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三个人,抹黑一个人,滴翠亭事件中薛宝钗的做法究竟是对是错

 小涵读书 2022-09-05 发布于辽宁

芒种节当天,众姐妹在大观园饯别花神。

薛宝钗找林黛玉返回途中,追逐蝴蝶,兴致所至追至滴翠亭,不经意间听到林红玉和坠儿谈论私情。

  


情急之下,薛宝钗想到金蝉脱壳之计,故意放重脚步,以追寻林黛玉为名进入滴翠亭。

进亭后,她假装寻找一圈后离开,巧妙地把“偷听”之事引向林黛玉,同理把自己责任摘得干干净净。

薛宝钗的做法让人非议,很多人站在林黛玉的立场上,认为这是道德败坏的表现。

但是换个角度,从事情的效果来看,薛宝钗的做法其实没有错。

首先,保护了自己。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寄居在荣国府里的亲戚,但是两人的待遇却大不相同。

贾母对林黛玉百般怜爱,贾宝玉对她更是百依百顺,在两人的庇护下,无论林黛玉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受到责罚,都不会影响她的地位。

薛宝钗虽然也受王夫人的赏识,但都是“表面文章”,不仅一切要靠自己,还要努力帮助王夫人,所以无论大事小情一件也不能错,大小丫环一个也不得罪,尤其是贾宝玉房里的丫头,更要小心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把责任推给林黛玉,有效地保护了自己,林黛玉也不会受到伤害。

薛宝钗的“甩锅”其实并非独创,王熙凤也曾经让林黛玉背过黑锅。

邢夫人替贾赦求娶鸳鸯,鸳鸯私下与平儿、袭人诉苦时,鸳鸯的嫂子金家媳妇前来说媒,被训斥后向邢夫人汇报情况,因为在王熙凤面前,所以不敢提平儿。王熙凤当即让人找平儿回话,丰儿回说被林黛玉请走,王熙凤听后故意说:“天天烦她,有些什么事?”(《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薛宝钗和王熙凤的做法如出一辙,不值得大惊小怪。

  


其次,救助了林红玉。

林红玉年龄渐大,巧遇贾芸之后心生爱慕。

贾芸与她有过一面之缘,两人一见钟情,无意中拾到林红玉的手帕后,通过坠儿将自己手帕传递给林红玉。

封建社会不允许有儿女私情,男女私下交往属于做人“短处”。

薛宝钗在滴翠亭外听到林红玉和坠儿谈论私情,担心自己被发现后,会出现人急造反,狗急跳墙情况,所以急中生智,以林黛玉之名蒙骗两人。

林红玉以为薛宝钗所说是实情,所以薛宝钗离开后内心恐怕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她很快做出了挽救办法。

王熙凤找人回家给平儿交代事情,林红玉主动请缨前往,尽心尽力办完差事后,受到王熙凤的青睐,并有意将她调到自己房里当差。

林红玉巧舌如簧,透露出自己是林之孝的女儿,坚定了王熙凤将她调整到身边的决心。

不久,王熙凤找到贾宝玉要人,从此,林红玉傍上了高枝,成为奴才中的“人上人”。

林红玉主动给王熙凤办差,暴露自己父母身份,目的是受到王熙凤的庇护。

成为王熙凤的身边人之后,林黛玉碍于王熙凤的情面,轻易不会揭自己“短”。

  


第三,救助了坠儿。

坠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丫头,更是一个爱沾小便宜的丫头。

她帮助林红玉和贾芸,并非是为了促进两人姻缘,而是为了能从中获得好处。

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涉险,其实是最低级的错误。但是坠儿却不以为然。

林红玉听信薛宝钗之言,以为林黛玉偷听了两人谈话,内尽不免担忧,坠儿却说:“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

薛宝钗提起林黛玉之名,其实不仅保护自己,还有提醒林红玉和坠儿小心做事之意。

林红玉举一反三,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是坠儿却浑然不觉,思维如大多数人一样,只往别人身上找原因,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过错,更不领薛宝钗的人情。所以,虽然经历过此次事件,仍旧不知悔改,最终发展到偷拿平儿虾须镯的地步,被晴雯打骂过后撵出了怡红院。

结论及启示

存在即合理。

人生在世,许多事情能够发生或存在,一定有其存在或发生的原因。

  


薛宝钗抹黑林黛玉,保护自己没有错,人不爱已岂能爱人?

着眼于荣国府的规矩要求,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采取巧妙地方式,给林红玉和坠儿敲响警钟,是对不是错!利用林黛玉的受宠的优势,警醒“鸡鸣狗盗”之徒,这种方式既温和又有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所以,站在林黛玉的立场来看,薛宝钗做的不对;但是站在薛宝钗的立场,站在荣国府的立场,站在林红玉和坠儿顺利成长的立场来看,薛宝钗的做法,其实没有错!

注:本文资料引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