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展细读丨夏商周之“文字”展品

 weimiao 2022-09-06 发布于安徽

原创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讨论文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的主要标志之一。传说中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造惊天动地,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在“宅兹中国”展览中,与文字相关的展品勾勒出了早期文字与书写材料的演变,进而体现了文化的发展。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展品吧。

一、

朱书陶文——符号?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

提到这个问题,我们或许首先想到商代的甲骨文。但是甲骨文目前所发现的字数已超过五千,数量如此庞大,显然不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从甲骨文再向前追溯,便是陶器上的陶文了。

朱书文字陶器残片

商代中期

1999年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朱书文字陶器残片(局部)

商代中期

1999年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滑动查看局部图 >>>>>

这是一件陶器的残片,在口沿外侧表面写有一个朱红色文字,是用毛笔一类的工具书写的。此类朱书陶文以单字为主,不过也有的陶器上有多个文字。

朱书文字陶缸

商代中期

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朱书文字陶缸(局部)

商代中期

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滑动查看局部图 >>>>>

这件陶缸有上下成行的两行三个朱书文字。从文字的组合形式分析,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句子,但是这三个字可能构成了某种特定的意义。

陶器上的朱书陶文究竟是文字还是符号?关于这个问题多有争论。这两件带有朱书陶文的陶器都出土于商代中期的小双桥遗址,早于殷墟甲骨文和金文,但是从字形、笔画、结构与表现手法来看,小双桥朱书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同属一个体系,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

二、

甲骨文——商代文字就是甲骨文吗?

甲骨文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中国早期文字。甲骨本是用来占卜的,人们对龟甲或兽骨加以烧灼,观察甲骨上的裂纹,以判断吉凶。甲骨占卜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展览中也展示有一片夏代早期禹州瓦店遗址出土的卜骨,不过此时的甲骨上尚未出现文字,仅有烧灼的痕迹。

刻辞卜甲

商代晚期

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到了商代,甲骨上多刻有文字,称为“卜辞”。一般甲骨占卜者都为商王,但是展览中出现的这件刻辞卜甲为“非王卜辞”,也就是甲骨占卜者不是商王的卜辞,文字内容是卜问用哪种方式来祭祀先辈。

这件甲骨上已经契刻有大量文字,而且文字结构复杂。“六书”,即古人总结的六种汉字的构成与使用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能找到实例,在此从上图的甲骨中略举几例。

◇象形(用摹形的办法将有形之物描画下来):

· 羊 (12 丙卜:惠羊于妣丁?一)

◇指事(指用一定的指示符号来表达一种抽象的含义)

· 四(32甲:□?四)

◇会意(将意义可相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结合,表达出新的意义)

· 休(31甲卜:子其延休?五)

*更多释文可见“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GO上博-宅兹中国(即为特展语音导览)

卜辞的契刻一般有一定顺序,但有时也会有少数颠倒。展览中的这件刻辞卜甲,并非全部卜辞都严格按照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契刻。

虽然有大量商代甲骨文出土,但商代文字并不等同于甲骨文。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上的文字大多为契刻文字,与毛笔书写的文字其实有所差别。

三、

金文——历史的记录

中国古代便有金石学传统,金文就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利用青铜器上的铭文等材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金文从北宋开始就有专书著录。

商代晚期青铜器上铸的铭文一般比较简短,有的代表了器主的名字或族属等。

徙卣

商代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徙卣

商代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滑动查看铭文>>>>>

卣是一种盛酒器。在这件青铜器的器身和器盖上都铸有铭文“徙”,便是表示了作器者的族氏。“徙”一族的居住地在现在的河南温县一带。

西周开始,青铜器铭文逐渐变长,很多青铜器是为了纪念器主的功绩而制作的,铭文常常记录了某些历史事件,有的可以与文献相对照,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学者十分重视有铭文的青铜器。当然,我们现在研究青铜器时,眼界更加开阔,在文字之外,器物的材质、器型、纹饰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保卣

西周早期

传1948年洛阳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保卣

西周早期

传1948年洛阳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保卣

西周早期

传1948年洛阳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滑动查看铭文>>>>>

保卣就是一件记录了历史事件的青铜器。器物上有四十六字铭文,讲的是在二月既望这一天,周王举行大祀,四方诸侯会合助祭,周王命保参加殷东国五侯的殷见礼,东国五侯赠送了很多礼品。为了记录保辅佐周王祭祀有功,制作了这件青铜器。这是当时对于事实的重要记录。

四、

石圭盟书——文字的分化

盟书是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为政治目的常举行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石圭盟书

春秋晚期

1980年温县西张计村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石圭盟书

春秋晚期

1980年温县西张计村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石圭盟书

春秋晚期

1980年温县西张计村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石圭盟书

春秋晚期

1980年温县西张计村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石圭盟书

春秋晚期

1980年温县西张计村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滑动查看>>>>>

这几片石圭出土于河南温县东周盟誓遗址一号。盟誓辞文的意思是,圭上有命,从今以后,某不敢不心悦诚服地忠心服侍主君,如果敢与乱臣一伙,伟大的晋国先公在天之灵,仔细审察你,灭亡你的氏族。石圭盟书上的字体与金文也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诸侯并立,各诸侯国渐渐形成自己的一种字体,形成了字体分化的局面。

五、

竹简文——“册”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种书写材料的使用开始变得普遍,就是“竹简”,即书有文字的竹条。将竹简编缀起来就是“册”(也作“策”)。

甲骨文“册”

根据文献记载可以推定商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竹简,《尚书·多士》载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中的“册”是一个象形文字,象征着竹木简编组成册之形,“册”的竖笔是一支支的简,横笔就是是编册用的绳。

竹简文书

战国中期

1957年信阳长台关M1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展览中的这组竹简出土于长台关一号楚墓,属于“遣策”,也就是古人在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其中所记器物与随葬品有不少可以对应。竹简上有两道编绳,将竹简连接起来。竹简文为手写体,起笔和收笔都很明显,笔画多弯钩,一般是起笔粗重、收笔尖细,较有特点。

商鞅方升

战国晚期

上海博物馆藏

从朱书陶文,到作为成熟文字的甲骨文、金文,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文字分化,直至秦统一文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也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古文字就像一把钥匙,现在的我们可以借此探索中国古代文化,管窥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 ·

编辑丨杨佳怡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