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归纳小结]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
的作用,这种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甲:撑竿跳高运动员在撑竿跳时,将竿压弯
,竿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
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戊:打篮球时,篮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
),也会产生弹力。[教师点拨]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很多,例如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
,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探究点二弹簧测力计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
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刻度盘、弹簧、挂钩、指针。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
伸长就越长。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
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归纳小结]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量就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一性质制成
的。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握力计,拉力计。探究点三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09页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
确使用方法。(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
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至对准为止;(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
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探究点四探究弹簧的弹力[针对训练]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完成测力的小实验:
1.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2.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
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3.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四、
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五、达标检测反
思目标1.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时,测一个物体重力时,手持挂钩,将物体挂在拉环上,测力计的读数为5N,则物体的重力为(C)A.大
于5NB.等于5NC.小于5ND.以上都有可能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
计一、弹力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二、弹簧测力计1.构造2.制成原理3.使用方法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一定非得沿水平方向
或坚直方向,只要是所测的力的方向是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就行,如沿斜面拉物体等。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
物体质量的关系。2.知道g=9.8N/kg和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3.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2.尝试用重垂线校准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独立动脑动手的习
惯。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弹簧测力计、若干个钩码
、重垂线、汤匙、木球。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让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木球运动:1.把一只木球举到一定高度放手让其自由下落。2.把
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滚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师:以上三种木球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生:都是落向地面。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生:这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师:你讲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种来自地球的力。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重力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11页“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字母G表示。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抛出去的物体都会落回地面,成熟的苹果会竖直下落。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探究点二重力大小重力是一种力,则重力也应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重力的方向如何确定?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下面,我们先来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如何测定?把物体挂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请同学们猜想:钩码的质量越大,那么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否也越大?桌面上有6只质量均为50g的钩码,第1次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只钩码,测出它的重力大小,然后逐个增加,分别挂2只钩码,3只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并填在课本第112页表格中,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物重,m表示质量,g表示一个物体的物重跟这个物体的质量之比,则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为=g或G=mg。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而质量是1kg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10N。如果题目没有交代,一般g取9.8N/kg。[针对训练]一名质量是50kg的同学,他重多少牛?如果要把他抱起来,你所用的力至少是多少牛?(g=9.8N/kg)已知:m=50kgg=9.8N/kg求:G=?解:根据G=mg,可得:G=mg=50kg×9.8N/kg=490N答:该物体所受的重力为490N,要把他抱起来,所用的力至少是490N。探究点三重力方向请同学们观察:1.小木球自由下落的方向。2.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引导学生分析:小球受重力作用自由下落,下落时运动方向即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悬挂的物体受重力的作用拉着悬线下垂,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方向,这一方向竖直向下。[归纳小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针对训练]重垂线的原理是什么?根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探究点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相当于作用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做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球的重心在球心。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通过实验把它的大致位置找出来,如课本汤匙的重心。提高物体稳度的诀窍。提高稳度方法有两种:一是增大支承面,二是降低重心。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与质量关系为G=mg,g=9.8N/k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相当于作用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做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如图所示,在桥头上看到如图所示的限重标志牌(t表示吨),它表示这座桥允许20t通过的最重的车是多少牛?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2.重力的大小:G=mgm单位是kg,G单位是N,g取9.8N/kg(或10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重力为9.8N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4.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相当于作用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做重心地球附近所有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无论是在地面上的,还是在空中的。而且重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2.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3.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难点实验探究中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弹簧测力计、较光滑水平长木板、较粗糙水平长木板、木块、重物。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你知道鞋底上为什么有花纹吗?你知道在北方寒冷的冬天,车轮上为什么要装防滑链吗?体验摩擦力的存在:1.用手按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相对于桌面静止)2.用手按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相对于桌面运动)手有何感觉?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摩擦力。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学生所举的例子进行简单归类,同时列举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物体在将要运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物体在滚动过程中,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滚动摩擦力。[归纳小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不光滑;3.发生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探究点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怎样证明自己的猜想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现在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选择对应的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5.分析与论证让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归纳出结论压力情况接触面情况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a一个小车木板b一个小车毛巾c一个小车和一个钩码木板[归纳小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________,同一接触面时,压力____________,摩擦力________;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________,滑动摩擦力越________。[教师点拨]得到实验结论后,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6.评估与交流实验设计中有没有失误之处?怎样弥补不足?拉木块运动是否匀速?弹簧测力计示数是否稳定?怎样进一步改进,减小误差?探究点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现在我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关于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能不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学生积极交流讨论。增大摩擦可以通过增大压力或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减小摩擦可以通过减小压力或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也可以通过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或使接触面彼此隔开来改变。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四、总结梳理达成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A)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刹闸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撒些灰渣2.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练习。六、板书设计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滑动摩擦力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三、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拉力的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等因素无关。
献花(0)
+1
(本文系新智慧教育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