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物都有固定的发情期,为什么人类女性却要隐藏自己的排卵期?

 科学知更鸟 2022-09-05 发布于河南

《动物世界》是央视精心打造的一档科教栏目,从1981年开始播出至今,深受观众喜爱。《动物世界》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解说词:“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对于地球上的动物们而言,这是一个孕育生命、繁衍后代的好时节。

所以在自然界,动物们尤其是哺乳动物大都有着固定的发情期,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食物丰盛的春夏季节进行交配,然后孕育后代。

动物的发情期基本上和自身的排卵期相重叠,一到了这个时候,雌性动物就会释放出明显的信号,以此来吸引异性的注意。比如,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期喜欢爬到树上,在树干上留下自己独特的气味,这样雄性大熊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收到异性发出的信号,然后顺着气味赶来,与雌性大熊猫进行交配。再比如,雄性长颈鹿在发情期会紧紧跟在雌性长颈鹿的身后,寸步不离,每天通过雌性排出的尿液来判断它是否排卵,以便及时进行交配,繁衍后代。

与自然界中的动物相比,人类就比较特殊了。人类女性既没有固定的发情期,也不会向异性发出明显的排卵信号。从繁殖的角度考虑,这其实非常不利于雌雄双方配合,在食物充足、气候温暖的季节及时进行交配,完成繁衍后代的生理使命。

那么,人类女性为什么要刻意隐藏自己的排卵期呢?

一般来说,自然界中的生物有两种生殖方式,一种是无性生殖,另一种是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的优点是产生的后代数量多,速度快,变异小,有利于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缺点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长期无性生殖会引起物种退化。

有性生殖是指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牺牲掉了繁殖速度和母体的优良性状而换来了物种进化的可能性。

如果再进行细分,有性生殖又可分为体外受精和体内受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体外受精是指精子与卵子在雌性生物体外结合产生受精卵的受精方式,这种受精方式一般在水中完成。比如鱼类和两栖类,雄性和雌性分别将自己的遗传物质排入水中,然后利用水流或其他动物的携带让两者相遇,从而完成受精任务。

体内受精是指雌、雄亲体进行交配时,精子从雄性传递到雌性的生殖道,逐渐抵达子宫或输卵管,在那里精卵相遇从而产生受精卵的受精方式。这种受精方式一般发生在高等动物身上,比如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采取体内受精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雌性受孕的成功率,而且受精卵在母体内进行发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更重要的是,胚胎在母体内充分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为出生后的幼崽打下了坚实的生命基础,将会大大提高后代的成活率。

但是这种方式给母体带来了沉重的生理负担,雌性动物在怀孕期间身体消耗巨大,行动不便,捕食能力下降,奔跑速度下降,就连自身的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比如母狼怀孕后有可能被猞猁反杀。

幼崽降生以后,雌性动物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抚育后代,甚至比怀孕的时候还要艰难。在危机四伏的自然界,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悲剧。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过程当中,雄性动物的付出非常有限,它们仅仅是在发情期讨好雌性,以赢得与其交配的机会,然后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对于人类男性来说同样如此。在抚育后代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划算,所以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尽可能多地和不同的女性生育后代。换句话说,他们不太关心后代的成活率,而是更加关注后代的数量。

然而,人类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动物。自从学会直立行走之后,人类女性的盆骨变窄,同时胚胎的脑容量变大,所以在进化的同时也遭遇了生产难题。母体难产导致婴儿的死亡率飙升,所以为了提高婴儿的存活率,人类女性不得不演化出提前生育的策略。

提前生育意味着每一个新生儿都是早产儿,这就更加依赖父母的后天抚养,而这个抚养过程往往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对于人类女性来说,这个任务太过艰巨,自己一个人很难扛下来。

为了让孩子的父亲也投入到抚养后代的艰巨任务中,人类女性逐渐演化出了隐藏自己排卵期的技能。男性不知道女性何时排卵,也就无法确定女性是否会怀上自己的孩子,那么他只有长期陪伴在女性身边,以确保她没有机会与其他男性交配,这样才有可能留下自己的后代。

渐渐地,人类男性就选择了与这个女性组成一个相对稳固的家庭,并与这个女性共同承担起抚养后代的重任,尽管他有可能心有不甘。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自然选择的结果也要求人类实行一夫一妻制,因为这样更有利于繁育后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